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花卉文化中的插花意境

合集下载

论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的立意特性

论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的立意特性

论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的立意特性中国传统插花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独特的立意特性。

在中国古代,插花被视为一种雅致的艺术,它不仅是一种花卉的艺术表现,更是一种思想情感的表达方式。

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经过千百年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立意特性。

本文将从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的历史渊源、基本特征和传统立意特性等方面进行探讨,以便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的魅力。

一、历史渊源中国传统插花艺术起源于古代的祭祀仪式。

在中国古代,人们在祭祀神灵、祖先或重要节日时,常常会使用花卉来装饰祭坛或神龛,以示崇敬和礼敬。

在古代的宗教和祭祀仪式中,插花被视为一种尊敬和祈福的表达方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插花逐渐演变成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并在汉代达到了相对成熟的阶段。

自此,插花便成为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活动,被赋予了更多的艺术内涵和意义。

二、基本特征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的基本特征包括:注重意境、尊重自然、重视形式、注重造型。

中国传统插花艺术注重意境的营造。

在插花时,艺术家会根据不同的场合和主题,在花卉的选择、摆放和搭配上注重意境的烘托,使插花作品呈现出一种具有吸引力和内涵的意境效果。

中国传统插花艺术尊重自然。

在插花时,艺术家注重保持花卉原有的自然美感,不做过多的修剪和干预,以充分展现花卉的生命力和自然之美。

中国传统插花艺术重视形式。

在插花时,艺术家会根据花卉的种类、颜色、形状等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插花技法,使插花作品呈现出美观和和谐的形式美感。

中国传统插花艺术注重造型。

在插花时,艺术家会根据不同的主题和寓意,通过花卉的排列和搭配,创造出具有独特造型和韵味的插花作品。

三、传统立意特性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的立意特性是独特的,它不仅融合了寓意象征、祈福祝愿等传统文化元素,更融合了意境营造、自然尊重等审美理念。

通过插花艺术,能够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美好情感,传递出一种深邃的艺术魅力。

我们应当认真研究和传承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的立意特性,以便更好地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论中国插花体现的美学特征

论中国插花体现的美学特征

论中国插花体现的美学特征中国插花是一项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艺术形式,其美学特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意境含蕴中国插花追求的是意境的含蕴,讲究花材的数量和色彩的搭配,注重创造一种氛围和情感。

插花大师李苑如曾说:“插花必须具有主题和意境,这样才能让人感受到插花的灵性和美感。

”在传统的中国插花中,常常融入了诗词、书画等元素,使得花卉不只是单纯的装饰物,而是与文化和哲学相融合,表现出东方的智慧和情感。

二、含蓄内敛中国插花顾及其韵味的含蓄和内敛,追求的是花器与花材之间的和谐统一,注重形象的洗炼和修整,不附加过多的粉饰和修饰,反而强化了花卉本身的美感。

插花大师刘邦彦曾说:“插花是花枝和器皿的和谐,要尽量呈现自然之美,尽量不动手脚。

”中国插花强调花器和花材的平衡,沉稳、内敛、含蓄的美感更能够凸显出中国插花的特色美学。

三、神韵灵动中国插花的美学特征还包括神韵和灵动感,这是中国插花在东方美学中最为重要的特征。

插花大师加藤有声曾说:“插花必须要有生气,有灵魂,不然就没有生命力。

”中国插花通过花卉与器皿配合、姿态和构图、色彩与意境的融合,达到插花的灵动与生命力。

如在中国插花的实践中,往往会把插花的造型和姿态与中国书画进行结合,从而创造出独特而富有东方韵味的中国插花艺术。

四、凝练简约中国插花以尽量减少花材的使用,追求凝练简约的特点,在作品中取舍繁杂的细节,突显花材造型的大气和精致的线条,表现出插花大师对艺术的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插花大师山田世界又说:“插花要用尽量少的花材,尽量少的造型,达到简约的美。

”这种凝练简约的美感与中国文化的“以少胜多”的审美理念相呼应,也体现出了中国插花在东方美学中的特点。

总之,在中国插花艺术中的美学特征是极具东方韵味的。

其意境含蕴、含蓄内敛、神韵灵动、凝练简约等特点,展示了中国插花的独特之处,也成为中国插花向世界展示东方美学的特色,赢得了越来越多的欣赏者和追随者。

论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的立意特性

论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的立意特性

论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的立意特性传统插花艺术是中国文化中独特的一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特色。

在中国,插花艺术广泛应用于宫廷、庙宇、园林、书法、绘画、装饰等领域,是一项重要的文化遗产。

插花艺术不仅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传承和文化交流方式。

今天我们来谈一谈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的立意特性。

1. 插花艺术注重意境的表现与提出中国传统插花艺术强调“意境”,好的插花作品需要能够表现出指出的意境。

这种意境可能是超现实主义、玄虚深奥,也可能是平易近人的清新自然。

因此,插花需要通过花材的组合、色彩的运用、形态的变化等方式,表达出一种深刻的情感和富有内涵的思想。

中国传统插花艺术善于通过花卉组合,表现主题和情感,如《百花齐放》、《轻妙文秀》、《野趣幽情》等等。

在这种传统思维中,插花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而且是表现主题和情感的重要途径。

插花艺术家们可以通过插花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表达自己的情感、思考和哲学。

3. 插花艺术注重色彩的运用色彩是插花艺术中最基本的元素之一。

中国传统插花艺术非常讲究色彩的搭配和运用,以达到一种和谐美感。

典型的例子是两年夏月的枯松盆景,它要求以具有暖色调的金、红、橙系品种来强调盆景的夏日感。

在插花中,它也会有类似的运用方式来创造更好的效果。

形态是插花艺术中的重要元素,中国传统插花艺术通过花材的组合、切割、折叠等方式,创造出各种形态的变化。

作品的高度、曲度、流畅度和对称度等方面体现了花艺师的技艺和对自然的感性表达。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插花艺术具有丰富的意境和内涵,特别重视通过插花表现主题和情感。

插花艺术家借助花卉的颜色、形态和材料巧妙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从而达到审美的目的。

这种独特的文化内涵,使中国传统插花艺术脱颖而出,成为中华文化的珍贵财富之一。

富有禅意的中国传统插花艺术

富有禅意的中国传统插花艺术

富有禅意的中国传统插花艺术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国家,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

其中,插花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融合了禅宗哲学思想和自然美学理念,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插花艺术形态。

这种富有禅意的中国传统插花艺术,一直受到中国人的喜爱。

富有禅意的中国传统插花艺术,乃是将禅宗哲学思想、自然美学理念和艺术表现手法相结合,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插花艺术风格。

禅宗哲学强调顿悟、自我觉醒,插花艺术则通过禅宗思想传达人与自然的融合,体现自然、淡泊、平和、恬淡的境界。

自然美学强调“以自然为师”,“以自然之美发扬自我之美”,将自然景色中独特的形态、色彩、气息或意象,运用于插花艺术之中,营造出自然的美感。

艺术表现手法则是运用艺术表现技巧,发挥想象,强化艺术效果,传达艺术信息。

富有禅意的中国传统插花艺术,在形态上强调“清、简、雅”,以小为美,精雕细琢。

花材的生长状态和色彩渐变是插花的关键,插描、插挑、插簇等多种插花手法,使花材能够发挥出最大的装饰效果。

色彩的组合也是插花的重要元素,不是随意搭配,而是要配合花材本身的色彩和表现出的主题情感氛围。

对花卉的精选和绿植的修辞、利用,也更加注重自然美。

在中国传统插花艺术中常见的元素有“三友”、“四季花器”等,其中“三友”由松、竹、梅三个元素组成,寓意长寿吉祥,“四季花器”则是为了表现四季万象、不同花材适应不同季节的气息而设计。

这些元素都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富有禅意的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富有禅意的中国传统插花艺术,是一种文化的遗产和传承,也是一种时尚的艺术,它不仅标志着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审美观的特点,也是现代人精神家园的一种延伸。

近年来,富有禅意的中国传统插花艺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传承。

国内外一些艺术机构、企事业单位以及插花爱好者都致力于寻找、传承和发扬这一传统文化遗产,使之在当代文化生活中更加璀璨耀眼。

总之,富有禅意的中国传统插花艺术,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还融入了禅宗哲学思想与自然美学理念,构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插花艺术风格。

插花的意境表达与命名

插花的意境表达与命名

插花的意境表达与命名中国人传统插花首重意趣,次形式,后色彩。

意趣就是对花木的形态、质感、色泽、香味、神韵及生长习性等溶入个人的感受,赋予象征意义。

插花时,将花材的这些特性作意味深长地巧妙搭配,使之能表达某种情感、意识,境界或气氛,增加情趣。

当然,这多是人们的主观意志,故随地区、民族以及个人爱好的不同而各异。

一、花木象征意义的来源1.以花名的谐音定意花草的名称或别号及其谐音,往往是花材象征意义的来源。

中国民俗喜吉祥词句,所以常以是否吉利主标准。

如百合,可寓百年好合,百事如意;水仙乃水中之仙,神圣高雅;桃花与广东方言“图”音近,故年节时各商号住户多喜插红色的桃花,预示“大展鸿图”。

此外,还有富贵竹、万年青等,都是好花。

2.以花木的形象定意如慈姑一株多子(球茎),寓意子孙繁荣;灵芝形象“如意”,常添作陪衬,红千层、悬玲花等像灯笼,可托出张灯结彩闹元宵的气氛;而山藤生性纠葛,有人忌讳而不采用。

3.以花木的生长习性定意常以各种花木生长特点及其形、色、香、质感、神气和性格等来评议,古人将花按品第排列即是以此为据。

香味清幽远溢,令人鼻爽神怡者为上品,如梅、兰都喻为君子、雅士。

神气是指草木的生命意志(或精神气韵),性格是生长习性。

松柏长青不老,竹子清风亮节,莲花出污泥而不染,菊花不畏霜寒等等都是品格高尚的好花。

而古人认为大丽花太娇艳且不耐插,被认为品格较低。

为文人所蔑。

4.按传说故事定意相传上古时,神萘兄弟二人,用桃枝鞭鬼,鬼怕之,故桃能驱鬼;又王母娘娘吃寿桃可长寿,所以桃为人们所喜爱。

虞美人因传是项羽夫人虞姬的化身而得名,故被排斥。

二、意境的表达意境表达可根据花材的各种特征、意义,通过互相搭配,来表现各种意境和情调,也可通过造型来制造某种景象效果。

此外,如桃花形色绯艳,配柳条可更显婀娜娇姿;配牡丹则显豪华;配松针有清韵脱俗之感;配白色李花顿觉春光明媚。

菊花形色明丽,配枫叶有秋风送爽之意;配苇花又觉明净萧瑟;衬松针则劲节凌霜;配竹子可高雅野逸。

论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的立意特性

论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的立意特性

论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的立意特性中国传统插花艺术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独特的立意特性。

传统插花艺术不仅注重花材的选取和插花的技巧,更注重对插花作品的整体意境和精神内涵的塑造。

在中国传统插花艺术中,人们通过插花表达对自然、对生活、对道德、对美的理解和追求,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观、价值观和生活哲学。

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的立意特性体现在对自然的崇敬和借鉴上。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自然界的万物都是有灵性的,“天地人和”是宇宙间一切存在的基础。

插花艺术正是将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通过花卉的选取、构图和插花形式的排布表现出来。

在中国传统插花作品中,花卉的选取和插花的形式都是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和借鉴,力求表现出自然界生机勃发、生生不息的美好景象。

插花艺术家们通过对自然界的细致观察和感悟,将自然界的美景、意境和灵气融入到插花艺术作品中,使观者在赏花的同时感受到自然的奇妙,体验到大自然的美好。

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的立意特性还体现在对生活的态度和情感表达上。

中国传统插花艺术往往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作为创作的出发点和立意基础,通过插花来抒发人们对生活的期盼、对美好情感的追求。

在插花作品中,艺术家们往往通过花卉的形态、色彩和香气,来表达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追求以及对情感的倾注。

在中国传统插花作品中,花卉所代表的生命美好、品格高尚等形象,往往会触发观者内心最深处的共鸣和共情,使人们在欣赏插花的感悟到生命的价值和美好,体验到情感的升华和滋养。

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的立意特性还体现在对道德和美德的崇尚上。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道德和美德的培养,将美好的道德情操融入到日常的生活和艺术创作中。

在中国传统插花作品中,经常会以各种花卉来象征道德美德,对花卉的品种、形态、色彩的选择和组合,都蕴含着对美德的讴歌和崇尚。

通过对道德和美德的体现,中国传统插花作品既可以使人们在欣赏插花艺术的过程中得到审美的享受,也可以引导人们加强对美德的培养和追求,提升个人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

传统插花对意境美是怎么阐释的

传统插花对意境美是怎么阐释的

传统插花对意境美是怎么阐释的中国插花深受儒家、道教、佛教思想及封建伦理道德的影响,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宇宙观和审美情趣,认为万物有灵性,主张“天人合一”,视自然界的花草树木更是有灵性、有情感之物,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传统插花对意境美是怎么阐释的,希望能帮到你。

一、中国传统插花意境美的形成渊源传统插花的意境美起源于中国悠久的古文化,在传统文化中,中国哲学思想实质上是儒、道、佛三家思想的综合体。

儒家重人伦、轻功利。

道家的“依乎天地,因其自然“”自然无为”、追求虚静,逃避现实。

佛教追求“清净无为”“,虚心去欲”的境界。

这在花文化中也起主导作用。

传统插花讲究花的形色香德,以花的生长习性或特点寓意人的品性。

既重自然之美又兼人文之善。

最终这种蕴含文化底蕴的插花形式以其无限深远的内涵,结合轻描淡抹清雅脱俗的线条造型,逐步确立了它在中国插花艺术中的主导地位,并逐渐成为东方插花艺术的代表。

二、意境美的表达1、取意花名的谐音在我国民间的风俗习惯中,人们往往利用花卉的谐音将花卉组合搭配成独特的情感表现。

如:苹果、石榴、桃,表示福、禄、寿。

大丽花寓意大吉大利,大喜之兆。

百合寓意百年好合,桃花预示大展宏图,万年青表示青春常驻,富贵竹暗示大富大贵,桔子表示大吉大利。

我国传统花材———牡丹与其他材料组合,就有不同的谐意:牡丹与石头或梅花组合,寓意“长命富贵”;牡丹与玉兰或海棠的组合,分别寓意“玉堂富贵”、“富贵满堂”;牡丹与竹叶或苹果组合,寓意“富贵平安”;牡丹与莲叶、花组合寓意“年年富贵”;牡丹与寿石、如意组合寓意“富贵寿考”;牡丹与柏树、灵芝组合,寓意“富贵百龄”、“富贵长寿”;牡丹配长春花,寓意“长命百岁”;瓶插牡丹、如意配果盘寓意“富贵吉祥”“,平安如意”等等。

2、根据花材的自然特性表达意境美东方传统插花常以花木本身的生长习性和色、香、质、形来评价花卉的含义,进而表达作者的内心感情。

如梅花凌霜斗雪独步早春,象征无畏;兰花高洁幽香,不与群芳争宠,不求闻达于世被誉为淡泊名利的君子之花;竹代表刚直不阿,高风亮节;菊花则代表高洁、隐逸、高贵、长寿。

东方插花的赏析

东方插花的赏析

东方插花的赏析
东方插花,又称东方式插花,起源于中国,是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自然、和谐、平衡为原则,注重线条美和空间感,强调与环境的融合,体现了东方哲学的精髓。

1. 自然性:东方插花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注重表现植物的自然形态和生命力。

在选材上,多选用四季花卉、草木、果实等,以及山石、水景等自然元素,使作品具有浓厚的自然气息。

2. 线条美:东方插花注重线条的运用,通过线条的曲直、粗细、长短、高低等变化,表现出不同的节奏和韵律。

同时,线条的运用也有助于塑造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

3. 空间感:东方插花强调空间的留白和层次感。

在构图上,追求空白与实体的对比,使作品既有丰富的层次感,又不失整体的和谐统一。

此外,通过对花卉、枝叶、器皿等元素的错落有致的排列,营造出空灵、深远的空间意境。

4. 色彩搭配:东方插花的色彩搭配讲究和谐、自然。

多采用柔和、淡雅的色彩,如白、灰、蓝、绿等,使作品呈现出宁静、清新的氛围。

同时,也会根据季节、场合等因素,适当运用鲜艳的色彩,增加作品的活力和趣味性。

5. 寓意象征:东方插花作品中常常蕴含着丰富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如松树代表长寿、竹子象征坚韧不拔、莲花寓意纯洁高雅等。

这些寓意和象征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涵,也
使作品更具文化韵味。

总之,东方插花以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手法,展现了东方文化的韵味和魅力。

欣赏东方插花,不仅能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还能体会到东方哲学的智慧。

中式传统插花:诗情花意,文人雅集

中式传统插花:诗情花意,文人雅集

中式传统插花:诗情花意,文人雅集展开全文传统插花,是我国重要的古典艺术之一。

其始于六朝盛行于唐宋。

《南史》晋安王子懋传记载:“有献莲花供佛者,众僧以铜罂盛水泽其茎,欲华不萎。

”这是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器皿插花活动,既是佛前供花,其他方面不论是宫廷摆饰或文人鉴赏力的表现,都巧妙地运用了花艺之美,这使得艺术风气发展为之大盛。

瓶花一束意境悠远宋元以降,焚香、烹茶、插花、挂画,被文人雅士并举为生活四艺,是稍有素养者不可或缺的。

明代张谦德曾在其《瓶花谱》序中写道:“幽栖逸事,瓶花特难解,解之者亿不得一”。

插花一词是今时的称法,在古代则多称为瓶花、瓶供。

古人不满足于折枝花的直接传情,渐将室外花木引入室内,营造空间的生机与逸趣。

器皿插花正是古人审美观念转变的反映。

崇尚自然、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尤其是造型创作的共同指导思想,重形尚意,追求以形传神、形神兼备、情景交融而深邃的意境美则是其创作的最高目标。

作为中华优秀古老文化一部分的传统插花艺术,它在许多方面都很好地把握并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这些精髓,并不断发扬光大。

传统插花追求空间之美,一条线能表现出最大的空间时最美(平远、深远、高远),而且此三远形成之线以曲线最为优美。

花则作为素材基础,契合事物与时机,以强调自然生命与空间意义之整体性,表达作者美的意念。

以花怡情文人雅集文人插花则别有情趣,插花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雅集中的主要活动。

欧阳修《洛阳牡丹记》有载: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

《梦梁录》则这样记录当时的市井:插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门面。

《墨庄漫录》中记载:西京(洛阳)牡丹闻名天下,花盛时,太守作万花会。

宴集之所,以花为屏障,至梁栋柱拱,以筒储水,簪花钉挂,举目皆花。

诗情花意幽栖逸事在浩如烟海的古代诗歌中,涉及插花内容的诗句独放异彩。

如苏辙《戏题菊花》:“春初种菊助盘蔬,秋晚开放插满壶。

”刘禹锡《赞枸把》“翠黛叶生笼石翁,殷红子熟照铜瓶。

论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的立意特性

论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的立意特性

论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的立意特性中国传统插花艺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立意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强调自然美与道德情操中国传统插花艺术强调的是自然美,它追求的是在人文环境中体现传统文化精神的自然之美。

中国插花艺术家常以自然为基础,以典型的自然环境为背景,彰显自然的大美和气韵。

而这种强调自然美的立意特性是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崇尚自然,并提倡要与自然和谐共处。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不仅是物质空间的关系,还有人与自然之间的内在关系,就是自然美和文化的相互关系,在这种关系中,自然美的内在精神成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道德情操。

二、强调色、形、香、味的融合中国传统插花艺术强调色、形、香、味的融合。

其立意特性是追求完美的色彩、形态、香气和味道,怀抱的是完美时空的理想境界,体现着对时间和空间的语言表达。

中国传统插花艺术以花草美丽优雅、色调和谐为主要特点,且常常采用极其繁复和细致的细节表现,把色、形、香、味进行完美的融合。

而这种强调色、形、香、味的融合的立意特性,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味俱全”的人生观分不开,它即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倡的“和”、“美”、“完美”的道德理念的体现。

三、强调冥想和内心意境中国传统插花艺术强调的是冥想和内心意境。

由于中国插花既是一种艺术,又是一种中国文化形式和思维方式,因此,它所呈现的不仅仅是艺术性,也体现了内心情感的和谐、生命的尊贵,这种内心情感的和谐是通过一种特别的冥想方式实现的。

在中国传统插花中,人们强调将艺术触摸到人生内心意识的深层次。

这种强调冥想和内心意境的立意特性,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性”主义思想的体现,即将人伦社稷、人性自然和内心情感三者统一的文化精神。

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传统插花所呈现的内心意境,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行之于心”的体现。

总之,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的立意特性,是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多个方面,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意识、文化智慧、道德情操等内涵。

不似之似,形神兼备是插花的意境。

不似之似,形神兼备是插花的意境。

不似之似,形神兼备是插花的意境。

“红杏枝头春意闹”是诗词歌赋的意境;
“不似之似,形神兼备”是水墨的意境;
“幽远深邃,追白求清”是插花的意境;
重形尚意,追求以形传神、形神兼备、情景交融而深邃的意境美则是中国插花创作的最高目标。

意境是虚实相生、韵味无穷。

是创作者在有限的实景中开拓出来的无限虚境。

是红杏枝头的盎然春意,也是西风瘦马里的疲惫不堪。

以花传情,以形传神,从古至今,人们爱花惜花,赋予其精神。

以梅兰竹菊象征,或冲寒先发,或幽谷自香,或坚韧不拔,或孤标傲世。

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的意境与特色

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的意境与特色

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的意境与特色
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的意境与特色
中国传统插花以线条美、空间美为主要特色,达到阴阳互生、虚实相成、刚柔并济、方圆相依、上下相随、左右相应、开合相寓、内外相合的均衡效果。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带来的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的意境与特色的知识,欢迎阅读。

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的意境与特色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自然、仁民爱物的民族,对自然之美有着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

中国传统插花的特色在于重意趣其次形式、而后色彩;西方的插花重色彩、其次形式,轻意趣;日本的插花重形式、次意趣,后色彩。

中国传统插花以易经为根源,认为万物有灵性,主张“天人合一”。

中国传统插花以自然造化为基本,讲求“物随原境”、“形肖自然”,不能有明显的人工痕迹。

正如袁宏道所说“花妙在精神,精神人莫造,寓意于物者,自得之。

”虽说是崇尚自然,但中国传统插花并不是一味的模仿自然,而是作者通过对花材的观察和感受,运用花材的寓意和象征意义来创造作品,以物言志,表达作者的'情感。

从造型上来说
中国传统插花以线条美、空间美为主要特色,达到阴阳互生、虚实相成、刚柔并济、方圆相依、上下相随、左右相应、开合相寓、内外相合的均衡效果。

从色彩上来说
对比须强烈,比如花和花器的色彩需对比。

且要根据不同的场合需要,调整适合的色彩基调。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插花的主要特色为:中庸、和平、含蓄、质朴、壮伟、高雅、飘逸、和谐。

下载全文。

我国花卉文化中的插花意境

我国花卉文化中的插花意境

我国花卉文化中的插花意境摘要:意境是艺术插花三要素之一,中国花卉文化有悠久历史和显著成就,本文分析了中国传统花卉文化与艺术插花创设意境的结合点.关键词:插花;意境;花卉文化东方插花以中国和日本为代表,其风格特色为自然美,线条美和意境美,意境的创设是中国插花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它源于中国悠久的古文化,体现了中国哲学思想中儒,道,佛文化所追求的自然境界.德国美学家克罗齐指出:" 艺术家的全部技巧,就是创造引起读者审美再造的刺激物." 意境属于中国古典艺术理论范畴,按《辞海》解释,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艺术插花中意境指插花创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与按照主题所插出的插花造型共同构成艺术插花的意境,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1].一,花的寓意创设插花意境我国是一个五千年的文明古国,花卉资源非常丰富,花文化也绚丽多彩.爱花,赏花,重在品味和鉴赏.各种传统花材因其形状,生态习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异,或因某些历史典故,人们赋予花材特定的涵义,以表达人们的追求和向往,形成了花的象征性和人格化,即花的寓意[2]. 插花创作,尤其是传统插花创作常以花的品质,性格作为立意的重点,创设插花意境.(一)以花的习性寓意我国人民在对自然的审美过程中,把无语无义的花草根据其生活习性,赋予了人的感情和生命力,借用花木来抒发人的意志和愿望,寓性于花,借花寓意,借花言志,以花喻人.在插花创作中,每朵花,每片叶都蕴涵了深长的意味,或表意,或抒情,创造了中国插花艺术的一大特点――意境[3].如梅之傲雪凌霜,兰之幽怀若谷,竹之虚心有度,菊之玉洁冰清,作为"四君子"题材进行插花创作;以傲骨铮铮的青松,高风亮节的竹,刚强不屈的梅组合成"岁寒三友" 的主题进行创作.这样的创意方法在现代一些传统插花形式中较为常用,在古代文人插花中更为普遍.中国传统插花,深受儒家,道教,佛教思想及封建伦理道德的影响,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宇宙观和审美情趣,认为万物有灵性,主张"天人合一",更视自然界的花草树木为有灵性,有情感之物,故中国历代都有寄情花木之风,赋予各种花木以象征性和寓意,花木因而被人格化,神化,拟人化.在插花中,各种花材不仅是造型的素材和展现形似美的基础,而且也是构思,立意,传情,增强艺术感染力的重要载体,用以创造和表现意境美.因此,传统插花常选用寓意吉祥的花材为创作的主体,以展示花枝情韵,表现花品花格[4], 令人在击节赞叹之余, 心驰神往.传统插花常用花材有荷花,牡丹,梅花和菊花等.为花之净友,常用于佛前供花,最有名的论著是宋朝周敦颐的《爱莲说》,"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人们常誉称为君子,也常以荷花比喻女性的情操,以荷的生长特性来赞颂纯洁爱情:"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牡丹,雍容华贵,国色天香,誉为"花中之王",象征富贵,尤以唐朝宫廷插花最常用.梅花," 疏影横斜","暗香浮动","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历史上描绘梅花的佳句数不胜数,在宋代是插花的主要花材,体现出所谓的宋代精神."秋露有佳色,挹露掇其英","秋来谁为韶华主,总领群芳是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的菊花,清风傲骨,被尊为佳友,尤其为那些不趋世俗,节操高尚的志士仁人,迁客骚人所钟爱,如屈原,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文人插花的常用花材.现代插花也可以花木习性的寓意作为作品的主题,如蔡仲娟的"年年富贵"等一些传统插花作品.选择具有一定寓意的花木进行插花创作,表达特定主题,这种作品入情入调,意境深远.我们还可以以这些传统花木为主体花,将它们作为创作载体,加以现代花艺的艺术手法来表现它们的风骨和文化内涵,使现代花艺创作具有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韵味.如刘飞鸣,邬帆的八大主题花创意插花系列,不愧为现代花艺的经典之作[5].(二)花的典故许多优美的观赏植物在我国有悠久的栽培历史,而且在礼仪场合的应用也颇有民族特色. 农历正月初一,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自古人们就有取用时令花木庆贺新年, 以及表达祈福等心愿的习俗.相传把守鬼门关的两兄弟若发现了危害人类的恶鬼,就用苇索绑起来,以桃枝鞭打, 汉代民间就有了用芦苇桃枝编挂于门上驱邪的习俗,直至今日芦苇,桃枝仍有驱邪招福的传统寓意[6].在中国古代,紫荆花常被人们用来比拟亲情,象征兄弟和睦,家业兴旺.它来源于一个典故: 传说南朝时,田氏三兄弟分家,当别的财产都已分置妥当时,发现院子里还有一株枝叶扶疏, 花团锦簇的紫荆花树不好处理.当晚,兄弟三人商量将这株紫荆花树截为三段,每人分一段. 第二天清早,兄弟三人前去砍树时发现,这株紫荆枝叶已全部枯萎,花朵也全部凋落.大哥见状不禁对两个兄弟感叹:"人不如木也".于是,兄弟三人又把家合起来,并和睦相处.紫荆好象颇通人性,也随之恢复了生机,且长得花繁叶茂.后来田氏人建宗祠,里面的厅堂就命名为"紫荆堂",借以告诫后代裔孙应和睦相待,同心合力,发展家业."竹报平安"一词的意境优美,语义祥和,人们常常乐以引用,在一些以竹为题材的书画作品中更是常见.据有关资料,"竹报平安"的典故最早出现于唐代,《酉阳杂俎续集支植下》中这样记载:"卫公(李德裕)言北都惟童子寺有竹一窠,才长数尺,相传其寺纲维(寺内主管事务的和尚),每日报竹平安."后来即以竹报平安指平安家信,也可简称为"竹报".这个意思一直沿用至今.百合的地下茎形态特殊,层层鳞片互相叠合,人们遂称之为"百合",但也有典故中百合是百子团结的意思,象征兄弟合心.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一些栽培久远的传统名花在不同的地域,民族有许多传说,典故,以此为创作题材,就能带来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插花是运用花材来传情达意,插花时个性化东西的表露,从而引起观众的反应和感受,实际上也是讲求意境,透过作品,引人遐想,令人回味.(三)花的谐音,谐意中国古代还常按照花材的谐音,谐意来组合花材,加以应用,如"玉堂富贵"指玉兰,海棠,牡丹的组合,"万事如意"是百合,柿子,灵芝的组合搭配,桔子和荔枝表示"大吉大利",牡丹与秀竹相配表示富贵平安,石榴裂果意即榴开百子等.我国的"庭园名花八品"——玉兰,海棠,牡丹,桂花,翠竹,芭蕉,梅花,兰花的名称简化,即为"玉棠牡丹,竹芭梅兰" ,其谐音便成为"玉堂富贵,竹报平安"之吉祥寓意,迎合了人们祈望安定,太平,富足的心愿.这种方法在中国传统插花,尤其是节庆插花中较为常用.我国传统花材——牡丹与其他材料组合,就有不同的谐意:牡丹与石头或梅花组合,寓意"长命富贵";牡丹与玉兰或海棠的组合,分别寓意"玉堂富贵", "富贵满堂";牡丹与竹叶或苹果组合,寓意"富贵平安";牡丹与莲叶,花组合寓意"年年富贵";牡丹与寿石,如意组合寓意" 富贵寿考";牡丹与柏树,灵芝组合,寓意"富贵百龄" , "富贵长寿";牡丹配长春花,寓意"长命百岁";瓶插牡丹,如意配果盘寓意"富贵吉祥","平安如意"等等[7].因此,插花者要了解花语,不论传统的,现代的,都可能是意境的源泉,通过合理组合,设计,就能创设出富有民族特色,耐人寻味的插花作品.二,古代诗词中的插花意境(一)古诗词描绘的景观意境中国许多古诗词描绘的内容可以画成美丽的风景画, 但若细细品味, 却又不仅只是一幅画, 透过字里行间,又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因此,诗词既具有直观美又能引人遐想.广为传诵的如林和靖的《山园小梅》,"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宋代王安石的"溪深树密无人处,惟有幽花渡水香",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南唐李璟的"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等都是意境美的经典作品.这些诗句往往是文人墨客们对自然景致的概括与意境的延伸,若能领会其意,就能体味出作者的心态与才情,创作出形态,意境皆美的作品.有情写景意境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唐代画家张璪这两句训示,是意境创现的基本条件.有人说过这样一个例子,若以元代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中所述作为插花作品的表现内容的话,不用太多花材就能完成一个很好的具线条美,自然美和意境美的艺术插花作品.又由于创作者不同,各人的理解差异,插花的表现力有差别,可以创作出不同的造型,对创作者和作品来说都有相当大的潜力[1].(二)咏花诗词的意境咏花诗词是我国诗词中一大类,《诗经》,《楚辞》中就多借花草比兴,历代咏花诗词不下几万.古代诗词表现自然,但更多的是托物寄情言志悟境.如十二花神的六月荷花,"根是泥中玉,心承露下珠.在君塘上种,埋没任春草."诗以荷花喻君子,以蒲草喻小人,描写委婉含蓄,耐人寻味.其它如正月迎春花的"金英翠萼带春寒,黄色花中有几般";五月海石榴" 露色珠帘映,香风粉壁遮", 词句与意境皆美.中国有无数风流文人为花卉草木所倾倒,创造了许多以花卉为题材的千古佳句.清朝严兆鹤的《百合花》:" 学染淡黄萱草色,几枝带露立风斜.自怜入世多难合,未称庭前种此花." 南朝沈约《咏芙蓉》:" 微风摇紫叶,轻露拂朱房.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明朝薛网的《兰花》:" 我爱幽兰异众芳,不将颜色媚春阳.西北寒露深林下,任是无人也自香."鲁迅先生的咏兰花:" 椒焚桂折佳人志,独托幽岩展素心.岂惜芳馨遗元者,故乡如醉有荆律."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另外,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由于处在政局动荡,风云变幻莫测的境地,很多人热衷于山林隐居,典型的有"竹林七贤", 他们创作了一些寄情花木的作品,如王维的大部分山水诗都有花木的描写,诗人以艺术的眼光发掘自然中的有生命的植物而成为艺术美.中国历史上数不清的诗句,能为插花艺术提供相当丰富的创意题材,再辅以中国插花线条美特点的充分运用,让观赏者充分体会到中国插花艺术的韵味和情致.在我国的花卉文学作品中,咏花诗词不仅数量最大,而且成就显著,有无数千古佳作.中国历史上数不清的诗句,能为插花艺术提供相当丰富的创意题材,再辅以中国插花线条美特点的充分运用,中国的花艺一定是极富特色的.三,传统用花习俗"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船下水,喜洋洋."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正值夏季前后,天气比较炎热,此时需要消灭害虫和防止疾病,端午节的用花习俗就与驱毒避瘟有关.民间认为门前挂上菖蒲能驱邪避凶,再以时令性花材如萱草等配置,与传统的花卉文化颇为吻合[6].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通常是将艾,榕, 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悬在门上.菖蒲因为叶片呈剑型,称它为"水剑",象征祛除不祥的宝剑,插在门口用以避邪.后来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 而晋代《风土志》中则有" 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在我国古代艾草一直是药用植物,它代表招百福,可使身体健康.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另外民间也有在房屋前后栽种艾草求吉祥的习俗.民间认为榕枝可使身体矫健," 插榕较勇龙,插艾较勇健". 也有的地方认为胡蒜除邪治虫毒;山丹方剂治癫狂,榴花悬门避黄巢(这其中还有一段典故,石榴花正是这个季节的花卉,也有治病的功能).春节同样是中国传统节日,用花也可以富有传统意味.古人画中有" 出家除夕无他事,插了梅花便过年", 宋代王安石也有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祈求新年兴隆,可选用富贵的牡丹,驱邪的桃花,竹报平安,麦穗稻穗" 岁岁平安",以及春季的时令性花材,藉此烘托喜气洋洋,欢乐祥和的新年气氛.插花艺术是以自然材料来表现美的,插花艺术的风格既有艺术风格的共性,也有其独特的特征,如民族特色.表达一个民族的情趣,特色,把民族风格和时代气息结合起来,才能创作出成功的作品,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运用这些花材创作富有民族特色的节庆花艺作品,既含传统的元素,又是极为时尚的.现在,我们常常把春节前后上市的花材称为年宵花卉,好多地方都有年宵花市,其中有些就是中国传统用花习俗中一直沿袭下来的吉祥花卉.按季相时令,民间有春天折梅赠远,秋天采莲怀人,重阳赏菊簪菊等习俗,按用途,我国有折柳赠别,萱草忘忧等传统,这些内涵丰富,寓意深刻的花材使中国传统插花不仅具有形式美,而且极具神韵,成为世界插花中别具风格和魅力的组成部分之一.艺术插花之美是形态美和意境美两方面构成的,一个优秀的艺术插花作品,立意是创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国艺术插花追求的目标也是在有限的空间,表现广阔的题材,深远的意境,引发观者无限遐想.古代的诗词是意境美的极致,它以简练的文字,高度概括地表现了作者的心志,创造了诗情画意的意境, 以咏花诗词为主的中国花文化正是艺术插花的意境之基对于插花创作者来说,广泛学习花卉文化,吸取其中的精华,既能加强文化素养,艺术功底, 又能挖掘出无穷的创意,是值得我们钻研的一方面.参考文献[1] 刘薇萍等•中国艺术插花意境[J].中国花卉园艺,2004(7):42-44.[2] 蔡仲娟.给艺术插花一个美的意境——谈艺术插花的命题立意[J]. 中国花卉园艺,2003(10):42-45.⑶陈佳瀛,王翌芳冲国插花的民族审美与继承[J].中国花卉园艺,2002(19):8-9.[4]王莲英•中国传统插花的风格与特点[J].中国花卉园艺,2001:10-11.⑸刘飞鸣,邬帆•创意插花[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8.[6] 李方.插花与花艺[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178-186.[7] 郑青•牡丹在传统插花中的应用[J]•中国花卉园艺,2004(23):46-47最新文件 ------ 仅供参考----------- 已改成 ----- word 文本------------方便更改。

中国艺术插花的意境

中国艺术插花的意境

中国艺术插花的意境中国艺术插花的意境插花艺术从其特点和艺术形式上通常分为东方插花艺术和西方插花艺术两种。

西方插花侧重于以大量的花材插成装饰效果好的图案式,突出人为的理性的整齐的造型。

东方插花以中国和日本为代表,其风格主要以体现花材的自然美、线条美和意境美为主要目的,其中意境的创作是中国插花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它根源于中国古老的文化艺术,体现了中国哲学思想中儒、道、佛文化所追求的自然境界,融入了中国诗、画的文化内涵。

因此,意境的美是中国插花艺术对世界插花艺术的贡献,也是中国插花设计创作中的难点。

意境的深浅又是衡量中国插花艺术水平的最重要的标准。

一、意境的诠释中国艺术插花的重点就是意境的创作,按照现代《辞海》的解释,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因此,可以将艺术插花中的意境理解为:插花创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与按照主题所插出的插花造型共同构成艺术插花的意境,二者相互依赖,缺一不可。

插花人人可为,而作品的效果却千差万别。

在我们所能欣赏到的插花作品中,有的作品让人看了印象深刻,流连忘返;而有的作品却不能给人留下印象。

有的作品自然朴实,简单、素雅,却能让人有美的感受;而有的作品虽然五彩缤纷,却引不起人们的兴趣,也即意境的差别所为。

一件优秀的插花作品,必须有创新的造型。

正如香港著名插花艺术家钟玉冰所说的插一盆好看的花并不难,因花朵本身已很美,但要将一些没有艳丽色彩或特殊形态的花材,插出特色,令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则须花更多心思。

做到这一点还只能算插花造型的优秀设计,更深层次的的美是在作品的主题引导下让人产生与作者思想感情共鸣的东西,甚至受到启迪,产生景外之景,弦外之音,两者有机地结合才能达到较高的艺术境界。

正如《瓶史》中论及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而口不能言,口能言之而意不能解,划然示我意象之表也,就是对艺术插花中意境的最好的诠释了。

二、意境的形成古人云:欲知大道,必先知史,知之越多,爱之越深。

论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的立意特性

论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的立意特性

论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的立意特性中国传统插花艺术是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它具有独特的立意特性。

这种艺术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中国古老的审美精神和智慧。

传统的插花艺术不仅是一种装饰性的艺术形式,更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思考的方式。

下面是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的一些立意特性。

1. 寓意深远中国传统插花艺术寓意非常深远,它不仅仅是对自然美的赞美,更是对人们内心深处情感的表达。

传统中国的花艺,在花卉的形态、颜色、香气等特性综合应用的基础上,加入了诗词、古代传说、神话、佛教、道教等文化元素,体现了古人深刻的心理感受和哲学思维。

例如,粉红色的牡丹寓意着富贵,雏菊象征着生命的美好、小雏鸟的启蒙和爱情的甜蜜。

传统的插花艺术强调情感的表达和寓意的传达,其中寓意的深远性更是突出的。

2. 神韵凝聚传统的插花艺术强调对花材自然的呈现,要求花材自然、生动、活泼,力求在花艺中体现出一种神韵。

传统花艺家经常强调“天然”、“奇妙”、“独特”的美感。

在传统花艺中,既要尊重花卉的生命,也要赋予花卉一种生机,使其在寂静的环境中具有神秘的气氛。

例如,一朵清凉的月季,形似娇美、轮廓分明的红玛瑙,精致、深情的细节令人感受到一种令人安慰的美好。

传统的插花艺术在展现花卉的美感的同时,也在描绘着一种神韵。

3. 要有个性和个体差异传统的插花艺术注重花材的个性和个体差异,强调造型、色彩、线条的配合和协调。

在传统花艺中,花材所表现的文化意义不仅体现在花卉的种类,更包括在每一个小细节上。

中国传统插花艺术需要巧妙地运用色彩、形态,才能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而这种平衡不仅需要天赋才能,更需要熟练的技巧。

4. 艺术性和功能性的结合传统的插花艺术在保留艺术性的同时还注重实用性,这体现在花艺的材料、结构和形态中。

传统花艺家讲究花材的可获得性和经济性,同时也注重实用性和安全性。

传统花艺既可以作为观赏艺术,还可以作为生活的装饰品,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例如,在中国传统节日中,花卉的使用可以更好地传递节日的意义,例如春节使用橘子象征着幸福、富贵、吉祥等。

论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的立意特性

论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的立意特性

论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的立意特性中国传统插花艺术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珍贵遗产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立意特性。

通过对自然界花卉的观察和感悟,中国传统插花艺术传达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同时也体现出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热爱。

下面将从审美意境、象征寓意和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阐述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的立意特性。

中国传统插花艺术在审美意境方面追求自然之美和和谐之美。

中国传统插花作品一般以花卉为主体,通过采用自然界的鲜花、干花、枝叶等素材,展现出大自然的丰富和多样性。

在花器的搭配上也注重与花卉的协调,追求色彩的和谐和形态的美。

整个作品的构图力求简约、大气,追求“空灵清爽”的审美意境,使人们在欣赏作品的也沉浸于自然的美好之中。

中国传统插花艺术通过花卉的象征寓意传递出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

中国人对花卉有着独特的情感和意义,不同花卉代表着不同的寓意和象征。

梅花象征着坚贞不屈和高洁纯真,菊花象征着坚毅和延年益寿,兰花象征着高雅和纯净,牡丹象征着富贵和繁荣等等。

通过对花卉的选择和搭配,插花艺术家将花卉与人生哲学、道德伦理等文化内涵相结合,使作品充满了深邃的意义和思考,让观者在欣赏作品的同时得到心灵的启迪和感悟。

中国传统插花艺术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追求简约、凝练和意象化。

中国插花艺术家注重提炼花卉的本质特征和形态,并通过精心的创作和构图,使作品展现出鲜明的形式美和线条美。

插花作品常常运用隐喻、象征和比喻等手法,通过寓意和形象的呈现,传达着人生哲理和情感表达。

整体上,中国传统插花艺术以“松、竹、兰、菊”为四君子,追求淡雅、含蓄的艺术风格,强调“留白”的审美原则,以达到“以一物吸百物之神气”、“捉神”、“萃神”的艺术效果。

中式插花意蕴深长、古典之美、含蓄隽永~

中式插花意蕴深长、古典之美、含蓄隽永~

中式插花意蕴深长、古典之美、含蓄隽永~
中式花艺是东方花艺美学的鼻祖。

美人在骨不在皮,这是东方美学推崇的审美观念,人如是,花亦如此。

传统中式花艺儒、道、佛教思想的影响,认为万物皆有灵性,因而常根据其习性,把无语的花草,赋予人的感情和生命力,借用草木抒发人的意志,心情。

花叶触及之处,满是长长的遐想与回味。

中式插花风格常用于家居软装、中式风格的商务场合用花。

中式插花主要特点解析
1、中国人,对“禅”颇为痴迷,常常以瓶、盘、碗、缸、筒等作为花器,背景皆雅致十足。

2、中式花艺的色彩上,主调多为中性灰色,优雅温馨、自然脱俗,与中式的环境氛围极为契合。

3、中式花艺的主要花型为直立型、直上型、倾斜型、平展型、下垂型,一般是以三个主枝条骨架,然后再在各个主枝的周围插辅助枝条来填补空间,最后的花型要丰满、有层次感。

感受中国传统插花的意境美

感受中国传统插花的意境美

感受中国传统插花的意境美一起探索花艺植物美学不经意间,我们总能在中式花艺中体察到一种静静流淌的意境。

意境是沉默的,在沉默中又试图述说千言万语,让人漫游进真实世界的另外一侧,神思游走。

猛然间,又被拉回到现实之中,再细看这一枝花叶,不觉怦然心动你手机里的植艺美学馆X传统插花花艺是怎样构筑意境的呢?从形式上看,插花是把剪切下来的花插在瓶或盘等容器中,所用花材大致为枝条、花朵、叶片、果实、花萼等。

利用自然界千姿百态的花木枝叶,通过其线条的长短粗细、曲直顿挫、强弱刚柔、虚实疏密,来勾画不同造型,从而用各种各样的呈现形式,生出境界,引人哲思,意境便由此而来。

从历史中去探查花艺的意境:曾一度时,中式插花最早是用来供佛的,随着时代变迁,又逐渐形成了不同类型,包括早期的佛教插花以及民间插花、宫廷插花和文人插花等诸多形式与风格。

中国现代插花艺术则是以唐宋以来清雅脱俗的文人插花风格为基础的,其意境也多以清丽儒雅为题。

中式插花一般由三根枝条构成,形成一个不等边三角形。

其中主枝最粗、最短,是不等边三角形中最短的那个“边”,它象征着君王、领袖、父亲,因为皇帝都是面南而坐,因此,主枝一般是靠南边的那枝。

主枝上的花朵是最大的,是面向观众的,也是观众最想看到的那枝。

客枝是垂直的那枝,象征宰相、上宾、妻子,它挨着主枝,起着扶持主枝的作用,往往比主枝要长一倍。

使枝,象征大将军、仆人、使者,是作品中最长的一枝而且插花的表现都在使枝上,它也许一朵花都没有,但往往是最具表现力的一枝。

它一般是直立形,倾斜角度不超过30°,在正式的隆重场合,使枝一般都是直立的,以示庄重。

插花的花器,如花瓶、花盆是专门的造型。

继五代发明占景盘后,宋朝又发明了三十一孔花盆、六孔花瓶、十九孔花插等可视作现代插花所用剑山的原型。

同时,宋人花架也十分考究,这大大促进了陶瓷、漆雕等工艺的发展。

中国插花讲究形似自然,不能有明显的人工痕迹,同时还要有自己的个性追求。

插花活动的意境

插花活动的意境

插花活动的意境第一节:优雅高贵的意境优雅高贵的意境是插花活动中常见的一种。

在这种意境中,花材的选择通常以花朵的形态和颜色为主,偏向于简洁大方的风格。

常见的花材有康乃馨、百合、玫瑰等。

这些花朵通常都有着高贵的气质和优雅的姿态,在插花作品中能够展现出一种高雅的情调。

同时,搭配上一些精致的花瓶或花器,能够增添整个作品的气质。

观赏者在欣赏这种意境的插花作品时,会感受到一种高贵典雅的氛围,仿佛置身于花的海洋中,感受到花朵的美丽和生命的力量。

第二节:朴实自然的意境朴实自然的意境是另一种常见的插花意境。

在这种意境中,花材的选择侧重于自然、原始的感觉。

常见的花材包括野花、干花、枝叶等。

这些花材通常都带有一种自然的气息和朴实的美感,能够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向往和热爱。

插花作品的布置也更加随意和自由,强调自然的生长状态,不做过多的修饰。

观赏者在欣赏这种意境的插花作品时,会感受到一种自然和谐的氛围,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中,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与自然的连接。

第三节:浪漫温馨的意境浪漫温馨的意境是插花活动中常见的一种。

在这种意境中,花材的选择通常以花朵的色彩和香气为主,偏向于柔美婉约的风格。

常见的花材有康乃馨、满天星、洋桔梗等。

这些花朵通常都带有一种浪漫的气息和温馨的感觉,在插花作品中能够营造出一种浪漫的氛围。

搭配上一些精致的花瓶或花器,能够增加作品的浪漫感。

观赏者在欣赏这种意境的插花作品时,会感受到一种甜蜜温暖的氛围,仿佛置身于花的世界中,感受到爱情和幸福的美好。

总结:插花活动的意境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意境都能带给观赏者不同的感受和体验。

无论是优雅高贵的、朴实自然的还是浪漫温馨的意境,都能够通过花朵的美丽和花材的搭配展现出不同的情感和情调。

插花活动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通过花朵的组合和布置,能够创造出美丽的艺术品,同时也能够带给人们一种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愉悦。

在忙碌的生活中,通过参与插花活动,我们可以放松身心,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体验艺术的魅力。

插花强调意境美,什么是意境?它与主题有什么关系?

插花强调意境美,什么是意境?它与主题有什么关系?

插花强调意境美,什么是意境?它与主题有什么关
系?
人们赞誉插花作品是“立体的画、无声的诗”,这诗中之情、画中之意即由意境产生。

意境,是艺术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景象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或者说它是内在的含蓄与外在表现之间的桥梁。

它能让欣赏者通过想像和联想,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

优秀的插花花艺作品能使情与景、意与境相交融,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若要意境美,首先必造型美。

一件造型美与意境美的作品,其主题思想和内涵必然丰富而生动,这样才能引起欣赏者的共鸣与联想;相反,如果一件作品的主题思想不鲜明,是谈不上意境美的。

当然,也不能抛开主题单纯地去谈什么造型美。

因此,它们是相辅相承、密不可分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花卉文化中的插花意境摘要:意境是艺术插花三要素之一,中国花卉文化有悠久历史和显著成就,本文分析了中国传统花卉文化与艺术插花创设意境的结合点.关键词:插花;意境;花卉文化东方插花以中国和日本为代表,其风格特色为自然美,线条美和意境美,意境的创设是中国插花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它源于中国悠久的古文化,体现了中国哲学思想中儒,道,佛文化所追求的自然境界.德国美学家克罗齐指出:"艺术家的全部技巧,就是创造引起读者审美再造的刺激物."意境属于中国古典艺术理论范畴,按《辞海》解释,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艺术插花中意境指插花创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与按照主题所插出的插花造型共同构成艺术插花的意境,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1].一,花的寓意创设插花意境我国是一个五千年的文明古国,花卉资源非常丰富,花文化也绚丽多彩.爱花,赏花,重在品味和鉴赏.各种传统花材因其形状,生态习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异,或因某些历史典故,人们赋予花材特定的涵义,以表达人们的追求和向往,形成了花的象征性和人格化,即花的寓意[2].插花创作,尤其是传统插花创作常以花的品质,性格作为立意的重点,创设插花意境.(一)以花的习性寓意我国人民在对自然的审美过程中,把无语无义的花草根据其生活习性,赋予了人的感情和生命力,借用花木来抒发人的意志和愿望,寓性于花,借花寓意,借花言志,以花喻人.在插花创作中,每朵花,每片叶都蕴涵了深长的意味,或表意,或抒情,创造了中国插花艺术的一大特点――意境[3].如梅之傲雪凌霜,兰之幽怀若谷,竹之虚心有度,菊之玉洁冰清,作为"四君子"题材进行插花创作;以傲骨铮铮的青松,高风亮节的竹,刚强不屈的梅组合成"岁寒三友"的主题进行创作.这样的创意方法在现代一些传统插花形式中较为常用,在古代文人插花中更为普遍.中国传统插花,深受儒家,道教,佛教思想及封建伦理道德的影响,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宇宙观和审美情趣,认为万物有灵性,主张"天人合一",更视自然界的花草树木为有灵性,有情感之物,故中国历代都有寄情花木之风,赋予各种花木以象征性和寓意,花木因而被人格化,神化,拟人化.在插花中,各种花材不仅是造型的素材和展现形似美的基础,而且也是构思,立意,传情,增强艺术感染力的重要载体,用以创造和表现意境美.因此,传统插花常选用寓意吉祥的花材为创作的主体,以展示花枝情韵,表现花品花格[4],令人在击节赞叹之余,心驰神往.传统插花常用花材有荷花,牡丹,梅花和菊花等.为花之净友,常用于佛前供花,最有名的论著是宋朝周敦颐的《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人们常誉称为君子,也常以荷花比喻女性的情操,以荷的生长特性来赞颂纯洁爱情:"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牡丹,雍容华贵,国色天香,誉为"花中之王",象征富贵,尤以唐朝宫廷插花最常用.梅花,"疏影横斜","暗香浮动","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历史上描绘梅花的佳句数不胜数,在宋代是插花的主要花材,体现出所谓的宋代精神."秋露有佳色,挹露掇其英","秋来谁为韶华主,总领群芳是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的菊花,清风傲骨,被尊为佳友,尤其为那些不趋世俗,节操高尚的志士仁人,迁客骚人所钟爱,如屈原,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文人插花的常用花材.现代插花也可以花木习性的寓意作为作品的主题,如蔡仲娟的"年年富贵"等一些传统插花作品.选择具有一定寓意的花木进行插花创作,表达特定主题,这种作品入情入调,意境深远.我们还可以以这些传统花木为主体花,将它们作为创作载体,加以现代花艺的艺术手法来表现它们的风骨和文化内涵,使现代花艺创作具有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韵味.如刘飞鸣,邬帆的八大主题花创意插花系列,不愧为现代花艺的经典之作[5].(二)花的典故许多优美的观赏植物在我国有悠久的栽培历史,而且在礼仪场合的应用也颇有民族特色. 农历正月初一,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自古人们就有取用时令花木庆贺新年,以及表达祈福等心愿的习俗.相传把守鬼门关的两兄弟若发现了危害人类的恶鬼,就用苇索绑起来,以桃枝鞭打,汉代民间就有了用芦苇桃枝编挂于门上驱邪的习俗,直至今日芦苇,桃枝仍有驱邪招福的传统寓意[6].在中国古代,紫荆花常被人们用来比拟亲情,象征兄弟和睦,家业兴旺.它来源于一个典故:传说南朝时,田氏三兄弟分家,当别的财产都已分置妥当时,发现院子里还有一株枝叶扶疏,花团锦簇的紫荆花树不好处理.当晚,兄弟三人商量将这株紫荆花树截为三段,每人分一段.第二天清早,兄弟三人前去砍树时发现,这株紫荆枝叶已全部枯萎,花朵也全部凋落.大哥见状不禁对两个兄弟感叹:"人不如木也".于是,兄弟三人又把家合起来,并和睦相处.紫荆好象颇通人性,也随之恢复了生机,且长得花繁叶茂.后来田氏人建宗祠,里面的厅堂就命名为"紫荆堂",借以告诫后代裔孙应和睦相待,同心合力,发展家业."竹报平安"一词的意境优美,语义祥和,人们常常乐以引用,在一些以竹为题材的书画作品中更是常见.据有关资料,"竹报平安"的典故最早出现于唐代,《酉阳杂俎续集·支植下》中这样记载:"卫公(李德裕)言北都惟童子寺有竹一窠,才长数尺,相传其寺纲维(寺内主管事务的和尚),每日报竹平安."后来即以竹报平安指平安家信,也可简称为"竹报".这个意思一直沿用至今.百合的地下茎形态特殊,层层鳞片互相叠合,人们遂称之为"百合",但也有典故中百合是百子团结的意思,象征兄弟合心.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一些栽培久远的传统名花在不同的地域,民族有许多传说,典故,以此为创作题材,就能带来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插花是运用花材来传情达意,插花时个性化东西的表露,从而引起观众的反应和感受,实际上也是讲求意境,透过作品,引人遐想,令人回味.(三)花的谐音,谐意中国古代还常按照花材的谐音,谐意来组合花材,加以应用,如"玉堂富贵"指玉兰,海棠,牡丹的组合,"万事如意"是百合,柿子,灵芝的组合搭配,桔子和荔枝表示"大吉大利",牡丹与秀竹相配表示富贵平安,石榴裂果意即榴开百子等.我国的"庭园名花八品"——玉兰,海棠,牡丹,桂花,翠竹,芭蕉,梅花,兰花的名称简化,即为"玉棠牡丹,竹芭梅兰",其谐音便成为"玉堂富贵,竹报平安"之吉祥寓意,迎合了人们祈望安定,太平,富足的心愿.这种方法在中国传统插花,尤其是节庆插花中较为常用.我国传统花材——牡丹与其他材料组合,就有不同的谐意:牡丹与石头或梅花组合,寓意"长命富贵";牡丹与玉兰或海棠的组合,分别寓意"玉堂富贵","富贵满堂";牡丹与竹叶或苹果组合,寓意"富贵平安";牡丹与莲叶,花组合寓意"年年富贵";牡丹与寿石,如意组合寓意"富贵寿考";牡丹与柏树,灵芝组合,寓意"富贵百龄","富贵长寿";牡丹配长春花,寓意"长命百岁";瓶插牡丹,如意配果盘寓意"富贵吉祥","平安如意"等等[7].因此,插花者要了解花语,不论传统的,现代的,都可能是意境的源泉,通过合理组合,设计,就能创设出富有民族特色,耐人寻味的插花作品.二,古代诗词中的插花意境(一)古诗词描绘的景观意境中国许多古诗词描绘的内容可以画成美丽的风景画,但若细细品味,却又不仅只是一幅画,透过字里行间,又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因此,诗词既具有直观美又能引人遐想.广为传诵的如林和靖的《山园小梅》,"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宋代王安石的"溪深树密无人处,惟有幽花渡水香",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南唐李璟的"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等都是意境美的经典作品.这些诗句往往是文人墨客们对自然景致的概括与意境的延伸,若能领会其意,就能体味出作者的心态与才情,创作出形态,意境皆美的作品.有情写景意境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唐代画家张璪这两句训示,是意境创现的基本条件.有人说过这样一个例子,若以元代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中所述作为插花作品的表现内容的话,不用太多花材就能完成一个很好的具线条美,自然美和意境美的艺术插花作品.又由于创作者不同,各人的理解差异,插花的表现力有差别,可以创作出不同的造型,对创作者和作品来说都有相当大的潜力[1].(二)咏花诗词的意境咏花诗词是我国诗词中一大类,《诗经》,《楚辞》中就多借花草比兴,历代咏花诗词不下几万.古代诗词表现自然,但更多的是托物寄情言志悟境.如十二花神的六月荷花,"根是泥中玉,心承露下珠.在君塘上种,埋没任春草."诗以荷花喻君子,以蒲草喻小人,描写委婉含蓄,耐人寻味.其它如正月迎春花的"金英翠萼带春寒,黄色花中有几般";五月海石榴"露色珠帘映,香风粉壁遮",词句与意境皆美.中国有无数风流文人为花卉草木所倾倒,创造了许多以花卉为题材的千古佳句.清朝严兆鹤的《百合花》:"学染淡黄萱草色,几枝带露立风斜.自怜入世多难合,未称庭前种此花."南朝沈约《咏芙蓉》:"微风摇紫叶,轻露拂朱房.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明朝薛网的《兰花》:"我爱幽兰异众芳,不将颜色媚春阳.西北寒露深林下,任是无人也自香."鲁迅先生的咏兰花:"椒焚桂折佳人志,独托幽岩展素心.岂惜芳馨遗元者,故乡如醉有荆律."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另外,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由于处在政局动荡,风云变幻莫测的境地,很多人热衷于山林隐居,典型的有"竹林七贤",他们创作了一些寄情花木的作品,如王维的大部分山水诗都有花木的描写,诗人以艺术的眼光发掘自然中的有生命的植物而成为艺术美.中国历史上数不清的诗句,能为插花艺术提供相当丰富的创意题材,再辅以中国插花线条美特点的充分运用,让观赏者充分体会到中国插花艺术的韵味和情致.在我国的花卉文学作品中,咏花诗词不仅数量最大,而且成就显著,有无数千古佳作.中国历史上数不清的诗句,能为插花艺术提供相当丰富的创意题材,再辅以中国插花线条美特点的充分运用,中国的花艺一定是极富特色的.三,传统用花习俗"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船下水,喜洋洋."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正值夏季前后,天气比较炎热,此时需要消灭害虫和防止疾病,端午节的用花习俗就与驱毒避瘟有关.民间认为门前挂上菖蒲能驱邪避凶,再以时令性花材如萱草等配置,与传统的花卉文化颇为吻合[6].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通常是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悬在门上.菖蒲因为叶片呈剑型,称它为"水剑",象征祛除不祥的宝剑,插在门口用以避邪.后来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而晋代《风土志》中则有"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在我国古代艾草一直是药用植物,它代表招百福,可使身体健康.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另外民间也有在房屋前后栽种艾草求吉祥的习俗.民间认为榕枝可使身体矫健,"插榕较勇龙,插艾较勇健".也有的地方认为胡蒜除邪治虫毒;山丹方剂治癫狂,榴花悬门避黄巢(这其中还有一段典故,石榴花正是这个季节的花卉,也有治病的功能).春节同样是中国传统节日,用花也可以富有传统意味.古人画中有"出家除夕无他事,插了梅花便过年",宋代王安石也有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祈求新年兴隆,可选用富贵的牡丹,驱邪的桃花,竹报平安,麦穗稻穗"岁岁平安",以及春季的时令性花材,藉此烘托喜气洋洋,欢乐祥和的新年气氛.插花艺术是以自然材料来表现美的,插花艺术的风格既有艺术风格的共性,也有其独特的特征,如民族特色.表达一个民族的情趣,特色,把民族风格和时代气息结合起来,才能创作出成功的作品,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运用这些花材创作富有民族特色的节庆花艺作品,既含传统的元素,又是极为时尚的.现在,我们常常把春节前后上市的花材称为年宵花卉,好多地方都有年宵花市,其中有些就是中国传统用花习俗中一直沿袭下来的吉祥花卉.按季相时令,民间有春天折梅赠远,秋天采莲怀人,重阳赏菊簪菊等习俗,按用途,我国有折柳赠别,萱草忘忧等传统,这些内涵丰富,寓意深刻的花材使中国传统插花不仅具有形式美,而且极具神韵,成为世界插花中别具风格和魅力的组成部分之一.艺术插花之美是形态美和意境美两方面构成的,一个优秀的艺术插花作品,立意是创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国艺术插花追求的目标也是在有限的空间,表现广阔的题材,深远的意境,引发观者无限遐想.古代的诗词是意境美的极致,它以简练的文字,高度概括地表现了作者的心志,创造了诗情画意的意境,以咏花诗词为主的中国花文化正是艺术插花的意境之基.对于插花创作者来说,广泛学习花卉文化,吸取其中的精华,既能加强文化素养,艺术功底,又能挖掘出无穷的创意,是值得我们钻研的一方面.参考文献[1]刘薇萍等.中国艺术插花意境[J].中国花卉园艺,2004(7):42-44.[2]蔡仲娟.给艺术插花一个美的意境——谈艺术插花的命题立意[J].中国花卉园艺,2003(10):42-45.[3]陈佳瀛,王翌芳.中国插花的民族审美与继承[J].中国花卉园艺,2002(19):8-9.[4]王莲英.中国传统插花的风格与特点[J].中国花卉园艺,2001:10-11.[5]刘飞鸣,邬帆.创意插花[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8.[6]李方.插花与花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178-186.[7]郑青.牡丹在传统插花中的应用[J].中国花卉园艺,2004(23):46-4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