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地理 课时素养评价一 人口分布(含解析)鲁教版必修第二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素养评价一人口分布
(45分钟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截至2019年05月03日,全球 230 个国家人口总数为75亿人,其中70亿人口主要分布在北纬70°至南纬50°地区。
下图显示为纬度每隔10°范围分布的人口占全球人口的比重。
结合图,回答1、2题。
1.占全球人口比重最大的纬度范围是( )
A.10°S~20°S
B.20°N~30°N
C.30°N~40°N
D.40°N~50°N
2.南纬40°~50°范围人口分布稀少的主要原因为( )
A.气候酷寒
B.山地多,平原少
C.陆地面积小
D.干旱区面积大
【解析】1选B,2选C。
第1题,读图可知占全球人口比重最大的纬度范围是20°N~30°N。
第2题,南纬40°~50°范围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陆地面积小,故人口稀少。
下图为某年我国城市(单位:个)空间分布模式图,据此完成3、4题。
3.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城市主要集中分布在( )
A.30°N~40°N和105°E~125°E的地区
B.30°N~40°N和105°E~120°E的地区
C.20°N~40°N和110°E~125°E的地区
D.20°N~45°N和105°E~120°E的地区
4.导致图中P区域城市呈带状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交通
B.地形、矿产
C.矿产、土壤
D.热量、交通
【解析】3选C,4选A。
第3题,根据图例表示的城市数量,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城市主要集中分布在20°N~40°N和110°E~125°E的地区。
105°E~110°E的地区城市少。
第4题,图中P区域位于西北干旱区,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或山麓地带,水源充足,交通线沿线对外联系便利,所以城市呈带状分布的主导因素是地形、交通。
矿产影响城市分布呈点状。
土壤、热量不是带状分布原因。
下图为“浙江宁波市某区域地形剖面和人口分布相对数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5、6题。
5.据图分析,影响①②③④四个区域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
A.地形
B.气候
C.河流
D.土壤
6.该区域人口分布最密集的区域最可能在(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5选A,6选D。
第5题,由图中信息及图名可知,该图反映的是人口分布与地形的关系。
第6题,由图可知,④区域人口分布相对数量最大。
图1、图2分别为巴西、澳大利亚人口分布图。
读图,完成7、8题。
7.两国人口密度大于100人/千米2地区,均分布在两国的( )
A.热带地区
B.内陆地区
C.西北地区
D.东南沿海
8.澳大利亚中部地区人口稀疏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
A.海拔高
B.气候干燥
C.潮湿闷热
D.河流众多
【解析】7选D,8选B。
第7题,读图可得,巴西和澳大利亚人口密度大于100人/平方千米地区,均分布在两国的东南沿海地区,该地区交通运输便利,气候温和湿润。
第8题,澳大利亚被南回归线穿过,其中部和西部为热带沙漠气候,气候干燥,人口稀疏。
南非是非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是世界五大矿产国之一,黄金和钻石产量居世界首位。
下图为南非人口密度示意图,据此完成9、10题。
9.南非人口分布的主要特点是( )
①人口密度东高西低②呈“多核心”集聚分布
③内陆人口分布均衡④由沿海向内陆地区递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与开普敦相比,约翰内斯堡人口核心区的形成原因最有可能是( )
A.气候凉爽
B.矿产丰富
C.海运便利
D.开发历史早
【解析】9选A,10选B。
第9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南非人口东部比西部密集;有约翰内斯堡、开普敦以及东部沿海等多个核心。
第10题,约翰内斯堡位于东北部,随着金矿的发现和开采发展为城市,目前是世界最大金矿区和南非经济中枢区的中心。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1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分)
环境温度对人体的影响
生命
障碍
不利
高温
高温舒适低温不利低温≥
49 ℃
≥
29 ℃
≥
24 ℃
>21 ℃±
3 ℃
<
18 ℃
≤10 ℃
(1)表格和图甲、乙所代表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2)由表可知世界人口最集中的温度带是_________。
(3)图乙人口集中分布在0~200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除上述自然因素外,影响人口分布的人为因素主要有哪些?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解答时可提取材料信息,按以下思路进行分析:
答案:(1)气候水源地形
(2)温带(或温带和亚热带)
(3)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
(4)社会经济、交通、政治、宗教等。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2019·日照高一检测)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发源于中国青海省唐古拉山脉,向南流至云南
省南腊河口出境,改称湄公河,在越南胡志明市以南注入太平洋。
据此完成12~14题。
12.澜沧江—湄公河流域( )
A.人口密度随高程变化并不明显
B.0~400 m人口分布随高度迅速增加
C.5 000 m以上可能有大片无人区
D.流域人口分布的态势是南疏北稠密
13.与人口密度分布关系最密切的是 ( )
A.太阳辐射能
B.土地利用方式
C.水能资源
D.年降水量
14.由澜沧江流域居民点分布与坡向的关系可知( )
A.与村相比乡镇选择更趋向采光好的方向
B.坡向对居民点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降水时间
C.居民点在坡向的选择上与山体走向无关
D.乡镇居民点分布比例最少的方向是正北
【解析】12选C,13选B,14选A。
第12题,读图1可知,0~400 m人口分布随高度迅速下降;人口密度在高程1 400~2 999 m先上升后降低,变化明显;5 000 m以上人口总数很少,人口密度接近0,说明有大片无人区;根据澜沧江—湄公河自北向南流,海拔北高南低,人口分布随海拔降低波动增加,说明人口分布南密北疏。
第13题,湄公河下游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以水
稻种植业为主,人口密集;澜沧江上游地区山高谷深,地表崎岖,以林牧业为主,人口稀少,所以土地生产力较大的地区,人口较密集。
因此与人口密度分布关系最密切的是土地利用方式。
第14题,读图2可知,在向阳方位东南、正南乡镇居民点较村级多,说明乡镇对坡向的选择较村更趋向采光好的方向。
坡向对居民点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采光时间上,较长时间的采光对农业生产和生活有利。
澜沧江流域山体走向多为西北—东南向,居民点分布在偏东、偏南坡的比例较多,分布在偏西、偏北坡的比例较少,说明居民点在坡向的选择上与山体走向有关。
二、非选择题(共15分)
1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15分)
图a为秘鲁地形、气候和河流分布示意图,图b为秘鲁人口和城市分布示意图。
分析秘鲁人口分布特点及原因。
【解析】西部人口密集的原因主要从位置、地形、河流、交通、资源等条件分析。
中部和东部人口稀少的原因从地形、地势、气候等自然条件分析。
答案:分布特点:人口分布不均;西部沿海人口密集,中部山地和东部平原人口稀少。
原因:沿海地区,地势较低平,河流众多,渔业资源丰富,海陆交通便利,城市多,人口密集。
中部为高原山地气候,海拔高;东部平原为热带雨林气候,气候湿热,不适宜人类居住,因此人口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