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青岛市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2题;共8分)
1. (6分) (2020高三下·深圳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百年前,京张铁路打破了国外对中国人不能自建铁路的;百年后,我国第一条时速350公里的智能高铁——京张高铁正式开通运营。

它是保障北京冬奥会的重要交通,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础工程,成为中国铁路技术的集大成者。

()。

零件是否老化、路基是否沉降、照明是否损坏,工作人员都能。

京张高铁的智能化运营为旅客通行提供了更服务。

乘客到站后,智能机器人可以贴身导航、搬运行李;有了智能系统,乘车流程也大大简化,乘客可通过电子客票、刷脸进站。

智能化运营、智能化服务,大大了行车安全性与乘车舒适度。

“交通强国,铁路先行”。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紧握詹天佑百年京张的接力棒,中国高铁正在续写着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断言一目了然人性化提高
B . 预言一目了然个性化增加
C . 预言了然于胸人性化提高
D . 断言了然于胸个性化增加
(2)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它是保障北京冬奥会的重要交通,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础工程,被誉为中国铁路技术的集大成者。

B . 它是北京冬奥会的重要交通保障,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础工程,成为中国铁路技术的集大成者。

C . 它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础工程,也是北京冬奥会的重要交通保障,被誉为中国铁路技术的集大成者。

D . 它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础工程,也是保障北京冬奥会的重要交通,成为中国铁路技术的集大成者。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京张高铁为沿线实时“体检”,借助北斗卫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B . 京张高铁应用北斗卫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来为沿线实时“体检”
C . 北斗卫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可帮助京张高铁为沿线实时“体检”
D . 基于北斗卫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京张高铁为沿线实时“体检”
2. (2分) (2017高三上·滕州月考)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传统礼貌用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 . 咱们分别时你送我的礼物,我一直惠存着。

B . 你的文稿,我已看了,对其中不妥当的几处,我斗胆加以斧正。

C . 大作已拜读,唯几处有疑,特致函垂询。

D . 拙作奉上,自己总觉惶恐不安,望哂笑之余,不吝赐教。

二、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18分)
3. (6分)(2017·山东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诗产生于西周的礼乐政治活动而非原始宗教仪式,是政坛言说的产物,与歌并不同源,但却有着歌的一些元素。

不过,它们的联系不在文字形式而在音乐。

在西周,诗的言说主体的身份为朝廷官员,言说对象为君臣,言说内容自然也不能脱离政治,故“诗”一开始就承担着政治言说的特殊功能。

《国语•周语上》载厉王时的邵公说:“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可见诗在西周时期的功能是补察时政。

周代的礼乐政治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礼乐教化向臣民灌输礼乐伦理道德观念,所以周代设有专门的机构来负责这一工作。

《礼记•孔子闲居》载孔子说:“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

”可见,在周代,战国以前的人将诗看做是礼乐的一部分,诗所承载的是礼乐道德的价值取向。

歌则不同。

早期的歌的本质是音乐,适合抒情而不适合言事。

歌是一种大众表达情感意愿的形式,而非专门用来表达和传播礼乐伦理道德,不可能用来教化百姓。

因而,原有的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显然已不能满足教化需要。

于是,有了“诗”这一专门用于朝廷政治文体的产生和“歌”向“诗”的转变。

由于原始宗教祭祀少不了乐,音乐在原始宗教中具有神圣性,又能起着愉悦作用,所以,适应着礼乐政治而产生的“诗”,很自然地继承了宗教礼乐仪式之歌“音乐+语言”这一形式。

将诗与音乐结合,有助于提高诗的地位。

另外,当时的书写工具不发达,借助音乐可以使诗便于传播,更广泛地发挥教化作用。

诗与音乐融为一体,更有利于承担礼乐政治的职能。

不过,即使是使用文字与音乐结合这一形式,诗也与歌不一样。

歌的语言和音乐的融合是原生态的存在。

歌产生时,音乐与语言是相伴相随的,没有音乐不能谓之歌。

诗则是先有文字,后来配乐,用于仪式的演唱。

由于诗纳入了周代“乐”的系统,音乐和诗的对接才被固定下来,但配诗之乐是后来附加的。

(选自赵辉《歌与诗的起源及原始功能异同》,有删改)
(1)
下列有关先秦“诗”与“歌”的比较,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诗是政坛言说的产物并为西周的礼乐政治服务,与起源于原始宗教仪式的的歌不同源。

B . 诗与歌虽然在原始功能上不同,但诗却有歌的一些元素,它们的联系方式只在音乐。

C . “歌”向“诗”的转变,是因为原有的歌在形式上不能满足通过礼乐教化臣民的需要。

D . 诗是先有文字,后来配乐用于仪式的演唱,而歌产生时是先有音乐,后来才有语言的。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诗在西周言说主体的身份是朝廷官员,所以诗就具有了政坛君臣关系政治言说的性质。

B . 从周代到战国以前,人们把诗看作是礼乐的一部分,因为它所承载的是礼乐道德的价值取向。

C . 早期的歌适合于抒发个体的情感,借助音乐可以使歌便于传播,更广泛地发挥教化的作用。

D . “诗”在继承了宗教礼乐仪式之歌“音乐+语言”这一形式后,诗与音乐就开始结合起来。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诗在当时社会承担着政治言说的两方面功能,一是可以补察时政,二是向臣民灌输礼乐伦理道德观念。

B . 第一段中引用《国语》和《礼记》,论证了“诗”的产生与当时统治阶级的礼乐政治活动的紧密联系。

C . 通过与“歌”的大量比较分析,本文重点论述了“诗”的起源、作用和所承担的更多的社会功能。

D . 本文作者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歌”无法满足统治者教化百姓的需要,因而才产生了“诗”这种形式。

4. (12分) (2017高一下·涟水月考)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陶虎臣
汪曾褀
每到天气晴朗,上午十来点钟,在这条街上,就听到从阴城方向传来爆裂的巨响:“砰——磅!”大家就知道,这是陶虎臣在试炮仗了。

阴城是一片古战场。

相传韩信在这里打过仗,现在还能挖到一种有耳的尖底陶瓶,当地人说这种陶瓶冬天插了梅花,能结出梅子来。

现在这里是乱葬冈,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叫做“阴城”。

到处是坟头、野树、荒草、芦荻。

草里有蛤蟆、野兔子。

早晨和黄昏,有许多白颈老鸦。

人走过,就哑哑地叫着飞起来。

这里只有一个破财神庙,里面住着一个侉子。

陶虎臣家的货色齐全。

除了鞭炮,还出一种别家不做的鞭,叫做“遍地桃花”。

不但外皮,连里面的筒子都一色是梅红纸卷的。

放了之后,地下一片红,真像是一地的桃花瓣子,如果是过年,下过雪,花瓣落在雪地上,红是红,白是白,好看极了。

他还有一项绝技,是做焰火。

做焰火,除了配料,关键是串捻子。

串得不对,会轰隆一声,烧成一团火。

弄不好,还会出事。

陶虎臣的一只左眼坏了,就是因为有一次放焰火,出了故障,一个火星迸进了瞳孔。

陶虎臣坏了一只眼睛,还看不出太大的破相。

他依然随时是和颜悦色的,带着宽厚而慈祥的笑容。

这种笑容,只有与世无争,生活上容易满足的人才会有。

但是,鞭炮生意,是随着年成走的。

什么时候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什么时候炮仗店就生意兴隆。

这样的年头,能够老是有么?
这一年,伏汛安然度过,保住了无数人畜。

秋收在望,市面繁荣,城乡一片喜气。

有好事者倡议:今年放放焰火!东西南北四城,都放!一台七套,四七二十八套。

陶家独家承做了十四套。

东城定在八月十六放。

地点:阴城。

这天万里无云,一天皓月。

阴城的正中,立起一个四丈多高的架子。

有人早早吃了晚饭,就扛了板凳来等着了。

人们寻亲访友,说短道长,来来往往,亲亲热热。

阴城的草都被踏倒了。

人们的鞋底也叫秋草的浓汁磨得滑溜溜的。

忽然,上万双眼睛一齐朝着一个方向看。

人们的眼睛一会儿睁大,一会儿眯细;人们的嘴一会儿张开,一会儿又合上;一阵阵叫喊,一阵阵欢笑;一阵阵掌声。

--陶虎臣点着焰火了!
最热闹的是“炮打泗州城”。

起先是梅、兰、竹、菊四种花,接着是万花齐放。

然后,一声炮响,照眼的灯球之中有一座四方的城,眼睛好的还能看见城门上“泗州”两个字。

城外向里打炮,城里向外打,灯球飞舞,砰磅有声。

最有趣的是“芦蜂追瘌子”,一阵火花之后,出现一个泥头的纸人,手里拿着一把破芭蕉扇。

霎时间飞来了许多马蜂,这些马蜂--火花,纷纷扑向他,他四面躲闪,扇不停地挥舞。

看到这里,满场大笑。

这些辛苦得近于麻木的人,是难得这样开怀一笑的呀。

最后一套是火花之后,吊下四个大字:“天下太平”。

年头还是不好。

头一年,四乡闹土匪,县政府出了布告:“冬防期间,严禁燃放鞭炮。

” 明年,蒋介石搞“新
生活”,取缔了鞭炮。

陶虎臣别无产业,只好做一点“黄烟子”和蚊烟混曰子。

第三年,陶家炮仗店的铺门上了锁,再也打不开了。

陶家的锅,也揭不开了。

岁暮天寒,彤云酿雪,陶虎臣无路可走,他到阴城去上吊。

刚把腰带拴在一棵树上,把头伸进去,一个人拦腹把他抱住。

这人是住在财神庙的那个侉子。

(选自《汪曾褀文集》,有删改)
(1)
简要分析小说第二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2)
赏析画线的文字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

(3)
作者为何花较多笔墨写“八月十六”“放焰火”的情景?
(4)
请结合陶虎臣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点,探究小说的主题。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5. (11分) (2016高三上·大庆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褚翔,字世举,河南阳翟人。

曾祖渊,齐太宰文简公,佐命齐室。

祖蓁,太常穆子。

父向,字景政年数岁,父母相继亡没,向哀毁若成人者,亲表咸异之。

既长,淹雅有器量。

高祖践阼,选补国子生。

起家秘书郎,迁太子舍人、尚书殿中郎。

出为安成内史。

还除太子洗马、中舍人,累迁太尉从事中郎、黄门侍郎、镇右豫章王长史。

顷之,入为长兼侍中向风仪端丽眉目如点每公庭就列为众所瞻望焉大通四年出为宁远将军北中郎庐陵王长史三年卒官。

外兄谢举为制墓铭,其略曰:“弘治推华,子嵩惭量;酒归月下,风清琴上。

”论者以为拟得其人。

翔初为国子生,举高第。

丁父忧。

服阕,除秘书郎,累迁太子舍人、宣城王主簿。

中大通五年,高祖宴群臣乐游苑,别诏翔与王训为二十韵诗,限三刻成。

翔于坐立奏,高祖异焉,即日转宣城王文学,俄迁为友。

时宣城友、文学加它王二等,故以翔超为之,时论美焉。

出为义兴太守。

翔在政洁已,省繁苛,去浮费,百姓安之。

郡之西亭有古树,积年枯死;翔至郡,忽更生枝叶,百姓咸以为善政所感。

及秩满,吏民诣阙请之,敕许焉。

寻征为吏部郎,去郡,百姓无老少追送出境,涕泣拜辞。

翔居小选公清,不为请属易意,号为平允。

俄迁侍中,顷之转散骑常侍,领羽林监,侍东宫。

出为晋陵太守,在郡未期,以公事免。

俄复为散骑常侍,侍东宫。

太清二年,迁守吏部尚书。

其年冬,侯景围宫城,翔于围内丁母忧,以毁卒,时年四十四。

诏赠本官。

翔少有孝性。

为侍中时,母疾笃,请沙门祈福。

中夜忽见户外有异光,又闻空中弹指,及晓,疾遂愈。

咸以翔精诚所致焉。

(节选自《梁史·褚翔传》)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入为长兼侍中/向风仪/端丽眉/目如点/每公庭就列/为众所瞻望焉/大通四年出/为宁远将军北中郎庐陵王长史/三年卒官/
B . 入为长兼侍中/向风仪端丽/眉目如点/每公庭就列/为众所瞻望焉/大通四年/出为宁远将军北中郎庐陵王长史/三年/卒官/
C . 入为长兼侍中/向风仪/端丽眉/目如点/每公庭就列/为众所瞻望焉/大通四年出/为宁远将军北中郎庐陵王长史/三年/卒官/
D . 入为长兼侍中/向风仪端丽/眉目如点/每公庭就列/为众所瞻望焉/大通四年出/为宁远将军北中郎庐陵王/长史三年/卒官/
(2)
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古代称呼一个人,可以称其名、字、号、谥号、官职等,还可以兼称,“太宰文简公”就是兼称官职“太宰”与谥号“文简公”。

B . “起家”意思较多,在“白手起家”中指“创立事业”,在“布衣起家”中指“出身”,文中的“起家秘书郎”就指的是“秘书郎职位出身”。

C . 古代称父亲的姊妹(姑母)的儿子为外兄弟,称母亲的兄弟(舅父)的儿子为内兄弟,文中的“外兄”就是指禇向姑母的儿子谢举。

D . “太守”为州郡最高行政长官。

秦时置“郡守”,汉景帝时改称“太守”,隋初称“刺史”。

《醉翁亭记》
中就塑造了一个“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的太守形象。

(3)
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褚翔深受朝廷器重。

他曾多次升迁担任重要官职,并受到梁武帝的越级提拔;尽管他在担任晋陵太守期间触犯法令被免职,但过了不久梁武帝便让他官复原职。

B . 禇向文才出众。

一次,梁武帝在乐游苑召集群臣宴饮,下诏命褚翔和王训作二十韵诗,褚翔就座后立即完成,进呈武帝,武帝十分惊讶。

C . 褚翔为官清廉。

在地方,他廉洁自守,减少繁杂苛刻的政令,废除不必要的开支;在吏部,他公正清廉,不因别人的请托而改变自己的主张。

D . 褚翔很有孝行。

一次母亲病重,他请和尚为母亲请福,夜里竟出现异常现象,天亮时母亲的病就好了;为母亲服丧,因伤心过度而去世。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翔于坐立奏,高祖异焉,即日转宣城王文学,俄迁为友。

②及秩满,吏民诣阙请之,敕许焉。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6. (7分) (2017高三上·天水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 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 . 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C . 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D . 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E . 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5分)
7. (5分) (2016高三上·贵州期中)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赤壁赋》中从不变的角度,描述人与万物的关系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

②李煜《虞美人》一词中词人遥望金陵想象,并表达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的慨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③白居易《观刈麦》中,描写妇女儿童支援农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六、语言表达 (共3题;共12分)
8. (2分)(2018·江苏模拟) 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夸张手法的一项是()
A .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B .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C . 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D . 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
9. (5分) (2019高二上·山西期中) 依照下面的示例,以“人生”为开头,仿写一段话,要求与示例句式相同,阐述出一定的生活道理。

示例:大海因为有了狂风的袭击,才显示出了顽强的力量,它把狂风化成了跳跃的浪花,给人们带来了美丽。

10. (5分)(2017·青州模拟) 下图是山东财经大学的校徽,请写出该校徽中小圈内的校标图形的两种变形形式并说明其寓意。

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60个字。

七、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1. (5分) (2018高二上·覃塘月考)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著名作家梁实秋说:“人类的最高理想应该是人人能有闲暇,于必须的工作之余还能有闲暇去享受人的生活。

我们应该希望人人都能属于‘有闲阶级’。

人在有闲的时候才最像是一个人,手脚相当闲,头脑才能相当地忙起来。


②不说闲话,不干闲事,不做闲人。

——某中学某班班训
对于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请根据材料内容,选择一个角度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共2题;共8分)
1-1、
1-2、
1-3、
2-1、
二、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18分)
3-1、
3-2、
3-3、
4-1、
4-2、
4-3、
4-4、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5-1、
5-2、
5-3、
5-4、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6-1、
6-2、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5分)
7-1、
六、语言表达 (共3题;共12分)
8-1、
9-1、
10-1、
七、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