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读书笔记3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影》读书笔记篇1
很偶然的机会,今天又看了一次朱自清的《背影》,这已经是我第三次阅读这篇文章,也是我第三次就这篇文章有感而发。
虽然是第三次看,但它对我的触动还是很,所以,我决定用文字来记住我此时的情感。
开始阅读时,并没有太深刻的感动,也不能理解它为什么那么“火”?只是认为他(作者)当时的家境很差,有些同情罢了。
直到文章的倒数第二段,他用了非常细腻的文笔在对父亲如何托着胖重的身躯,蹒跚的越过栏杆时背影的描写,才使我的心里才产生了一种酸酸的感觉,(同时这是也让作者自己感到心酸与感动的瞬间)特别是紧跟着在最后一段,对父亲之后一段时间心情、生活上的描述以及在给他的回信中说的话,使每一位和我一样的读者产生共鸣,彻底被打动,同时将文章中想要体现的情感推向高潮……
《背影》读书笔记篇2
自古以来,赞颂温馨、细腻、无私、伟大母爱的精品佳作俯拾皆是,而父亲好像永远与伟岸、坚强、严肃相伴。
然而,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这篇感人之作问世后,成为歌颂父爱的经典名篇。
在短短一千三百多字的篇幅中,文章仅仅描写了父亲在车站送别儿子时的一个平凡的生活片断,却脍炙人口,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那么,《背影》的艺术魅力究竟在哪里呢?
首先,精心谋篇布局。
作者抓住瞬间的生活感受,以最令人感动的
父亲的背影为线索,勾画了父亲的形象,通过精心的谋篇布局,使作者
的感情随着“背影”的出现跌宕起伏。
文中“背影”一共出现四次。
第一次
是开篇点题。
第二次是写父亲在车站送别儿子时,肥胖的父亲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艰难,蹒跚地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的情景,这是文章的重点。
作者满怀深情地详细刻画了一个体胖行动不便的父亲的背影,通过一连串的动作描写,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至爱之情,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第三次提到背影,是描写父亲离开车站时,说“父
亲的背影混入来往的人里”,只虚带一句。
一位至情至善爱子如命的父亲,当他的背影消失在来来往往的人群里的时,作者禁不住潸然泪下了。
第四次是文章结尾。
“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这篇末的背影把通篇的情感推向高潮。
结尾一句:“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既表达了作者面见父亲的无限期待,又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每况愈下的身体的担忧。
尤其读到父亲信中所说的“大约
大去之期不远矣”时,一种生死离别的悲切之情油然而生,能不掉眼泪吗?这一段既和篇首呼应,又蕴含了作者无限的悲思。
其次,白描再现背影。
文中全用白描记叙事实,不作任何修饰、渲染。
全篇写父亲无比的关心爱护儿子,儿子感激思念父亲,但如“关心”“感激”“爱护”等抽象的词语,文中一个也没有出现,更没有用华丽的词藻来表现。
文中重点描写的是当时父亲在火车站送儿子北上读书告别的情景。
父亲的背影,对于儿子来说是司空见惯的,太熟悉不过了。
作者不借助比喻,不堆砌词藻,不加修饰和形容,以朴实的文字再现了作者终生难忘的父亲的背影,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作者描绘了当时父亲的体态,穿着打扮,着重描写了买桔子时过铁路的情形。
肥胖的父亲“戴着黑布
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路边,慢慢探身下
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买好桔子回来,“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
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桔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
”作者用朴实的语言,白描的传神之笔通过回忆再现了车站送别时那感人至深的一幕,勾画了父亲的背影,于平淡中见神奇。
这就是全文的“内核”。
作者把父亲怎样走到铁道边探身爬下月台,怎样手脚并用攀登那边月台,以及买桔子怎样艰难地抱运回来这一系列动作,实实在在地勾画了出来,描绘的是买桔子的背影,展示的却是父亲对儿子不惜劳苦的深情。
第三,营造悲凉气氛。
文章开头交代了这次车站送别前的家庭境况:“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文章就在这寒风呼啸的冬天,父亲伤亲之痛,下岗丢了饭碗,前途渺茫的环境中奠定了惨淡、低沉、抑郁的情感基调。
“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籍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庭院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打扫了,多么的不顺眼,以致作者心情颓废而难过。
父亲却强忍着失去母亲的悲痛劝慰儿子不要难过。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
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到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这些都为下文的送别渲染了悲凉哀愁的气氛。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
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
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近年来,父亲遭受了社会无情的压力和磨难,原来能够“独立支持”的美好家庭已经“一日不如一日”每况愈下了,真是往事不堪回首,前途一片渺茫。
正因为全文营造了悲凉、低沉、抑郁的气氛,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体贴、爱护就更加让人感动,更加刻骨铭心,经久难忘。
最后,运用对比反衬。
父亲在车站送别儿子北上读书,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读书,已经是成人了,但父亲仍然把他当成孩子,认为他不懂事,处处不放心。
父亲处处为自己着想,儿子却不领情,暗笑父亲照看行李、讲价钱、拣座位、铺大衣、叮咛我、嘱托茶房等行为的迂腐。
当时作者不能理解父亲对他的爱护,体会不出那一片深情。
文中写到:“我现在(车站离别八年后)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我那时真聪明过分”。
作者叙述了自己的悔恨,后悔自己当时认为父亲“说话不大漂亮”“心里暗笑他的迂”的想法,谴责自己“那时太聪明了”,将父亲的一系列所谓“迂”的行为和自己的“聪明”对比起来,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通过质朴的生活琐事,将真挚的父子之情融于其中,融情于事,赞美了人间最美好的父子之情。
在追忆之中表现自己当时没有能够明白了父亲的一番苦心而内疚、自责。
这些当时的误解,今天的悔恨自责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对表达父子之间的人间至情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父亲对儿子的爱更加厚重。
《背影》读书笔记篇3
"在路上"是一个平和、多角度,且行进着的词语,身体和心灵被脚步引领,一切都是不确定的,所有的方向都是自己的方向,虚无且真实,真实经历着且又形似梦境,张鸿、正雨、周闻道的散文集评。
劳伦斯在《在路上》一诗中说:"那些孤单的叶子是风景的一部分,也是内心的
一部分,是心灵遭受抚摸,也是生命被风吹拂的过程。
"读张鸿的《香
巴拉的背影》一书,我的心情是安静的,也是激动的,随着她文字的指向,看到了一个在路上的人的真实内心生活和身体活动,心灵是被悬置起来的,在流线型的风中游弋。
这是一种最为真实的心灵状态。
读这本书,我忽然很感动,热烈的泪水不期然落下。
也忍不住对从无一面的张鸿的旅行充满了猜测。
从文字当中,我似乎张鸿是个绝为可爱的人,以至于冲动着想把自己的读后感命名为《"亲爱"的张鸿》。
这或许就是这本书的力量所在,它给我们的是一种莫名的感动,是一种精神的契合和心灵的体贴;是一个人在远处看着另一个人在风景环绕的路上穿行,是一种远距离的张望和想象。
所有这些,是《香巴拉的背影》带给我的。
读她的这些文字,我总是会想起沈从文的《边城》、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和阿尔多.李奥
帕德的《沙郡年纪》等著作。
需要说起的是:我和张鸿最初是陌生的,一直自觉地以为她是一位男士,后来还知道她和我一样,曾寄身军旅,后来转业地方。
直到后来,我才得知张鸿原来是一位(生性好侠,不拘小节)女士。
读她的《香巴拉的背影》,我能够觉察出,这是一位贴着大地旅行,在山川风景中不倦的游走者、发现者和体悟者。
我读到她在中甸因为胃疼四处买药的细节的时候,忽然觉得文字中的张鸿是犹豫的,意志被身体控制,情绪在慌乱中呈现出一种本真的生命状态。
或许,我阅读的感动大抵由此肇始。
在很多时候,一个人在路上本
质是孤单的,再多的繁华和应酬也只能是身外之物。
尽管张鸿在云南一路上都有很多朋友,但个人身体的疼痛和发现却无人替代。
从张鸿的《香巴拉的背影》一书当中,我更看重的是她一个人在路上的那种发现的心灵和行走的个体生命的状态。
风景和地理是不可更改的,唯有浏览、发现和体悟它们的人,才能够从相同的物事之中看到大同中的不同之处。
正如我在书中看到的,每到一处,张鸿的发现除了宏大的历史、人文和自然背景之外,更多的是一个人贴近自然和人文事物的思维颤动和内心情绪。
比如她的《松赞林寺的转经筒》、《碧色寨:时空遗忘的角落》、《众神汇聚卡瓦卡布》、《"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做个土司"》、《静雨版纳》、《四月走云南》等文章,都是极具个性,在大同的风景中呈现个体的色彩的。
记述旅行文字,不自觉被大风景笼罩和统辖,忘我趋同的多,局部和细节呈现往往是凸显作家个性的必由之路,张鸿是深谙其道的,她在个体的穿梭和瞻望中,以个人的独特性情和趣味关照大地风景与人文遗迹,以灵性和智慧的文字说出了自己(一个人)在恒久之物面前的生命和心灵痕迹。
这些痕迹是明亮的,光芒内敛而又令人温暖和感动的。
可以看到一个人的生命温度和品行素质。
在这本书中,张鸿的个人形象是朴素的,是不动声色的大气和极致的收敛。
她的一些在旅途中写人记事的文字,如《夜有一张脸》、《文面的喃奶奶》、《洛克:卓越的行者》等文章,显然是对他人的一种精微发现和立体刻画,是陌生的混合,也是熟悉的参阅。
读这些文字,我甚至想到了张鸿一个人在云南境内独自行走的步伐和表情,她的看到和想到,说出和未说出的那些,或许比现在的这些文字更为丰富和博大。
我不是说张鸿没有用文字很好地说出自己在云南的物事,而是一些事物本身是不可被说出的,文学写作应当有着对本真的隐藏和疏离的品质和要求。
而隐约于文字之后的那些,是留给阅读者的。
我在读她的《"自由岁月"》一文的时候,被张鸿引用的波德莱尔:"让我们好好爱自己"和她一个人在束河游走的心灵姿态所感动,柔软的河流,犹如柔软的情感和内心,一个人在自然之中,被更多的水和草木,蓝天和光线所包容,被自由的个体生命释放成为一种简朴的生活与生命愿望。
正如张鸿所说:"耳在风中,目在景里,心能达到的地方也许就是自己的情感和生活所及,读后感《张鸿、正雨、周闻道的散文集评》。
让我们好好爱自己。
"
我相信,张鸿的《香巴拉的背影》一书中的文字,就是我所理解和向往的"在路上"的最好的文字表现。
作为一种旅行记录,这些文字是沉潜的,准确有度,不事做作,表现的是一种从容的行走状态,是内心与万千风景和遗迹的灵魂混合和生命体验。
而作为文学的散文写作,张鸿的这些作品是令人肃然动容的。
它们完全区别于那些纯粹的旅行写作,她不但记录了大地风景的自然形态和瞬间流光,也记录了一个人置身其中的灵性痕迹。
这是一种融合自然,出脱灵魂的散文写作,在这些文字当中,还有她个人的生命和灵魂的确切形体和美丽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