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之我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之我见
首先,我们要科学地理解“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科学地理解“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一定要做到不把模式当模式,要把模式当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所以,老师一定要牢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质疑、探究、自主学习的水平和习惯,但不要完全照搬“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质疑水平,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这种核心理念作为自己课堂教学的行为目标,努力使自己养成这样一种教学的行为习惯,使之贯穿在日常教学的各个行为之中,而不是只在传授新知识的时候才使用它。
我们坚决不能像某些老师那样,在自习课、练习课、写字课上,仍然大讲特讲,学生端坐静听,没有自由思考与探究。
我们只有把“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科学地使用了,才能真正实现培养人才的目标。
其次,科学中要渗透灵活。
“灵活”主要是指模式的使用要灵活。
一节课,有时候能够按顺序完整地使用“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四个环节实行教学,而有的时候,需要变通其中的某些环节。
比如,体育课上给学生教广播体操的时候,因为没有教材,没有图解,学生怎么自学?所以就需要老师来灵活使用,把学生的自学变为模仿性的学习。
再比如,音乐课上,学习乐器的时候,教材中得解释非常简单,学生又怎么自学?在这种时候,就需要老师灵活使用“三疑三探”,能够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能够引导学生“质疑再探”,能够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自由设计练习题。
再有,作文课上,涉及到的新型作文题目,学生缺少写作的经验的时候,也无法实行有效的自学。
所以,对模式的使用一定要灵活。
最主要的是“设疑”的出发点要灵活。
不同的年级有不同的侧重点,老师要根据自己所教年级的学生特点和教材特点来确立设疑的侧重点。
“设疑”是为了探究。
对于一年级的小同学来说,探究课文的思想内容不是学习的重点,学习的重点应该是认字、写字。
如果学习新课前老师根据课文内容来归纳问题就不再是低年级学生的教学重点,有违“设疑”的初衷。
所以,对于小学一二年级的老师来说,科学、灵活地使用“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就显得更为重要。
要做到“疑”为“探”用。
一节课,学习的重点是什么,教学目标是什么,设疑点就应该是什么。
比如一年级的课堂教学,主要任务是识字、写字,就要引导学生设疑:从课文中我们应该知道些什么?这篇课文中有哪些生字?我们应该学会几个?这样,在快要下课的时候,就能够引导学生结合本节课的设疑点来实行自我检测,使学生知道自己在这节课上时候是否完成了学习任务,是否真的有收获。
作为老师,这样做,才能真正使自己的课堂达到高效。
再有,灵活中要有创新。
“创新”主要指设疑的方法要有创新。
比如“设疑自探”环节,
对于一些题目中有题眼的课时,能够围绕课题质疑,这种方法因为其简便易行,所以一般比较常用。
如:四年级的《礼物》、《骄傲的橡树》,五年级的《捅马蜂窝》、《有趣的中国汉字》、《闻名中外的曲阜“三孔”》,六年级的《黄山松》、《回忆爸爸》、《未来我们怎样出行》等。
有些课时,所授内容有题眼,也便于质疑,比如四年级《鱼市场的快乐》,五年级《我没有钓到那条鱼》,六年级的《唯一的听众》,能够结合文章的最后一段或是中心句实行质疑。
与这些课文同时存有的其他一些课文,却没有这么简单易行,比如一些说明文、杂文、散文,如五年级的《送你一片绿荫》,六年级的《恐龙在我们头上飞》、《大海中的灯塔》等,都没有直接的质疑办法。
怎么办呢?能够采用先自探再质疑的方法,简来说之,就是在学生自读了课文之后,引导校生根据课文的写作方法或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实行质疑,质疑时能够紧扣课文训练的重难点从语句的积累、语句的写法等方面实行。
如《大海中的灯塔》能够引导学生质疑: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描绘友谊的?有哪些值得积累的语句?作者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采用这种方法时,要注意引导语应为:“学习这个课,我们应该重点探究什么?”而不是“你心中有哪些疑问?”
还有一种创新的设疑方法,能够这样实行: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完之后认读生字词,随后让学生说说自己从文中获取了哪些知识,总结一下自己的小收获,然后再提出自己不懂或是感兴趣的问题。
也就是:先自探,谈收获,然后再设疑,再自探,灵活使用“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中的某些环节。
二、扎实
无论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如果不能使学生扎实地掌握所学知识,它就不是好模式,也就经不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唯有扎实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只有能够提升学生成绩的教学模式才是最好的模式。
所以,扎实,是教学模式永存的基础与根本。
首先,课堂上学生的自学要扎实。
纵观这6年的课改情况,发现在每一节课上,都有自探流于形式的现象,有一部分学生没有真正进行自主探究,而是在位置上消磨时间,等着“解疑合探”的时候听别人的答案。
在语文课上,这种现象尤其明显。
有的学生不读书,不画句子,不做批注,而是在装模作样的比比划划。
针对这种情况,要从两方面进行扭转,一是学生的学习习惯,二是老师的教学行为。
扭转学生的学习习惯,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育其端正学习态度。
但是这种做法往往显得有些空洞,效果不甚显著。
习惯的养成来自于方法的指导,所以显著的方法是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细致性指导:一是学习目标的指导,要使学生明白,在自学的过程中,他们要学习什么,要学会什么,要画出什么样的词句,甚至包括要画出多少个。
这样要求也许有些太死板,但是对于辨别能力不强的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必要性。
二是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生字词用什么样的方法,理解句子用什么样的方法,批注用什么样的方法,从哪些方面进行批注等,都要有一个明确的要求,使显示在自学的过程中,有显著的参照标准,便于学生自查自己的学习效果。
这种理念展示在课堂教学上,体现为“自探提示”要具体,要有针对性,有提示性,
有可参照性。
再说具体一点,就是“自探提示”要从两方面进行提示:一是学习目标,一是学习方法。
将这一点做实、做牢,将是我校有别于其他学校的特色之一。
扭转老师的行为习惯,就是就是要求老师们要切实发挥巡视的作用。
在课堂上,老师一定要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要随时发现学生的不自觉行为,及时予以纠正,以此来敦促学生。
巡视时,老师要做有心人,在“解疑合探”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提问在自学中出错或是学习任务没有完成的学生,通过在全体学生面前的展示来旁敲侧击地进行告诫,以此促进其学习态度的转变。
再者,老师的引导要扎实。
课堂上,老师不能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匆匆地走过程,不能匆匆地提问、匆匆地交流、匆匆地结束。
老师一定要耐下心来,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和评价,及时给给予指导和点评。
特别是在每学期的开学之初,学生在度过一个假期之后,各方面的能力和习惯都有退却的现象,老师一定要有耐心,要不怕耽误时间,要不厌其烦,要切记“磨刀不误砍柴工”。
可能在很多的时候,我们会觉得启发引导容易耽误时间,那是因为我们都忘了引导的过程其实是“磨刀”的过程,是思考方法的演示过程。
的确,偶一为之会耽误时间,但是倘若长期坚持是一定会事半功倍的。
第三,能力的培养要扎实。
能力的培养依赖于方法的指导。
无论听说读写哪一种能力,都需要老师的着力培养。
对于“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来说,“疑”是模式的关键。
教育界的人常说:“不会提问题的学生是不会学习的学生。
”提问题是一种后天能力,是可以培养的。
目前我们的学生主要是在“质疑再探”时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可以交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如:针对课文的词语、句子、标点符号展开质疑,可以针对文章的主人公展开质疑,可以针对故事的结尾展开质疑等等。
课堂教学进行到这个环节时,可以适时地进行一些方法的传授。
三、高效
高效,是课堂教学的最终追求。
高效是以科学和扎实为基础的。
不科学的教学法,不扎实的教学过程,是不可能高效的。
但如果一味地科学、扎实,而课堂容量小,同样也是不高效的。
因此,高效,还要有大容量。
以语文课为例,高效课堂上要体现听、说、读、写各种能力的培养。
如我讲《赠汪伦》,板书课题的时候,同时指导学生书写“赠、伦”,体现的是写字教学。
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意的过程中,采用的是交流、评价、交流的方法,这是听与说的训练。
引导学生根据诗句所蕴含的感情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这是在进行朗读教学。
为了全面深刻的理解诗句中所蕴含的情感,引导学生阅读短文《汪伦妙语邀李白》,这是阅读教学。
最后,引导学生模仿这首诗先叙事再抒情的写法进行片段练习,这是写话练习。
一直以来,在“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下,我们关注的多是学生的交流评价,是“听”与“说”的训练,“读”与“写”处于一种被忽略的状态。
所以,要打造具有二小特色的“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我们除了要让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这一靓点更靓,还要让过去过去忽略的地方也靓起来。
首先,要重视“读”的能力的培养。
不是所有的课型都有这么多的训练项目,也不是所
有的课文都有相关的阅读材料,在很多时候,课文就是课文,不与他文相联系,那就可以把“读”的过程改变为“读”的能力的训练,通过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我们可以留意一下班上的学生,凡是成绩不高、作文写的不好的学生,多是读书不流利的学生,多是不爱阅读的学生。
有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经说过:“转化差生的方法除了阅读还是阅读。
”所以,语文课要想高效,首先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
再有考试的时候,学生是通过笔试来完成测试的,书写也极其关键,所以,“读”与“写”两种能力的培养是语文课堂是否高效的关键。
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基础的。
一个没有阅读能力的人是不会产生阅读兴趣的。
试想一个人,读文字的时候,磕磕巴巴,句不成句,段不成段,他又怎么能理解文中意句中情呢?所以,我们要把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提升阅读兴趣的一个首要条件。
提升阅读能力的方法很多,最直接的就是领读,可以是学生的领读,还可以是老师的领读。
学生的领读主要是解决“读通、读顺、读对”的问题,老师的领读主要是解决读出情感与味道的问题。
也可以理解为学生的领读是基础性的认读,老师的领读是技术性的引导。
领读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也可以在饭后的辅导时间进行。
何时何地,由何人领读,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还有就是老师的范读要到位,要有时间的保障,还要有具体的朗读方法的指导。
领读是为了读通读顺,范读是为了读情读味,前者是后者的基石。
比如一些排比句、拟人句、比喻句、疑问句、反问句、感叹句,老师要具体地给学生指出朗读时在什么地方读重,在什么地方读快,在什么地方读慢,以及语调的高低变换等,都要有指导,而不能仅仅是范读一下,有时候,学生是听不出其中的技巧的。
其次,要做重视写字教学。
当前,学生的书写水平在不断下降,错别字多,写字能力低下,已经成为一个不容乐观的事实摆在了广大教育者面前。
为此,国家教育部先后多次下发文件,要求将中小学生的写字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地位。
作为小学老师,在学生的写字教学方面。
我们肩上的担子非同一般。
“高楼万丈平地起”,基础教育者必须要做好基础教学。
写字,是基础中的基础。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学时间充足,老师可以全力以赴地进行写字教学。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知识点多,写字教学的时间很有限,如果只局限于每周一节的书法课,提高的速度很有限,这就要求我们把写字教学落实在日常教学的每一个行动之中,随时随地进行。
比如在板书课题的时候,在指导学生为生字正音正形的时候,在进行错别字辨析比较的时候,在检查学生板书的时候……归根结底一句话,要抓住一切点滴时间不露痕迹的进行写字教学。
师生双方都要牢记:提笔就是练字时。
以上是我个人在上课、听课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一些感受,在某些方面可能会有些偏面,说出来谨供参考。
如果正确,愿意分享;如果有误,愿意探讨。
法国17世纪最具天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哲学家帕斯卡尔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相信在座的诸位都有自己的思想,也真诚地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分享各位自己的思想。
总之,课改千年万年,模式千种万种,有实效、有特色的就是好模式。
针对“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来说,是昙花还是月季,是烟花还是焰火,不光在模式,还在于运用模式的老师。
我们,西峡县首个运用“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实验学校的老师们,应该以恒久的热情、持久的信心、永久的毅力让“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永放光彩,永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