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四川省雅安市历史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四川省雅安市历史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单选题(本题包括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这说明了当时
A.政府重视农业、手工业及商业发展
B.朝廷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地方豪强控制了郡县
D.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
汉初通过“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故“大者倾郡……不可胜数”,故D正确;汉代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故A错误;材料信息也不能体现政府提高工商业者地位,故B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地方豪强控制郡县的问题,故C错误。

2.“它冲破了长期以来‘左’倾思想的禁锢,它的历史地位可以和遵义会议相提并论,从危难中挽救了党,挽救了人民,挽救了国家,是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转折。

”“它”是指
A.八七会议
B.中共七大
C.中共八大
D.十一届三中全会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拋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实现了党的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因此材料中的它指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故选D项;八七会议提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方针,排除A项;七大为全国胜利作出了准备,排除B项;八大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正确探索,排除C项。

3.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市场雏形出现,之后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发展。

下列关于世界市场的说法错误的是
A.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B.它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
C.它对亚非拉国家有害无利
D.它使世界紧密地联系为一个整体
【答案】C
【解析】
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

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国家进行殖民扩张,对亚非拉国家是一场灾难,但同时客观上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了殖民地的发展和进步,排除C;ABD符合所学,排除。

点睛:注意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全面客观地看待新航路开辟对亚非拉国家的双重影响。

4.下图可以用来说明,奴隶贸易
A.是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手段
B.促成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
C.导致“日不落帝国”的产生
D.因白银开采的需要达到极盛
【答案】A
【解析】
柱状图中的数据代表的是16—18世纪欧洲向美洲贩运的奴隶数量,很明显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大幅增加的,这个时间段主要是在工业革命之前,所以反映的是黑奴贸易这一早期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对外殖民扩张的手段,故选A;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确立是在20世纪初,题干时间与之不符,故排除B;题干反映的是整个欧洲,而“日不落帝国”只体现了英国,另外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不仅仅是依靠贩卖黑奴,故属于以偏概全,所以排除C;黑奴贸易的主要意图是满足美洲奴隶制种植园的需要,故D排除。

点睛:这一题以新航路开辟后,早期殖民者在世界范围内的奴隶贸易为考查点,这既是所学的主干知识,也是关注人类命运的反思材料。

选项对所学资本主义发展的相关知识进行了整合,知识的容量较大。

考生需要对重要的概念如黑奴贸易、早期殖民扩张、世界殖民体系、“日不落帝国”等有正确的认知,再结合时代特征才可以准确作答。

同样考查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5.下图是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曲线图,其发展高潮大概出现在
A.洋务运动时期
B.民国初期
C.国民政府前十年
D.抗战时期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折线走势可以看出,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潮时期是在1910—1920年间,此时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我国的经济侵略,此时是在民国初期,故选B项;ACD项时间与1910—1920年不符,排除。

6.1896—1911年中国铁路建设有了一定的发展,新建铁路总里程约为此前的22倍。

下图为铁路投资构成示意图。

由此可知
A.清政府一直以来重视铁路修筑B.西方列强控制中国铁路修筑权
C.铁路修筑极大地推动经济发展D.国人的阻碍严重制约铁路修筑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饼状图可知,中国铁路投资中,政府借款和外资投资的占比较高,说明中国的铁路修筑权被西方列强把持,选项B正确;选项A不符合史实,排除;经济发展和铁路修建之间的关联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C;材料并未体现国人对修建铁路的阻碍,排除D。

7.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某地区人民“鸣锣罢市”,发布檄文,反对割地议和。

面对日军优势兵力的疯狂进攻,当地军民奋起反抗,与日军血战五个月。

这一历史事件是
A.黄海海战
B.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C.辽东战役
D.威海卫战役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中日甲午战争后……发布檄文,反对割地议和”可知,这一地区人民反对割地,属于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故答案为B项。

其他三项是甲午战争期间的战役,不是“反对割地议和”的斗争,排除ACD项。

8.19世纪的英国工厂规定:工人包括童工每天工作不能少于十二小时;在机器运转时缺工者,按其管理的织机数目每台每小时罚款三便士;在工厂里的工人,一经发现和别人谈话、吹口哨、唱歌或缝补衣服的,罚款六便士。

对以上规定理解正确的是( )
A.工人权利缺乏保障,劳资关系紧张
B.劳动力缺乏,使用童工现象普遍
C.工人散漫懒惰导致生产效率低下
D.蒸汽动力导致工人劳动强度增大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解读关键信息:“工人包括童工每天工作不能少于十二小时”、“机器运转时缺工者”或工作时做其他活动者均予以罚款,这反映出当时工人权利缺乏保障,劳资关系紧张。

B、C、D项在材料中均没有明确反映。

故选 A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两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9.亨利福特的创新是用于生产的流水线。

放上零件的人不去固定它,放上螺栓的人不用装上螺帽,装上螺帽的人不用去拧紧它。

正因为流水线有如此的速度,福特才得以在以后的十年中每年的生产量成倍地增长,并使零售价降低了三分之二。

这种创新
①降低了生产成本
②实现了生产自动化
③推动了企业壮大
④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
材料涉及的是生产流水线,从材料可以得知产量增加,成本降低,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有利于推动企业壮大,①③④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到生产的自动化,排除②;故D正确,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10.《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例》(1947年)指出:在缔约彼方领土全境内,应允许其不受干涉,从事并经营依法组成之官厅所施行之法律规章所不禁止之商务、制造、加工、科学、教育等,由此可见()
A.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B.美国攫取在华特权
C.抗战中美国侵略加剧D.官僚资本经济垄断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例》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在缔约彼方领土全境内,应允许其不受干涉”、“从事并经营依法组成之官厅所施行之法律规章所不禁止”,材料主旨能够体现美国取得在华特权,B项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A项错误,“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与题干没有直接关联性,排除;C项错误,1947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排除;D项与材料信息不相关,排除。

故选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解放战争·《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例》
11.中国近代史上“断发易服”的主张始于
A.鸦片战争期间
B.洋务运动期间
C.戊戌变法期间
D.辛亥革命期间
【答案】C
【解析】
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最早提出“断发易服”,C正确;A和B时期没有提出;D是以法令形式进行。

点睛:辛亥革命后“断发易服”不仅是移风易俗,还带有反清革命色彩;民国颁布剪辫易服和禁止缠足的法令;大城市的知识分子主张改变传统的婚姻习俗,倡导婚姻自由,主张婚姻仪式简约文明。

12.1937年国民政府对民营工商业的贷款为14.71亿元,1939年增至25.78亿元。

政府还从国外购得五金、化学、电气等器材,以低价供给民营厂矿。

国民政府扶持民营工矿业的主要目的是
A.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B.服务战时形势的需要
C.抑制官僚资本的膨胀
D.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
材料中1937年到1939年“国民政府对民营工商业的贷款增加至25.78亿元”并且“政府还从国外购得五金、化学、电气等器材,以低价供给民营厂矿”明显可知,政府扶持民营工商业、工矿业。

联系所学可知,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增加对民营工矿业的支持力度是为了满足战争对工业的需要。

故答案为B 项。

A项,根据所学可知,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开始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材料体现的是1937年以后的贷款扶持,排除;C项,材料中增加对民族工商业的贷款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民族资本的增加,与抑制官僚资本的膨胀无关,排除;D项,材料反映的是国民政府对民营工矿业的扶持,体现不出对轻工业的扶持,完整的工业体系无从谈起,排除。

13.1912—1919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状况是
A.面粉业是当时中国第一大工业
B.形成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C.轻工业比重大,重工业基础薄弱
D.只受到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纺织业是当时最大的新式工业,面粉业是当时中国第二大工业,排除A。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轻工业比重大,重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深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难以独立发展,故排除BD,C项正确。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14.新航路开辟后许多商品在欧洲市场上涌现。

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烟草、可可,以及当时各种鲜为人知的蔬菜瓜果,如花生、向日葵、西红柿、辣椒、南瓜、菜豆、菠萝等,在16世纪中叶后,通过各种渠道传至旧大陆各地区。

这说明在欧洲发生了
A.商业革命
B.价格革命
C.经济危机
D.商业危机
【答案】A
【解析】
材料“16世纪中叶后”“新航路开辟后许多商品在欧洲市场上涌现”“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以及……蔬菜瓜果……通过各种渠道传至旧大陆各地区”说明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商业革命,故A项正确,B项错误;经济危机是工业革命后出现的,故C项排除;D项是新航路开辟前的情况,排除。

点睛:材料“16世纪中叶后”“新航路开辟后许多商品在欧洲市场上涌现”是解题的关键信息。

15.1948年10月30日,《大公报》写道,上海一家西药房门前的挤购行列中,甲客突然回头问乙客:“你预备买什么?”乙想了一下,反问:“你要买什么?”甲告诉他:“有什么买什么。

”此报道客观上反映了
A.上海民众得疾病者众多
B.政府放开了药品的管制
C.通货膨胀下的抢购风潮
D.美国物品在中国的畅销
【答案】C
【解析】
“有什么买什么。

”说明当时货物的极度缺乏,1948年是国民党统治通货膨胀时期,故C正确;A和B不符合材料主旨;D中美国货材料中没有信息说明。

16.它的东北濒长江,南临杭州湾,西靠黄浦江,有良好的建港和水运条件。

为了发挥“它”的优势以更好地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的飞跃而采取的措施是
A.设立深圳特区
B.开放海南经济特区
C.开发上海浦东
D.开放港口城市南通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东北濒长江,南临杭州湾,西靠黄浦江,有良好的建港和水运条件”结合所学可知1990年,中央政府决定以浦东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

浦东开发成为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故C项正确。

ABD均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

17.到1900年前后,“一个国家一个地方的产品可以行销全球,一个地区发生的经济危机也会很快波及或影响全世界……欧洲市场的萧条,可以引起大西洋彼岸的工人失业;亚洲人可以在家里享用一个美国人的发明成果。

”对这段材料的正确理解是
A.欧洲正经历着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
B.“大西洋彼岸”工人失业率较高
C.亚洲的经济发展程度超过美国
D.以欧美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形成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材料反映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世界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故选D 项;材料反映的是世界各地经济经济联系日益加强,经济危机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A项;“大西洋彼岸”工人失业率很高只是材料列举的一个现象,不是材料的主要意思,排除B 项;材料看不出亚洲经济和美国经济发展的速度,排除C项。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解答本题的关键是需要结合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发展的过程以及不同时期的阶段特征来分析。

18.“1918年,人民委员会散发了一份《给产粮区和省份全体农民的呼吁书》:“我们决定性战斗的最后钟声已经敲响。

是最终解决问题的时刻了…给我们粮食吧,我们就不会被饥饿整垮并且我们就有可能将反对强盗世界的步枪紧握在手中。

社会主义祖国在危急中!粮食!粮食!粮食!”这一事件发生于A.十月革命时期
B.苏维埃俄国国内战争时期
C.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
D.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
【答案】B
【解析】由“1918年,人民委员会散发了一份《给产粮区和省份全体农民的呼吁书》”可知,此时正处于十月革命后的国内战争时期,故B项正确;1917年十月革命结束,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从1921年开始,故C项错误;农业集体化开始于1929年,故D项错误。

点睛:时空观念是高考的基本核心素养之一。

本题的解题关键是“1918年,人民委员会散发了一份《给产粮区和省份全体农民的呼吁书》”,由此判定答案。

19.被誉为“中国近代历时最为长久、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是
A.《时务报》B.《申报》C.《民报》D.《新青年》
【答案】B
【解析】
注意题干“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申报》是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到1949年停刊,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故B项正确;《时务报》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报刊,《民报》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报刊,《新青年》是资产阶级激进派的报刊,不符合“历时最长、影响最大”,故排
除ACD。

20.肯尼迪曾说,“如果自由社会不能帮助众多的穷人,也就不能保全少数的富人”。

此言论可谓道出了“自由社会”的某些国家
A.实行失业保险的时代背景
B.实行社会福利政策的实质
C.实行自由放任政策的目的
D.实行“以工代赈”的直接目的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信息可知,肯尼迪认为,在“自由社会”里,能够帮助众多的穷人,才能保全少数的富人。

即实行该政策的本质目的更在于保全少数的富人,这体现了福利政策的实质。

因此选B项。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人们是否“失业”,排除A;材料信息反映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排除C;推行“以工代赈”是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排除D。

考点: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福利政策
21.“窃惟通商以来……土货日少,漏溢日多,贫弱之患,何所底止!近来各省虽间有制造等局,然所造皆系军火,于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在我多出一分之货,即少漏一分之财,积之日久,强弱之势必有转移于无形者。

”这反映出洋务派发展民用工业旨在
A.吸纳民资
B.寓强于富
C.辅助军事
D.发展经济
【答案】B
【解析】
【详解】
材料“在我多出一分之货,即少漏一分之财,积之日久,强弱之势必有转移于无形者”反映了洋务派发展民用工业的目的是通过求富而转变强弱之势,即“寓强于富”,故B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吸收民间资本的主张,故A错误;材料未涉及民用工业与军事工业的关系,不能体现辅助军事的目的,故C错误;“发展经济”的说法过于抽象,没有突出“寓强于富”的目的,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积之日久,强弱之势必有转移于无形者”,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洋务派发展民用工业的目的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材料信息和史实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22.20世纪30年代初的苏联,许多地方提出了“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的口号。

这主要反映出苏联农业集体化
A.成为工业化的基础
B.生产指标不切实际
C.具有浓厚的强制色彩
D.改变了苏联经济结构
【答案】C
【解析】
【详解】
材料中苏联许多地方把不加入集体农庄作为判定政权敌人的标准,这表明苏联农业集体化出现了浓厚的强制色彩,故C正确;成为工业化的基础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生产指标不切实际,改变了苏联经济结构均未体现材料主旨意思,故排除BD两项。

23.经济学家托马·索维尔在《诡辩与真相》一书中指出,“联邦政府仅在1933年就购买了600万头猪,然后将其毁灭。

数量巨大的农产品葬于耕犁之下,就是为了让其退出市场从而把价格维持在官方所规定的水平上,因为同样的原因,大量的牛奶被倒入了下水道。

"联邦政府此举意在
A.维护农民的利益
B.平衡市场供求关系
C.刺激农业扩大生产
D.解决社会的基本矛盾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数量巨大的农产品葬于耕犁之下,就是为了让其退出市场从而把价格维持在官方所规定的水平上”“大量的牛奶被倒入了下水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时期,政府用行政手段调节农业生产,减少农产品过剩,平衡市场供求关系,缓解经济危机的影响,故B选项正确;材料中的措施从长远的角度有利于维护农民利益,但农产品的直接毁灭的方式不能维护农民的利益,主要是为了通过上述措施平衡市场供求关系,故A选项错误;通过上述措施,政府直接干预的手段调节农业生产,减少农产品过剩,而不是刺激农业扩大生产,故C选项错误;材料中的措施主要通过平衡市场供求关系以调节农业生产,而不是为了解决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矛盾,故D选项错误。

24.观察1913—1985年英美进口关税率(%)对比表,由此可以判断
A.关税税率取决于国家经济实力
B.自由贸易政策促成了科技革命
C.经济危机助长贸易保护主义
D.布雷顿森林体系促使税率下降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表格内容可以看出,在1931年前后英美的进口关税是最高的,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导致这一情况出现的原因是经济大危机的爆发。

二战后英美的进口关税都开始降低,由此说明经济危机会主张贸易保护主义,故选C项;关税税率取决于国家的经济发展政策和国家利益,国家经济实力并不是主要因素,故排除A项;由表格内容无法得出自由贸易政策促成科技革命的结论,故排除B项;关税税率属于贸易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属于金融体系,二者没有必然联系,故排除D项。

25.凯恩斯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比作一对“孪生兄妹”,他在这两个机构的成立仪式上不无先见之明地警告:“‘邪恶精灵’必会诅咒这对‘孪生兄妹’”,“你们两个娇儿长大后将成为政客;你们的每句话和每个行动都有不可告人的企图,你们决定的事情不是为了事情本身,而是另有所图。

”凯恩斯认为“孪生兄妹”将
A.破坏世界金融秩序
B.导致英国失去金融霸权
C.加强美国对外扩张
D.有利于国际贸易自由化
【答案】C
【解析】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是依靠《布雷顿森林体系》协定成立的国际组织,这两个组织都是以美国为中心,成为美国对外扩张的经济组织,C正确;这两个金融组织有利于世界金融秩序的稳定,A错误;材料没有分析美元取代英镑地位原因,B错误;D属于关贸总协定的意义。

26.罗马法规定:在居民区,允许冬天在室内生火取暖而排烟于室外,允许倾倒生活污水等但不得开设排出过度的烟雾或流出大量废水的作坊。

这说明古代罗马
A.注重维护公民公共利益
B.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C.注重保护公民私有财产
D.已萌生抑制工商的思想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允许倾倒生活污水等但不得开设排出过度的烟雾或流出大量废水的作坊”说明罗马法比较注重维护公共环境和利益,故A项正确;“遭到严重破坏”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不是保护私有财产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是从环境保护等方面维护公共利益,并不是限制工商业发展,故D项错误。

27.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设立“制钱局”,并在随后的几年中发行了大量的不同规格的货币。

在发行的货币中(如图),所用文字涉及到“國”字的,均以“囯”代替(以“王”取代“或”)。

对于这种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A.定都之初,洪秀全十分重视商品经济的发展
B.说明太平天国的领导人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深刻
C.掌握金融权有利于巩固新生的农民政权
D.利用发行天国的货币从经济上沉重打击清政府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与理解图表的能力。

材料中给出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发行的货币,其中“国”字具有明显的封建性。

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是一场农民起义,因此它推翻清政府的目的是建立一个封建性质的政府,因此传统思想根深蒂固。

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
28.下面为1750-1850年英国被调查的266位工业家在创建大型工业企业前所属的社会阶层分布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工业化带来了英国社会阶层的流动
B.社会阶层的向下流动是工业化社会的一般趋势
C.英国代议制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实质性变化
D.中等阶级成为英国工业革命的主力
【答案】A
【解析】
从表格信息可知,1750—1850年间,很多底层中等阶级和劳工阶级通过自己的奋斗转变成了工业资产阶级,这说明工业化带来了英国社会阶层流动的开放性,故A项正确;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在第一次工业革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