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22 太空一日 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揭示了该部分的主要内容,便于读者“跳读”。 紧跟小标题,逐层提问,多问“为什么”。
1、 什么情况下,“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2、 第二个小标题你会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回答?
3、 “神秘的敲击声”,看到该标题,我们就应该有这样的疑 问:
4、“归途如此惊心动魄”,小标题的“此”指什么?再换一个问 题问也是一样的:什么经历会让杨利伟“惊心动魄”?
“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色,分辨不清,夜晚
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实际上,“神舟”五号飞船运行到第八
圈时,稍早之前来到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指挥大厅的杨利伟妻子张玉梅、儿子杨
拓 宁康与太空中的杨利伟通话,展开想象,一家三口会谈什么呢?


解析:此题实为口语交际,但要考虑到当时杨利伟在太空探险,交流的话语应
资料(含视频),并阅读老师提供的“航天知识小链接”。 预 习 2、检查练习册基础题 1 至 2 题。
一读:运用逐句逐行法,边默读边圈点勾画,利用工具书结合注
互 释将课文中的生字词解决。 二读:让孩子们“跳读”,一目数行地扫视文段,抓住小标题,
助 筛选、提取、整合文本主要信息。
探 三读:讨论归纳:紧紧抓住文本的四个小标题,每一个小标题就 究 透出了一个主要信息,因为这些小标题都为“内容式”标题,它
业 的去钻研。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是“”,它于 1970 年成功升空!成为了中国
航天发展史上第二个里程碑。 载人航天 2003 年 10 月 15 日,中国载人飞船升空,表明中国掌 握载人航天技术,成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 深空探测-嫦娥奔月
2007 年 10 月 24 日 18 时 05 分,随着 成功奔月, 嫦娥工程顺利完成了一期工程。此后,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相继 发射,并成功对接。2016 年 9 月 15 日 22 时 04 分 09 秒,天宫 二号空间实验室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学校:大通民中
年级: 七( )班
姓名:
课题
第 22 课《太空一日》
课型 讲授 课时 2
学 习 目 标
教学 重难 点
学 法 指 导
1、默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生字词,整体感知 文章内容,了解一定的航天知识。 2、强化对拟声词在不同环境运用的理解,学习提 取课文的主要信息的方法。
执教人 备课人
侯继钦 侯继钦
作为中国飞天第一人的杨利伟,他在太空近一天的时段里, 拓 展 有何情感?



1、第一个想到利用火箭飞天的人——明朝的 14 世纪末期,明朝的士大夫把 47 个自制的绑在椅子上,自
作 己坐在椅子上,双手举着。他最先开始设想利用的推力,飞上天 空,然后利用平稳着陆。不幸火箭爆炸,他也为此献出了宝贵的 生命,但他的行为却鼓舞和震撼了人们的内心,促使人们更努力
备课 时间
上课 时间
批阅
3、学习航天勇士探索的精神,增强祖国的自豪
感。
1、快速浏览全文,如何提取主要信息。
2、 杨利伟与外国航天员在给“新人”传授航天经验时,有何不同?体现出中外文
化、思维的差异,具体是什么差异呢?
1.知识链接。孩子们对于航天知识总是充满了无限的好奇,通过对航天科普知识
的阅读,增长了知识,更增添了对祖国航天探索的自豪。
1、文本里有三处提到了国外航天员,反复读。 2.对第二处与第三处可以重点研读一番,可以引导孩子们从杨利 伟与外国航天员在给“新人”传授航天经验时,有何不同的方面 互 进行思考,进一步引导出体现出中外文化、思维的差异。


探 1.语言准确性的探究:

(1)出示例子——“不知道那是些什么,我认为那些也许是灰
2、默读,快速浏览文本的过程里,紧紧抓住文本的四个小标题,每一个小标题就
透出了一个主要信息,因为这些小标题都为“内容式”标题,它揭示了该部分的
主要内容,便于读者“跳读”。
3.讨论点拨法。
学案及导学内容
教师设计思路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浏览全文,积累课文中的生字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了解一定的航天知识。
教学重点:快速浏览全文,如何借助小标题,提取课文主要信息。 教学难点:默读扫视法的培训。 自 1、预习“读一读,写一写”,搜集有关杨利伟及“神舟五号”的 主
尘,高空可能不那么纯净,会有一些杂质,也可能是太空垃圾。
那些物体悬浮在飞船外面,我无法捕捉回来,我至今还没弄清那
到底是什么。”
(2)出示问题——“我认为”、“可能”、“至今”能否去掉?请 说出理由。
2.感叹号别具匠心: (1)让孩子们找出文本感叹号的句段; (2)讨论这些感叹号各有什么不同,及作用; (3)形成共识——这些感叹号,不外乎两类:一是语言说话处
的强烈感情,二是心理活动、认识看法的强情感。 3.拟声词探究:
(1)拟声词,也叫象声词,即摹拟事物实在声音的词,在句子 中恰到好处地运用象声词,能生动形象地表现事物的特点、人物 的心情、动作的状态,使读者产生联想,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在 语言的推敲中,本文的几个拟声词也不能放过,其运用也准确形 象。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微观语言的探究,例如强化对拟声词在不同环境运用的理解, 教学难点:杨利伟与外国航天员在给“新人”传授航天经验时,有何不同?体现出中外文 化、思维的差异,具体是什么差异呢?
1、请孩子们用“连火车”的回答问题分方式,回顾杨利伟遇到 了哪些意外情况。 复 习 2、对信息提炼的巩固:杨利伟在神州五号发射过程中,心理活 导 动是有什么变化? 入
伸 该简短,同时也应该具有“鼓劲”、“点赞”的情绪,但也不失中国传统家庭的幸福 作 业 温馨。
我学到的知识:
课 我的收获是: 堂 评 我用到的方法: 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