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眉山中学高三语文2月月考试题(无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届2月月考语文试卷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共27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三处
..错误的一项是( )
A、龋.齿(qú)压轴.(zhòu)档.案(dàng)哺.(fǔ)育
B、靡.费(mǐ)剽.窃(piáo)洁癖.(pì)裨.(bì)益
C、饮.马(yìn)碑帖.(tiě)犄.角(jǐ)噱.头(xué)
D、铜臭.(chòu)秘.鲁(mì)讣.告(pú)框.架(Kuāng)
2、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多
..的一组是 ( )
A、重叠/缘份发韧/大拇指坍缩/融汇贯通
B、沧桑/打蜡坐镇/哈蜜瓜了望/出奇不意
C、沉缅/青睐渲泄/水笼头赈济/一如继往
D、防碍/边陲蜇伏/挖墙脚既使/各行其是
3、请选出填入横线上最恰当
...的一组词语()
(1)为了完善社区养老公共服务设施,强化社区_______功能,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社区居委会必须动员各方力量参与社区日常管理。

(2)近日,英国广播公司摄制组走进三亚黎苗旅游区,为英国版三亚旅游形象广告取景拍摄,该旅游形象广告将在英国_______两年。

(3)豫西的一些山区开展荒山造林活动,既能生产木材,发展经济,又能保持水土,改善环境,是____________。

A、自制连播两全其美
B、自治连播一举两得
C、自治联播一举两得
D、自制联播两全其美
4、下列各句中没有
..语病的一句是( )
A.这篇文章集中分析了当前形势,辩证地回答了在大开放、大交往、大融合的世界里,我们迫切需要一种全新的观念来协调各种关系。

B.将于2014年建成的成绵乐轻轨铁路,不仅能使川西地区的铁路运输结构得到优化,而且有利于该地区的铁路运输与其他交通方式互为补充。

C.说实话,当时对自己的稿子能否被刊用,没抱太大的希望,因为那时经常在报刊上发表文章的都是一些大家。

D.当有限的收入还要为医疗、教育等“灰色”消费领域留足筹码时,使得人们的正常消费必然遭到或多或少的挤压。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5-7题。

乡土本色
费孝通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

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

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

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

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

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

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

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

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

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

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

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

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

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

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

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

“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

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

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

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

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

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

这样才发生法律。

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

“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

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

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

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

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

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

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

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5、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符合
..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的微型村落的存在。

C.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

D.无论是生活的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物,对乡民而言都是生而与俱,再熟悉不过的,于是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

6、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
..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阂,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
得一种从心所欲的自由。

B.依附于土地的乡民从小习得礼俗,与周围的人都熟如亲人,因为大家感情深厚,所以对他们来讲“从俗即是从心”。

C.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法律不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

D.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别。

B.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

C.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识是个别的。

《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

D.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暴露出弊端,“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

三、(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9题。

看松庵记
宋濂
龙泉多大山,其西南一百余里诸山为尤深,有四旁奋起而中洼下者,状类箕筐,人因号之为“匡山”。

山多髯松,弥望入青云,新翠照人如濯。

松上薜萝份份披披,横敷数十寻,嫩绿可咽。

松根茯苓,其大如斗,杂以黄精、前胡及牡鞠之苗,采之可茹。

吾友章君三益乐之,新结庵庐其间。

庵之西南若干步,有深渊二,蛟龙潜于其中,云英英腾上,顷刻覆山谷,其色正白,若大海茫无津涯,大风东来,辄飘去,君复为构烟云万顷亭。

庵之东北又若干步,山益高,峰峦益峭刻,气势欲连霄汉,南望闽中数百里,嘉树帖帖地上如荠,君复为构唯天在上亭。

庵之正南又若干步,地明迥爽洁,东西北诸峰,皆竞秀献状,令人爱玩忘倦,兼之可琴可奕,可挈尊罍而饮,无不宜者,君复为构环中亭。

君诗书之暇,被鹤氅衣,支九节筇①,历游三亭中,退坐庵庐,回睇髯松,如元夫、巨人拱揖左右。

君注视之久,精神凝合,物我两忘,恍若与古豪杰共语千载之上。

君乐甚,起穿谢公屐,日歌吟万松间,屐声锵然合节,与歌声相答和。

髯松似解君意,亦微微作笙箫音以相娱。

君唶②曰:“此予得看松之趣者也。

”遂以名其庵庐云。

龙泉之人士,闻而疑之曰:“章君负济世长才,当闽寇压境,尝树旗鼓,砺戈矛,帅众而捣退之,盖有意植勋业以自见者。

今乃以‘看松’名庵,若隐居者之为,将鄙世之胶扰而不之狎耶,抑以斯人不足与,而有取于松也?”金华宋濂窃不谓然。

夫植物之中,禀贞刚之气者,唯松为独多。

尝昧昧思之:一气方伸,根而蕴者,荄而敛者,莫不振翘舒荣以逞妍于一时;及夫秋高气清,霜露既降,则皆黄陨而无余矣。

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者,非松也耶?是故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求君之志,盖亦若斯而已。

君之处也,与松为伍,则嶷然有以自立;及其为时而出,刚贞自持,不为物议之所移夺,卒能立事功而泽生民,初亦未尝与松柏相悖也。

或者不知,强谓君忘世,而致疑于出处间,可不可乎?
(选自《宋濂全集》,有删改)[注] ①九节筇(qióng):一种竹杖。

②唶(j iè):赞叹。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A、采之可茹.茹:吃
B、皆竞秀.献状秀:开花
C、被.鹤氅衣被:通“披”,穿着
D、将鄙世之胶扰而不之狎.耶狎:接近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的一组是
A、人因.号之为“匡山”不如因.善遇之
B、蛟龙潜于.其中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C、可挈尊罍而.饮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D、今乃.以‘看松’名庵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答案:8、 B 秀:峻秀
9、D,A项,连词,表因果;介词,趁机。

B项,介词,在;介词,比。

C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

D项,副词,竟然
第Ⅱ卷(非单项选择题共123分)
四、(33分)
10、翻译下面的句子。

(10分)
(1)章君负济世长才,当闽寇压境,尝树旗鼓,砺戈矛,帅众而捣退之,盖有意植勋业以自见者。

(5分)
(2)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者,非松也耶?是故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求君之志,盖亦若斯而已。

(5分)
11、问答题:(4分)
根据文章内容,概括章三益身上有哪些特点。

1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限10处,5分)
君子之自行也动必缘义行必诚义俗虽谓之穷通也行不诚义动不缘义俗虽谓之通穷也然则君子之穷通有异乎俗者也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轩诗兴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盘香的烟缕。

(1)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

(4分)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4分)
14、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6句,每句1分,共6分。


1.薄雾浓云愁永昼,。

(李清照《醉花阴》)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颐《爱莲说》)
3. ,访风景于崇阿。

(王勃《滕王阁序》)
4. ,生长明妃尚有村。

(杜甫《咏怀古迹》)
5.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过秦论》)
6. ,鱼鳖不可胜食也。

(《孟子》)
7. ,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荀子《劝学》)
8. ,白露未晞。

(《诗经》)
五、(20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5~18题。


战地救护所被罩在浓雾中,像裹着一层又一层经纱布,扯不开,拉不断。

我和师政委刘彬在这迷迷蒙蒙的“纱布层”里摸索着,脚下高高低低,好不容易找到了被伤员称为“死亡转运站”的一号病室。

病室中间有一个钢丝床,看上去像一艘白色的小舟,上面安详地躺着一位年轻的伤员,这艘小舟即将载着这个十八岁的生命驶向永恒和寂灭。

在他身边,那桅樯一样的吊瓶架上还挂着红色血浆袋和生理盐水,这对于已经报过病危的年轻生命都无济于事了。

他的伤势太重了,腿上、腰部、胸部、左臂都缠着绷带。

我最不忍心看的是那张我曾经熟悉的红润的娃娃脸,变得那么苍白和短小一一敌人的地雷炸掉了他的下巴。

因此这个叫周小波的战士,无法讲出他英雄壮举的动因——他们班在插入敌人雷区之后,他第一个滚下身子,压响了一串地雷。

作为随队的师组织干事,我有幸看到了这撼动心魄的壮举,那映在拂晓的霞光中的身影,使我终生都不能忘怀。

“你是英雄!”刘彬俯在他的耳边,透过绷带,传达着对这位士兵的嘉奖,“你是人民的好儿子。

我们要给你报功!报军区、报中央军委……”
周小波很少有机会和师政委靠得这样近,目光里透着拘谨,也有一些迷惘,也许他没有听清师政委讲的话。

我灵机一动,从文件包里拿出了由我起草的《关于报请授予周小波同志滚雷英雄称号的决定》复印件给他看,以便让这个即将远行的农民儿子得到一些心灵的慰藉。

我想他是看清了,目光里却没有我想象的那种喜悦,有一层雾样的东西罩在他的瞳仁上,他的头还微微一动,似乎要说点什么。

我猜想那是一个要求。

战斗打响之前,他也像那些老兵一样,咬破了中指写了一份决心书。

他把血书交到我这个“师里来的首长”手里,却还磨磨蹭蹭不肯走。

“有事吗?”我问。

“我……我有个要求。

”他涨红了脸。

“什么要求,提吧。


“我妈妈……生癌呢。

”他垂下了头,有些慌张,“没有钱看大夫……”
“你家里还有什么人?”
“哥哥。

他是个哑巴。

队里办工厂不要他,在家种地呢!”他忽然异常赤诚地望着我,“李干事你看着,这回打仗我不会怕呢,要是我……回不来了,能不能让我妈妈……住上部队医院……”
我许久没有吱声,只觉得嗓子眼里发哽。

他似乎觉得自己提的条件太高了,低声纠正着:“看看大夫也行……”
“组织上会考虑这个问题的。

”不知怎么搞的,我的嗓音里带上我平时最深恶痛绝的官腔。

可是,在我小小的职权范围里,我又能,怎么说呢?
今天,作为一个即将闻名于全军、全国的“滚雷英雄”,他的夙愿可以偿还了!师政委听
我的叙述为之动容:“让他放心,组织上设法安排!”
使我不解的是,当我向他转述之后,他眉头微微一展,又痛苦地板到一起。

那一定是还惦着他的哑巴哥哥。

我又冒昧向他许愿:“你哥哥的工作,我们也会想办法的。


他眼睛里的雾仍未散去,我惶惑了!
“该不是对他战斗情况有补充吧?”师政委眼光亮亮的,“他能写么?”
“他的右手还能活动。

”一直守在旁边的护士轻声说。

我拧开钢笔,塞到周小波的手里;护士递过病历夹做垫板,我双手为他托着……汗水在他额头上沁出来,足足十五分钟,他写下了十五个字,那是使我瞠目结舌的十五个字:“我不是滚雷英雄,我是被石头绊倒的。


师政委脸色陡变,久久地盯着我的脸。

“我是千真万确亲眼看到的,连里的同志也都亲眼看到的……”我执著却又无力地辩解师政委在屋里踱了一会儿步,看看护士,看看我,沉重地吐出一句:“当然喽,我们要实事求是喽!”我像失落了什么,泪水涌上了眼眶。

透过那晃动的晶体,我看到周小波眼睛里的雾消散了,眼睛变得那么明净,那么清澈……
(取材于李延国同题小说,有删节)
1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周小波当得知师政委和“我”要给他报请军功之时,他想提一个具体要求。

B、战斗打响之前的一段对话,既交代了周小波的家境,又丰富了人物的性格。

C、周小波提出给妈妈看病的请求后,“我”觉得他要求过高,便以打官腔应付。

D、周小波说出事实真相的一瞬间,情节突转,产生了十分强烈的艺术震撼力。

E、“我”作为小说的叙述者,在文中起到了串联情节、增加故事真实性的作用。

16、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雾”,各有什么作用?(4分)
17、周小波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中的具体描写,分点说明。

(6分)
18、周小波“滚雷英雄”的真相澄清后,是否应该如实上报?对于这个问题,你是怎么看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6分)
六、语言运用(10分)
1、下面是一篇科技论文的摘要,根据其信息内容提取四个关键词。

(4分)
本文针对直接法和二步法合成聚乳酸的共性,从单体纯度、催化剂选择到共沸脱水、微波辅助、超临界流体介质,以及到固相聚合、反应挤出、扩链等各个方面,对近年来聚乳酸合成研究的新进展进行了综述,指出各种新方法、新技术的复合应用是提高聚乳酸分子量、降低其成本的关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是我国的“国家节水标志”,请写出该标志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70个字。

(6分)
七、作文(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要给母亲做一件漂亮的衣服,等我赚到钱以后∕要给母亲买好吃的,等我找到工作以后∕要让母亲坐趟飞机,等我成为富豪以后……∕小时候我想为母亲做很多事∕每次结论都以“以后”结束∕但那时我不知道,其实没有“以后”。

这是韩国总统李明博《母亲》一书中的一节。

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心态:不仅对待亲人如此,对待一些事情也是这样。

要求:自定立意,自拟题目;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不少于800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