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脱媒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现状及对策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融观察
57
金融脱媒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现状及对策分析
陈义发 苏赛尔
摘 要: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不断发展、市场利率化逐渐推进、互联网理财产品蓬勃兴起,使金融脱媒不断深化。
现今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情况下,金融脱媒是必然的结果,商业银行如何应对金融脱媒下对传统资产负债业务的冲击成了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金融脱媒 商业银行 中间业务 资本市场
金融脱媒这个概念最早出现是源于美国Q条例对于存款利率的管制,Q 条例对银行的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的利率设定了上线,使商业银行获取资金的成本下降了,但同时也影响了人们存款的积极性。
银行作为“融资中间人”这一角色逐渐被淡化,媒介作用减弱,随之导致以存款、贷款为主的传统业务下的利息收入不断缩减。
在金融脱媒不断加深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改变盈利模式已是迫在眉睫,引导其正确应对金融脱媒便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脱媒现象成因 近年来,我国融资证券化不断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日益壮大,金融市场逐渐成熟,加之政府行政性主导,都为金融脱媒的深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一)资本市场逐渐成熟。
2004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允许优质公司可以通过上市进行融资。
这一举措使资本市场使资本市场更加成熟,它意味着企业有了新的融资方式,可以在一级市场直接获取生产所用资金。
相比较传统信贷,一方面,发行股票的成本通常为发行费用及对投资者支付的股息,而在实践中,新股发行通常以超过面值的价格溢价发行,这意味着在股利一定的情况下,筹资成本大大降低;另一方面,发行股票筹集的资金是企业的资本金,反映了财产的所有权而非债权,企业无需按期还本付息,债务负担较轻。
而创业板、新三板则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更多的融资方式,使其通过商业银行进行间接融资得不到审批时,依旧能够筹集到生产经营所需资金,是传统信贷良好的替代品。
资本市场的逐渐成熟使得企业直接融资比例不断增大,银行的媒介功能逐渐萎缩,正是金融脱媒的表现之一。
(二)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
2013年余额宝的出现开创了国人互联网理财的新大门。
它的出现突破了时空界限,以其较高收益、简便灵活等优势拓展了大众理财的渠道,迅速聚拢了大量资金。
据新浪金融研究院发表的《国民理财投资行为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互联网理财排行已攀升第四,使用率超过40%,几乎与传统银行储蓄理财方式相持平。
(三)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
利率市场化是金融机构拥有对利率的决策权,按照自身的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变动的判断来调整利率水平。
[2]
从2013年起,央行便放开了对利率的管制,不论是扩大利率浮动期间,或是不再设置利率浮动上限,都使得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不断加速。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化,为了争夺市场占有份额,仅2015年间,央行五次便下调商业银行贷款基准利率以增加放贷竞争力,而为了填补因下调贷款利率而带来的盈利空间的紧缩,存款利率一并下调,使得银行储蓄利率一再降低,对投资者吸引力不断减弱,金融脱媒现象愈发明显。
二、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脱媒背景下的现状 Paul(1998)曾提出存在“脱媒校正效应”,但在我国金融市场发展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暂时还未脱离传统业务被冲击而引起盈利空间缩减的窘境。
因此,现阶段我国金融脱媒现象逐渐加深,而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呈现出以下的特点: (一)政府主导性。
在经济发达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金融脱媒主要是因为市场自发性调整导致资金结构发生变化。
但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较晚,使股票、债券、票据市场发展滞后,金融市场准入门槛高,金融机构运行自主性较差,多以国家宏观调控为主。
(二)存贷总量增加,但比重下降。
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股票、基金及债券等资本市场发展迅速,与我国金融体系相互补充,逐步形成了一个多层次、较全面的金融市场。
而股票、基金与短期融资券等金融产品的发行使得大量资金“体外循环”,投融资者无需经过商业银行的中介作用而能在一级市场直接投放、吸收资金。
近十五年来由于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因此商业银
行存贷款总量不断增加;但与存贷总额稳步增加不同,存贷比重却逐年降低。
这意味着伴随着金融脱媒的深化,商业银行吸储能力不断下降,并直接导致信贷投放能力减弱,而由此引起利息收入比重的下降使得商业银行经营陷入窘境。
因此,商业银行急需
寻求一种新的盈利方式以增加收入,进行业务转型已刻不容缓。
三、我国商业银行应对金融脱媒的对策 陈曦(2008)指出,金融脱媒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市场对银行的传统业务提出的挑战,这反而促使银行适时调整经营策略,开辟新的业务空间和利润增长点,提供更多更好的金融服务。
[3]
针对于金融脱媒不断深化而导致商业银行面临的窘境,从以下三方面来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拓展中间业务、寻找新的盈利增长点。
20世纪80年
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商业银行也面临过同样的窘境,但因及
时调整经营模式,多加拓展中间业务而最终摆脱了困境。
以美国为例,根据对美国资产在10亿以上的286家银行进行统计的结果显示,1983—1990年,这些银行所经营的中间业务是它们资产
总额的1.21倍。
随着中间业务的大量增长,它们的非利息收入快速增长。
1984—1990年,美国大部分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年
平均增长率为12.97%。
到2004年,美国银行业的非利息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已上升到46%。
由此可见,为寻求新的盈利增长点,商业银行必须要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二)加强与中小企业合作,调整客户类型。
随着金融脱媒进程的加速,我国呈现出企业脱媒大于居民脱媒的特点,资本市场因其筹资成本低、效率高等优势使得大量企业通过上市获取生
产运作的资金,贷款业务被分流导致资产脱媒加重。
面对这样的情形,商业银行可以适当放宽对中小企业放宽的条件,拓宽资产
业务客户群体。
然而事实上,中小企业资产规模小、经营结构较为简单,融资具有期限短、金额少等特征,且愿意支付较高利率,商业银行由此拥有较大的定价权。
四、总结 现如今,我国政策主导的金融脱媒因资本市场逐渐成熟、网络金融理财迅速发展、利率改革不断推进等原因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造成了巨大影响,其主要表现为存贷比重下降、优质客户流失及经营风险增加等现象。
但是,面对传统业务被弱化导致盈
利空间被压缩的情形,商业银行更应及时作出调整措施,譬如拓展中间业务、加强与中小企业间的合作、开展混业经营等方式,使得商业银行能在金融深化的环境下更好地生存。
参考文献:
[1]黄达.金融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22. [2]刘昊苏.利率市场化推进策略探讨[J].资治文摘(管理版),2009(1) (作者单位:宁波大红鹰学院 浙江宁波市 315175)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