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四化”原则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成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贯彻“四化”原则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成效
作者:汤汉东
来源:《文理导航》2010年第31期
【摘要】当前初中历史教学普遍面临着教学成效低下的问题。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的教学理念不够创新。

方法手段未能紧密结合学生发展实际。

影响了教学质效:新课程理念要求初中历史教育教学工作,要始终坚持尊重学生主体,提高课堂教学素质化水平,实现知识、能力与情感性目标的同步发展,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简要论述。

【关键词】创新;手段;提高;教学;成效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成效,关键之处在于摸准教学工作中的薄弱环节,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弥补。

针对当前初中历史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教师应该从教学设计差异化、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过程探究化以及教学评价激励化等方面人手。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教学设计差异化。

兼顾学生发展实际
教师在设计历史教学过程的时候,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教学对象是各不相同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也应该与学生的身心发展以及认知基础相适应。

一是分层设计教学目标。

对于不同能力与基础的学生,教师应该分别确定培养目标,对于后进生主要侧重于历史常识、基本规律等方面的要求,对于优秀生则要适当提高要求,要注重灵活运用历史规律来分析理解事物、揭示规律本质等方面的要求,体现学生的能力差异性。

二是分层设计提问题型。

对于优秀生,提问题型主要为逻辑性与拓展性较强的题型,注重对其他学生的思维方式进行引导与示范,对于后进生只需要设计一些难度较低,甚至能够找出现成答案的题型,侧重于提高学生参与程度、增强成功体验,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三是分层设计训练习题。

后进生以基础性历史知识训练为主,对于中上学生则要适当增加一些主观分析与思维训练题。

满足不同能力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教学手段现代化。

优化历史教学过程
在教育现代化不断提高的今天,多媒体手段已经走进了普通课堂,其信息容量丰富、演示方式灵活等特点,是其他一般教学手段所无法相提并论的,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出其重要的辅助作用。

一是补充丰富信息。

历史教学中所涉及的内容较为丰富。

是教材所无法完全体现出来的,多媒体手段的加入,可以为课堂教学活动寻找到一条捷径。

教师可以依据教材内容,补充大量的与此有关的教学信息,可以是详实的数据,可以是鲜明的图表,也可以是影音资料片段,通过这样的手段,不尽增加了课堂教学容量,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是营造浓厚氛围。

历史发展中的悲欢离合,在教学活动中很难充分表现出来,教师需要一种能够增强氛围感染力的辅助工具,多媒体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重要手段。

如教学鸦片战争内容时,一位教师选取了《甲午风云》影片中激烈海战的悲壮场景,在教学中营造了浓厚的民族情节与爱国情感,深化了学生的学习成效。

三是拓展教学空间。

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初中历史教学的拓展空间非常有限,例如在一些内容的教学中,需要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来巩固教学成效。

但是时间与客观条件不是很允许,采取多媒体演示的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不足,提高了教学成效。

三、教学过程探究化,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不仅仅是学生获取历史基础知识的过程,还应该成为培养学生缜密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强化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与指导,促进学生能力发展。

一是要将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

教师在历史教学中不能还是采取满堂灌的单向教学方式,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变教师讲为启发学生学,要将教学目标弄浓缩一组或是几组探究题,指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与探究,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重难点的突破。

二是要强化对学生的启发引导。

在启发引导环节。

教师主要侧重于对学生进行思维方式的点拨,不能将问题答案直接交给学生,要采取循循善诱的方式进行启发。

对于一些观点分歧较大或是意见不统一的环节与内容,教师不能简单地进行评判,充当裁判的角色,而应该发挥引导员的作用,为学生搭建辩论、证明、交流的平台,以辩论赛等形式帮助学生明析道理,掌握教学内容,这样的方式达到的效果一定较为深刻。

三是要注重对教学环节进行延伸。

除了课堂探究活动之外,教师还可以将历史教学环节延伸,以专题研究、调研报告、征文竞赛等方式,帮助学生巩固学习内容,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评价激励化,激发内在学习动力
教学评价也是影响初中历史教学成效的一个重要方面,以往的一刀切评价方式必定会挫伤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影响教学成效。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均衡成
长与进步,要对教学评价模式进行适当完善与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一是要分类要求。

面对学生的基础与能力的差异,教师可以采取AB卷的方式进行考察考核,将班级后进生单独进行考核,用难度系数相对降低、注重考察基础性内容的B卷,其他学生采取A卷进行考核,这样可以使学生都处于“够一购就能摘到桃子”的角度,有利于激发出学生整体的学习积极性。

二是要全面评价。

对学生历史学习的评价,不能仅仅着眼于测试成绩,还要对学生的学习投入程度有所反应,通常采取的“成绩+评语”的方式就可以相对全面地反映出学生的全面学习状况。

三是要激励为主。

教师在开展考核评价时候,还要注重为同一层次的学生搭建竞争的平台,将基本处于同一基础与能力水平的学生编为竞赛组,激励其开展比学赶帮竞赛活动,营造你争我敢的良好氛围,促进教学成效的提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