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国学大师廖平_学术六变_之成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8月学术交流Aug.,2012
总第221期第8期Academic Exchange Serial No.221No.8
[收稿日期]
2012-04-01[基金项目]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课题“廖平学术文化体系研究”(SCO8E13)的阶段性成果之一[作者简介]黄诗玉(1959-),女,四川宜宾人,副教授,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近代国学大师廖平“学术六变”之成因
黄诗玉,骆凤文
(宜宾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宜宾644000)
[摘要]廖平是真实圆融的学人,近代思想家和国学大师。

其“学术六变”更革主张的人生
动因,既有志意孤远、倡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因素,又有寻求国家民族觉醒振兴的因素。

而廖先生的学问理念则是研究追探人生宇宙真理共球合发。

对廖平“学术六变”之成因和理念追求的分析梳理,将有助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关键词]国学大师廖平
;“学术六变”;成因探析[中图分类号]K207.8[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0-8284(2012)08-0187-04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
《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特别强调,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
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

所谓文化自觉,就
是要自觉地提高文化对历史进步、社会前行、人民幸福的时代担当和重要职责。

所谓文化自信,
就是要对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分自信。

国学大师廖平(1852—1932)就是近代思想文化的研究者、传扬者与开新者,他把毕生的精力投入到对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反思审视倡扬开新的事业中。

本文对廖平“学术六变”更革主张形成的原因和理念追求进行分析,
以求教于学界同仁。

一、廖平潜心学问形成“学术六变”的人生动因
廖平先生一生的学术道路共发生了六次更革变化,可分为前三变和后三变的“人学”、“天学”两个阶段。

即“人学”阶段的“平分今古”、“尊今抑古”、“小统大统”,天学阶段的
“天人之学”、“天人大小”、“天人合圆”[2]19。

近代国学大师廖平潜心学问形成“学术六变”的人生动因是什么呢?从笔者所收集和接触到的资料看,一是当时的民生艰难家国破亡,使得少年廖平发愤苦学。

二是廖平科场考试取胜,
获四川学政张之洞赏识,从而进入新学府尊经书院拓开心眼,转变治学方向,形成“学术六变”,成为一代经学大师。

1.少年廖平苦读志学孜孜以求(约1—20岁,1852—1871年)
廖平,四川井研县青阳乡盐井塆人。

6岁时家乡已天旱两年,食不果腹。

8岁时,李、蓝农民军由滇入川至井研。

英法联军陷天津入北京焚毁圆明园,清廷与英法俄等签订《北京条约》,廖平一家避难到仁寿,构茅屋以穷居。

廖平见别人家檐前纸灯高明,便自仿做而引燃茅屋,焚烬劫后之余。

廖平一家陷入颠沛流离国破家亡的惨境。

廖平7—19岁在家乡井研盐井塆万寿宫、舞凤山、董家寨和禹帝宫等地,从学蒙师为向春廷,后有塾师胡龙田、曾志春、何钦培、钟灵钟岳两兄弟,又从廖荣高学医,深受宋学性理影响。

廖平曾说“予幼笃好宋五子书及八家文”。

少年廖平酷爱学习,有四件事至为感人,第一件:13岁时(1864年),因苦读而难记诵,父复槐公“以其拙”命废学。

一日将捕鱼,平于堂前默祷“继续读书”,“果得二鲤”,敬告父亲求师“免背诵”。

此后,平“专从思字用功,不以记诵为事。

心既通其理,则文字皆可弃”,很有“得鱼忘筌、得意忘形”之境。

第二件:14岁时,复槐公又命平废读归助磨坊茶肆。

平斟茶污湿客人之衣,茶客斥骂,复槐公以为耻。

平则于店肆粉牌大书“我要读书”四字而去,
家人遍寻至一庙后,见平正持书捧读,“诸兄为之请于复槐公”,母“每作饭时辄撮一勺别置之”,积满一升以作先生束脩,“不足则诸兄益以钱”。

真是少年有志,心在读书。

第三件:平读书尝以绳自缚于几案
,“非便溺不离”,尤有“悬梁刺股”式的苦学精神。

第四件:平16岁新
·
781·
婚,每次偕其李夫人回娘家,“辄先疾走。

既远,乃出书坐道旁读。

李夫人至,则又疾走。

既远,则又坐读”[3]3。

燕尔之乐,却不失学子本色。

其时,廖平所受教育还是宋学性理一类,家乡风气尚未更新,但抓紧时间勤学苦读,却使廖平有了赶上时代变化进步所必备的文化基础,也正是其成为国学大师的一种基本素质。

2.汉学说文科场获胜,严实精思人生转折(约21—31岁,1872—1882年)
青年时期的廖平学风踏实、善思勤思。

此时期,廖平开始执教、参加科考,关键是进入尊经书院,拓开了眼界心胸,确立了学问方向。

廖平的人生道路经历了第一次重大转折,这是由两次科考三场应试获胜而引发的。

同治十三年(1874年)廖平23岁,第三次参加科举考试(即童试、院试。

此前曾于19岁、21岁两次应考,皆未中),不守时文定制而以三句破题,卷落篦篓却获四川学政张之洞赏识,“拔置第一”①,补博士弟子员,以后屡加拔识。

廖平的人生途程出现机遇,向通经治学方向转化,对张之洞深怀知遇之恩。

这是廖平第一次科场获胜,也为他日后进入即将兴办的四川新学府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光绪二年丙子(1876年),25岁的廖平赴成都参加乡试,正场试题为“狂”字,复试题为“不以文害义”。

廖平以“说文解字”法阐释之,“大蒙矜赏”,牌调尊经书院[3]。

考前,廖平未见《说文》,却能以“说文”法解之,其功当归之于少年时的好学有心:其时,古人敬惜“字纸”,祈愿的善男信女常将字纸弃于寺庙,庙祝则将之集于焚化炉中烧毁,在舞凤山寺庙等处攻读的廖平,检拾字纸认真阅读,竟为科场应考作了“无心”的“说文”法准备。

正考后专购《说文》读之,复试中更“摭拾《说文》、诗句为之”②,廖平因此而获得第二次科场胜利。

以上两科三场应试是廖平一生中尤为重大的事件,促成了廖平人生经历和学研方向的重大转变,“特由此专心古学,其功有不可没者”[3]。

当时僻陋一隅的川蜀,宋学笼罩,学人几不知《史》、《汉》,而孤处家山的廖平,却能以汉学所倡言的训诂之法,破题阐述,一时鹤立鸡群,脱颖而出,受到推崇汉学的张之洞的再次拔识,由此进入开新风气的四川学府尊经书院,游学生涯有了广阔天地和崭新内容,廖平发挥“从思字用功”的优势,日夜攻读思著不已,为其从事学术、文化经典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基础。

从此廖平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学、经师(如张之洞、王闿运、俞樾等)、尊经书院、尊经同学、同仁及弟子(如杨锐、宋育仁、张祥龄、刘子雄、吴之英、章炳麟、吴虞、刘师培、黄镕、柏毓东、蒙文通、张秀熟等)结下不解之缘,其人生转折和事业途程也就由此兴发变化。

从上述可见,廖平先生潜心学问的人生动因是从民生艰难、家国破亡的发愤苦学,到科场考试取胜,进入尊经书院拓开心眼,转变治学方向的。

这一动因似为个人追求,但在家国破亡的背景下反映出来的实为倡扬中华优秀文化、寻求国家民族觉醒振兴的学问动因。

二、廖平治学理念及研究途径方式之重大转变
廖平青年时期的治学理念曾有两次重大变化,均发生在进入尊经书院以后。

第一次治学理念的转变,是由笃好宋学转向博览考据。

廖平先生25岁时,发生第一次治学思想的转变,有两个原因:其一是文字训诂的汉学之法在科场取胜的效应,即前文所述,1876年廖平参加科举考试,在正试和复试中,用“汉学说文”之法,大蒙汉师张之洞矜赏而入尊经,由此专意攻读“古学(汉学)”[4]。

其二是考据训诂字字有意的实境新界。

青少年时代,廖平深受宋学和乡贤的影响,笃好“宋五子和八家文”。

入尊经后,学正张之洞“提倡纪、阮两文达之学”,强调治学要有根基,倡言:“凡学之根柢必在经史。

读群书之根柢在通经,读史之根柢亦在通经,通经之根柢在通小学”,“不通小学,其解经皆燕说也”。

“不通经史,其词章之训诂多不安、事实多不审”,“故凡为士,必知经学、小学”②。

“数月,文风丕变,沛然若决江河。

人人有斐然著述之思”。

由此,廖平开始专门学习训诂文字之学、博览考据诸书,始觉“唐宋人文”,“宽泛无实,不如训诂书字字有意”,“聪明心思至此一变”[4]。

于是,由宋学性理转向汉学训诂,从此开始了廖平研经治学的学人生涯。

此后,廖平开始盛推洪氏《隶释》,“全摹碑文,有功金石”,并可为经史之助[5]。

廖平开始运用“汉学说文”之法研讨经典的学习,并且初次获益,因此发生了从宋学影响的氛围中转向了考辨文词、训诂词义的汉学古文传统,从而奠定了根基。

廖先生在日后用汉学的严谨博考之法阐扬经典的微言大义,宏阔恣肆又归根经典,构成了廖平学术的重大特色。

他撰成了《六书旧义》等,开始构建廖氏文字学理论。

第二次治学理念的转变,是由博览考据转向专求大义。

此次治学思想的转变,发生在廖平29岁(1880年)时。

促成此次转变的原因也有两个:
第一是王闿运“专求大义”的治经主张。

1878年,湘潭王闿运先生应邀入川任尊经山长、主讲尊经,带来了新风气。

王闿运先生反对蜀人热衷“高官驷马浮名利禄”的习气,倡导“一意著述务实求学”的治学精神,主张“先通文理、探求大义”[6]。

“务实”是以习研儒家经典为实学而不逐时文(八股文),“求学”是专心今文经学而不汲汲于浮名官禄,“探求大义”是一意撰著阐释经典“微言大义”而不拘泥字词的考诂。

此正好能发挥廖平善思敢著的长
·
881
·


②见廖宗泽《六译先生年谱手稿》,1933年编。

转引自骆凤文《一抹斑斓的晚霞———六译先生年谱校说》,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

见[清]张之洞《尊经书院记》,转引自胡昭曦《四川书院史》,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处,切合其少年起就训练有成、特别具有的此一学风方式,由此治公羊、谷梁《春秋》。

第二是治《春秋经》的实感作用。

廖平通过专治《谷梁春秋》,有了治经的深切体认,激发了探求“微言大义”的志向雄心。

尊经书院乃至四川学风更变,尊经同学人人有著述之心,廖平“心思聪明至此又一变”[4]。

1879年,廖平与张祥龄初见王闿运,言其“有志习《春秋》”,“常就王闿运请业,每至深夜”[6]。

因专治《谷梁春秋》,由此对治学进行反思。

1880年,始厌弃破碎,专求大义,以视考据诸书,又以为糟粕无精华、枝叶非根本,取读庄、管、列、墨,喜其义实。

特由此专心古学,心思聪明至此又一变。

于是从古文经学的“训诂考据”式的治经方法转向“专求大义”的今文经学家法,且“厌弃破碎”,专求大义,又“渐取庄、管、列、墨诸书读之”[4],“痛微言之久陨,伤绝学之不竟,发奋自矢,首纂遗说”[5]。

1883年,廖平参加北京会试不中,于是舟车南北,冥心潜索,得素王二伯诸大义。

于太原谒恩师张之洞、见令德堂院长王霞举,欲作《语上篇》矫时流株守小学之弊。

悟北学之所以名、所以善,欲以挽南学之弊。

其治学思想孕生着由考据训诂向微言大义的转变,开始进入学术初变时期。

1889年与1890年的会试、殿试后,游天津、苏州、广州、上海、武昌等地,见恩师王闿运、张之洞,经师余樾,学友张祥龄、宋育仁及黄季度和康有为等人。

曾以所怀疑质之王霞举、余樾等人,皆莫能解,胆乃益大,不肯依傍湘潭之学,与学友祥龄相合而与育仁辩难,与有为两心相协、谈论依晷,康尽弃自学而学平之知圣、辟刘二编,东南士人转相抄录,风气为改。

此后始注《谷梁春秋》,成就了《春秋》三传的研究,撰成《谷梁古义疏》、《公羊解诂十论》等著作,建立其“素王改制”尊孔尊经的学术理论。

廖平“素王改制”的变革理论引发时代维新思潮的勃兴。

廖平先生两次治学思想、途径方式的转变,为他以后成为一代经学大师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第一次转变是否定传统宋学的“空泛无实”而转向了“谨严实考”的古文学风和方式。

第二次转变是厌弃汉学“考据训诂”的无“精华根本”而转向“专求大义”的今文学风和方式,这两次转变使廖平得以成为笃信孔氏孔经的经学大师。

三、倡扬世界合发人生圆和的理念追求
以上人生经历与研经治学中的几次重大转变,造成了廖平“学术六变”的治学思想与方式基础。

1.廖平先生“学术六变”形成的时间及分期
(1)学术初变:平分今古时期,凡八年(1880—1887年),始于32岁(1883年癸未)。

其代表作为《今古学考》。

(2)学术二变:尊经抑古时期,约十年(1888—1897年),始于37岁(1888年戊子或1887年丁亥)。

代表作为《知圣编》、《辟刘编》(成于1903年癸卯)`。

(3)学术三变:小统大统时期,约七年(1898—1904年),始于47岁(始1898年戊戌至1901年辛丑)。

代表作为《地球新义》、《王制集说》、《皇帝疆域纲要》。

(4)学术四变:天人之学时期,约七年(1905—1911年),始于51岁或54岁(1902年壬寅或1905年乙巳)。

代表作为《孔经发微》。

(5)学术五变:天人大小时期,约七年(1912—1918年),始于61岁(1912年壬子)。

代表作为《文字源流考》、《五变记》、《中国文字问题三十论题解》。

(6)学术六变:天人合发时期,约十四年(1919—1932年),始于68岁(1919年己未或1918年戊午,至1932年)。

代表作为《易经经释》、《诗经经释》、《六变记》[3]7。

2.廖平先生的理念追求可从下面几个阶段的学术成就得知
(1)壮年时期敢于标新天下阐扬天人(约当32-60岁,1883—1911年)。

壮年时期是廖先生治学研究著书立说的黄金岁月。

其学术主张思想观点的倡导提出、理论系统的构建充实,都发生在这一生命时段。

1883年,廖平到山西拜见恩师张之洞与经师王霞举,曾言“治一省易,治一经难。

苟《谷梁》有成,不羡山西巡抚”①。

认为从事教育重于钻营仕途,阐扬文化胜过固守旧疆。

此时期,廖平完成了学术上的初、二、三、四次转变,其开始时间分别约为1880年、1886年,1898年和1905年,即“平分今古、尊今抑古、古大今小”的“人学”和自四变开始的“天学”理论。

而立之年后,学术三变创立“孔经人学”;知天命年时学术四变,开始了“孔经天学”的创立阐扬,即“天人之学”,代表作即《孔经发微》等。

此后进入“天人大小”、“天人圆满”之理论系统完备升华的学术五变、六变时期。

(2)老年时期倡扬群经在华世界合发(约当61—71岁,1912—1922年)。

老年时期学术五变,对所倡“天学”作进一步的论证充实。

四变时还借用释典以张其说,受人诟责后,专以中国文化中的诸子学说百家文典完备其理论建构。

步入耳顺的六十岁时主张“天人大小”,提出群经在华、世界一统、天人合发学说,更有令人不能苟同的“孔子造六书文字”的新论。

代表作有《文字源流考》、《五变记》和《中国文字问题三十论题解》等[5]。

(3)晚年时期神形圆游前行不止(约当72—81岁,1923—1932年)。

此时期,廖先生学术上六变,进一步完善其理论建构,在68岁时(1919年),愈重《内经》,以《内经》五运六气阐释诗易,建构其天人合发、圆和自由的“天学”理论之人类理想境界。

其代表作即《诗经经释》、《易经经释》。

70岁时,自定义新旧著作为《六译馆丛书》,80岁时聚资
·
981
·
①见廖宗泽《六译先生年谱手稿》,1933年编。

转引自骆凤文《一抹斑斓的晚霞———六译先生年谱校说》,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8页。

刊印,81岁时亲自改订《六译馆书目录》,口授门人撰成《六变记》,为操持丛书的刊印出版之事,奔忙于成、嘉之间,因中风脑病突发,返家途中逝世于乐山河咡坎旅次,走完了自己的人生旅程。

其时为1932年6月5日午时(应为6日午时。

又,宗泽编《六译先生年谱》铅印简本“巴蜀本”记为6月5日巳时),享年81岁,走完了圆满升化的人生旅程。

廖先生的“学术六变”,以“人学与天学”两大阶段的述作新说与合发圆和体系而极负盛名,其“六变”的学术分期、治学特色、观点主张和思想境界,都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廖平先生的理念追求过程中也历经多次挫折和打击,但他都将研经治学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追求,从而获得了成功。

1898年,维新变法失败,戊戌政变波及廖平。

廖先生痛哭友人杨锐、刘光第,命门人赵伯道举火焚《地球新义》,随即罢职,举家归井研。

这是廖平执教生涯与学术研究第一次遭受顽固派政治势力的打击。

1901年,嘉定人以廖平“说经穿凿”,诉于四川学政。

这是廖平经学思想第二次遭受政治势力的攻击。

1903年3月,绶定举人刘仕智摭细事控廖平。

同年,学政吴郁生参廖平《公羊补证》是“离经叛道”。

冬,廖平被革职,交地方官看守。

先遣眷属回井研,翌年春廖平回井研,后至蓉。

这是廖平执教生涯与经学思想第三次遭受政治势力的打击。

1909年秋,四川学使赵启霖以廖平“穿凿附会”,剥夺其教育权,令各学堂不得延廖平讲经授学。

1910年春,廖平回井研,杜门家居。

这是廖平执教生涯与经学思想第四次遭受政治势力的打击。

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前后,廖平的人生命运才又获得新的转机。

春,任《铁路月刊》主笔,至省。

十月,任川府枢密院院长。

1912年春,受聘在国学馆讲授经学。

研究中医学理论,撰述中国文字问题。

1913年,被推选为四川代表,赴京参加“全国读音统一会”,在湖广会馆发表《孔学关于世界进化退化与大同小康之宗旨》讲演。

7月,在上海。

8月,在曲阜奎文阁参加“孔教会一全大会”,发表讲演,向全国宣传孔学思想。

综上所述,近代国学大师廖平先生,其“学术六变”更革主张形成的人生动因是志意孤远倡扬中华优秀文化、寻求国家民族的觉醒振兴,学问理念是研究追探人生宇宙真理共球合发。

廖平“学术六变”的思想,突现其“考辨今古翻译经典、以经证经寻求大义”思创变新的学识学力、治学方式与研经特色,展示其汇纳中西彼此互师、开启地球新义、共球一统合发的治学深意、学问思想和理念主张,显现其承扬张大中华文统文明,振兴国家民族的志向雄心、奋斗目标和崇高理想。

[2]19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http://www.gov.cn/jrzg/
2011-10/25/content_1978202.htm,2011-10-25.
[2]骆凤文.从“今古平分”的学术起韧到“天人合圆”的大成境界———国学大师廖平“六变学术”析评[J].宜宾学院学报,
2010,(1).
[3]廖平.四译馆丛书·经话甲编[M].成都:四川存古书局,1923.
[4]廖平.六译馆丛书·经学初程[M].成都:四川存古书局,1927.
[5]廖平.六译馆丛书[M].成都:四川存古书局,1924.
[6][清]王闿运.湘绮楼日记[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7.
Probe into the“Academic Six Changes”
of Liao Ping Modern Master of Chinese Culture
Huang Shiyu,Luo Fengwen
(College of Marxism Studies,Yibin University,Yibin644000,China)
Abstract:Liao Ping a true and compatible scholar achieved his success as modern thinker and master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His proposition of“six changes in academics”came from his holy will and life im-pulse of advocating excellent Chinese culture,as well as from chasing the revival of awakening our nation.Li-ao aims to explore the universal truth of life and universe.The author summarizes Liao's theory,which contrib-utes to carry ou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and help us strengthen our cultural consciousness and cultural confidence.
Key words:Liao Ping the master of Chinese culture;“six changes in academics”;analysis of causes
〔责任编辑:曹金钟〕·
091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