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聂(Gagne′)学习条件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蓋聶(G a g n e′)學習條件論
各式各樣的人類技能、喜好和推理、以及人類的希望、抱負、態度和價值之發展,均有賴於所謂的學習。
---------- Gagne′, 1977.
前言:提出學習條件論的時代背景
參見附件一。
蓋聶認為學習理論的任務在於釐清能解釋人類各種學習之複雜性的原理。
以下分成學習原理、教學原理、教育上的應用三部份分述之。
壹、學習條件論之學習(發展)原理:
採取先分析人的表現與技能的多樣性,再對學習分類並提出解釋。
一、對學習提出的基本假設:
(一)基於人類學習之一般性質與學習歷程的特殊性質
1.行為的發展是學習之累進效果的結果。
2.智能的發展是複雜且有趣之習得能力的結構的建立。
3.學習並非單一的歷程,而是具有多樣性;並非單一理論所能涵蓋。
(二)學習的定義
1.學習是使個體成為有能力之社會成員的機制作用,學習在使人獲得技能、
知識、態度和價值,故學習導致各種不同種類的行為(能力),能力是學習的結果。
2.上述這些能力是人類由環境中的刺激與學習者的認知歷程習得的。
學習是將外在環境中的刺激轉化為習得之新能力所需之資訊處理階
段的認知歷程。
二、學習的要素
(一)五種學習的類別,代表不同的能力,其學習方式也各有所不同:語文知識(verbal information)、心智技能(intellectual skills)、認知策略(cognitive strategies)、態度(attitudes)、及
動作技能(motor skills)。
內在的學習條件(internal conditions of learning):指的是各類學習之不同的先備技能與不同的認知處理步驟。
外在的學習條件( external conditions of learning):支持學習者認知歷程所需的環境刺激,亦稱為「教學事件(events of instruction)」。
(二)學習的認知歷程
把認知處理的概念應用到學習的分析上,提出九個學習的重要訊息處理階段,它們在執行順序上有先後之分,通稱「學習的九個階段」:(附件二)
1.注意(attending)、
2.期望(expectancy)確定學習目標、
3.提取相
關訊息至工作記憶中(retrieval to working memory)、4.選擇的知覺
(selective perception)、5.語意編碼(semantic encoding)、6.訊
息提取與反應(retrieval and responding)、7.增強(reinforcement)、
8.提取線索(retrieval clues)、9.類化(generalize)。
通常1、2、3項被歸為「準備學習」;4、5、6、7項歸為「獲得與表現」;
8、9項為「學習的遷移」。
(三)學習要素如何安排以達成複雜學習,例如解決問題。
1.程序(procedures):以停車與換輪胎為例。
2.學習階層(learning hierarchies):以整數減法為例,參見附件三。
貳、蓋聶學習條件論之教學原理:
以「教學的重要因素是什麼?」作為分析影響人類學習之條件的架構。
學習者所處的情境可培養偉大的藝術家與科學家,也可能壓抑人類智能的發展。
一、五項關於教學的基本假設:
1.教學應事先計劃以促進學生的學習。
2.教學設計應包括短期與長期的層面之設計。
3.教學的行動方案應能引導個體的發展,亦即教學應有系統的設計。
4.應運用系統化的方式來進行教學設計:分析學習者需要→發展目標→教
學設計→進行教學活動→收集教學成效資料→修訂教學設計。
5.教學的概念應該是由有關人如何學習的知識中發展出來的。
教學的定義:
「以協助人們學習為目的的事業」,舉凡直接影響個體學習的事件都是焦點所在,教學不僅指教導(teaching)這件事,教學還可以藉由文字材料、圖畫、電視、電腦和其他媒介物來實施。
教學為一組經過設計以支持內在的學習歷程的外在事件。
二、教學的要素:學習要素和教學要素之關係?
(一)確認將學習之能力(設計實作表現的目標)
(二)選擇適當的教學事件(配合九個學習階段的教學事件)
參見附件二。
三、發展複雜技能之教學設計
(一)程序的教學設計
1.確定擬教的技能
2.把各步驟的動作技能在分析成子技能(part-skills)。
3.確認各個技能隸屬何種類型的能力,寫下各技能與子技能的實作表現
具體目標,根據目標做教學計劃。
(二)學習階層的教學設計
1.學習階層的分析:學習任務分析(learning task analysis)。
參見附件三。
2.分析學習者已經具備的技能,確認其起點能力。
3.將擬教技能依五類能力分類,撰寫實作表現之具體目標,提供教學事
件來發展教學活動。
參、蓋聶學習條件論在教育上之應用
美國AAAS(1967)支助的「科學—一種過程的研究」(Science- A Process Approach)方案,即是根據蓋聶的原理發展出來的。
一、教室的課題
(一)學習者的特性
1.個別差異
2.準備度
3.動機
(二)認知歷程與教學
1.學習的遷移
2.學習如何學習的技能
3.問題解決的教導
(三)學習的社會情境
二、教學策略之發展
蓋聶與布里格斯的「系統化教學設計模式」,參見附件四。
1.課程目標
2.單元目標
3.特定之子技能
三、蓋聶學習條件論之應用實例--在教室活動中如何運用九個教學事件
教學目標:學生能夠找出短篇文章內容的主旨。
教學活動摘要:
1.引起注意教師請學生說出他們最喜歡的電視劇情或故事名稱
2.告知學習目標老師說明要大家學習的是找出故事的主旨,以便告訴
別人故事內容
3.刺激對先前所學的回憶要求學生回想故事的主題
4.呈現明顯之刺激特徵教師說明(用教學媒體)為什麼該敘述是主旨
5.提供學習指導團體討論,老師和學生討論並說明理由
利用遊戲或競賽讓學生分辨主旨
6.誘發表現呈現給學生一些情境,讓學生選擇
7.提供回饋討論答案
8.評鑑表現給學生數篇短文和選項,請學生選出正確主旨
9.提供保留和遷移教師設計一些主旨選項,學生團體討論做出決定,選
出主旨。
肆、結語
一、蓋聶學習條件論之缺失:(參見附件五)
對未受過訓練之教師而言,較難實施此類教學。
二、對教室實務的貢獻:(參見附件五)
(一)提出人類學習具有累進性的觀念,認為心智技能的發展係由簡單進至複雜,形成階層(hierarchies),這組能力成為學校學科教學設計的基礎。
(二)提供由簡而繁之教學設計。
(三)界定累進學習之心理歷程。
(四)說明人類學習之多樣性。
(五)將教學階段與訊息處理之特定階段做連結。
伍、參考資料
盧雪梅編譯(1991)教學理論—學習心理學取向心理出版社
1950~1980年學習理論發展過程的重要事件
二次大戰的研究與快速電腦出現的影響
1950
1956 布羅本特出人類記憶的模式
1957 蘇聯發射史不多尼克號人造衛星
1958 NDEA立法
1958 芮衛爾和西蒙之人類智慧的研究
1960
1960-1969 課程改革
1960 皮魯納呼籲追求教學理論
1960-1963 皮亞傑的概念引介入美國
1961 史金納提出教學基的重要性
1962 蓋聶提出作業順序的重要性
1965 蓋聶提出「學習條件論」
1967 奈舍出版「認知心理學」
1968 史納金出版「教學的工學」
1969 「教學心理學」一詞出現
1970
1970皮亞傑為心理學家摘述其主要的概念
1970-1975各種不同之人類記憶模式的出現
1971班都拉提出社會學習理論
1972溫納提出歸因理論
1974殷海德和其同事出版「當前的日內瓦派研究」
1977蓋聶擴大其理論將資訊處理的概念納入1980 1980
1980認知歷程的研究成為主要的勢力
有閞學習的心理模式
行為主義的模式互動的模式認知的模式
蓋聶主張「學習之九個階段」
描述階段功能
準備學習 1.注意使學習者注意刺激
2.期望使學習者預設學習目標
3.檢索至運作記憶使學習者回憶起先備的能力
獲得與表現 4.選擇刺激特徵的知覺使重要之刺激特徵暫存於運作記憶(短期
記憶)中
5.語意的編碼將刺激特徵和相關資訊轉移至長期記憶
6.檢索與反應將儲存之資訊轉回到個體之反應發生器
並發動反應
7.增強證實學習者之學習目標達成
學習的遷移8.檢索線索為日後習得結果隻回想提供額外之線索
9.類化增進學習遷移至新的情境
學習階段與教學事件的關係
描述學習階段教學事件
準備學習 1.注意利用不尋常之事件、問題或改變刺激來引
起學生之注意
2.期望告知學習者學習的目標
3.檢索至運作記憶刺激學生回想先前的學習
獲得與表現 4.選擇刺激特徵的知覺呈現明顯之刺激特徵
5.語意的編碼提供學習輔導
6.檢索與反應誘發實作表現
7.增強提供回饋
檢索與遷移8.檢索線索評鑑實作表現
9.類化增進遷移
學習階層說明:以「整數減法」為例
(XI)
蓋聶-布里格斯之系統模式之階段摘要
階段一:發展課程階段二:發展教學階段三:設立系統架構架構
步驟1:確認需求步驟5:把單元目標步驟10:此系統之使、長期目分析為程序用的教學訓練
標和優先和組成的子
順序技能
步驟2:確認目標步驟6:寫下子技能步驟11:形成性評鑑達成之可之實作表現步驟12:實地測驗並
能性目標修正
步驟3:建立課程步驟7:確認出每一步驟13:系統之總結目標個目標之教性評鑑
學事件
步驟4:衍生單元步驟8:為教學事件步驟14:設立並推廣目標選擇教學媒體此系統
步驟9:為目標發展
出評鑑的方式
蓋聶的學習條件論的摘要
基本要素定義
基本假定發展是學習之累進的效果;學習並不是一個單一的歷程,而且各種歷程間彼此並不能互相涵蓋
學習把來自外在環境之刺激轉化成習得之新能力所需之數各資訊處理階段的歷程
學習結果一種內在的能力,可以由各類學習之特別實作表現顯示出來
學習的要素五類的學習:語文知識、心智技能、認知策略、態度和動作技能內在的學習條件:先備技能和九個資訊處理階段
外在的學習條件:教學事件
複雜技能之
教學設計
在程序和學習階層中違紀能之順序提供教學的事件
教學設計的
主要課題
確認將學之能力;具體目標之工作分析;選擇適當之教學事件
理論之分析
缺失對於未受過特別訓練的學校教師來說,在教學實施上有困難
對教室實務之貢獻提出學習階層之觀念,為教學設計提供了一由簡單至複雜的機轉;提出累進學習的觀念
說明人類學習的多樣化
將教學事件與資訊處理之特定階段相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