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危重患者急救的静脉留置针连接真空采血器的应用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危重患者急救的静脉留置针连接真空采血器的应用分析
目的:分析应用静脉留置针连接真空采血器方式对危重患者实施救治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5月因急诊入院的84例危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2例。

对照组采用静脉留置针连接一次性静脉注射器方式;治疗组采用静脉留置针连接真空采血器方式,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接受治疗总时间和护理人员每次操作时间、输液和采血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对输液和采血方式的满意度、病情治疗效果等指标。

结果:治疗组的住院接受治疗总时间和护理人员每次操作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输液和采血过程中的不良事件发生率4.8%(2/4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8%(10/42),总满意度97.6%(41/4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0%(34/42),治疗总有效率90.5%(38/4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4%(30/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应用静脉留置针连接真空采血器方式对危重患者实施救治的临床效果显著,不仅能够提高抢救率,而且可以缩短操作时间,减轻护理人员工作负担,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静脉留置针;真空采血器;危重患者
相对于其他患者,急诊的危重患者具有明显的特殊性,主要表现为病情发展复杂且多变、失血程度非常明显、疼痛程度严重等,最终会引发出现休克等问题。

同时部分患者由于血管发生痉挛收缩等情况,而出现表浅静脉塌陷,最终对穿刺工作的展开效率产生直接的不利影响[1-2]。

有报道显示,对急诊患者实施救治时采用静脉留置针连接真空采血器进行采血及输液效果理想[3-4]。

本文对危重患者应用静脉留置针连接真空采血器方式实施输液和采血的效果进行研究,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4月-2014年5月因急诊入院的84例危重患者,经笔者所在科室急诊处理,完成输液、采血等救护措施后送入病房。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2例。

对照组42例患者中,男25例,女17例;年龄26~83岁,平均(61.4±1.2)岁;发病至来院就诊时间1~8 h,平均发病时间(3.1±0.5)h;其中急性消化道出血10例,脑血管意外14例,严重急腹症10例,肺部感染及中毒6例,其他疾病2例;治疗组42例患者中,男27例,女15例;年龄25~84岁,平均(61.6±1.3)岁;发病至来院就诊时间1~9 h,平均发病时间(3.3±0.4)h;其中急性消化道出血9例,脑血管意外13例,严重急腹症12例,肺部感染及中毒7例,其他疾病1例。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至来院就诊时间及发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入选标准
入选标准:(1)笔者所在医院经急诊科收治的危重患者;(2)单一疾病患者排除合并患有合并症的可能;(3)患者年龄在20~90岁;(4)发病至来院就诊时间在10 h以内;(5)患者家属同意参与本次研究。

1.3 方法
1.3.1 对照组对照组采用静脉留置针连接一次性静脉注射器方式进行采血和输液治疗,具体方式如下:静脉留置针末端肝素帽位置接一次性的9号头皮针然后再接20 ml的一次性注射器。

按照浅静脉留置针的穿刺方法实施穿刺操作,采用3M敷贴对注射器进行妥善固定之后抽取一定量的血液。

待抽完相关检验所需的血液之后可以将注射器与头皮针分离。

用头皮针与输液器相连接然后进行静脉输液操作,注射器沿采血管的管壁注入血液[5-6]。

1.3.2 治疗组治疗组采用静脉留置针连接真空采血器方式进行采血和输液治疗,具体方式如下:静脉留置针的末端肝素帽位置接一次性采血针7号针头,按静脉留置针的穿刺方法实施穿刺操作。

采用3M敷贴对注射器进行妥善固定之后,将采血针带有橡胶套头的一端插入到真空采血器中,将真空管倾斜,使其与水平面保持45°夹角,使针头的斜面能够与管壁充分靠近,避免血液直冲到管底,使血液机械性震荡造成溶血现象减少。

操作完毕之后将采血针有橡胶套头的针头从连接处分离,与输液器连接实施相应的静脉输液操作[7-8]。

1.4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接受治疗总时间和护理人员每次操作时间、输液和采血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对输液和采血方式的满意度、病情治疗效果等指标。

1.5 满意度评价标准
在研究对象结束所有治疗计划准备出院的当天或前1 d,采取不记名打分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其对输液和采血方式的满意度情况进行调查。

问卷主要分为不满意、基本满意、非常满意3个等级,满分为100分。

不满意:得分小于60分;基本满意:得分大于60分但小于80分;非常满意:得分高于80分[9]。

总满意度=非常满意率+基本满意率。

1.6 疗效判定标准
(1)治愈:患者病情完全得到控制,症状表现彻底消失,各项指标均已恢复正常,没有任何不良事件发生,在预计的时间内结束治疗;(2)有效:患者病情基本得到控制,症状表现明显减轻,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没有不良事件发生;(3)无效:患者病情没有得到控制,症状表现仍然存在且较为明显,各项指标存在明显异常,有不良事件发生,治疗时间明显延长[10]。

治疗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7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住院接受治疗总时间和护理人员每次操作时间比较
治疗组的住院接受治疗总时间和护理人员每次操作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输液和采血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的比较
治疗组输液和采血过程中的不良事件发生率 4.8%(2/4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8%(1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对输液和采血方式满意度情况比较
治疗组的总满意度97.6%(41/4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0%(34/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0.5%(38/4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4%(3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对于经急诊科收治的危重患者而言,如果没有能够得到科学合理的抢救,就会对其生命健康质量和后期治疗产生非常严重的不良影响[2]。

在对急诊危急重症患者实施救治的过程中,常规的输液和采血操作方式已经完全不能够满足临床治疗和广大患者的实际需求,而利用静脉留置针连接真空采血器方式对该类患者实施输液和采血操作有着非常明显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为患者疾病的预后治疗节省了大量的宝贵时间,临床传统的输液和采血方法要分头实施输液及采血操作,整个操作过程所需要耗费的时间相对较长,而该项措施可以只通过同一个血管通道进行上述两项操作,不仅可以使相关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显著提高,还能够减少人力和物力上的浪费[11];(2)减轻患者在接受救治过程中的痛苦程度,留置针的质地相对较为柔软,在整个操作过程中不会有流速、堵塞、脱离等不良情况出现,使输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多次穿刺情况得以避免,患者的恐惧心理明显减轻,进而使医疗纠纷问题明显减少;(3)采血标本的质量显著提高,临床实践已经证明,传统的采血方法在实际应
用过程中通常会由于人为和环境影响出现污染等不良情况,对注入试管有极高的要求,一旦处理不当,就会有溶血情况出现。

而采用真空管实施采血操作能够使注射器力道不均等情况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在最大限度上得以避免,充分保障检验结果的真实性[11-12]。

综上所述,静脉留置针连接真空采血器在危重患者急救中不仅能够提高抢救率,而且可以缩短操作时间,减轻护理人员工作负担,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胡玉兰,蒋小玲,肖鲜,等.静脉采血针和静脉留置针改良在抢救危重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07,2(25):6.
[2]牛利茹,毕亚丽,李金伟.血标本溶血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及防范对策[J].临床误诊误治,2005,18(9):691-692.
[3]杜建蓉,荣秀华,黄丽.静脉留置针连接真空采血器在抢救急诊危重患者中的应用[J].西部医学,2012,24(7):1391-1392.
[4]赵艳芬,朱迎春.一次性真空采血与一次性空针采血的临床比较[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7,4(1):63-64.
[5]刘卫,石凤群,何惠仙,等.静脉留置针接真空采血器在内科急危重患者的应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1,17(3):361-363.
[6]赵红,朱文斌,王旌,等.新生儿筛查的标本采集[J].福建医药杂志,2006,28(6):127-129.
[7]玄桂英,管艳杰,史克华,等.静脉留置针采血68例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06,12(12):1160.
[8]殷磊.护理学基础[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391-392.
[9]何雪琳,郭庆风,刘映辉.真空管采血的临床应用体会[J].现代护理,2012,8(3):235-236.
[10]顾沛.外科护理学(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14-115.
[11]朱瑞清,余艳霞,田有逢.两种不同采血方法效果的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3):1231-1232.
[12]王丽,徐金明.浅谈静脉留置针的使用及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8):58-5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