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详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声物光透质)鸡是一种生物,光穿过透明的物质
第一章机械运动(6344) 六三是死
(本章是要研究机械运动,机械运动首先要有路程和时间,然后还要有一个参考系让我们基于什么样一个标准研究运动,之后我们可以根据速度描述运动,最后还可以测量变速运动)
§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6)
先讲了长度的单位以及换算,然后讲了长度的测量工具还有测量的特殊方法,之后讲时间的单位以及换算,讲了时间的额测量工具,最后讲了误差。

一、长度的单位及换算
1km=103m 1dm=10-1m 1cm=10-2m 1mm=10-3m 1μm=10-6m 1nm=10-9m
中学生身高大约15.7 dm
铅笔直径10mm
二、长度的测量
1、基本工具:刻度尺,此外还有卷尺,三角尺,较为精确的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

2、使用刻度尺的方法:选、放、读、记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1)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如果磨损,要从
一个清晰的整数刻度线量起.量程是一个测量范围,而不是测量的最大值分度值最小分度值是相邻两格间的距离,反映了刻度尺的精确程度.
(2)测量时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零刻度线应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
(3)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读到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图中铅笔长度为69.5mm,
其中69mm是准确值,0.5mm是估计值
(4)记录结果时,不但要记录数值,还必须注明测量单位。

没有单位的记录是毫无意
义的。

丁图中木块长度为2.77cm.
三、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
(1)累积法
例如:用普通的毫米刻度尺测一张纸的厚度,我们可以先用刻度尺去测100张同样纸的厚度。

然后用这个数值除以100,即得出一张纸的厚度。

再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可以把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成线圈,用刻度尺测出线圈的长度,并数出圈数,然后用线圈的长度除以圈数,即得细铜丝的直径。

(2)化曲为直法
长度测量时,要求刻度尺应紧靠被测物体,在实际测量中,有些长度并非直线,如地图上铁路或河流的长度、圆柱体的周长等,无法直接测量,可以借助于易弯曲但弹性不大的细棉线等,与被测物体紧密接触,然后量出细棉线的长度即可。

如图示:测量一弯曲金属工件的长度,具体做法:将柔软的的无弹性的细线与被测部分重合,并在细线上标出与被测弯曲部分重合的起、终点,然后把
曲线拉直,用直尺测出其长度,即为弯曲金属工件的长度。

又如:要测量地图上北京到上海铁路线的长度,我们可以找一根细棉线,使其与地图上北京到上海铁路线完全重叠,并在棉线的两端做上标记,拉直棉线,用刻度尺测出标记间距离即为地图上两地间的距离,借助于比例尺我们还可以求出两地间铁路线的实际长度。

又如:测量圆柱体的周长,我们可以借助于纸带或细棉线,平行于圆柱体横截面紧紧围住圆柱体,在重叠处做标记,展开纸带或细棉线,用刻度尺测出标记间的距离,即为圆柱体的周长。

拓展:测量操场跑道的长度,可以用刻度尺设法测出自行车轮子的周长,然后骑自行车绕跑道一圈,数出轮子转过的圈数,用圈数乘以轮子的周长,即为操场跑道的长度。

四、时间的单位及换算
1 h=60 min 1 min=60 s
五、时间的测量
测量工具:石英钟,电子手表,机械停表,电子停表。

停表的使用:一启动;二按停;三读数;四归零。

下面的刻度是3min38.3s.
实验室机械停表J1202的外形如上图所示.
【使用方法】
第一次按下B,
第二次按下B,读数。

第三最后按下A
简称:一启动;二按停;三读数;四归零。

【读数】
要分别读出分和秒并相加.
大圈1整圈是30s,1大格是1s,所以每一小格是0.1s。

小圈1整圈是30min,1大格是5min,所以每一小格是0.5min。

六、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别
1.由于受所用的仪器和测量者的不同,所以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差别,这个差别叫做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2. 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3.错误与误差不同:错误是指不按实验、操作的有关规定的做法.所以只要严格按要求去做,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1.2运动的描述(3)
运动和静止这个哲学问题引入物理,引入参照物评判,最后讲物理研究的运动
是机械运动。

1.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世界上,物体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则是相对的。

但是在有参照物时,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我们身边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平时认为不动的房屋、树木等随地球自转、公转也在运动,整个太阳系、乃至银河系及宇宙,也都不停地运动。

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

2.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3.参照物:人们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总要选取某一物体作为标准。

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3运动的快慢(4)
先引出两种直观的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然后引出速度的概念,最后用这个概念去定义匀速直线运动,最后是一个生活实例汽车仪表盘度数。

一、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1.相同时间比较路程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
2.相同路程比较时间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

二、速度
1.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速度:在物理学中,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

2.定义:路程与时间之比
3.公式:v=s/t
速度计算公式:v = s/t,式中个路程与时间单位均为国际基本单位。

速度的单位为复合单位。

(1)公式中的v、s、t三个物理量必须是同一个物体在同一个运动中的速度、路程及时间;(2)在运用公式进行计算时,单位要统一,如果不统一要进行换算。

4.单位米/秒,即m/s。

常用单位是km/h。

单位换算:1m/s=3.6km/h 三、匀速直线运动
1.机械运动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直线运动又可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2.匀速直线运动定义: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1)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2) 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任何一段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相等的。

(3) 在任何时刻、任何一段路程内,速度都是相等的。

3.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直线运动。

4.用平均速度粗略地描述物体做变速运动的快慢。

举例:平直轨道上行驶的列车、乘自动扶梯上升的乘客。

四、汽车仪表盘读数
§1.4测量平均速度(4)
图3
1.平均速度:表示平均快慢程度。

在变速运动中,常用平均速度v=s/t 来粗略地描述运动的快慢。

日常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指的是平均速度。

2.测量平均速度:测量平均速度时,用刻度尺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用秒表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同过公式v=s/t计算出平均速度。

3.实验具体怎么做:
实验目的:学会用刻度尺和停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
实验原理:v=s/t
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
实验步骤:用刻度尺分别测出全程和上半段的路程S1和S2,用停表分别测出所用的时间t1和t2,用v=s/t求出平均速度
①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把S1和以后测得数据填入表格中
②用(秒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底端的时间t1
③根据测得的S1和t1,利用公式(v=s/t)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过程的平均速度v
④将金属片移到(斜面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2
⑤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实验结论:小车沿斜面下滑运动越来越快
4.有哪些思考:
1、为什么斜面的坡度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
参考答案:斜面的坡度过小,小车达不到底部;斜面的坡度过大,记录时间不准确,导致实验误差大。

2、金属片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便于测量时间和让小车停止运动。

3、实验中什么环节容易出现误差?
参考答案:时间记录与小车开始下滑可能不同步会存在误差;小车撞击金属片时,停止计时可能会存在误差。

4.你的数据和其他同学相同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不相同。

因为斜面的坡度、选取路程等不同
第二章声现象(4444)死死死死
先讲了最基本的,声音是怎么产生和传播的,声音的由来。

不同的声音用音调响度音色区分。

要利用声音,以及防止噪音的污染。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4)讲了声音的产生条件,传播条件以及传播速度以及人对声音的感知
一、声音的产生
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发声的物体称之为声源。

二、声音的传播
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称之为声波。

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传声的介质既可以是气体、固体,也可以是液体。

三、声速
声速的大小不仅跟介质的种类有关,声速v固>v液>v气,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声音在15℃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为340m/s;
四、人对声音的感知
人听到声音的条件:声源---→介质---→耳朵
人感知声音的过程: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振动产生的信号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2.2声音的特性(4)声音三要素
一、声音分为乐音和噪声。

乐音有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二、音调
1.频率:每秒内物体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频率是表示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单位赫兹,符号Hz。

2.音调的高低是由发声体震动的频率决定的,音调高听起来尖细,音调低听起来
就低沉。

3.次声波:低于20Hz的声波称为次声波。

次声波传播的距离很长。

4.超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波称为超声波。

超声波产生的振动比闻声更强烈。

5.人能听到的声音,以及听不到的次声波和超声波统称为声。

三、响度
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震动幅度越小响度越小。

响度还与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距离越近,感到的响度就越大。

三、音色
也叫音质、音品,它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和震动方式等因素有关。

人们通常通过辨别音色,来辨别不同的发声体。

§2.3声的利用(4)
先讲了声音的两个作用即传递信息和能量然后分别举例讲,最后讲了一种特殊的声音现象,回声。

1.声作为一种波,既可以传递信息,又可以传递能量。

2.声音传递信息实例:
(1)远处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
(2)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钢轨,会从异常的声音中发现松动的螺栓;
(3)医生用听诊器可以了解病人心、肺的工作状况;
(4)次声波:大象可以用次声波交流,地震、台风、海啸、火山喷发等都伴有次声波
产生,一些机器在工作时也会产生次声波;
(5)超声波:蝙蝠可以发出超声波进行回声定位;利用声呐探测鱼群信息、绘测海底
地形图;B超;检测金属裂纹等。

3.声音传递能量实例:
(1)超声波可以用来清洗钟表等精细机械;
(2)外科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4.回声: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现象叫做回声。

听到回声的条件:回声到达耳朵比原声晚0.1s以上,距发声体至少17m,人耳才
能把回声和原声分开。

回声的作用:
1.加强原声:当障碍物离声源太近时,声波很快被反射回来,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人们分辨不出原声和回声,但觉得声音更响亮。

2.测量距离
从发出原声到接收回声所用的时间为t ,离障碍物S 的计算公式为
§2.4噪声的危害和控制(4)
噪音的物理学定义以及环保定义,声音强弱的定量表示最后讲噪音的预防
1. 从物理学的角度讲,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产生的;
2.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vt t v S 2
12==
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3.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噪声的危害:人们以分贝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符号dB;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
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
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

4.控制噪声(三方面):
(1) 防止噪声的产生(在声源处减弱);
(2) 阻断噪声的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 防止噪声进入耳朵(在人耳处减弱)。

第三章物态的变化(6774)六七去死
先讲了温度的概念以及测量,然后讲了融化凝固,再讲了汽化液化,最后讲了升华凝华
§3.1温度(6)
先介绍了温度的概念,然后是温度的单位摄氏度,然后是温度的测量工具分类,之后是温度计的原理,然后讲温度的测量,最后介绍温度计的一种,体温计。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2.测量温度的仪器;温度计。

(比如体温计、实验室温度计、寒暑表)
体温计实验室用温度计家用寒暑表
3.温度计制作原理: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采用的液体有酒精、水银和煤油。

自制一个温度计
把自制的温度计放入热水中,观察细管中液面的位置,液面高。

然后把小瓶放入冷水中,观察液面的位置,液面低。

自制一个温度计把自制的温度计放入热水中,观察细管中液面的位置,液面高。

然后把小瓶放入冷水中,观察液面的位置,液面低。

玻璃管非常细,当玻璃泡内的液体有微小的膨胀时,玻璃管内的液柱会有明显变化,测量温度会更精确。

温度计由玻璃泡、细管、液体、玻璃外壳、刻度、数值和温度标记℃构成
4.摄氏温度的规定:在大气压为1.01×105 Pa时,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而把水的沸腾温度规定为100度,把0度到100度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称为1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5.温度计使用方法:
确定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
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与液面相平,不能仰视也不能俯视。

选浸读平
6.体温计:体温计有个特殊结构——缩口,可以离开人体读数,使用前要拿着体温计用力向下甩,把水银甩下去(其他温度计不允许甩)。

体温计的量程一般为35~42℃,分度值为0.1℃。

§3.2熔化和凝固(7)
先介绍物态的概念,之后是熔化,凝固的概念。

熔点,凝固点是同一个数值。

之后介绍了晶体的特点,晶体与非晶体,晶体熔化(凝固)的条件。

1.固态、液态和气态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

物质各种状态间的变化叫做物态变化。

2.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该过程为吸热过程。

3.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该过程为放热过程。

4.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称为熔点。

5.晶体的特点;有固定的熔点和凝固点,在熔化或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同一种物质(晶体)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相同。

6.晶体熔化(凝固)的条件:达到熔点(凝固点),继续吸热(放热)。

7.常见晶体与非晶体
常见晶体;冰、干冰、海波、金属
常见的非晶体:蜡、松香、玻璃、沥青等
§3.3汽化与液化(7)
先讲了汽化的概念,然后讲了沸腾和蒸发这两种形式,然后讲了影响蒸发的因素,介绍了液化的概念,然后介绍了影响液化的因素。

1.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该过程为吸热过程。

2.沸腾:沸腾时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各种液体沸腾时都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称为沸点。

沸腾的现象:从底部产生大量气泡,上升,变大到液面破裂,放出气泡中的水蒸气。

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液面气压越小沸点越低,气压越大沸点越高。

高原地区普通锅里煮不熟鸡蛋,就是因为气压低,沸点低造成的。

高压锅是利用增大液面气压,提高液体沸点的原理制成的。

3.蒸发:在任何温度下,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4.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形式。

(图在上面)
5.影响蒸发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

6.液化:物质有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该过程为放热过程。

7.气体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液化: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3.4升华与凝华(4)
1.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

该过程为吸热过程。

2.升华现象:衣柜里的樟脑丸过一段时间变小了;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干了。

3.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

该过程为放热过程。

4.凝华现象:霜的形成;窗玻璃上的“冰花”;树枝上的“雾凇”
第四章光现象(99569)救救我了,舅
第一节讲了光的概念以及传播特点,第二节讲了光的反射特点,第三节讲了光的反射运用平面镜成像,第四节讲了光反射之外的另一种运动光的折射,第五节讲了光的色散也就是光的种类,总体思路是总的讲光,光的两种运动,以及光的分类。

§4.1光的直线传播(9)
先讲了什么是光源,然后分别将人造光源和自然光源。

接下去讲了光的直线传播的特点。

引入了光速和光线,然后讲了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

最后介绍了小孔成像和光年。

1.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

可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2.自然光源:萤火虫、水母、太阳、星星等。

3.人造光;灯泡等,月亮不属于光源。

4.光的直线传播:在同种均匀介质中,光沿直线传播。

1、光在空气中路径
2、光在水中路径
3、光在玻璃中路径
结论:沿直线传播结论:沿直线传播结论:沿直线传播
总结实验结论:
光在三种相同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光在不均匀的蔗糖水溶液中传播
(提前5分钟准备:把一大块有些潮解的蔗糖投入水中,不要搅拌,让它自己溶解,可以得到上面浓度小、下面浓度大的不均匀的蔗糖溶液)
向容器中倒入适量热水,并用搅拌器充分搅拌,使蔗糖完全溶解。

【演示实验】光在均匀的蔗糖水溶液中传播
(设计意图:通过蔗糖溶液由不均匀到均匀,光线有弯曲传播到直线传播的动态过程,突破了“均匀介质”的难点)
板书: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5.光速:真空中光速c=3x108m/s=3 105km/s;光在空气中的光速非常接近c。

光在水中的速度约为3/4c,在玻璃中的速度约为2/3c。

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6.光线:为了表示光的传播情况,我们通常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传播的径迹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做光线,不是真实存在的。

7.光的直线传播实例: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立竿见影、日食和月食的形成。

手影的原理:光沿直线传播。

当光照到不透明的物体上时,会在物体的背后形成影。

8.小孔成像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小孔成像的特点
器材:蜡烛、火柴、自制小孔成像器具(针孔照相机)(制作方法:两个套在一起的硬纸筒,内筒可以前后拉动,内筒的一端蒙上半透明的塑料薄膜,外筒的前端用硬纸片封死,硬纸片上穿一个小孔,直径约1mm,不同小组小孔形状不一样。

)
操作步骤:
1.让针孔照相机的小孔对着点燃的蜡烛,使蜡烛与小孔的距离在10-15cm之间,观察塑料薄膜上所成的像的情况。

2.改变蜡烛与小孔的距离,观察像的变化情况。

3.保持蜡烛与小孔的距离不变,前后拉动内筒,观察像的变化情况。

小孔成像特点:
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
所成的像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只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当物体与小孔的距离不变时,光屏离小孔越远,像越大。

(光屏离小孔越近,像越小);
当光屏与小孔的距离不变时,物体离小孔越远,像越小。

(物体离小孔越近,像越大)
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原理:光沿直线传播
画出小孔成像的光路图
树荫下的光斑是如何形成的?
太阳通过树叶间的缝隙小孔成像而成,是太阳的实像
结合光斑形成原理图理解
9.光年:常用于天文学中,是一个非常大的长度单位,它等于光在一年内传播的距
离。

§4.2光的反射(9)
先讲了什么是光的反射,然后讲了法线入射角反射角做铺垫,然后讲了光的反射定律。

讲了镜面反射以及反漫射及其异同,最后讲了生活中反射的例子。

1.什么是光的反射:
光射到物体表面时,总有一部分光会被物体表面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实验感知光的反射现象
(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不要用激光笔照射人的眼睛)
1、我们为什么能看到这些物体?
2、我们为什么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呢?
因为光射到这些物体表面时会发生反射,有光射入我们的眼睛。

2.法线:垂直于镜面的直线叫做法线。

如下图
3.入射角i: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入射角如下图
4.反射角r: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反射角。

如下图
5.光的反射定律的探索:
将半圆形的量角器作为光屏,垂直置于平面镜上,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做3次),观察反射光线的方向怎样改变。

1.量角器要垂直镜面;2.入射光线要对正量角器的圆心;3.激光笔口对正量角器的边缘。

法线
A
【收集数据】
入射角 i 反射角 r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光的反射定律:
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入射角增大,反射角随之增大;入射角减小,反射角随之减小;
垂直入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重合,入射角和反射角都为零。

光路可逆
如果让光逆着反射光的方向射向镜面,则它被反射后逆着原来入射光的方向射出,因此,在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如在平面镜中的两个人可以彼此看见对方的眼睛。

6.镜面反射:一束平行光照射到镜面上后,被平行地反射,这种反射叫做镜面反射。

特点:反射面平整光滑;当光平行入射时,会被平行反射,在这个方向的反射光很强,只能从这一个方向看见物体。

镜面反射:黑板反光、灯下看书反光、平静的水面、皮鞋擦油等
7.漫反射:一束平行光照射到镜面上后,反射光线向着四面八方反射,这种反射叫做漫反射。

漫反射也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特点:反射面粗糙,凸凹不平;当光平行入射时,反射光射向四面八方,使我们能从各个方向看见物体。

漫反射:各个方向都能看清黑板上的字、电影屏幕等
8.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异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