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万能与读书无用辨析
(完整word)浅谈“读书无用论”
浅谈“读书无用论”多年来有关中国教育的各种争论从来就没有间断过,有关缩短学制、应试教育、高考制度等问题也一直是人们关注和争论的热点。
然而近年来有人抛出的“读书无用论”更是把中国教育推向了舆论的高潮。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读书无用论”呢?首先,这与中国目前落后的教育体制有关,几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在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稳步提高,思想观念也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然而中国的教育体制一直没变,从小学到高中依然是一堂教,满堂灌,加之繁琐而沉重的课业负担,这就严重挫伤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将满腔的学习兴趣转变成学习压力,唯分数论在各中小学大为盛行,孩子的全面发展受到了严重限制,在这种偏激的教育模式下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缺失也就不足为奇.特别是在近几年的调查发现中小学生的体质一直在下滑,这不得不引起教育界的反思.还有大学本科依然是全面教育,针对性不强,这就与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的企业需求脱节,一方面企业招不到适合的人才,另一方面又有大批的本科毕业生失业,当人们发现读书改变命运的理想与现实存在差距,寒窗苦读十几年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时,这就为“读书无用论"找到了借口.其次,读书已不再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随着社会逐渐多元化,赚钱的门路多了起来,加上人们手头上的闲钱越来越多,于是就有一些人放弃读书去搞投资,趁着中国发展的黄金几十年,很多人因此发了财,于是一些当时坚持读书而不去搞投资的人发现自己的生活还不如那些不读书而去搞投资的人时,难免会产生抱怨,而那些去搞投资的人也当然会认为不读书照样有出息,于是乎“读书无用论”就这样产生了.读书真的没有用吗?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讲两个故事,一个是我亲眼所见的,有这样一个单亲家庭,家里有两姐弟,学习成绩优异,其父早年因病去世,家里就只剩下一个目不识丁的母亲赚钱维持生计,养家糊口都成问题,更别说供姐弟两读书了,而且当地人都热衷于外出打工,读书的人寥寥无几.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认为这个母亲不会让这姐弟两读书了,因为她是个文盲,应该不会重视教育吧,可是,恰恰相反,这是一个倔強的母亲,她说就算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们完成学业,她的孩子曾多次表示要辍学外出打工维持家庭生计,都被母亲严厉拒绝了,而她则一个人长年外出打工,虽然上了年纪,可是干活勤快,还是有工厂抢着要,这一干就是十几年,跟她在同一工厂打工的未知情的工友们都说,这女人太能吃苦了,生活极度节俭,干活又十分勤快,这十几年是怎么熬过来的也许只有她自己知道,直到前些年孩子们大学毕业。
读书无用读书无用中有大用
读书无用读书无用中有大用读书无用,这是一个被许多人所提出来的问题,有人甚至称读书是浪费时间,但是这种观点是否得当呢?事实上,我们认为读书无用是不准确的,正确的观点应该是“读书无用读书无用中有大用”。
首先,读书可以提高我们的认知水平。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了解各种各样的知识,包括历史、哲学、科学、文学和艺术等等领域。
这样可以有效的帮助我们扩大知识面,提高对社会的认知水平,促进提高对自我认识的提高,拓宽思维。
读书不仅可以透过书本里的经验与智慧成为自己的财富,同时还能使我们格外明白自己的身份,成长:从一颗稚嫩的种子,到坚挺的摇曳挺拔的绿枝,经风雨洗礼的胆道和唯我独立的性格在一周年光环的洗礼下开出了它欢欣的篇章。
其次,读书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
在读书不断锤炼,体会语言用词的特点和特殊表达方式,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内容,还能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加我们的、词汇量,深化我们的语言的应用范围和能力。
同时,读书还能让我们对其它语言产生兴趣,学习这些语言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
来了解这些语言的语法及词汇量可以很有意义的提升我们的文化知识和外交能力。
第三,读书可以使我们放宽对生与死的认识。
读书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生活,也可以透过经历的书籍发掘自己人生的灿烂、创新、坚强和勇敢,透过书中所阐述的真理和理念探索着生死与天堂和地狱的真谛,这些经验和思考方式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我们所遇到生活的挑战和压力,了解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这样引导出真正的信仰和理念走到生命的另外一边,更好的体现人生在成长探索的共性。
综上所述,“读书无用读书无用中有大用”。
读书不是一条没有出口的死胡同,而是一条穿越时空,穿过门槛,去看那未曾见到过的风景并且体验不一样的人生。
读书不但可以提高我们的认知水平,提高语言及文化意识,更重要的是从中产生的知识和感悟可以在现实的世界中应用,从而使我们更加现实、可信,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所以,读书是一种非常有价值和有益的活动,我们应该为此而充溢激情。
读书之有用与无用
卷首语关于读书有没有用的讨论似乎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其实,这始终是一个伪问题。
因为读书本身无法以有用没用来衡量,真正的读书,要么愉悦身心,要么丰富思想,要么增长见识,要么提升才干,所谓“开卷有益”是也。
所以说,读书没有有用无用之说,只有功利和非功利之别。
自从隋唐开科取士之后,伴随着时光推移,朝代更迭,读书的功利化色彩也就日浓一日。
相信科举初创之时,经由科考进入仕途者,应该都是些实实在在的读书人,唐太宗李世民颇为自负的“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之说绝非虚言。
因为那时的读书大多还是非功利的,科举只是让社会低层的读书人意外地获得了一个上升的通道,借以步入仕途,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
等大家都开始以追求升官发财为目的来读书了,读书便进入了一个不可逆转的功利化时代。
而当科举成为所有人追求成功的唯一途径时,许多悲剧也就因此而产生。
不少人为了功名利禄,执着于科考,在屡败屡战、穷困潦倒、一事无成中了却一生,实在是可悲可叹。
于是,读书的有用与无用之论便应运而生:高榜得中带来荣华富贵则有用,名落孙山使得生计无着则无用。
而这种有用与无用的判断,纯粹是建立在功利的基础之上的,与读书本身原本没有多大关系,或者说只和特定的考试和由此带来的结果有关。
但人们往往会把两者混为一谈,认为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金榜题名”,否则还不如去卖红薯,读它何用?前不久,有媒体报道了这样一则消息:9年前,陕西农民韩培印的儿子考上大学,他坚信儿子用不了多久就会“出人头地”。
为了供儿子上学,他卖掉了家里值钱的东西,并到城里打工。
现在儿子已经毕业5年,韩培印发现儿子的收入还比不上自己,于是感叹道:“我现在觉得上大学也没什么用。
”对于韩培印的这种说法,评论者立即定性为“读书无用论”,并就其产生的原因加以分析和诠释。
其实不然。
如果报道无误的话,韩培印明明白白说的是“上大学无用”。
不论韩培印主观上是否能够分辨出现在读书和上学本来就不完全是一回事,但客观上却帮我们厘清了这个问题。
读书万能与读书无用辨析(优秀范文五篇)
读书万能与读书无用辨析(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读书万能与读书无用辨析读书万能与读书无用辨析关于读书,社会上有两种说法,一种就是读书万能论。
认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是通往功名利禄的罗马大道,可以升官发财。
在刚恢复高考制度的时候,天之骄子确实是稀有品种,被誉为是万金油,抹到那里都有用。
古代的科举制更是如此,考中则飞黄腾达,考不中则潦倒一生。
就好像《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这样一个天才作家,考了一生都没有考中,可见读书万能论的力量之强大。
但同时,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看到那么多专科、本科学生无法就业,或者低薪就业,则让许多人发出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感慨。
甚至许多学生后悔选择了上大学,社会上不免有这样的说法,如果用读大学的时间来赚钱,只怕会比现在强,这无疑是短视的说法,但许多人认为有理。
如果在大学里不知道珍惜宝贵的学习机会,对汲取知识已经丧失了动力,一方面是教条式教育的恶果,一方面也是读书动机不纯造成的。
读书万能论观点:一、古语有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可以扩大人的视野,增长人的见识与智慧,带领人探索一个又一个奇妙的世界。
多读书便如同多充实自己。
因此,书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多读书是有用的.。
二、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的角度、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的实现需读书。
三、有文化走遍天下,无文化寸步难行。
四、“读书无用论”衍变到今天,已经分成了两层意思,一是针对“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发出的感慨,一是针对现代人忙着赚钱认为读书属于浪费时间发出的喟叹。
无论什么年代,读书都是有用的。
社会在发展,知识在更新,没有知识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
富兰克林说过:“倾囊求知,无人能夺,投资知识,得益最多。
”今日,一些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只能说明其自身就业能力和观念存在问题,并不能说明读书无用。
读书无用论观点:一、书可以教会我们很多处世的方式,但它没有教我们什么时候应该怎样做。
小度写范文“读书无用”与“无用读书”-读书无用模板
“读书无用”与“无用读书”:读书无用世界读书日,舆论好热闹。
重视读书,自然是好事。
但有一种观点值得议一议,那就是把应该读书和读书是否有用当成了同一个问题,其实这是两个问题。
历史上,有不少饱读诗书的大人物,也未必完全赞同“读书有用论”,要不然就不会有“百无一用是书生”这种非常沉痛的诗句了。
抛开这句话激烈而沉痛的本意不谈,反对“学而优则仕”的功利性的读书,却十分必要。
这种功利性的读书,自古而今难以绝种。
如今的变种,最“强悍”的应该就是学生为了应试而读书。
读书读到这一步,书完全沦为工具,成为一种非此不可的标准,这大概不能算读书,只能是注定要被遗忘的一种记忆活动。
有调查说,中国人是世界上读书较少的民族,从而令某些人得出了社会整体低智商的结论。
我想,中国人读书少,大约和中国的教育体系,和从小培养孩子为了通过“标准化”考试而进行“标准化”读书的传统有关,当然这可能不是唯一的原因。
就我个人的读书经验来说,我虽然也很痛恨动乱岁月的“读书无用论”之大行其道,但是却很同意为无用而读书,并且喜欢“无用读书”的状态。
无用之读书容易产生快乐,从而让人真正喜欢上读书。
这一点,其实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读书感悟。
学贯中的的钱钟书先生在其名著《管锥编》里,曾经详细解释“不为无益之事,何以悦有涯之生”之来历,那是很多古贤在闲来读书之后自然而然的心情,充满着真正的读书人感悟生命的意境。
他在《谈艺录》的序言里还有对这句古话的套用:“托无能之词,遣有涯之日。
”当然我们普通人,“无用之读书”的日常生活不必去追寻这么高的意境,小摊贩诵《诗经》,杀猪佬读《卡拉马佐夫兄弟》,也不必拔高到“腹有诗书气自华”上。
就套用哲学大师海德格尔的一句话吧,他在《形而上学导论》里认为:“人可以说的,只有哲学不是什么、哲学不能做什么”。
换到此处,似可说成:“人可以说的,只有读书不是什么,读书不能做什么”。
这种境界即使难以达到,也不要紧:开卷有益也是生活必须和生活常识。
[读书有用无用辩论赛]辩论读书有用
[读书有用无用辩论赛]辩论读书有用辩论读书有用首先,我方认为读书是有用的,而且可以说读书之用大于天,不读书绝对不行。
那么读书的作用究竟有些什么呢?且听我细细道来:1. 读书可以安身立命,治国平天下。
从小的方面讲,读书可以修身养性,让我们做高尚的人。
正是因为这里一点,古人说“开卷有益”、“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孔子说“一日不读书便觉满身污垢”、哲人说“书籍上开启人类智慧的钥匙”。
从大的方面讲,读书可以治国平天下。
三国时期蜀国名相诸葛亮因勤奋读书而有经天纬地之才,辅佐刘备成就霸业;人民总理周恩来发宏志“为中华只崛起而读书”;无数名家大师皆是“读书破万卷”。
由此可见,读书小可修身养性,大可治国平天下。
古今中外成就事业者无不以读书为快乐,无不以读书为滋养。
可以说自古无不读书而人品高尚且成大事者。
这么多的人都体会到读书之用,惟独对方辩友不知道读书有什么用,看来还是书读少了,体会不到读书的精妙所在。
2. 读书可以获取天下信息,掌握世界动态。
书,不可不读。
当今时代的书越来越普及化、多元化。
传统的书籍是书、网络信息汇集成网络之书、各种媒体报刊可谓上好之书,如此众多之书收集天下信息。
若想做到“书生不出门,能知道天下事”,不读书还是不行的,毕竟我们没有这么多钱财去“行万里路”。
要想获取人类智慧的结晶,要想掌握世界动态,不读书就是妄谈。
3. 读书可以获取功名。
自古以来,尤其是自从有了科举制度和考试选拔制度之后。
读书就成了获取功名最好的途径。
为什么?因为统治者知道,只有读书的人才是智慧的人,才是“劳心”者,只有读书人才能“治”天下之民。
因此,统治者需要这样的人,客观上就是承认了读书人的智慧,是对人类文明的尊重。
4. 读书可以维持精神生命。
人不同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对自我精神的塑造。
读书则是塑造人类的精神的最好手段,如果不读书,人的精神生命就会枯萎、衰竭。
读书,就是为自己的精神世界注入新的动力,用新鲜的血液滋养自己的精神生命。
读书有用与无用辩论赛
读书有用与无用辩论赛辩论读书有用首先,我方认为读书是有用的,而且可以说读书之用大于天,不读书绝对不行。
那么读书的作用究竟有些什么呢且听我细细道来:1、读书可以安身立命,治国平天下。
从小的方面讲,读书可以修身养性,让我们做高尚的人。
正是因为这里一点,古人说“开卷有益”、“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孔子说“一日不读书便觉满身污垢”、哲人说“书籍上开启人类智慧的钥匙”。
从大的方面讲,读书可以治国平天下。
三国时期蜀国名相诸葛亮因勤奋读书而有经天纬地之才,辅佐刘备成就霸业;人民总理周恩来发宏志“为中华只崛起而读书”;无数名家大师皆是“读书破万卷”。
由此可见,读书小可修身养性,大可治国平天下。
古今中外成就事业者无不以读书为快乐,无不以读书为滋养。
可以说自古无不读书而人品高尚且成大事者。
这么多的人都体会到读书之用,惟独对方辩友不知道读书有什么用,看来还是书读少了,体会不到读书的精妙所在。
2、读书可以获取天下信息,掌握世界动态。
书,不可不读。
当今时代的书越来越普及化、多元化。
传统的书籍是书、网络信息汇集成网络之书、各种媒体报刊可谓上好之书,如此众多之书收集天下信息。
若想做到“书生不出门,能知道天下事”,不读书还是不行的,毕竟我们没有这么多钱财去“行万里路”。
要想获取人类智慧的结晶,要想掌握世界动态,不读书就是妄谈。
3、读书可以获取功名。
自古以来,尤其是自从有了科举制度和考试选拔制度之后。
读书就成了获取功名最好的途径。
为什么因为统治者知道,只有读书的人才是智慧的人,才是“劳心”者,只有读书人才能“治”天下之民。
因此,统治者需要这样的人,客观上就是承认了读书人的智慧,是对人类文明的尊重。
4、读书可以维持精神生命。
人不同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对自我精神的塑造。
读书则是塑造人类的精神的最好手段,如果不读书,人的精神生命就会枯萎、衰竭。
读书,就是为自己的精神世界注入新的动力,用新鲜的血液滋养自己的精神生命。
5、读书可以使对方辩友学习辩论技巧,掌握辩论素材。
针对读书无用论的辩论
针对读书无用论的辩论
读书无用论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有些人认为,读书无用,因为读书并不能直接帮助我们赚钱或者解决实际问题。
然而,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事实上,读书可以带来很多好处,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读书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
通过阅读各种书籍,我们可以了解到许多不同的文化、历史、社会和政治等方面的知识。
这些知识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和人类历史,从而认识到我们的生活和问题与其他人是相互联系的。
其次,读书可以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阅读有助于培养我们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和想象力等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都非常重要。
例如,在解决问题时,我们需要使用逻辑思维来分析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案。
最后,读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反思自己的思想和价值观,并思考自己与社会的关系。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和人生目标。
总之,读书并不是无用的。
相反,它可以带来很多好处,包括拓宽我们的视野、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以及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阅读并尽可能多地阅读不同的书籍。
- 1 -。
阅读的有用与无用之辨
比 如 读 唐 诗 宋 词,阅 读 它 们 也 许 没 有 什 么 实 际 的 作 用,但 是 如 果 你 真 的 熟 读 了唐 诗 宋 词,你 会 觉 得 自己 的 气 质 会 发 生 变 化,眼 界、胸 怀、情 怀 和情感 也会发 生 变 化。
所 以 我 一直认 为,以 人 的 一 生 来 说,“读 无 用 的 书 ”比“ 读 有 用 的 书 ”更 有 价 值 。但 是,我 们 不 可 避 免 地 必 须 读“有用 的 书”。比 如 我 们 从小 学 到 中 学 直 到 大 学,在 读 大 量 的 “ 有 用 的 书”。
这 些“有用 的 书”让 我 们 汲 取 了知 识,让 我 们对某个领域有所了解,并且为我们上 好的中 学、大 学,甚 至 为 我 们 走 向 世界 奠 定了基 础。
这 样 的 书,它们 带 给 我 们 的 东 西,从 表 面 上 看 并 不 能 直 接 服 务 于 我 们 的 人 生。但 是 如
果 我 们 多 读 些 这 样 的 书,可 能 会 使 自己 变 成 一 个有品位 的、有眼 光 的、有着人 文情 怀 和哲 学 思考 能 力 的更 加 完 美 的人。
“有用 的 阅 读”,是 人们 抱 着 某 种目的 去 学 习 知 识 的 阅 读。比 如,你 读 一 本 管 理 学 的 书,那 么 这本书会 教你一 些 知 识,教你 如 何进 行 营 销、进行品牌管 理。
第 二 种 阅 读,是“读 无 用 的 书”。为 什 么 无 用 的 书 还 要 去 读 ?其 实 所 谓 的“ 无 用 的 书”,有点 像《庄 子》里 说 的“无 用 的 树 ”。它 长在 那儿,而且会 越长 越 大,因为这 棵 树用来 做 家具 不 行,用来当柴 烧 也 不 经 烧,所以它会 成 为 一 道 风 景。
读书的“有用”与“无用”
读书的“有用”与“无用”喻旭初,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学术委员,现执教于南京市金陵中学。
友人之子让我指导作文。
除了详细点评了他的作文,我向他了解平时的学习与生活。
他说,他的语文老师曾对大家说:“只要你多读书,即使没有人辅导,也一定能写好文章。
”我问他对这句话怎幺看,他不表态,也许他估计我对这句话有看法,但又不想否定他老师的话,所以他只好沉默。
我笑着对他说:“古人有句很有名的话,前半句是‘读万卷书’,后半句是什幺?”他答:“行万里路。
”我立即说:“这就对了。
”我告诉他,我教过的学生不知多少,其中有的读了不少书,文章写得很好,但也有的只是把读书当消遣,看看玩玩,很少思考,或根本就没有思考,书根本没有真正读进去,所以最终写不出好文章。
由此想到“读书到底有没有用”。
问题是怎幺理解这个“有用”。
它可以指实用、功用,多指有形的好处,如获得了知识、学到了技能、谋取了职位、拥有了财富,等等。
这种“有用”把读书当作工具,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
它也可以指启蒙、觉醒,多指无形的收获,如明白了道理、理解了人生、认识了社会、提高了修养,等等。
这种“有用”把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带有理性思辨色彩、有学者把后者称为“无用之用乃大用”,这说得有点玄,但确是一种境界;不过,这对普通人来说是做不到的,也是没必要的。
看来,对读书是否“有用”,不能作简单的回答,而须进行具体分析^p 。
怎幺分析^p ?这要看你读的是什幺书,又是怎幺读的。
如果对所读的书不作选择,读书的方法又不正确,那读书就没什幺用。
应该尽可能挑选经典的、有益于工作和人生的书来读。
但如果即使所读的书是好书,而你只是随便翻翻,不进脑子,那也是没有用的。
那该怎幺读呢?我看有两条:一是要懂得出入。
入,是要真正走进书中,弄懂书里的意思;出,就是要从书中跳出来,不能全被书牵着鼻子走。
二是要进行思考。
就是说,要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周围的现实,去思考书中的内容,看哪些是有道理的,哪些只是部分有道理,哪些是没有道理的。
读书随笔:读书的“无用”与“有用”(“读书”四篇)
读书随笔:读书的“无用”与“有用”(“读书”四篇)读书的“无用”与“有用”李健所谓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让人眼界更开阔,对自我有更清醒的认识,而不至于狂妄。
一个人读的书越多,越会意识到自己的匮乏。
但我并不将读专业书视为完整意义上的读书,在我看来,一个人不论从事什么行业,都应该读一些人文社科类的图书。
人们常问我:阅读与音乐创作的关系是怎样的?它们二者时有关联,有时却未必。
我最近在读古诗,常惊叹古人奇崛的想象力,这样的阅读能锤炼我的语言,启发我表达的方式。
但人生中更多的阅读,是在无形当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所以,我更倡导非功利的阅读,建议大家读点看似无用的书,培养点看似无用的爱好,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实用主义是我们今天特别要警惕的。
这一点从当今大学基础理论类专业的冷清与应用类专业的火爆可见一斑。
我曾无数次听到类似的疑问:数学研究有用吗?哥德巴赫猜想有用吗?要知道,没有这些基础理论的研究,就不可能有我们今天的计算机技术,一些表面看似没用的理论,建构了今天的科技。
其实我读书并不多,但我喜欢反复阅读同一本书,尤其是经典作品。
这是受到作家余华的启发,他是几乎不读畅销书的。
如今各种出版物浩如烟海,而现代人的阅读时间越来越少,你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去检验哪些书是好还是坏。
那些摆放在机场书店、火车站书店的五花八门的图书,多数看了会让人失望。
但经典不会,无论何时翻阅经典,你都会满载而归。
人们还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但我认为不应该完全凭着兴趣阅读,有时也要强迫自己读一些费力的书,这样才可能有进步。
作家马尔克斯每天强迫自己上午9点到下午2点进入工作状态,实在写不出来东西,也要在书桌旁坐上两个小时。
读书同样需要自我约束和自我强制。
童话读起来毫不费力,但人的一生不可能只是读童话,还是要强迫自己读一些看不懂、不好读的书。
《追忆似水年华》《哈扎尔辞典》这类书不像心灵鸡汤那么好读,但强制自己读下来,一定会有收获。
对我个人而言,读书还是一种具有仪式感的行为。
读书无用论的看法
读书无用论的看法
读书无用论是一种相对极端的观点,认为读书对于一个人的生活、工作和发展没有任何实际的作用,只是浪费时间和精力。
尽管这个观点在某些方面可能有一些道理,但是它忽略了读书对于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和价值。
首先,读书可以帮助人们获取知识和技能,改善自身素质和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现实生活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通过阅读各种书籍,人们可以了解不同领域的知识和经验,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为自己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读书还可以培养人们的品格和价值观,使其成为一名道德良好和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通过阅读经典名著和优秀文学作品,人们可以了解人类智慧的精髓和人性的深刻,领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建立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一个道德高尚和富有责任感的人。
最后,读书还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为社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贡献。
通过阅读各种书籍,人们可以了解社会的历史和现状,掌握社会的发展趋势和规律,从而为社会的改革和进步提供有益的思路和方案。
综上所述,读书是一项非常重要和有价值的活动,它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和价值。
虽然阅读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但是只有通过不断的
学习和读书,才能更好地适应并站在未来的发展前沿。
浅析现代中学生的读书无用论
浅析现代中学生的“读书无用论”近来不时地听到人们议论读书的价值,主要存在两种相对立的观点:一是读书可以提高人的修养;另一种自然就是读书无用了。
十年的寒窗苦读,十年的教书生涯。
80后的我一直以为读书就是至纯至美的事,读书能入乎其内,能出乎其外;读书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人生的超脱;读书能学会做人,能学会处世,能令我思想致远;读书能明辨是非,能修心养性,能感受生活的美好……所以我热爱读书,也热爱教书育人这份高尚的职业。
日前,和学生在网上聊天。
为了了解学生近期的心理动向,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我特别化名与学生交谈,一个很优秀的女生跟我说:现在上课很无聊,找不到方向,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老师每天都讲大道理,但是她总是将信将疑!虽然她很乖,学习成绩很优秀,但是对未来却很迷茫。
学生说如果可以的话,她宁愿选择另一种生活方式……听了她的话,我一时语塞,我不知道怎么回答。
如果我告诉她我对读书的感悟,我觉得很抽象,怕她理解不了,毕竟她还是一个八年级学生。
同时我也深感不安,到底是什么样的环境给了我的学生这么消极的人生态度?一个涉世未深的女孩,为什么有这么现实,消极的看法呢?据了解,学生身边的现实是这样的:某某人读书时是差生,但是他叔叔是当官的,所以他现在也当官了;某某目不识丁,但是现在混成百万富翁了;某某初中没毕业,但是现在靠旁门左道发达了,建了这个小镇最高最漂亮的楼房,出入高级轿车代步……邻居的哥哥三年前考上了一本,当时还摆了10桌升学酒呢,现在毕业两年了,经历了艰难的择业,现在在广东觅到一份质检员的工作,工作很辛苦才领了1500元的月薪。
这些现实是造成我的学生不安定读书的因素之一,难道现在的知识真的那么贬值吗?这么一来,谁喊一声:“读书无用”,很容易形成强烈的共鸣。
对于读书无用论,我曾经几度徘徊,几度矛盾……最终我不否认有些人不读书也能靠自己的能力和机遇混得很好,但是人生那么漫长,我们又怎能侥幸的靠运气和偶然成就自己的目标呢?而教育是给我们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创造自己的一种必行的方式和渠道!时值当下社会中受过教育的人,差不多都是从应试教育走出来的,潜意识中对如此教育有一种集体性的排斥心理,读书的价值能如此被外在功利价所影响,“读书无用论”能轻易被挑起,值得我们深思!作为一名中学教师,一方面我要求我的学生用功读书,我用自己的经验告诉学生学习的优点和好处。
读书的有用无用
卷首语P R E FA C E读书的有用无用/介子平因疫龟息宅家,所需首在食物药品,次在水电气暖,三在通讯信息,至于读书,不知几何。
市面萧条,娱乐凋敝,时间虽曰整体性拥有,阅读依旧碎片化形态,即便嗜读之人,能读几许。
不由又想到了“读书无用论”论调。
自有读书,便有读书有用论与无用论之争。
金克木说“读书无用,实指书生无用,文人无用”,实在精辟。
君以国士待我,我以国士报之,终宋之世,文臣无欧刀之辟,此间旧学未泯,才人迭兴,为文运最为昌明之朝。
至元,七盗八娼,九儒十丐,如今老九不如人,比不过以工巧屠贩为生之徒。
离乱年代,“一首诗吓不跑孙传芳,一炮就把孙传芳轰跑了”,安定国家在长枪大剑,安用毛锥?读书人最怕活在不理智年代,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不知言,无以知人,书呆子,其呆在迂阔而远于事情,凡事依据圣人之言,以为道德底线,行为准则,面对不按套路出牌应景者,守经不能达权,随机不能应变,每每陷为被嘲弄对象。
士君子立身难,是不苟,识见难,是不俗。
世俗之人,凡事终要赋予一种用途,所关注的生计,不过蝇营狗苟。
嘲风雪,弄花草,王尔德说”一切艺术,麻用处”,料基于此前提。
读书既无用,况艺术乎?阅读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读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章太炎先生答问》云:“学问只在自修,事事要先生讲,讲不了许多。
”学堂有期,自学无限。
阮元道“学术盛衰,当于百年前后论升降焉”,写作是思想传播的手段,阅读则是吸纳的过程,足以泽被后世。
昔时无书可读,故不怕书厚,只恐其薄,即便与己无关者,于报刊,浏览标题,于图书,翻检目录,鲁迅《随便翻翻》中便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
”时下跨媒介,跨视界,跨边界,终端随人走,微信随时看,人们不再孤立地接受信息,有趣的八卦那么多,足以娱性情而悦耳目,何必埋入故纸堆。
喜谈旧事,爱听新闻,市井小民,碎语闲言,人人写作而无人阅读,自媒体的尴尬,多集于此。
蒲松龄读书:有用的阅读与无用的阅读
蒲松龄读书:有用的阅读与无用的阅读蒲松龄故居,位于山东淄博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是一座典型的北方农家建筑。
蒲松龄读的书有两种:一种是野史杂记之类的书,这种书当时被称为“闲书”;一种是四书五经之类的书,这种书是科举考试的必考科目。
这两种书给蒲松龄带来了不一样的收获。
蒲松龄读闲书是在青少年时期。
蒲松龄出生于元末明初山东一个没落的中产家庭里。
由于家贫,请不起老师,跟着父亲识了不少字的蒲松龄便自己读书。
蒲松龄先读家中的藏书,这些藏书多为野史杂记,当然无益于科举考试。
不过,蒲松龄还是读得津津有味,有些书甚至能够倒背如流。
家中的藏书读完了,蒲松龄便借书来读。
凡是能借到的有字的纸片,蒲松龄都爱不释手,读起来如痴如狂。
这些阅读给他带来了丰硕的回报。
青少年时期的蒲松龄文采飞扬,写出了一大批优美诗词,被明朝的读书人广为传抄,奉为典范。
山东学使施闰章称赞说,阅读蒲松龄的文章,就像是在空中闻香味儿,在夜间观明月,可见蒲松龄的文学才华非同一般。
当然,这些阅读也为蒲松龄日后写下《聊斋志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可惜的是古时候没有出版社,也没有报纸杂志和网络媒体,蒲松龄的作品换不来版税和稿费,以至于不得不靠教书为生。
蒲松龄读的第二种书是四书五经之类的科举必考之书。
读书人的最大愿望是考取功名,光宗耀祖,蒲松龄也不例外。
为了追求功名,蒲松龄不得不拿出宝贵的时间来读这些书。
不过,让才华横溢的蒲松龄寒心的是:他一生7次参加乡试,全部名落孙山,更不用说参加会试考取举人了。
72岁那年,蒲松龄终因给一位权贵写了几首赞美诗,这才破格取得了参加会试的资格,得了一个贡生的功名。
只是,这个功名来得也太晚了。
由于年龄太大,蒲松龄最终没有入仕。
三年后,一代文豪蒲松龄去世,享年75岁。
有人把阅读分成有用的阅读和无用的阅读。
有用的阅读是有取向性的阅读,无用的阅读是没有目的的阅读。
其实,有用和无用只是相对的。
因为,在人生的长河里,有用的阅读往往会变得无用,而无用的阅读在不经意间会为你的生命带来意外的惊喜,譬如大文学家蒲松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万能与读书无用辨析
关于读书,社会上有两种说法,一种就是读书万能论。
认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是通往功名利禄的罗马大道,可以升官发财。
在刚恢复高考制度的时候,天之骄子确实是稀有品种,被誉为是万金油,抹到那里都有用。
古代的科举制更是如此,考中则飞黄腾达,考不中则潦倒一生。
就好像《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这样一个天才作家,考了一生都没有考中,可见读书万能论的力量之强大。
但同时,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看到那么多专科、本科学生无法就业,或者低薪就业,则让许多人发出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感慨。
甚至许多学生后悔选择了上大学,社会上不免有这样的说法,如果用读大学的时间来赚钱,只怕会比现在强,这无疑是短视的说法,但许多人认为有理。
如果在大学里不知道珍惜宝贵的学习机会,对汲取知识已经丧失了动力,一方面是教条式教育的恶果,一方面也是读书动机不纯造成的。
读书万能论观点:
一、古语有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可以扩大人的视野,增长人的见识与智慧,带领人探索一个又一个奇妙的世界。
多读书便如同多充实自己。
因此,书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多读书是有用的.。
二、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的角度、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的实现需读书。
三、有文化走遍天下,无文化寸步难行。
四、“读书无用论”衍变到今天,已经分成了两层意思,一是针对“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发出的感慨,一是针对现代人忙着赚钱认为读书属于浪费时间发出的喟叹。
无论什么年代,读书都是有用的。
社会在发展,知识在更新,没有知识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
富兰克林说过:“倾囊求知,无人能夺,投资知识,得益最多。
”今日,一些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只能说明其自身就业能力和观念存在问题,并不能说明读书无用。
读书无用论观点:
一、书可以教会我们很多处世的方式,但它没有教我们什么时候应该怎样做。
它只是机械地告诉我们,有几条路可以走,但做出最后决定的还是自己。
二、看不同的书,总会有不同的结论,这本书告诉你要学愚公移山坚守执着,那本书就提醒你学鲁迅三改其至懂得放弃。
这边告诉你要孔融让梨内敛谦让,那边就告诉你要毛遂自荐自赏自信。
这边告诉你欲速则不达,那边告诉你快刀斩乱麻。
这边让你破釜沉舟一鼓作气,那边则叫你三思后行留条退路。
这边让你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那边则告诉你忠言逆耳利于行。
于是你晕头转向,选对了你就功成名就,光照历史,选错了,那不好意思,滚一边去吧。
所以往往我们的选择,不是前人之书所指引我们的,更多是通过不同的选择,不同的跌撞中所领悟的。
三、“重庆上万学生放弃高考”这一轰动全国的事件是“读书无用”的有力论证。
“杨元元事件”:
“知识为何没改变命运”
杨母回忆,在杨元元自缢于宿舍的前一天,杨元元清晨突然从被窝里坐了起来,喃喃自语,“都说知识改变命运,我学了那么多知识,也没见有什么改变。
”杨元元告诉母亲,现在后悔当初上大学时没有报考师范类专业,那些当初成绩没有自己好的同学,师范学校毕业后在上海教书,收入很高,反而一直学习很好的自己现在却过得很不好,“努力有什么用?”。
一向以坚强示人的杨元元最后感慨:知识为什么没有改变她的命运。
在这个单一崇拜“成功”的时代里,她是一个标准的“失败者”。
她一生奋斗却无法为自己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一丝容身之地。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杨元元之死,并非她一个人的悲剧。
“路越走越窄”
糟糕的现实开始危及生存,杨元元需要一份工作。
但在2002年夏天,抱有同样想法的大学应届生直逼150万,他们充斥着各地招聘场所,拿着再不熠熠生辉的大学文凭,不断调整期望值。
但纵然如此,当年仍有大量应届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数目庞大的“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由此催生,现在,他们被称为“蚁族”。
挫折感,焦虑感,封闭倾向,成为无数个像杨元元一样的“蚁族”标签。
他们眷恋大城市,憧憬好工作,都在等待创造传奇,但越发激烈的城市化,人口结构转变,劳动力市场转型等因素又抵消着他们的努力。
这个已逐渐具备社会化意义的阶层,让一代人的青春在夹缝中渐渐失衡。
反思:不是读书无用,而是人们不应该把读书与金钱、就业直接挂钩。
大学生面临的严峻的就业形势,不仅是一方面社会就业岗位不够,更重要的是部分大学生好高骛远,高不成低不就,不愿从基层做起,梦想着毕业后就能当大老板、赚大钱。
我们应该信仰读书有用,坚信读书可以使我们增长见识,可以使我们变的有修养,读书是对我们知识的一种沉淀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