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历史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3练习 新人教版 精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全国各地高考真题及模拟题汇编: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文
明3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0小题,共0分)
1.(2018年4月浙江省宁波市二模13题)某中学历史老师确定了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开创的全国性统一政权”,你认为下列地图中能为这一课题所用的材料是
A B C D 2.(2018年3月泉州市高三质检14题)《汉书·刘辅传》记载:“中朝,内朝也。
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
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
”清代学者钱大昕认为“……大将军权兼中外,又置前后左右将军,在内朝预闻政事,而由庶僚加侍中给事者,皆自托为腹心之臣矣。
”由此可见,汉武帝设置中朝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强皇权 B.加强中央集权 C.巩固国家统一 D.解决王国问题3.(2018年4月广东省惠州市高考模拟)元朝在统一全国过程中,随着统治区域的扩大,设立了不少行中书省,以代表中书省在地方上行使职权,1287年,忽必烈在全国范围内设行中书省,作为地方一级的行政机构。
行省制一直沿用至今。
这一制度实质是继承和发展了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三省六部制4.(2018年9月福建省泉州四校高三联考2题)著名学者钱穆认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
钱穆先生的观点是
A.唐朝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 B.唐朝三省相互牵制
C.唐朝皇帝还未拥有足够的专制权力 D.唐朝实行集体决策机制
5.(2018年高考江苏历史3题)“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
”这里的“官”隶属于
A.宣政院 B.中书省 C.理藩院 D.行中书省
6.(2018年9月福州八中高三质检6题)《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
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
或存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体现三省分权制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7.(2018年10月皖南八校高三联考4题)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发展历程中,君权与相权的斗争长期存在。
下列各项中,能直接体现君主削弱宰相权力的措施是
A.秦朝设立太尉B.宋朝设立三司使
C.元朝设立中书省D.清朝设立军机处
8.(2018年10月东北高三大联考5题)明清两代的皇室宗亲触犯国法,有宗人府按皇室家法处置。
宗人府一度成为连皇帝也要礼敬三分的超然机构。
它既管皇室人丁户籍,也管皇室祭祀礼仪,还包揽皇室的教育后勤,俨然一个独立的小政府。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明清时期的皇族犯法与民同罪B.宗人府是权力很大的政府机关
C.宗人府负责主持皇室的家族活动D.宗人府的法律地位一度高于皇帝9.(2018年9月北京市高三起点考试1题)17世纪西方认为:“(中国)这一制度提供了这样一种保障,即政府将以个人的才能为基础,而非欧洲那样——为世袭权力所支配,故该制度不失为一种民主和平等的制度。
”该制度是
A.分封制B.郡县制C.察举制D.科举制
10.(2018年9月安徽省濉溪县月考6题)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
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 B.采用八股考试方式
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 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
11.(2018年辽宁沈阳四校阶段测试第37题)钱穆认为:“讲到中国的地方行政,只能说是汉代好,唐代比较还好,宋代就太差了。
”他评判三代地方行政好坏的依据是()
A.地方行政效率的高低B.中央集权程度的大小
C.能否抵御外族的入侵D.能否镇压地方的叛乱
12.(2018年11月济南市高三调研4题)“既非副贰,又非属官,故常与知州争权。
每云‘我是郡监,朝廷使我监汝!’举动为其所制。
”材料描述的是
A.西汉的刺史 B.北宋的通判 C.明朝的锦衣卫 D.清朝的军机大臣13.(2018年9月长沙一中高三月考20题)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
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中国古代确立的兼顾中央与
地方权力的制度是()
A.三省六部制B.科举制C.行省制D.内阁制
14.(2018年5月北京市东城区二模13题)欧阳修这样描述一位官员的言行:“常与短州争权,每云‘我是监郡,朝廷使我监汝’”。
这位北宋官员应该是()
A.通判B.枢密使C.三司使D.转运使
15.(2018年9月长沙一中高三月考22题)宋代地方各路同设转运司、提刑司、安抚司等,明代行省同设布政司、按察司、都司,清朝各省设巡抚、提督、布政司、按察司等。
这说明朝廷对地方设官的指导思想是()
A.分割权力,相互制约B.分工合作,提高效率
C.专业分割,各为其主D.分割相权,强化专制
16.(2018年11月山东潍坊市四县高一期中6题)17世纪西方人认为:“(中国)这一制度提供了这样一种保障,即政府以个人的才能为基础,而非欧洲那样——为世袭权力所支配,故该制度不失为一种民主和平等的制度。
”该制度是
A.分封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17.(2018年11月江苏泰州中学高三期中4题)已故的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与印度文明的不统一和间断相比,中国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
”中华文明的这个特点从根本上说应是得益于中国古代政治实体的统一性和连续性。
下列制度中最有利于维护古代中国政治实体统一与连续的是
A.君主专制 B.中央集权制 C.分封制 D.宗法制
18.(2018年龙岩市高三第一次质检14题)《汉书》载:“中朝,内朝也。
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
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
”汉武帝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
A.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 加强君权
C. 提高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D. 加强对中央官员的监督
19.(2018年11月沈阳市级重点协作校高一期中9题)《元史》记载:元朝的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在元代以前中国主要以“山川形便”来划分行政区,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从元代开始,采取“犬牙交错”
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
依据材料分析,元朝的行省制度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主要是因为
A.采用了传统的地方分权制度 B.尽量缩小行省的管辖区域
C.依据山川走势划分行省辖区 D.利用山川形势制约地方势力
20.(2018年1月安徽省巢湖市高三期末质检3题)据说清代乾隆年间,有个翰林,把“翁中”误写成“仲翁”,乾隆批之以诗“翁仲如何作仲翁?十年窗下少夫功。
如今不许为林翰,罚去江南作判通”进行挖苦。
诗中“判通”是“通判”的故意颠倒,“通判”这一官职最早出现在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21.(2018年湖南省衡阳市三模24题)天下闻名的天安门城楼其城台设五个门洞,面阔九间,进深五间。
下列对这种建筑设计风格最为合理的解读是
A.这是明清时期工匠的率性而为
B.这主要是为了体现一种对称美
C.这体现着皇权至上
D.这是礼制、秩序和美的完美结合
22.(2018年11月南京师大附中高三期中2题)唐太宗时期,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须涉及到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正确的运作程序(皇帝作用暂不考虑)是(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23.(2018年10月河南许昌市高三四校联考4题)两汉时,丞相谒见皇帝时,皇帝起身,赐丞相座。
隋唐时期官员上朝奏事均有座,到宋朝就必须站着,到明朝时则须“众官皆跪”,对这一变化理解不正确的是
A.皇权不断加强 B.相权不断削弱
C.官僚地位不断下降 D.臣下更加重视礼仪
24.(2018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二模25题)科举制度自隋唐始为历朝历代所沿袭,它有效保证了中华帝国的繁荣。
其主要原因是
A.录取名额逐步扩大 B.向庶民开放政权
C.考试程序公开公正 D.捍卫了儒家思想
25.(2018年9月吉林市普通中学高三摸底3题)唐朝的中书省与元朝的中书省在职能上最主要的不同是()
A.唐朝的中书省是三省中的一省;元朝中央实行的是一省制
B.唐朝的中书省是决策机构;元朝的中书省则是最高行政机关
C.唐朝有中书省是审议机构:元代中书省则统领百官
D.唐朝的中书省是执行机构:元朝中书省长官行使宰相的职权
26.(2018年11月黑龙江“五校联谊”高三期中6题)《荀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
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
引文认为,君主应当
A.施行“仁义”和“王道”B.强化君主专制
C.深入民间体察民情D.加强对中央与地方官员的监察
27.(2018年辽宁省大连市一模24题)中国古代文官政治确立后,形成许多文官派系,主要是因为有多种“谊”存在,如“姻谊”、“乡谊”、“年谊”等。
其中“年谊”是指
A.同年出生的举人或进士 B.同年为官的各级官员
C.同年考中的举人或进士 D.同乡的举人或进士
28.(2018年11月沈阳市级重点协作校高一期中14题)宋太祖说:“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
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下列措施中,与此想法直接相关是
A.设参知政事为副相B.在地方设节度使
C.设三司管理财政D.派文臣任知州
29.(2018年2月广东省韶关市高三一模)在晚清像李鸿章、袁世凯那样的重臣均非科举出身,另一方面像张謇这样中了状元也不做官,而是经商办实业。
反映了
A.科举制度不适应社会发展,不能培养实用人才
B.清朝从根本上改变了用官制度
C.清朝废除了科举制度
D.读书人放弃科举考试
30.(2018年10月广东信宜市高三摸底13题)东汉尚书台、唐朝三省六部、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等机构的设立,本质上反映了( )
A.宰相权力不断削弱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专制皇权不断强化D.文臣地位不断提高
31.(2018年2月广东省韶关市高三一模)中国古代对县级行政区的划分设置有个现象,即原有的县域经济富裕、人口密集了就再分出区域增设县治。
此做法最主要考虑是
A.增加财税 B.多安置官吏 C.给予地方更多权利 D.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32.(2018年11月北京市西城区高三期中8题)史学家钱穆指出:“在此制度下,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新陈代谢,决无政治上之特权阶级。
”他说的“制度”是
A.荐举制B.封邦建国制C.科举制D.三省六部制
33.(2018年11月东北师大附中高三摸底3题)著名学者钱穆认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
钱穆先生的观点是()
A.唐朝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
B.唐朝三省相互牵制
C.唐朝皇帝还未拥有足够的专制权力
D.唐朝实行集体决策机制
34.(2018年安徽省宿州市三模13题)下列历代制度或措施中,起到加强中央集权作用的是A.隋唐实行科举考试 B.汉初地方实行郡国并行
C.唐玄宗设置节度使 D.清初设置议政王大臣会议
35.(2018年5月辽宁省锦州市高三质检25题)以下有关选拔官员的方式与主要依据搭配正确的是()
秦朝军功授爵制——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
A.军功——考试成绩——品行——门第声望
B.考试成绩——军功——品行——门第声望
C.考试成绩——品行——门第声望——军功
D.军功——品行——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36.(2018年4月苏北四市高三第二次调研4题)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材料中所说的这项制度指的是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37.(2018年9月福州三中高三月考11题)《汉书》载:“中朝,内朝也。
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
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
”汉武帝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
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加强君权
C.提高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D.加强对中央官员的监督
38.(2018年11月北京市西城区高三期中10题)“上(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下列措施与宋太祖“选儒臣”“分治大藩”这种观念相吻合的是
A.削减节度使的实权B.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C.设三司使管理财政D.派遣文臣担任地方官
39.(2018年11月山东潍坊市四县高一期中5题)唐朝三省六部制使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
A.机构众多,独立施政 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
C.一官多职,互相牵制 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
40.(2018年3月厦门市高三质检13题)“吏多苛政,政教烦碎,大率咎在部刺史,或不循守条职,举措各以其意,多与郡县事,至开私门,听谗佞,以求吏民过失。
”这一材料反映了西汉中期以后刺史()
A.开始设立B.仅仅负责监察地方
C.逐渐干预地方行政D.丧失作用,形同虚设
41.(2018年广东省湛江市高三二模)《元史·张雄飞传》记载,元世祖忽必烈问政于汉臣张雄飞,张雄飞答道:“古有御史台,为天子耳目,凡政事得失,民间疾苦,皆得言;百官奸邪,贪秽不职者,即纠劾之。
为此,则纪纲举,天下治矣。
”元世祖遂设立御史台,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御史台的主要职能是
A.监察官吏 B.征收赋税 C.行政管理 D.笔录政事
42.(2018年辽宁省锦州市二模25题)中国历史悠久,凭着相当完整的官僚体系,才能维持整个国家的运作,其运作模式基本上是专断的,但也有例外,下列哪一朝代中央政府的运作是通过协商,而具有“集体领导”的性质()
A、秦汉三公制
B、隋唐三省制
C、宋代三司使制
D、元代的中书省制
43.(2018年5月南京市三模2题)唐朝杜牧在《上宣州高大夫书》说:“自去岁前五年,执事者上言,云科第之选,宜与寒士,凡为子弟,议不可进。
熟于上耳,固于上心,上持下执,坚如金石,为子弟者,鱼潜鼠遁,无入仕路。
”材料反映了当时的选官制度
A.层层推荐 B.注重门第 C.唯才是举 D.打击贵族
44.(2018年2月广州市高三一模)选官用人乃国之大事,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统治者不断探索和完善选官制度。
其中魏晋南北朝时期采用的主要选官制度是
A.察举制B.九品中正制C.科举制D.恩荫制
45.(2018年高考浙江文综16题)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
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 B.采用八股考试方式
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 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
46.(同安一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12题)从图1到图2的变化,主要反映出
A.郡县制不利于统治被逐步废除 B.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C.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 D.地方对中央的威胁彻底消除
47.(2018年上海高考历史10题)元朝为加强中央对西藏和台湾的管理,分别设置了
A.中书省、伊犁将军 B.宣政院、中书省
C.伊犁将军、澎湖巡检司 D.宣政院、澎湖巡检司
48.(2018年11月北京海淀区高三期中22题)下列官职或机构具有监察职能的是A.参知政事B.枢密使C.通判D.殿阁大学士49.(2018年5月深圳市高三第二次调研文综13题)“昔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诗词中提到的四位皇帝都
A.开创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B.不同程度地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C.吸取农民起义教训,休养生息D.大力抑制土地兼并,戒奢从俭50.(2018年5月浙江省温州市三模13题)图7反映的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应当出现在
A、秦朝
B、西汉
C、唐代
D、宋代
51.(2018年4月浙江省衢州市二模13题)人教版必修一教材中有一段这样的表述:“……(宋真宗时)经济发展很快,国库充实,但具体数字只有三司使知道。
真宗多次想打听虚实,宰相李沆担心真宗知道了库藏量而随便花销,始终不肯让三司使提供具体数字。
李沆还经常将各地的水旱灾情和“盗贼”情况报告真宗,以使天子了解民间疾苦……”下列根据此段材料得出的认识,错误的是
A.宋代皇权加强,相权削弱 B.真宗皇帝的权力受到限制
C.李沆是个节俭宰相 D.李沆是个关心民间疾苦的宰相52.(2018年11月南京师大附中高三期中10题)下表所示为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从中可以看出进士科与明经科相比( )
(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
A.更为重视对考生经义记忆和解读能力的考查
B.弱化考生对儒家经书学习的倾向较为明显
C.对考生文学素养和处理时务能力的要求较高
D.成为当时录取考生数量最多的一种考试科目
53.(2018年10月皖南八校高三联考4题)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发展历程中,君权与相权的斗争长期存在。
下列各项中,能直接体现君主削弱宰相权力的措施是
A.秦朝设立太尉B.宋朝设立三司使
C.元朝设立中书省D.清朝设立军机处
54.(2018年广东省肇庆市高三一模)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
”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
①三省六部制②宋朝在中央设置中书门下,在地方设置通判
③明朝的内阁④清朝的军机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55.(2018年辽宁省沈阳市二模24题)《通典》记载:“(汉)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遗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御史。
”《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金史》记载:“己卯,制纠弹之官知有犯法而不举者,减犯人罪一等科之,关亲者许回避。
”上述材料说明
A.弹劾是中国古代监察的一项重要权力
B.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
C.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
D.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逐步走向完善与成熟
56.(2018年5月厦门双十中学高三热身考试16题)假设你是唐太宗时的一名中书令,为挫败突厥贵族对内地的侵扰,起草了一份关于如何出兵防御的诏令,接下来你将
A.交唐太宗定夺 B.交兵部出兵攻击
C.交门下省审议 D.交内阁裁定处理
57.(2018年11月江西师大附中高三期中3题)中国古代对县级行政区的划分设置有个现象,即原有的县域经济富裕、人口密集了就再分出区域增设县治。
此做法最主要考虑是
A.增加财税B.多安置官吏
C.给予地方更多权利D.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58.(2018年4月安徽省宣城市二调12题)《通典》记载:阳嘉元年,尚书令左雄改察举之制,待中张衡上疏曰:自初举孝廉,到今二百年,必先孝行;行有馀力,乃草文法耳。
今诏书一以能诵章句、结奏案为限,虽有至孝,不当其料,所谓损本而求末者也。
文中“损本而求末”的“本”是指
A.孝、廉的选官标准 B.门第族望的推选依据
C.科举考试的办法 D.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9.(2018年9月福州三中高三月考12题)唐高宗时,大臣长孙无忌等撰定《唐律疏议》三十卷解释律令条文,通行天下,这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部较完速的法典。
决定法典能否在全国颁布的审批权在于
①尚书省②中书省③门下省④皇帝
A.③④B.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60.(2018年4月广东省茂名市高三二模)唐朝后期“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
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旧唐书》中的这则材料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D.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矛盾.
61.(2018年9月福建省四地六校高三联考4题)“(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郡县又远于省,若有边徼之事者,则置宣慰司以达之。
”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中央政府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B.行省是元朝管辖边疆的唯一机构
C.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关,拥有军政大权
D.行省辖区广阔,发展了前代的政治制度
62.(2018年广东省肇庆市高三二模)学者黄仁宇认为:“新朝代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
有些地区秦朝所设郡县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其他地区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为业。
”“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是指
A.中央集权制 B.郡国并行制 C.郡县制 D.分封制
63.(2018年5月北京市西城区二模12题)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下了一道法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
这项措施的影响是()A.宗法制得以恢复B.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C.分封制被彻底取消D.地方取得较大自主权
64.(2018年11月沈阳市级重点协作校高一期中16题)下列机构中负责管理监察事物的是
①秦御史大夫②唐朝门下省③清朝议政王大臣④西汉刺史
A.①②③ B.①②C.②④ D.①④
65.(2018年9月湖南雅礼中学高三月考3题)关于秦朝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的说法最为准确的是
A.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B.唐代通过分权得以集权
C.唐代尚书省权力最大D.太尉与御史大夫权力下放
66.(2018年11月山东济南高三质检5题)唐朝时刘晏长期掌管国家财政大权,为官廉洁,被称为“工于谋国而拙于谋身的一代良相”。
据此判断刘晏供职的部门应该是
A.尚书省 B.中书省 C.门下省 D.中书门下67.(2018年11月山东济南高三质检3题)《资治通鉴》载:“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
”材料涉及的政治制度
A.确立于秦朝,汉武帝时期完善 B.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C.削弱了君权,突出了臣下的作用 D.极大地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
68.(2018年11月沈阳市级重点协作校高一期中8题)汉武帝设刺史,唐太宗划全国为10道,宋太祖设置通判,这些举措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在加强对地方管理的过程中重视
A.分割地方权力
B.对地方官的监察
C.发挥文官作用
D.利用地方矛盾相互制衡
69.(2018年9月福州八中高三质检8题)孟德斯鸠说:“中国没有世袭的官吏和贵族,皇帝通过科举等途径选拔官吏。
凡是具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论出身如何,都有经过科举考试成为官吏的机会”。
这段言论揭示了
A.世袭制维护了特权等级的利益B.察举制有利于选拔各种各类人才
C.九品中正制打破了门第的界限D.科举制为知识分子提供参政机会
70.(2018年湖南省怀化市二模26题)湖南省素以“鱼米之乡”、“芙蓉王国”、“旅游胜地”驰名中外。
鉴于湖南的重要地位,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管辖这一区域,在周朝、秦朝和元朝时湖南分别隶属于()
A.吴、黔中郡、江西行省 B.吴、黔中郡、湖广布政使司
C.楚、黔中郡、湖南行省 D.楚、黔中郡、湖广行省
71.(2018年11月福建四地六校高三联考2题)“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
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这是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下列哪一制度的评价
A.推恩令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72.(2018年11月山东济南高三质检6题)为了监察地方官吏,北宋政府设置了
A.刺史 B.通判 C.知州 D.三司使73.(2018年11月泰州高三联考3题)“故太平君子,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
父教其予,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
是以五尺童予,耻不言文墨焉。
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
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该材料说明唐朝科举考试:
①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②推动社会向学(读书)风气的形成;
③成为当时人们走向官场的唯一途径;④有助于提高个人政治影响力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
74.(惠州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调研12题)“昔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诗词中提到的四位皇帝都
A.开创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B.不同程度地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C.吸取农民起义教训,休养生息D.大力抑制土地兼并,戒奢从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