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夏洛蒂·勃朗特的名人励志故事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的夏洛蒂就遭遇过这种尴尬,然而,也正是由于这种不美丽、不优雅、不附和于主流的直率的个性,使人们记住了原
本默默无闻的她。当带着爱尔兰口音的夏洛蒂初次走进伦敦这个大都市的时候,当她成为英国文坛不可或缺的一员的时候,洋 溢在她本人和她的作品之中的独特气质都在告诉大家——她从荒原来。 痛并快乐着
脑海里充满了怪异、离奇而又非常有趣的想象。现实中的她有时得听命于布兰韦尔姨妈,打扫屋子,跑跑腿,干一些简单的烹
调,或学习缝缝补补,同时还要对她的弟妹们充当其作为大姐的角色。而一旦进入那属于她自己的写作空间,五彩缤纷、奇异
变化的生活便开始成为主宰。那种想象不同于一般人所渴望的温暖而美好的幻想,而是一种奇妙、怪诞而又有着宏大气势的想
朗特牧师一生出版过两本诗集、两篇散文故事以及一些有关时事的小册子和布道文,除此之外,他还在当地报纸上发表过几篇
文章和几首诗,就这些作品本身而言,确实称不上是优秀之作,但勃朗特牧师的这种创作行为本身却给孩子们带来了极大的影 响,就像夏洛蒂所说:“从那时起,我们的行事动机和生活乐趣就是尝试文艺创作。”
最初的写作可能只是为了记下自己的喜怒哀乐,展示自己想象的空间,以对抗现实中的寂寞和空虚。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 对文字的热爱之情日益强烈,而且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可有可无的喜好。十三四岁时,夏洛蒂就在15个月内完成了《岛民 生活故事》、《十二个冒险家》、《爱尔兰历险》、《诗歌集》等总计22卷作品。在这些早年的“涂鸦”中,夏洛蒂用真实、质 朴而又饶有兴趣的笔调涉猎了她所熟悉的人和事。但那个稍显闭塞的哈沃斯显然不能使她的想法得到酣畅淋漓的表现,夏洛蒂
脱的烦恼。写信本身对她来说已经是一种享受了,特别是想到自己倾吐的感情会被另一个真正关心她的人分享的时候,她那充
满凄苦风雨的生活中就会露出一丝阳光。
长期的荒原生活使夏洛蒂对大自然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深沉的热爱。故乡的荒原自不必说,生长在那里的一花一草甚至是杂乱
地分散在荒原上的黑石岩都曾引起过她的关注和遐想。大自然的每一处景色对她来说都是一种奇迹,特别是那时而狂傲、时而
的发展或喜或悲、或激动、或愤然。
那些独具慧眼的文坛老将毫无保留地指出了这部作品的可贵。深为夏洛蒂所崇拜的同时代作家萨克雷说,这是他多年来第一次 读到的、的英文小说。评论家G·H·刘易斯评论道:“很久没有看到这样一本令我眼前一亮的书了。” 无可否认,《简·爱》是英国乃至世界文学长廊中闪耀着奇异光彩的一页。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它被翻译成了二十多个国家 和民族的语言,并和夏洛蒂的其他作品一起被多次改编成深受观众喜欢的电影或电视剧。它已经穿越时间,跨越国界,成为世 界人民共享的精神财富。夏洛蒂·勃朗特也随着这本书被载入了史册,成为一个人们永远难以忘怀的名字。 黯然伤神总关情
平静的大海,显然给过她难以忘怀的人生体验。夏洛蒂喜欢独自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和神奇,在大自然里,她总是能够进入一种
忘我的境界,那种神秘的体验带给她的欢乐成为她后来摆脱精神困境常用的方法。
精彩的文学世界
应该说,勃朗特姐妹优秀的创作才能和比同龄孩子更为广阔的视角,得益于她们父亲的强烈的创作欲望和广泛的阅读爱好。勃
美丽与哀愁——一个真实的夏洛蒂·勃朗特 她是一个执著的女人,全身心的付出不为名利,只因热爱; 她是一个与孤独为伴的女人,荒原的苍凉和亲人的离去让她在寂寞中痛苦绽放; 她是一个与美丽无缘的女人,就像生长在荒原上的一朵微不足道的石楠。
她无力在现实中反抗,只好委托她的主人公在作品里反抗:以作品里的抗争来消解现实中的懦弱,以作品里的幸福来消解现实 中的悲惨,以作品里的平等来消解现实中的不平等……直到《简·爱》这部独树一帜的传世之作为众多的读者所青睐时,人们 才记住了这个平凡而伟大的名字——夏洛蒂·勃朗特。 她从荒原来 夏洛蒂·勃朗特于1816年4月21日出生于英国桑顿的一个牧师家庭,她是这个家里的第三个孩子。两个姐姐玛丽亚·勃朗特和伊 丽莎白·勃朗特分别出生于1814年1月和1815年2月。紧接着勃朗特家的男孩布兰韦尔也出生了,之后还有两个妹妹艾米莉和安 妮。夏洛蒂和她的这两个妹妹就是后来文坛上所说的勃朗特姐妹。 夏洛蒂的父亲帕特里克·勃朗特出生于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他学过打铁,做过织布工人和布商,凭着自身的才智再加上机缘 的巧合,出身寒门的帕特里克有了进入剑桥学习的机遇,并于1806年拿到了学士学位,毕业后被封为教区牧师。夏洛蒂的母 亲玛丽亚·布兰韦尔是一个身材姣小、颇有情趣并受过良好教育的女子。在勃朗特牧师因工作原因携全家迁往哈沃斯之前,这 还是一个其乐融融的家庭。 1820年,勃朗特一家迁到了哈沃斯的牧师住宅,当时的夏洛蒂只有4岁。谁也没有想到,正是在哈沃斯,恶劣的生存环境和一 系列不幸的打击使她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先后失去了她的母亲和五个兄弟姐妹;也是在那里,她爱尔兰人能言善辩的天性几 乎被消磨殆尽,取而代之的是沉默和羞怯;也是在那里,荒原的空旷和苍凉使她远离了世俗的喧嚣,也远离了漂亮的礼服、热 闹的舞会、豪华的大厅、气派的马车这些物质的诱惑。只有思考,对自己、对亲人、对自然、对宗教和对社会的思考和冥想成
象。 在30岁时,夏洛蒂感觉到自己要抽身于自己所习惯、所依赖的那个想象的世界了,她开始逼真地描述现实,她要把笔下的事 物还原成它们原来的样子,摒除想象曾给它们增添的那种虚幻的色彩。 1846年的夏天,新的不安又开始攫住了夏洛蒂,父亲的视力由于白内障几近失明。8月末的时候,夏洛蒂陪父亲来到曼彻斯特 做手术。“爸爸一直躺在屋子里,眼睛上缠着绷带。手术后没有发炎,但还需要非常小心、完全安静和避开一切光亮来保证良 好的手术效果。” 就是在这种照顾病人的操劳和这个陌生城市的一间小房子里,夏洛蒂开始酝酿并动笔创作自己的第二部小说《简·爱》。夏洛 蒂似乎从小就养成了一种在嘈杂的环境中写作的能力,她可以在脑子运转最为敏捷的时候立即停下来,去满足父亲提出的种种
在牧师住宅并不常有,孩子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乐趣,那就是大家围坐在一起小声地读书。这种童年就开始的读书训练对他们
后来的写作,特别是勃朗特姐妹的创作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哈沃斯不是一个很适宜居住的地方,那里经常阴雨绵绵,或被大雾笼罩着,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阴冷、潮湿的。尤其是漫
长的冬季,连续不断的大雪覆盖了小镇,整个哈沃斯仿佛进入了亘古的冬眠。荒原的景色更说不上是如诗如画,强劲的大西洋
了。 “我认为无财产又无美貌的妇女要把婚姻作为她的愿望的主要内容的话,是极为愚蠢的。我决不会这样做,并且也看不起这种 做法。”相信夏洛蒂在下此决心时还没有遇到真正使她倾心的对象,因为当她认为自己的真命天子出现的时候,她并没有比一 般陷入爱情的女子清醒多少,爱情轻而易举地就冲破了理智的堤岸。更何况,她的这场爱情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是一场悲剧,她
离群索居的生活造就了约克郡人独特的性格,作为其中的一员,夏洛蒂也明显地感染了当地人的那种性格气质:独立、直率、
对世事的淡然和把感情埋藏在心底的深沉,当然也不可避免地有着一定程度的保守。生活在小镇上的人们很难意识到自己已经
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这个社会,也许,他们的一些生活方式、个别思想已经和那里的石屋一样,由于经历了太长的岁月而变得
要求,在妥帖地打理好父亲后,她又能很快地进入到创作的世界中去。 在曼彻斯特的那一个月里,夏洛蒂感到自己文思如泉涌,于是她奋笔疾书,充分利用属于自己的那些时间。9月底,当夏洛蒂 和父亲回到哈沃斯的时候,她的手里多了一包沉甸甸的书稿。
当她的两个妹妹听说她决定把女主人公写得矮小、平凡并不吸引人时,她们都觉得这个想法有些冒险,但夏洛蒂非常坚持自己 的看法:“我要向你们证明,你们错了;我将向你们展示一个与我一样平凡、矮小的女主角,她将和你们的女主角一样能吸引 人。”就这样,夏洛蒂按照自己的思路创作下去,经过了许多个构思和创作的夜晚,《简·爱》终于完成了。 夏洛蒂把书稿寄给了史密斯·埃德尔出版公司,公司在收到书稿的仅六个星期后就将《简·爱》出版了。 公司的审读人W·S·威廉姆斯先生被书中的人物和情节完全打动了,他毫无保留地肯定了这本书的价值。乔治·史密斯先生对此 感到有点不可思议:“你看上去那么激动,真有点让我难以置信。”可是,当他亲自去阅读这部作品的时候,他也被《简·爱》深 深地吸引着,以至于取消了他和朋友一起到乡间骑马的计划。 1848年,《简·爱》这部在当时的人看来是惊世骇俗的作品在读者中引起一阵狂潮,数以万计的读者的痴迷证明了《简·爱》的 巨大成功。人们被书中那富有张力的情节、独特鲜明的人物、平实却震撼人心的语言所打动,他们随着情节的变化、人物命运
海风终年横扫,使得那里的天空时而阳光普照,时而又乌云滚滚、阴暗潮湿。长期居住在那里的约克郡人不自觉地就受到它的
影响,心情也总是随之起伏。这种环境带来的感受显然也融入了夏洛蒂的血液之中,无论是从她自身的生活,还是从她的一系
列作品之中,我们都不难发现这种环境的变化对她的深刻影响,一种挥之不去的荒原意识,流淌或渗透在她的字里行间。
夏洛蒂深知自己并不具备女性特有的魅力,上帝没有赐予她娇美的面容。据她的同学回忆,少女时的夏洛蒂身材瘦小,就像她 自己说的那样“没长够尺寸”。她童年的那些数量极大的创作和字体极小的写作习惯,又使她不得不戴上厚厚的眼镜,她那有点 弯曲的嘴巴和大鼻子也不太招人喜欢。而从小到大的生活环境也不可能使她具有楚楚动人的气质。夏洛蒂曾自卑地认为“一个 陌生人一旦看一下我的脸,他就小心翼翼不再看我所在的那部分房间了”。可事实上,她的自尊和智慧使她赢得了别人的尊重 和爱慕。 在夏洛蒂23岁时,曾先后有两位牧师向她求婚,但基于她对婚姻的根本态度是要有爱情,夏洛蒂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这两位求 婚者。在她看来,婚姻不是在心灵上彼此陌生的两个人的组合,爱情更不是一时冲动的决定。夏洛蒂对这种感情有着近乎完美
醒时看到的却依然是不着边际的苍凉荒原。人会走,梦会醒,只有孤独,如同挥之不去的幽灵,时刻跟随着夏洛蒂。荒原上那
时而阴沉、时而澄亮的变幻莫测的云朵也见证了她的寂寞,一个普通人决不会像她那样去观察它们,但她却如同注视着自己亲
密的朋友,解读着一本令她着迷的书。没有哪个作家能比夏洛蒂更好地描绘出一个孤独灵魂的痛苦挣扎,因为没有人比她更深
切地感受过孤独的滋味。
一直生活在幸福之中的人,总是容易忽略那些细小的快乐。而对于一个经历了太多不如意的人来说,偶尔的一丝快乐都能让她
感到幸福。尽管夏洛蒂的悲伤如同一望无际的沙漠,但也总有些小小的绿洲点缀其中,支撑她行走在坎坷的旅途中。
朋友是夏洛蒂最重要的快乐源泉。她不是一个容易向别人敞开心扉的人,不能像有的人那样无论走到哪里都有无数的朋友。但 一旦被她认定是知己的人就注定能得到她一辈子的友谊,这一点从她的朋友玛丽·泰勒和艾伦·纳西那里得到了很好的证明。在 她写给艾伦的四百多封信中,充满了诚挚的关心、真切的思念、小小的喜悦、淡淡的哀伤,还有一些无可奈何的抱怨和无法摆
的期待,以至于她有时也不相信它真的存在,或者即使它真的存在,又是否会如此幸运地降临到她的头上。所以尽管在维多利
亚时代,选择做一名老处女不仅意味着要独自走过漫长的人生,更令人畏惧的是,有时候她会因此而受到公开的侮辱,但夏洛
蒂还是不止一次在给朋友的信中说到自己打算永远不结婚。而这只不过是一个爱情的完美主义者对现实不自信时无奈的借口罢
了她终生的伴侣。
没有可爱的玩具,没有漂亮的衣服,没有温馨、快乐的家庭氛围,也没有父母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呵护,总之,一般意义上的幸
福童年与夏洛蒂无关。工作认真而负责的勃朗特牧师显然没有太多的时间去照顾孩子们,而太太病逝以后,勃朗特牧师更多的
时候愿意一个人呆在书房里做自己的事情。独特的家庭氛围使勃朗特家的孩子要比普通家庭的孩子沉静得多,儿童惯有的喧闹
在夏洛蒂的一生中实在有着太多的挫折与不幸,她的生活本身就是一个让人伤感的故事。从幼年丧母到痛失兄弟姐妹,她经历 了人间最彻底的心碎。追求完美的爱情,却逃不出“多情却被无情恼”的命运;渴望有足够的时间驰骋于创作的世界,却因生活所 迫而不得不去从事自己所厌恶的家庭教师。她心灵的翅膀总是脱离做一个平凡的牧师女儿的现实,飞向理想的天国,当蓦然惊
本默默无闻的她。当带着爱尔兰口音的夏洛蒂初次走进伦敦这个大都市的时候,当她成为英国文坛不可或缺的一员的时候,洋 溢在她本人和她的作品之中的独特气质都在告诉大家——她从荒原来。 痛并快乐着
脑海里充满了怪异、离奇而又非常有趣的想象。现实中的她有时得听命于布兰韦尔姨妈,打扫屋子,跑跑腿,干一些简单的烹
调,或学习缝缝补补,同时还要对她的弟妹们充当其作为大姐的角色。而一旦进入那属于她自己的写作空间,五彩缤纷、奇异
变化的生活便开始成为主宰。那种想象不同于一般人所渴望的温暖而美好的幻想,而是一种奇妙、怪诞而又有着宏大气势的想
朗特牧师一生出版过两本诗集、两篇散文故事以及一些有关时事的小册子和布道文,除此之外,他还在当地报纸上发表过几篇
文章和几首诗,就这些作品本身而言,确实称不上是优秀之作,但勃朗特牧师的这种创作行为本身却给孩子们带来了极大的影 响,就像夏洛蒂所说:“从那时起,我们的行事动机和生活乐趣就是尝试文艺创作。”
最初的写作可能只是为了记下自己的喜怒哀乐,展示自己想象的空间,以对抗现实中的寂寞和空虚。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 对文字的热爱之情日益强烈,而且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可有可无的喜好。十三四岁时,夏洛蒂就在15个月内完成了《岛民 生活故事》、《十二个冒险家》、《爱尔兰历险》、《诗歌集》等总计22卷作品。在这些早年的“涂鸦”中,夏洛蒂用真实、质 朴而又饶有兴趣的笔调涉猎了她所熟悉的人和事。但那个稍显闭塞的哈沃斯显然不能使她的想法得到酣畅淋漓的表现,夏洛蒂
脱的烦恼。写信本身对她来说已经是一种享受了,特别是想到自己倾吐的感情会被另一个真正关心她的人分享的时候,她那充
满凄苦风雨的生活中就会露出一丝阳光。
长期的荒原生活使夏洛蒂对大自然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深沉的热爱。故乡的荒原自不必说,生长在那里的一花一草甚至是杂乱
地分散在荒原上的黑石岩都曾引起过她的关注和遐想。大自然的每一处景色对她来说都是一种奇迹,特别是那时而狂傲、时而
的发展或喜或悲、或激动、或愤然。
那些独具慧眼的文坛老将毫无保留地指出了这部作品的可贵。深为夏洛蒂所崇拜的同时代作家萨克雷说,这是他多年来第一次 读到的、的英文小说。评论家G·H·刘易斯评论道:“很久没有看到这样一本令我眼前一亮的书了。” 无可否认,《简·爱》是英国乃至世界文学长廊中闪耀着奇异光彩的一页。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它被翻译成了二十多个国家 和民族的语言,并和夏洛蒂的其他作品一起被多次改编成深受观众喜欢的电影或电视剧。它已经穿越时间,跨越国界,成为世 界人民共享的精神财富。夏洛蒂·勃朗特也随着这本书被载入了史册,成为一个人们永远难以忘怀的名字。 黯然伤神总关情
平静的大海,显然给过她难以忘怀的人生体验。夏洛蒂喜欢独自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和神奇,在大自然里,她总是能够进入一种
忘我的境界,那种神秘的体验带给她的欢乐成为她后来摆脱精神困境常用的方法。
精彩的文学世界
应该说,勃朗特姐妹优秀的创作才能和比同龄孩子更为广阔的视角,得益于她们父亲的强烈的创作欲望和广泛的阅读爱好。勃
美丽与哀愁——一个真实的夏洛蒂·勃朗特 她是一个执著的女人,全身心的付出不为名利,只因热爱; 她是一个与孤独为伴的女人,荒原的苍凉和亲人的离去让她在寂寞中痛苦绽放; 她是一个与美丽无缘的女人,就像生长在荒原上的一朵微不足道的石楠。
她无力在现实中反抗,只好委托她的主人公在作品里反抗:以作品里的抗争来消解现实中的懦弱,以作品里的幸福来消解现实 中的悲惨,以作品里的平等来消解现实中的不平等……直到《简·爱》这部独树一帜的传世之作为众多的读者所青睐时,人们 才记住了这个平凡而伟大的名字——夏洛蒂·勃朗特。 她从荒原来 夏洛蒂·勃朗特于1816年4月21日出生于英国桑顿的一个牧师家庭,她是这个家里的第三个孩子。两个姐姐玛丽亚·勃朗特和伊 丽莎白·勃朗特分别出生于1814年1月和1815年2月。紧接着勃朗特家的男孩布兰韦尔也出生了,之后还有两个妹妹艾米莉和安 妮。夏洛蒂和她的这两个妹妹就是后来文坛上所说的勃朗特姐妹。 夏洛蒂的父亲帕特里克·勃朗特出生于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他学过打铁,做过织布工人和布商,凭着自身的才智再加上机缘 的巧合,出身寒门的帕特里克有了进入剑桥学习的机遇,并于1806年拿到了学士学位,毕业后被封为教区牧师。夏洛蒂的母 亲玛丽亚·布兰韦尔是一个身材姣小、颇有情趣并受过良好教育的女子。在勃朗特牧师因工作原因携全家迁往哈沃斯之前,这 还是一个其乐融融的家庭。 1820年,勃朗特一家迁到了哈沃斯的牧师住宅,当时的夏洛蒂只有4岁。谁也没有想到,正是在哈沃斯,恶劣的生存环境和一 系列不幸的打击使她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先后失去了她的母亲和五个兄弟姐妹;也是在那里,她爱尔兰人能言善辩的天性几 乎被消磨殆尽,取而代之的是沉默和羞怯;也是在那里,荒原的空旷和苍凉使她远离了世俗的喧嚣,也远离了漂亮的礼服、热 闹的舞会、豪华的大厅、气派的马车这些物质的诱惑。只有思考,对自己、对亲人、对自然、对宗教和对社会的思考和冥想成
象。 在30岁时,夏洛蒂感觉到自己要抽身于自己所习惯、所依赖的那个想象的世界了,她开始逼真地描述现实,她要把笔下的事 物还原成它们原来的样子,摒除想象曾给它们增添的那种虚幻的色彩。 1846年的夏天,新的不安又开始攫住了夏洛蒂,父亲的视力由于白内障几近失明。8月末的时候,夏洛蒂陪父亲来到曼彻斯特 做手术。“爸爸一直躺在屋子里,眼睛上缠着绷带。手术后没有发炎,但还需要非常小心、完全安静和避开一切光亮来保证良 好的手术效果。” 就是在这种照顾病人的操劳和这个陌生城市的一间小房子里,夏洛蒂开始酝酿并动笔创作自己的第二部小说《简·爱》。夏洛 蒂似乎从小就养成了一种在嘈杂的环境中写作的能力,她可以在脑子运转最为敏捷的时候立即停下来,去满足父亲提出的种种
在牧师住宅并不常有,孩子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乐趣,那就是大家围坐在一起小声地读书。这种童年就开始的读书训练对他们
后来的写作,特别是勃朗特姐妹的创作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哈沃斯不是一个很适宜居住的地方,那里经常阴雨绵绵,或被大雾笼罩着,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阴冷、潮湿的。尤其是漫
长的冬季,连续不断的大雪覆盖了小镇,整个哈沃斯仿佛进入了亘古的冬眠。荒原的景色更说不上是如诗如画,强劲的大西洋
了。 “我认为无财产又无美貌的妇女要把婚姻作为她的愿望的主要内容的话,是极为愚蠢的。我决不会这样做,并且也看不起这种 做法。”相信夏洛蒂在下此决心时还没有遇到真正使她倾心的对象,因为当她认为自己的真命天子出现的时候,她并没有比一 般陷入爱情的女子清醒多少,爱情轻而易举地就冲破了理智的堤岸。更何况,她的这场爱情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是一场悲剧,她
离群索居的生活造就了约克郡人独特的性格,作为其中的一员,夏洛蒂也明显地感染了当地人的那种性格气质:独立、直率、
对世事的淡然和把感情埋藏在心底的深沉,当然也不可避免地有着一定程度的保守。生活在小镇上的人们很难意识到自己已经
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这个社会,也许,他们的一些生活方式、个别思想已经和那里的石屋一样,由于经历了太长的岁月而变得
要求,在妥帖地打理好父亲后,她又能很快地进入到创作的世界中去。 在曼彻斯特的那一个月里,夏洛蒂感到自己文思如泉涌,于是她奋笔疾书,充分利用属于自己的那些时间。9月底,当夏洛蒂 和父亲回到哈沃斯的时候,她的手里多了一包沉甸甸的书稿。
当她的两个妹妹听说她决定把女主人公写得矮小、平凡并不吸引人时,她们都觉得这个想法有些冒险,但夏洛蒂非常坚持自己 的看法:“我要向你们证明,你们错了;我将向你们展示一个与我一样平凡、矮小的女主角,她将和你们的女主角一样能吸引 人。”就这样,夏洛蒂按照自己的思路创作下去,经过了许多个构思和创作的夜晚,《简·爱》终于完成了。 夏洛蒂把书稿寄给了史密斯·埃德尔出版公司,公司在收到书稿的仅六个星期后就将《简·爱》出版了。 公司的审读人W·S·威廉姆斯先生被书中的人物和情节完全打动了,他毫无保留地肯定了这本书的价值。乔治·史密斯先生对此 感到有点不可思议:“你看上去那么激动,真有点让我难以置信。”可是,当他亲自去阅读这部作品的时候,他也被《简·爱》深 深地吸引着,以至于取消了他和朋友一起到乡间骑马的计划。 1848年,《简·爱》这部在当时的人看来是惊世骇俗的作品在读者中引起一阵狂潮,数以万计的读者的痴迷证明了《简·爱》的 巨大成功。人们被书中那富有张力的情节、独特鲜明的人物、平实却震撼人心的语言所打动,他们随着情节的变化、人物命运
海风终年横扫,使得那里的天空时而阳光普照,时而又乌云滚滚、阴暗潮湿。长期居住在那里的约克郡人不自觉地就受到它的
影响,心情也总是随之起伏。这种环境带来的感受显然也融入了夏洛蒂的血液之中,无论是从她自身的生活,还是从她的一系
列作品之中,我们都不难发现这种环境的变化对她的深刻影响,一种挥之不去的荒原意识,流淌或渗透在她的字里行间。
夏洛蒂深知自己并不具备女性特有的魅力,上帝没有赐予她娇美的面容。据她的同学回忆,少女时的夏洛蒂身材瘦小,就像她 自己说的那样“没长够尺寸”。她童年的那些数量极大的创作和字体极小的写作习惯,又使她不得不戴上厚厚的眼镜,她那有点 弯曲的嘴巴和大鼻子也不太招人喜欢。而从小到大的生活环境也不可能使她具有楚楚动人的气质。夏洛蒂曾自卑地认为“一个 陌生人一旦看一下我的脸,他就小心翼翼不再看我所在的那部分房间了”。可事实上,她的自尊和智慧使她赢得了别人的尊重 和爱慕。 在夏洛蒂23岁时,曾先后有两位牧师向她求婚,但基于她对婚姻的根本态度是要有爱情,夏洛蒂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这两位求 婚者。在她看来,婚姻不是在心灵上彼此陌生的两个人的组合,爱情更不是一时冲动的决定。夏洛蒂对这种感情有着近乎完美
醒时看到的却依然是不着边际的苍凉荒原。人会走,梦会醒,只有孤独,如同挥之不去的幽灵,时刻跟随着夏洛蒂。荒原上那
时而阴沉、时而澄亮的变幻莫测的云朵也见证了她的寂寞,一个普通人决不会像她那样去观察它们,但她却如同注视着自己亲
密的朋友,解读着一本令她着迷的书。没有哪个作家能比夏洛蒂更好地描绘出一个孤独灵魂的痛苦挣扎,因为没有人比她更深
切地感受过孤独的滋味。
一直生活在幸福之中的人,总是容易忽略那些细小的快乐。而对于一个经历了太多不如意的人来说,偶尔的一丝快乐都能让她
感到幸福。尽管夏洛蒂的悲伤如同一望无际的沙漠,但也总有些小小的绿洲点缀其中,支撑她行走在坎坷的旅途中。
朋友是夏洛蒂最重要的快乐源泉。她不是一个容易向别人敞开心扉的人,不能像有的人那样无论走到哪里都有无数的朋友。但 一旦被她认定是知己的人就注定能得到她一辈子的友谊,这一点从她的朋友玛丽·泰勒和艾伦·纳西那里得到了很好的证明。在 她写给艾伦的四百多封信中,充满了诚挚的关心、真切的思念、小小的喜悦、淡淡的哀伤,还有一些无可奈何的抱怨和无法摆
的期待,以至于她有时也不相信它真的存在,或者即使它真的存在,又是否会如此幸运地降临到她的头上。所以尽管在维多利
亚时代,选择做一名老处女不仅意味着要独自走过漫长的人生,更令人畏惧的是,有时候她会因此而受到公开的侮辱,但夏洛
蒂还是不止一次在给朋友的信中说到自己打算永远不结婚。而这只不过是一个爱情的完美主义者对现实不自信时无奈的借口罢
了她终生的伴侣。
没有可爱的玩具,没有漂亮的衣服,没有温馨、快乐的家庭氛围,也没有父母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呵护,总之,一般意义上的幸
福童年与夏洛蒂无关。工作认真而负责的勃朗特牧师显然没有太多的时间去照顾孩子们,而太太病逝以后,勃朗特牧师更多的
时候愿意一个人呆在书房里做自己的事情。独特的家庭氛围使勃朗特家的孩子要比普通家庭的孩子沉静得多,儿童惯有的喧闹
在夏洛蒂的一生中实在有着太多的挫折与不幸,她的生活本身就是一个让人伤感的故事。从幼年丧母到痛失兄弟姐妹,她经历 了人间最彻底的心碎。追求完美的爱情,却逃不出“多情却被无情恼”的命运;渴望有足够的时间驰骋于创作的世界,却因生活所 迫而不得不去从事自己所厌恶的家庭教师。她心灵的翅膀总是脱离做一个平凡的牧师女儿的现实,飞向理想的天国,当蓦然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