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北师大版选修四同步训练:章末检测含答案_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章末检测(四)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
”“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指的是
() A.辛亥革命使中国开始了全盘西化
B.辛亥革命迈出了民主政治关键性的一步
C.辛亥革命将传统文化彻底击败
D.辛亥革命实现了中国由贫弱走向富强
2.某年出版的日本报纸,关于中国事件的报道,使用了下列小标题:“点燃革命之火”“武汉的形势”“排满兴汉宣言”“列国的态度”等。
这些文章集中报道的可能是() A.太平天国运动B.八国联军侵华
C.甲午战争D.辛亥革命
3.1912年,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时表示将致力于“社会革命”。
这里的“社会革命”是指() 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D.社会主义
4.1918年,孙中山致电新建立的俄国苏维埃政府,“希望中俄两国革命党团结一致,共同奋斗”。
这表明孙中山() A.已经接受了列宁主义
B.重视十月革命的国际意义
C.希望在中国建立苏维埃政府
D.确立了联俄政策
5.1913年夏秋之际,“二次革命”爆发。
资产阶级革命党人要通过这次革命() A.迫使袁世凯实行民主政治
B.废除“善后大借款”合同
C.推翻袁世凯专制独裁统治
D.要求政府实行政党政治
6.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因为这次革命() A.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C.给予了人民充分的民主与自由权利
D.结束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7.对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②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促进了人民的团结③为
印度独立奠定了基础④“非暴力”的局限性影响了民族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8.一战后,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相似之处是() A.都采取了武装斗争的形式
B.目标都是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
C.都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援助
D.民族资产阶级都充当领导阶级
9.下列有关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其目的是通过和平和合法的手段取得印度自治
B.形成了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
C.运动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D.英国殖民当局的残暴镇压使运动停止
10.凯末尔曾说过:“为了拯救国家,没有其他的办法,只有摧毁从政府机器到国民精神的一切,并树立新的东西。
”下列反映其理论的措施包括()
①废除土耳其政教合一的政体②革新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③效仿西方的法律法规
④改革文字,用阿拉伯字母拼写土耳其语
A.①②③④B.①②④
C.①②③D.①③④
11.为了给土耳其注入新的生命力和活力,凯末尔在政治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 A.废除了哈里发和素丹两个职位,将土耳其的封建君权和神权政体变成资产阶级共和国
B.改变土耳其的整个社会和文化结构,颁布改革服饰和其他传统象征物的法令
C.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集中力量办大事
D.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12.凯末尔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有()
①凯末尔领导土耳其人民坚决抵抗外来侵略②反封建斗争较为彻底,废除了素丹制度,
结束了帝制③凯末尔的正确领导及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④实行政教合一的政策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第13题16分,第14题18分,第15题18分,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若夫革命主义,为吾侪所倡言,万国所同喻,前次虽屡起屡踬,外人无不鉴其
用心。
八月以来,义旗飙发,诸友邦之抱平和之望,持中立之态,而报纸及舆论,尤每表其同情。
领谊之笃,良足深谢。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材料二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
——1912年《宣告友邦书》材料三一切不平等条约,如外人租借地、领事裁判权……皆当取消,重订双方平等互尊主权之条约。
——1923年《中国国民党宣言》材料四不过要以后真是和平统一,还是要军阀绝种;要军阀绝种,便要打破串通军阀作恶的帝国主义;要打破帝国主义,必须废除中外一切不平等的条约。
——1924年孙中山《在神户欢迎会上的演说》请回答:
(1)材料一中孙中山对“诸友邦”的评价是否符合事实?据材料分析这种评价的思想根
源。
(4分)
(2)材料一、材料二的共同点是什么?说明什么问题?(4分)
(3)材料三与材料一、二相比,孙中山的态度有何变化?(4分)
(4)材料四反映孙中山的认识又有怎样的提高?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4分)
14.甘地始终是一个谜:他将毕生精力都献给了印度民族独立事业,却多次支持英帝国主义的不义战争;他受过西方现代教育,却诅咒西方现代文明;在一些人看来,他是“民族之父”,而在另一些人看来,他无异于“群众性民族解放运动的叛徒”。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对于英国把印度拖入帝国主义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印度民族主义力量绝大部分持支持态度,希望在英国困难时候给予帮助,以换取它允诺战后给予印度自治。
……
形势的演变把甘地进一步推向前进,……他得出结论说,英国当局行动如此“不谨慎、不道德、不正义”,再不配享有印度人民的好感……
——林承节《印度史》材料二我们在经济和工业生活中严重地背离了经济自给自足。
假如我们不曾引进外国的产品,那么今天,印度将满地流淌着牛奶和蜂蜜。
……西方民众正在唯物(物质)主义这个魔鬼和怪物的铁蹄下呻吟。
他们道德的发展已经落后。
今天,他们用英镑、先令和便
士来衡量他们的进步。
——1916年12月甘地在阿拉哈
巴德“经济学协会”上的演说材料三甘地还把纺车当作印度摆脱对英国纺织业依赖的工具。
他认为,印度可以放弃大多数进口产品。
……因此对甘地而言,恰尔卡(纺车)是自治的象征。
——海默·劳《甘地传》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甘地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态度发生了什么根本性变化?促成
这一根本性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6分)
(2)据材料二、三,甘地为什么要“诅咒西方文明”?(6分)
(3)人们对甘地毁誉不一,为何有人称甘地为“群众性民族解放运动的叛徒”?解开甘地
之谜的关键之处何在?(6分)
15.伟大的政治家,往往以其超凡的人格魅力和与时俱进的社会实践活动引领时代的前进。
结合孙中山、甘地、凯末尔的政治活动,回答下列问题:
(1)孙中山曾对蔡元培说:“我不善处成功,而善处失败;愈失败,我的精神愈焕发。
”
试举例说明孙中山的“不善处成功,而善处失败”。
(6分)
(2)孙中山和凯末尔都为各自国家的政治民主化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两人的相同之处是
什么?(4分)
(3)爱因斯坦在评价“圣雄”甘地时说过“后代的子孙将无法相信,世界上曾经活生生地
出现过这样的人物”。
甘地为印度历史的发展作出了什么贡献?在他的身上体现了哪些感人的品质?(8分)
答案
1.B2.D
3.C4.B5.C
6.A7.D8.D9.D10.A11.A12.B
13.(1)不符合。
根源是中国与西方列强都提倡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产阶级政权,所以列强能够理解,不会干涉。
(2)都幻想得到外国列强对中国革命的支持。
说明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和妥协性。
(3)多次斗争失败使孙中山认识到向帝国主义妥协也不可能得到同情和支持。
(4)由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到彻底反帝反封建,说明了孙中山勇于探索、总结经验教训、
改正错误的革命精神。
14.(1)变化:从合作到不合作。
因素:英国殖民当局的暴行;甘地对英国殖民当局的失望。
(2)西方文明诸多弊端(物质进步而道德沦丧);英国的侵略使印度变成它的商品市场;破
坏了印度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
(3)甘地多次在群众运动突破非暴力界限时,中止不合作运动并谴责使用暴力的群众。
要
把历史人物放到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
15.(1)“不善处成功”:孙中山被迫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务,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成果(或答孙中山组建军政府,前后两次发动护法战争,均因军阀的排挤或叛乱而招致失败)。
“善处失败”:孙中山吸取革命斗争失败教训,1924年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改组国民党,促成国共合作,开创了国民革命新局面。
(2)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3)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增强了印度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信心和决心。
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谋解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意志坚定(斗志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