九年级语文下册24诗经两首学案新人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诗经》两首
教师寄语:闭上眼睛,用心静静地聆听,你能够听取得——那来自远古的心灵的呼唤。

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的大体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拍特点。

3、正确熟悉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第一课时《关雎》
学习进程:
一、文本链接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

《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宋朝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诗经》共 305 篇。

分为“风”“雅”“颂”三部份。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共思想内容和艺术成绩,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进展有着深广的阻碍。

诗歌的形式,多数为隔句用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二、整体阅读,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1.读准以下字词的读音:
雎.鸠( ) 窈窕
..( ) ()逑.( ) 荇.菜( )
寤寐
..( ) 蒹.葭.( ) ()唏.( ) 坻.( )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诗歌的大体意思。

3、朗诵指导。

四言诗每句一样读成“二二”拍。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再如: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提示: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

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

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

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

声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

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

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欢乐之情。

4、归纳本首诗的要紧内容。

三、合作探讨
1、浪漫的爱情往往离不开浪漫的场景,请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

并用自己的语言发挥想象力
刻画出来。

2、《关雎》中有一句对心中恋人的赞美已成为赞美女性的现代成语,请找出。

诗人又是如何
表现自己的倾心之情的?请找出相关语句
3、倾心之深,日夜想念,以致夜不成眠,可见相思之苦。

既然如此,那就斗胆地去追求漂亮
的姑娘吧。

让咱们看看他是如何展开爱情攻势的?
四、品读全诗,探讨艺术手法
本诗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五、背诵并默写全诗。

第二课时《蒹葭》
一、朗诵全诗,整体感知
1、给以下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蒹葭.. ( )( ) 伊.人 ( ) 溯洄..( )( ) 唏. ( ) 湄.( ) 跻. ( ) 坻. ( ) 浚.
( )
2、学生自由朗诵全诗并找出韵脚,要读出凄迷之景,惆帐之情。

3、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诗歌重在吟诵、体味。

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

二、赏析、试探以下问题组(四人小组合作)
1、诗人心中的恋人不知在何处,诗人寻觅了几处地址?
2、这些地址有什么特点?请别离用文中的一个字归纳。

3、诗人面对如此曲折艰险的路,又是什么态度?
四、能力拓展
三、拓展延伸
1、任选《蒹葭》中的一节,用优美的语言重现诗歌的意境。

2、比较《关雎》与《蒹葭》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何相同的地方?
四、课堂小结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干净。

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

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

痴情的青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

让咱们于于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五、达标测试题
1、给以下加点字注音
雎鸠
..
..()()好逑..()()窈窕
()()
寤寐
...)()坻...()()溯洄(
()荇.菜()
2、填空题。

(1)是我国古代最先的一部诗歌总集。

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_ _篇,包括_ _ 、_ _、_ _三部份。

(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

依照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别离采纳、、的艺术手法。

(3)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

3、对以下句子中加点字讲解不妥的一项为哪一
项()
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

“寤寐求之”的“之”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那个地址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的“乐”是“欢乐”的意思,那个地址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4、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
项()A.《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纳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雎》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一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能够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难过。

D.《关雎》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周南》。

能力提高
一、朗诵这两首诗,简要说说它们各自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二、《诗经》的要紧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请试探:《关雎》这首诗要紧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3、在《蒹葭》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述,请试探:这些景物描述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4、《关雎》和《蒹葭》两首诗歌大量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情感,请从诗中找出一处,反复朗诵,并体会其作用。

五、比较《关雎》和《蒹葭》在写法上的异同。

24.《诗经》两首
第一课时参考答案
二、1、写了一个男子对一名漂亮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

三、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刻画:“清清的河水,水波荡漾。

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绿洲,绿洲之上一对鱼鹰正在伸长脖颈一唱一和地关关鸣叫。

河的两岸长满了翠绿的荇菜,随着轻风参差摇摆。

要采摘它们需要时左时右地尽力。

漂亮的姑娘啊,要取得你的爱情,不也跟采摘荇菜一样,要想尽方法去接近!”
2、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梦寐以求,寤寐思服。

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3、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四、《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归纳为赋、比、兴。

朱熹在《诗集传》中说明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发所咏之词也”。

这种说明比较通行。

赋确实是陈述铺叙的意思。

如《七月》“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就利用了赋的手法。

比确实是譬喻。

如《卫风·氓》顶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面貌由盛而衰。

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发所要歌咏的内容。

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令人从桃花展开联想到新嫁娘的美貌。

比兴手法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专门大阻碍。

第二课时参考答案
二、1、三处“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

2、“长”、“跻”、“右”。

3、“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三、1、例如:又是一个霜凝雾罩的早晨,我又来到水边,那苍苍的蒹葭在微微晓风中,
如一片白色的海。

凝霜怠露迷失在白雾当中。

我心中的恋人啊!你究竟在哪里啊?我
愿付出一生的光阴,跋山涉水,来到你的身旁。

2、(1)都用了“兴”的手法:“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2)都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窈窕淑女”、“参差荇菜”;“所谓伊人”、“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五、达标检测题答案
1、jū jiū yǎo tiáo hǎo qiú wù mèi sù huí Chí xìng
2、(1)《诗经》305 风雅颂(2)赋比兴(3)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C.
4、B 能力提高
1、[析]我国远古时期的诗论就提出“诗言志”说,因此,读诗应该尽力分析、感悟出蕴藏在诗歌字面背后的思想情感。

[参考答案] 《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想念、追求进程,表达他梦寐以求的痛楚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2、[析]此题考查《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所谓“赋”,是铺陈其事;所谓“比”,是譬喻和比拟;所谓“兴”,是“先言他物,以引发所咏之辞”(朱熹《诗集传》)。

可是,关键不只在于识别,更在于体会这些艺术手法的表达到效。

[参考答案]《关雎》这首诗要紧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

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能够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

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

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乐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即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融合的艺术境遇。

3、[析]写景实际上是为抒情效劳,成功的写景能做到情景融合,以景传情。

[参考答案] 景语情语。

诗开篇便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凄清的画面:一个晚秋的早晨,天色朦胧,笼罩在晨雾中的是一望无际的沾带露珠的芦苇。

一条河流,蜿蜒而去。

望远处,是一块小小的沙洲。

这是一幅萧瑟的晚秋晨光图,衬托主人公凄恻的情感。

诗的第二、三章采纳重章答复的方式,反复咏唱。

但景物又有不同。

首章“白露为霜”,露凝为霜,是破晓时;二章“白露未晞”,太阳露面,天已大亮;末章“白露未已”,阳光照射,露珠快干。

三幅不同时刻的晚秋晨光图,渲染衬托出主人公久久伫立远望而始终不能见面的难过心情,而主人公这种心情随着晨光画面的重叠,显得愈来愈急切,愈来愈凄婉。

这篇诗在艺术上达到了情景融合的境界。

4、[析]此题意在让学生了解《诗经》中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参考答案] 重章叠句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节,意义和字面只有少数的改变。

如《蒹葭》全篇三章十二句,只变更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楚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

(《关雎》中“关关”(叠字)形容J、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向漂亮,“参差”(双声)刻画水草的犬态,“辗转”(叠韵)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人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

《蒹葭》中的“苍苍”、“萋萋”、‘采采”(叠字)形容芦苇茂盛的样子,为下文“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作了铺垫,渲染了气氛。


5、《关雎》着重于叙事,而《蒹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蒹葭》比《关雎》的情感韵味更浓郁些。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加倍突出。

“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刻画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境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