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家族人 人物访谈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寻访家族人人物访谈录
在九亲文化以往几期的栏目文章中,我们看到了不少为家族、为宗亲事业奉献的人儿。
他们默默无闻,却是一个个支撑起家族事业发展前行的坚固基石。
我们有幸采访到了全国宛姓宗亲联谊会秘书长、《中华谱牒》杂志主编、“姓氏历史与家族实务”微信群群主宛福成先生。
Q:
请先做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
A:
宛福成,1960年生于辽宁沈阳,1984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分配到吉林省委机关,从事教学及研究工作,现为教授研究员。
三十年间,在《光明日报》、《科技日报》、《中国改革报》等多家报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在中国国际广播、书目文献等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六部,主编、参编学术书籍三十余部,主持和参与地市级以上课题二十余项,获地市级以上科研成果奖项二十余项。
曾荣获“吉林省直属机关新长征突击手”称号,曾受聘为“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鉴定专家”,业余兼任中国谱牒研究会理事等。
Q:
在为家族、宗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您有过哪些亲身参与、比较有意义的经历?
A:
因本职工作业绩和科研成果突出,破格晋升中级和高级学术职称;两次下派市县挂职锻炼。
业余关注姓氏文化二十余年,对本姓家族文化整理与研究十余年。
近五年,利用假期自费走访全国各地族人,促成了部分支系的认祖归宗,推进了
亲情走动。
访亲是一件既辛苦又快乐的事情,而核心与关键的内容是:把持正能量,树立大局观;有国才有家,报国是根本。
Q:
请您评价一下当今社会各年龄各阶层对传统文化的看法
A:
可以这样讲:我们每一个人都在时时刻刻地接受着“传统文化”的洗礼,不管我们自己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也不管我们自己是否承认这一点。
视角不同,人们对“传统文化”内涵与外延的界定也不同。
然而,但凡有一点良知的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如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等都是认同的。
由于人们的生理年龄、社会阅历及生活环境不同,这种“认同”的“强度”,在主客观上都是有差异的。
我认为,生理年龄主要影响接收量,而社会阅历及生活环境主要影响认同强度。
Q:
您本人为宗亲文化事业付出了这么多,是什么驱使着您坚持下去?
A:
我对“宗亲文化事业”原先是“爱好”和“关注”,如今是“责任”和“使命”,这是“坚持下去”的根本原因。
第一,“学习”是人的先天本能。
研究姓氏文化的过程,也是自身学习与完善的过程。
我深深地受益了。
第二,“精神”是人的自然追求。
在物质生活显著提高的今天,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更加强烈。
我与大家产生了共鸣。
第三,“姓氏文化”是“最接地气”的文化,是宗亲文化的主线之一,而宗
亲文化正是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
这是我的学习与研究心得。
第四,“宛姓”是多源流姓氏,现有联系15个民族,可以负责地说“宛氏并非血缘之亲”。
多彩的“宛姓文化”让我留恋忘返。
第五,在我访亲过程中,“宛姓文化”得到了各族宛人的认同与点赞。
这迫使我“好戏要唱下去”。
第六,我的点滴付出,换来了广泛宛人的喜悦与道谢。
我已经“欲罢不能”而且理应回报。
第七,“历史启示”引领“未来思考”。
当我穿越时空回到从前——中华民族是“克己复礼”的民族、是“和为贵”的民族,但也是多灾多难的民族。
“沉思”成为了我的“生活方式”并产生“呐喊”。
第八,“良知”引领“使命”。
我“生在红旗下、长在新中国”,没有“下南洋”、“走西口”、“闯关东”的经历,仅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良知”在不断地拷问我的“使命”。
“为宗亲文化事业付出”成为了一个很适合我的切入点。
Q:
对于您所坚持的工作,家人及朋友对您的行为报以怎样的态度?可能很多人不会理解,但长期坚持下来又是通过什么转变了他们的观点?
A:
家庭支持是最最关键的。
在此真诚地感谢我的夫人。
五服之亲,认同程度不一样,没有反对的,但有观望的,多数是支持的。
远亲中,普遍认同,多为道义支持。
族亲中,开始时有怀疑和否定的,但现在都变成了有力支持者。
不过,确实还有相当数量的宗亲“漠不关心”,主要与我本人“面对面”的机会有限。
我承认:宗亲的态度即“精神层面的支持环境”,对从事“宗亲文化事业”的人来
说,至关重要!转变他人的态度,既是难事也是易事。
“难”在真诚沟通的机会有限,“易”在好事不用多解释。
我认为,用实际行动转变宗亲的态度,最为有效。
一是自身要有正能量和大局观,二是财力付出不要影响与近亲的礼尚往来,三是力求不给宗亲增加经济负担,四是不能有任何“回报”之念,五是不断修正自己但不丧失原则。
Q:
请您讲一下对传统文化未来发展的寄语
A:
传统文化是民族之魂。
每一位中华儿女,不仅有继承的权力,更有传承的义务和责任。
无庸讳言,曾几何时我们忽视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光大,甚至做了一些对不起祖宗的事情。
但是,美好的风景是不怕乌云的,金子迟早都要发光的。
时下,宗亲活动是传承传统文化的渠道之一;而未来,传承传统文化既要“教育化”,也要“职业化”,还要“产业化”。
传统文化,无处不在,四季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