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诺贝尔奖》国旗下演讲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近诺贝尔奖》国旗下演讲稿
走近诺奖前沿,领悟科学精彩XXXX年的诺贝尔奖名单已于前几日陆续公布。
随着谜底的一个又一个被揭晓,此次诺奖得主中有的是众望所归,有的则是意料之外。
XXXX年的诺贝尔奖名单已于前几日陆续公布。
随着谜底的一个又一个被揭晓,此次诺奖得主中有的是众望所归,有的则是意料之外。
物理学方面,引力波研究不负众望斩获桂冠;节律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在生理学或医学奖拔得头筹。
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斩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同时也意味着村上春树再次与文学奖失之交臂。
化学奖则颁给了三位默默无闻的研究冷冻电子显微镜技术的科学家,由于该技术涉及生物,化学,物理三门学科的领域,所以今年该项奖项也被戏称为诺贝尔理综奖。
这也显示出,科学并不单纯针对于一个方面研究,学科融合也是在研究中必不可少的。
当我们回首近些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名单时,会发现,近几年诺奖评选结果频出冷门:XX年诺贝尔文学奖第一次颁发给了作曲家,而则化学奖颁给了在分子机器方面研究获得显著成果的科学家,而这一领域的研究上一次获奖还是在30年前。
冷门的频频出现也显示着评审组不断修正自己的评审标准,可以发现入选者的科研内容或是作品对人类贡献大小正成为日益重要的评选标准。
这也正贴合着诺贝尔评选该奖的最初原则:授予在科学研究领域作出重大价值贡献的人,并优先奖励那些早期作出重大贡献者,即为创新者。
创新是科学发展的不竭源泉,也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
唯有敢于创新的国度,才是充满希望的热土;唯有勇于追梦的民族,才能创造光明的未来。
爱因斯坦曾说:人类只能发现现象,但不能发现现象存在的原因。
但人特有的求知欲吸引我们不断探索现象背后的原因,这是科学研究生生不息,吸引一代又一代科学家为之献身的重要因素。
社会舆论对于科研的进步有着有目共睹的促进作用,但瑜不掩瑕,其对科研结果夸张的吹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国内媒体对目前中国两位诺奖获得者的报道大体给人一种一窝蜂、赶时髦感觉,但都是着重于对其人物经历的描述,鲜见对研究内容的传递。
媒体大概忘了居里夫人说过的一句
话:在科学上重要的是研究出来的东西,不是研究者个人。
大肆吹鼓获奖者个人,有造成学术圈盲目追求名气而淡化了对崇高科学的追求的隐患。
殊不知,学术的严谨与名利的浮躁是水火不相容,玩火终会导致引火烧身。
国内有些学者的论文因疑似抄袭被权威刊物退回,在国际学术界面前留下笑柄便是最好的例子。
我们需要知晓,科学的轰轰烈烈仅瞬间绽放于科学结果公示于众时,大多数时候平凡朴素的研究才是科学的主基调。
其实不论是科研还是学习,踏踏实实才是最真。
作为一名高中生,以我们现有的知识水平也许并不能为科学发展做出多大的贡献。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去探索更深入的科学知识,去关注当前前沿的科学动态。
在这灼灼韶华中,我们更应该培养起对于科学的热爱。
须知,学习科学技术,不仅仅是为了成为科学家,也是为了能适应生活,更为能成为新世纪的主人,为国家建设、为人类的文明做出贡献。
我国伟大领导人邓小平曾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作为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奋斗,展现长江后浪的雄伟气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