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第三十六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宁市第三十六中学高二年级10月份诊断性联考
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答题卡上,贴好条形码。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
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刚刚过去的新时代十年间,文艺工作者自觉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坚定观众的文化自信
而创作,奉献出一批批精品力作,确实起到了树立文化自信的作用。
当前和未来,文艺工作者将面临新的
使命,这就是在文化自信基础上锐意推进文化自强,努力让文艺作品真正成为增强观众的文化自信心和文
化自强力的精神力量。
具体地看,优秀的文艺作品有可能以多种不同方式去造就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之间
的交融格局和相互增强态势。
不少作品能以文化自信心为文化自强力奠定基础。
河南卫视《唐宫夜宴》《芙蓉池》《纸扇书生》《端午奇妙游》《中秋奇妙游》等系列作品在运用多媒体、融媒体等大众媒介方式实现文化传统的通俗化表达方面走出新路,舞剧《五星出东方》《只此青绿》运用非凡想象力而让古代文化遗产“活”在当代观众心坎里,对中国古典传统生出惊羡之情,这些既可以帮助观众树立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自信心,也可以促进他们释
放出文化自强的新动力。
有的作品可以由文化自强的提升而返身夯实文化自信。
影片《长津湖》《长津湖之水门桥》等中式战争大片,在全景式战争巨制中刻画志愿军的“悲歌慷慨”“气韵沉雄”的英雄群像,突出我军英雄主义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熔铸出现代中国人民家国同构、军民同心的强盛形象。
这可以让观众在获得文化自强力的
同时,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现代转化形态有着更深沉而坚定的自信心。
还有的作品可以让文化自信心与文化自强力之间形成互动共生的局面。
从电视剧《觉醒年代》中为寻
求救国真理而东奔西走的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典型人物形象身上,当代观众可以同时获得走向未来
的自信心和自强力。
透过《山海情》中成功的闽宁帮扶脱贫攻坚范例,观众在品味“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的同时,可以产生出实现当代乡村振兴强大的实践驱动力。
提出“文化自信自强”的真正着眼点,在于“增强文化自信”的基础上,进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即让文艺作品成为广大观众投身其中的“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精神动力。
当然,文艺作品不过是人类创造的感性符号表意形式,它不可能直接推动
历史车轮前进,但毕竟可以通过感动正在历史洪流中前进的人们,为他们提供可以产生自信心和激发自强
力的不竭动力源,从而间接地起到介入和影响历史进程的精神作用。
在这个特定的意义上说,文艺作品产
生的精神力量是可以通过影响人的精神状态而间接地转化为影响历史进程的物质力量的。
(节选自《在文化自信自强中推动文艺发展》)材料二
文艺的重要特点是以形象反映生活、表达意趣。
由于形象总是具体的、个别的,如何使具体艺术形象
超越个体感性的存在,包蕴更加丰富的内涵及更大的普遍意义,历来是文艺家向往和追求的境界。
油画《启航——中共一大会议》(何红舟、黄发祥创作),突破以往同类主题的作品多半描绘开会场景,或只是刻画南湖红船的窠臼及套路,以党的一大代表或从小船(俗称拖梢船)跨步踏上大船,或在船头站
立相视交谈,或在船舱内就着烛光准备会议材料,以及船娘警惕观察四周情况的崭新画面,对宣告中国共
产党成立的一大会议及其曲折过程作了新的描绘和诠释。
青年毛泽东身穿蓝色长衫,肩挎深色包袱,目光
炯炯,站在船头回首眺望,既是人物群像的视觉焦点,又与其他人物形成呼应和互动关系。
作品色彩运用
精心而巧妙,营造出激情澎湃、撼人心魄的视觉效果:天空乌云密布,暴风雨就要来临,而在大块黑色云
层中,又有彩云翻卷,迸发出亮色照射下来,与船上的一大代表融为一体,传达出即便风雨如磐,但革命
的曙光已然显现,烘托出中国共产党蓄势“启航”的重大主题。
电视剧《觉醒年代》,以1915年《青年杂志》创刊到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为贯穿线索,展示从新
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波澜壮阔的时代风云和历史进程.全景式展现朝气蓬勃觉醒年
代的社会风情和百态人生,艺术再现一百年前一批热血青年所演绎的一段执着追求真理的澎湃岁月。
该剧
的热播,不仅在于它清晰还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和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历史必然性,更在于它以
一个个典型细节和动人形象,提升了革命历史题材的艺术表现力.使其与新时代广大青年产生共鸣,唤起
他们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拼搏奋斗的激情。
(节选自《以艺术魅力增强作品的精神力量》)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宫夜宴》《芙蓉池》《纸扇书生》等作品由于运用多媒体、融媒体等方式,帮助观众树立了本民族文
化传统的自信心和自强力。
B.《五星出东方》《只此青绿》运用非凡想象力释放出文化自信心和自强新动力,让古代文化遗产“活”在观众心里。
C.品味《山海情》中闽宁帮扶脱贫攻坚成功的范例,可以让受众在文化自信心与文化自强力之间获得互动共生的体验。
D.油画《启航——中共一大会议》的崭新画面和精心而巧妙的色彩运用,都渲染出中国共产党蓄势“启航”的重大主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过去10年文艺工作者往往为坚定观众的文化自信而创作,今后文艺工作者将锐意造就文化自信与文化
自强的交融格局。
B.从特定的意义上讲,文艺作品往往通过感动受众,为他们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间接地转化为影响历史进程的物质力量。
C.只要文艺家都把具体艺术形象超越个体感性的存在作为追求,文艺就能形成以形象反映生活、表达意趣的重要特点。
D.优秀的文艺作品,并非一味以表现场面宏大、人物众多为追求,而是追求锤炼形象特征、深化形象内涵、赋予形象魅力。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直接体现文化自信的一项是()(3分)
A.国外掀起“汉语热”B.《中国诗词大会》的蹿红
C.开学第一课“中华骄傲”D.动画片《我们的冬奥》
4.请简要概括材料一的论证特点。
(4分)
5.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电视剧《觉醒年代》是如何体现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之间的交融格局和相互增强态势的。
(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看水
汪曾祺
①下班了。
小吕把擦得干干净净的铁铣搁到“小仓库”里,正在脚蹬着一个旧辘轴系鞋带,组长大老
张走过来,跟他说:“小吕,你今天看一夜水。
”
②看一夜水,甭打算睡了!这倒还没有什么。
主要的是,他没有看过水,他不知道看水是怎么个看法。
一个人,黑夜里,万一要是渠塌了,水跑了,淹了庄稼,灌了房子……那他可招架不了!一种沉重的,超
过他的能力和体力的责任感压迫着他。
③但是大老张说话的声音、语气,叫他不能拒绝。
吃了晚饭,小吕早早地就上了渠。
④一来,小吕就去找大老张留下的两个志子。
小吕沿着渠岸巡视了一遍。
走着走着,又有点紧张起来。
渠沿有好几处渗水,沁得堤土湿了老大一片,黑黑的。
有不少地方有蚯蚓和蝼蛄穿的小眼,汩汩地冒水。
小吕觉得这不祥得很,越看越担心,越想越害怕,觉得险象丛生,到处都有倒塌的可能!他不知道怎么办,就选定了一处,用手电照着,定定地守着它看,看看它有什么变化没有。
看了半天,似乎没有什么变化,
还是那样。
⑤小吕沿着支渠来回溜达着,不过心里安详多了。
他走在月光照得着的渠岸上,走在斑驳的树影里,
风吹着,渠根的绿草幽幽地摇拂着。
他脚下是一渠流水……他觉得看水很有味道。
⑥现在,真可以休息了,他开始感觉有点疲倦了。
他爬上小石桥头的一棵四杈糖槭树上,半躺半坐下来。
他一来时就选定了这个地方。
这棵树,在不到一人高的地方岔出了四个枝杈,坐上去,正好又有靠背,又可以舒舒服服地伸开腿脚。
而且坐在树上就能看得见那一根志子。
月亮照在水上,水光晃晃荡荡,水面
上隐隐有一根黑影。
用手电一射,就更加看得清清楚楚。
⑦今天月亮真好,——缺要月半了。
天上真干净,透明透明、蔚蔚蓝蓝的,一点渣滓都没有,像一块
大水晶。
小吕还很少看到过这样深邃、宁静而又无比温柔的夜空。
说不出什么道理,天就是这样,老是这样,什么东西都没有,就是一片蓝。
可是天上似乎隐隐地有一股什么磁力吸着你的眼睛。
你的眼睛觉得很
舒服,很受用,你愿意一直对着它看下去,看下去。
真好看,真美,美得叫你的心感动起来。
小吕看着看着,心里总像要想起一点什么很远很远的,叫人快乐的事情。
他想了几件,似乎都不是他要想的,他就在
心里轻轻地唱:哎——
⑧四周围安静极了。
远远听见大闸的水响,支渠的水温静地,生气勃勃地流着,“活—活——活”。
风
吹着庄稼的宽大的叶片,沙拉,沙拉。
远远有一点灯火,在密密的丛林后面闪耀,那是他父亲工作的医院。
母亲和妹妹现在一定都睡了。
⑨小吕觉得,月光暗了。
抬起头来看看。
好快!它怎么一下子就跑到西边去了?什么时候跑过去的?
而且好像灯尽油干,快要熄了似的,变得很薄了,红红的,简直不亮了,好像它疲倦得不得了,在勉强支
撑着。
小吕知道,快了,它就要落下去了。
现在大概是夜里三点钟,大老张告诉他,这几天月亮都是这时
候落。
说着说着,月亮落了,好像是唿噜一下子掉下去似的。
立刻,眼前一片昏黑。
⑩真黑,这是一夜里最黑的时候。
小吕一时什么也看不见了,过了一会,才勉强看得见一点模模糊糊
的影子。
小吕忽然觉得自己也疲倦得不行,有点恶心,就靠着糖槭树坐下来,铁铣斜倚在树干上。
他的头
沉重起来,眼皮直往下搭拉。
心里好像很明白,不要睡!不要睡!但是不由自主。
他觉得自己直往一个深
深的、黑黑的地方掉下去,就跟那月亮似的,拽都拽不住,他睡着了那么一小会。
人有时是知道自己怎么
睡着了的。
⑪忽然,他惊醒了!他觉得眼前有一道黑影子过去,他在迷糊之中异常敏锐明确地断定:狼!一挺身
站起来,抄起铁铣,按亮手电一照:已经走过去了,过了小石桥。
小吕听说过,遇见狼不能怕,不能跑,----越怕越糟;狼怕光,怕手电,怕手电一圈一圈的光,怕那些圈儿套它,狼性多疑。
他想了想,就开着手电,尾随着它走,现在,看得更清楚了。
奇怪,它不管身边的亮光,还是那慢吞吞地,不慌不忙地,既不像要
回过头来,也不像要拔脚飞跑,就是这样不声不响地,低着头走,像一个心事重重,哀伤憔悴的人一样。
——它知道身后有人么?它在想些什么呢?小吕正在想:要不要追上去,揍它?它走过前面的路边小杨树
丛子,拐了弯,叫杨树遮住了,手电的光照不着它了。
赶上去,揍它?——小吕忖了忖手里的铁铣:算了!那可实在是很危险!
⑫小吕在石桥顶上站了一会,又回到糖械树下。
他很奇怪,他并不怎么怕。
他很清醒,很理智。
他到
糖槭树下,采取的是守势。
小吕这才想起,他选择了这个地方休息,原来就是想到狼的。
这个地方很保险:后面是渠水,狼不可能泅过水来:他可以监视着前面的马路;万一不行——上树!
⑬小吕用手电频频向狼的去路照射。
没有,狼没有回来。
⑭无论如何,可不敢再睡觉了!可是他越来越困。
他并不怎么害怕。
狼的形象没有给他十分可怕的印象。
他不因为遇见狼而得意,也不因为没有追上去打它而失悔,他现在就是困,困压倒了一切。
他的意识
昏木起来,脑子的活动变得缓慢而淡薄了。
他在竭力抵抗着沉重的、疫楚的、深入骨髓的困劲。
他觉得身
上很难受,而且,很冷。
他迷迷糊糊地想:我要是会抽烟,这时候抽一支烟就好了!……
⑮好容易,天模糊亮了。
(节选自汪曾祺《看水》,写于1962年,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主要通过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表现了一个少年看水的行为、心理的庄严感,同时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B.本文情节紧张复杂、一波三折,小吕开始不想去,接受任务后,却能认真负责地看水,后来又遇到了狼,最后终于挺到了天亮。
C.狼的出现就是无用之笔,因为接下来的情节既没有写小吕与狼的英勇搏斗,也没有写狼对小吕的纠缠不休,所以这一段可有可无。
D.小吕工作了一天却不能拒绝晚上的加班,字里行间传达一种超负荷的耐力,这与那个时代集体利益大于一切,个人无条件服从的理念契合。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采用第三人称进行叙事,因为是全知视角,所以更好地揭示了故事的原委以及人物的内心世界。
B.小说在刻画人物时作了大量的心理描写,除心理分析、内心独白外,还有人物生理反应、幻觉等。
C.小说选择普通的农村劳动生活作为叙写内容,却能尺水兴波,将看水过程描写得跌宕起伏,情节性强。
D.大老张的出场,不仅符合表现主人公心理成长的需要,也减缓了小说的叙述节奏。
8.文中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分)
9.在这篇小说中,山河草木、人物、情节和主题都充满了人性美,许多评论家都注意到了汪曾祺作品的这种人性美。
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理解。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李靖遂陈图萧铣十策。
有诏拜靖行军总管,兼摄李孝恭行军长史。
武德四年,大阅兵夔州。
时秋潦、
涛濑涨恶,铣以靖未能下,不设备。
诸将亦请江平乃进,靖曰:“兵机事,以速为神。
今士始集,铣不及知,若乘水傅垒,是震霆不及塞耳,就能仓卒召兵。
无以御我,此必禽也。
”孝恭从之。
舟师叩夷陵,铣将文士弘以卒数万屯清江,孝恭欲击之,靖曰:“不可。
士弘健将,下皆勇士,今新失荆门,悉锐拒我,此
救败之师,不可当。
宜驻南岸,待其气衰,乃取之。
”孝恭不听,留靖守屯,自往与战,大败还。
贼委舟敢掠,靖视其乱,纵兵击破之,取四百馀艘,溺死者万人。
即率轻兵五千为先锋,超江陵,薄城而营,破其
将杨君茂、郑文秀,俘甲士四千。
孝恭军继进,铣大惧,檄召江南兵,不及到,明日降靖入其都,号令静严,军无私焉。
太宗践祚。
突厥部种离畔,帝方图进取,以兵部尚书为定襄道行军总管,率劲骑三千繇马邑趋恶阳岭。
颉利可汗大惊,曰:“兵不倾国来,靖敢提孤军至此?”于是帐部数恐。
靖候知之,潜令间谍离其心腹,
其所亲康苏密来降。
夜袭定襄,破之,可汗脱身遁碛口。
帝曰:“李陵以步卒五千绝漠,然卒降奴,其功
尚得书竹帛。
靖以骑三千,喋血虏庭,遂取定襄,古未有辈,足澡吾渭水之耻矣!”
颉利走保铁山,遣使者谢罪,请举国内附。
以靖为定襄道总管往迎之,又遣鸿胪卿唐俭、将军安修仁
慰抚,靖谓副将张公谨曰:“诏使到,虏必自安,若万骑赍二十日粮,自白道袭之,必得所欲。
”公谨曰上已与约降行人在彼奈何?”靖曰:“机不可失,韩信所以破齐也。
如唐俭辈何足惜哉!”督兵疾进,行遇
候罗、皆俘以从、去其牙帐七里乃觉,部众震溃,斩万馀级,俘男女十万,禽其子叠罗施,杀义成公主。
颉利亡去,为大同道行军总管张宝相禽以献于是斥地自阴山北至大漠矣。
(节选自《十七史百将传》)材料二: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兵者,诡道也。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
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
(摘自《孙子兵法》)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
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
公谨曰A上B已C与约D降E行人F在G彼H奈何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摄,暂时代理,是皇帝下诏除授某官职,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摄乎大国之间”的“摄”意思不同。
B.绝,横穿跨越,与《劝学》中“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中的“绝”意思相同。
C.赍,赠送、给予,与《谏逐客书》中“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的“赍”意思相同。
D.所以,……的原因,与《鸿门宴》中“所以遣将守关者”的“所以”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孝恭南征萧铣时,秋汛猛涨。
流急道险,萧铣以为李靖不能下江攻来,李靖却选择进兵。
B.唐军进攻夷陵时在清江口受阻,李孝恭不听从李靖意见,亲率部队主动攻击文士弘部,结果大败而归。
C.太宗即位后,突厥纷纷叛离唐王朝,皇帝打算攻击他们。
李靖率三千骑兵、孤军深入,奔袭恶阳岭,让颉利可汗大惊。
D.唐太宗认为,李靖深入腹地,冒死冲锋,攻克定襄,一洗渭水之耻,其功绩不是李陵所能比的。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今新失荆门,悉锐拒我,此救败之师,不可当。
(4分)
(2)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4分)
14.李靖行军打仗的事迹是如何体现材料二中《孙子兵法》理念的?(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并州路
李宣远
秋日并州路,黄榆落故关。
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
帐幕遥临水,牛羊自下山。
征人正垂泪,烽火起云间。
【注】李宣远:晚唐诗人,唐德宗贞元间进士。
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秋日黄昏下的并州路,并州虽非家乡,但离开并州再往边关,竟也产生一种类似离乡别故地的思绪。
B.颔联写孤城,是典型的边塞之景。
作者并未直接写愁,但傍晚的号角声更增加了孤城的惨淡之气。
C.颈联写大军的军帐与临水遥相对应,诗人遥望着牛羊悠然下山回家,营造了与“风吹草低见牛羊”相同的意境。
D.尾联写在外征战的人正在落泪,烽火就在不远的地方又开始了,可见战争的残酷,表达了诗人对征人的同情。
16.本诗运用哪些表达技巧抒发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赏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6分)
(1)《短歌行》中化用典故里恋人的思念来表达诗人对人才一片深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士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是一个重要的群体,被赋予了独特的使命。
例如《论语·泰伯》中“______,
______”两句就对士的志向与意志、责任与担当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3)雨水滋润了花朵,花朵因雨水而更富诗意,花与雨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结下了不解之缘,如“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听音乐可以助眠吗?中医理论认为,音乐与脏腑经络具有密切的联系。
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音乐与
人体脏腑产生共鸣,能够调畅情志,调理脏腑,改善因焦虑、抑郁等导致的失眠。
①______?音乐的类型、风格多样,节奏快速、鼓点强劲的音乐使人越听越兴奋,不利于入眠;伤感悲凉的曲调容易使人心绪低沉,这些都不适合在睡前聆听。
研究发现,舒缓平和、节奏和音域变化相对较小的纯音乐助眠效果最佳。
睡前
可以戴耳机听音乐吗?听音乐有音响外放和戴耳机等多种形式。
②______,睡眠是改善了,耳朵可能会隐
隐疼痛。
戴耳机入睡,特别是侧卧时,耳机会对外耳道产生压迫。
部分听众不习惯设置定时关闭功能,导
致即使进入睡眠,③______。
这种状态下,即使人已入睡,耳部肌肉却一直随音乐进行调节,以适应入耳
的声音。
久而久之,耳部肌肉疲劳,容易出现疼痛、耳鸣等,甚至会对内耳造成损伤。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3分)
19.简述本段文字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40字。
(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近来,苏东坡又火了。
苏东坡早已不仅仅是个古代的文学人物、政治人物,而且成为一个不断生长的
文化符号。
苏东坡从众多文人中①(脱颖而出),除了他具有传奇丰富的人生故事、儒释道于一体的人生观
和诗文书画俱佳的才华,还因为他塑造了②(令人神往)的文化人格。
苏东坡的文化人格有何特别?首先,虽然苏东坡“只缘身在此山中”,但是一生始终秉持勇于进言、经
世济民。
朝堂上,他能在王安石变法时直陈得失,丝毫不计个人之利害;贬谪中,他并不灰心丧气,更未
就此躺平,每到一地,他总是撸起袖子加油干,力求造福一方百姓。
其次,苏东坡有着超然物外、③(宠
辱不惊)的人格魅力。
纵览苏东坡的一生,他曾深受恩宠,名头大,官位大,但也曾饱受贬谪之苦,人生
起伏更大。
他在一地鸡毛的生活中能够“一蓑烟雨任平生”,让生活在苦难中开出花来。
其实,苏东坡的热度从未消减,历朝历代谈论、研究、追随他的人多得④(不计其数)。
今天,我们在
各种文艺作品中讲述苏东坡、吟咏苏东坡,也是在呼唤苏东坡身上的那种文化人格。
20.下列关于文中四个画横线处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处,比喻有才能的人遇时机而显露本领,超越众人,此处可填“脱颖而出”。
B.②处,指使人非常向往,此处用来形容人们对苏东坡文化人格的赞美,若替换为“神往心醉”,也是符
合语境的。
C.③处,强调的是苏东坡在深受恩宠和遭受贬谪时能够超然物外,乐观洒脱,故此处可填“宠辱不惊”。
D.④处,结合“苏东坡的热度从未消减”可知,追随他的人很多,故此处可填“不计其数”。
替换为“数
不胜数”亦可。
2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分)
22.在论述苏东坡的文化人格时,文中使用了“躺平”“撸起袖子加油干”“一·地鸡毛”等词句,这样写
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材料一:人生有两条路要走:一条是必须走的,一条是想要走的。
如果你要走自己想走的那条路,那
你就得把那条必须走的路走漂亮。
材料二:杨绛先生有言:“人生两条路,一条用脚走,叫现实:一条用心走,叫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