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业立国感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业立国感悟
一段时间以来,跟朋友说到中国的实体经济,我常会叹息一声。

很为干实体的着急。

干实事的这么难,不正常!华为的难处,实在典型。

这两天,借华为的难处探讨实体经济的困境,借他人酒杯浇胸中块垒,也的确引发很多人的共鸣。

有一位听众明羲先生,是位很有阅历的人。

他有感而发,讲述了两个亲身经历。

第一个例子是芝加哥。

他说,“我1994年第一次到芝加哥,城市的繁华富庶令我震撼,但是不过十多年时间芝加哥破产了。

什么原因?产业垮了,人就走了。

”他同时提到了广西的北海,“到处都是二三十层的住宅大楼,基本没人住。

后来一了解,才知小小的北海半岛已全部开发成房地产”。

他认为,这也是没有产业而大搞房地产的失败例子。

等于说,他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没有制造业企业支撑,“产业空心化”怎么办?(当然,相比芝加哥,底特律更为典型。

)类似的例子的确不胜枚举,远的有美国,近的有香港,太多前车之鉴。

上世纪80年代以前,制造业一直在香港本地生产总值中占据首要地位,自深圳成为经济特区之后,香港制造业先后转移到深圳及周边低成本地区。

而今天的深圳,当华为这样的企业也居之不易时,会重复香港昨天的故事吗?
让我说说美国的“产业空心化”吧,看起来更有借鉴意义。

它既有少不更事“任性胡为”的一面,也有幡然悔悟“浪子回头”的桥段。

在美国,金融衍生品的规模达到美国GDP的8—9倍。

华尔街过度创新的“虚拟经济”,导致金融衍生品无限泛滥,从而酿成金融危机。

全世界也跟着受害。

吃亏长教训,美国人终于明白,虚拟经济到底是虚拟经济,脱离了实体经济这个基础,虚拟经济什么都不是。

于是,2009年,美国奥巴马政府提出经济增长模式“回归计划”,被称为“再工业化”。

这一手,着实漂亮。

在美国的再工业化战略推动下,2009-2013年美国制造业产值增长超过20%,回归美国本土的企业超过200家。

2014年以来美国经济提挡加速。

实践证明,制造业成为美国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

当然,德国的例子也很典型。

在长达4年的金融危机与欧债危机大背景下,以实业立国闻名的德国却创造了历史新高的出口额与1991年以来最低的失业率。

当我们热衷于虚拟经济不能自拔时,不妨看看这些工业强国的成败得失:脱实向虚,没有竞争力;脱虚向实,实业立国,才有出路。

千万千万,不要把未来葬送在疯狂的虚拟经济泡泡里。

要说实业立国,我们其实也是有传统的。

有人总结,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就是一个古老国度走向工业现代化的历史。

积贫积弱的“东方睡狮”,让无数先贤发出了一个声音——实业救国,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已。

此时,我要说到一个人,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

这是中国近代第一实业家,也是“实业救国”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积极主张发展工商业,以富民强国。

上几天,江苏南通设立“企业家日”,就激励广大企业家传承和弘扬张謇的“实业报国”精神。

这一提倡的确值得在大范围推广。

当发达国家纷纷推出“再工业化”战略,美国、德国、日本等制造业强国,力图通过发展先进制造业,重塑竞争优势的时候;当印度、墨西哥等新兴国家制造业崛起,中国制造业逐渐丧失优势的时候;当“中国制造业利润已经比刀片还薄、辛辛苦苦一辈子,不如在资本市场讲个小故事”(李书福语)的时候;当中国最优秀的创新企业也深感生存压力,仓皇四顾,被“挤出效应”裹挟的时候;我们是时候重新擎起“实业是立国之本”这面大旗。

实业救国也好、实业报国也好,实业立国也罢、实业兴国也罢,表达的都是回归的意思,回归常识、回归价值,回归核心竞争力。

最后,用我们听众“学礼智华”的话结尾:“泡沫”再大里面也是空的,“螺丝”虽小必须有人制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