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苏教必修单元测评:专题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N—14O—16
Na—23P—31S—32Cl—35.5Cu—64Ag—108Ba—137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氢气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
某氢氧燃料电池轿车,每行驶100 km仅耗氢气1 kg左右,同时消耗氧气约为()
A.100 mol
B.250 mol
C.500 mol
D.1 000 mol
解析:n(H2)==500 mol,由化学方程式2H2+O22H2O可知,同时可消耗O2 250 mol。
答案:B
2.用N 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N A个N2分子与N A个CO分子的质量比为1∶1
B.水的摩尔质量等于N A个水分子的相对质量之和
C.在常温常压下,11.2 L N2含有的分子数为0.5N A
D.1 mol·L-1 NaCl溶液含有N A个Na+
答案:A
3.下列实验装置、试剂选用或操作正确的是()
解析:I2易升华,A正确;干燥管干燥气体应“大口进,小口出”,B不正确;浓硫酸稀释不能直接在容量瓶中进行,C不正确;溴、苯混合物互溶,不可用分液法分离,D不正确。
答案:A
4.下列实验设计方案或判断中,正确的是()
A.加入足量铜粉后,搅拌、过滤可除去Cu(NO3)2溶液中混有的AgNO3
B.通过装有NaOH溶液的洗气瓶来除去CO2中混有的HCl气体
C.某无色未知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可推断溶液中一定含有S
D.未知溶液中加入盐酸,能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溶液中一定大量含C
解析:Cu与AgNO3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生成Cu(NO3)2,过滤多余的Cu和生成的Ag,可得到Cu(NO3)2溶液,A正确;CO2也与NaOH溶液反应,B不正确;与BaCl2反应生成沉淀还可能是溶
液中含有Ag+或C等离子,C不正确;D中也可能含大量HC等,D不正确。
答案:A
5.下列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是()
A.NaOH溶液
B.O2
C.Na2CO3
D.乙醇
解析: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酸、碱、盐及金属氧化物都属于电解质,只有C符合要求。
答案:C
6.下列粒子中:①Al3+、②○+9、③Cl-、④F-,其核外电子数相同的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分别计算出每种粒子中的电子数:①13-3=10,②2+8=10,③17+1=18,④9+1=10。
故选C。
答案:C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可用丁达尔效应区分溶液与胶体
B.生石灰与水混合的过程只发生物理变化
C.从物质分类看纯碱既是碱又是盐
D.CuSO4·5H2O是一种混合物
解析:生石灰为CaO,与水发生化学反应,B不正确;纯碱为Na2CO3,属于盐类,C不正确;CuSO4·5H2O为硫酸铜晶体,属纯净物,D不正确。
答案:A
8.下列各物质所含原子个数,按照由多到少顺序排列的是()
①0.5 mol NH3②标准状况下22.4 L He③4 ℃时,9 mL H2O④0.2 mol H3PO4
A.①④③②
B.④③②①
C.②③④①
D.①④②③
解析:各物质中含有的原子数分别为①2 mol,②1 mol,③1.5 mol,④1.6 mol。
答案:A
9.用10 mL 0.1 mol·L-1的BaCl2溶液可分别使相同体积的Fe2(SO4)3、ZnSO4和K2SO4三种溶
液中的S完全转化为BaSO4沉淀,则三种硫酸盐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是()
A.1∶3∶3
B.1∶2∶3
C.3∶2∶2
D.3∶1∶1
解析:由关系式:1/3Fe2(SO4)3~S、ZnSO4~S、K2SO4~S,可知A正确。
答案:A
1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把100 mL 3 mol·L-1硫酸与100 mL H2O混合,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变为1.5 mol·L-1
B.把100 g质量分数为20%的NaCl溶液与100 g H2O混合后,溶液中NaCl的质量分数是10%
C.把200 mL 3 mol·L-1 BaCl2溶液与100 mL 3 mol·L-1 KCl溶液混合后,溶液中的c(Cl-)仍然是
3 mol·L-1
D.把100 mL质量分数为20%的NaOH溶液与100 mL H2O混合后,溶液中NaOH的质量分数是10%
解析:A项错误,因为100 mL 3 mol·L-1硫酸与100 mL H2O混合后的体积小于200 mL;B项正确,w=×100%=10%;C项错误,因为3 mol·L-1的BaCl2溶液中的氯离子浓度为6 mol·L-1,
混合后溶液中氯离子浓度大于3 mol·L-1;D项错误,因为NaOH溶液的密度大于1 g·mL-1,加入水的质量等于100 g,所以混合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于10%。
答案:B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60分)
11.(15分)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杂质不要求回收),把适当的试剂、操作方法的序号写在相应的括号内。
a.加适量盐酸、过滤
b.加适量水、过滤、蒸发
c.加适量水、过滤
d.加热(高温或灼烧)
e.加适量盐酸、蒸发
f.冷却热的饱和溶液、过滤
(1)碳酸钙中混有少量的碳酸钠()
(2)氯化钾粉末中混有碳酸钾()
(3)氧化钙中混有少量的碳酸钙()
(4)二氧化锰中混有少量的炭粉()
(5)硝酸钾中混有少量的食盐()
解析:(1)中利用CaCO3不溶于水,Na2CO3易溶于水,加水,过滤干燥即可除杂。
(2)中KCl和K2CO3均易溶于水,故不能用过滤法分离;可用盐酸,反应后,再将溶液蒸发即得到氯化钾晶体。
(3)中利用高温分解法,使CaCO3分解除去并生成CaO。
(4)中二者均不溶于水,可利用炭粉易燃方法,选用d。
(5)中利用二者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差异,采用结晶法分离除杂。
答案:(1)c(2)e(3)d(4)d(5)f
12.(15分)今有一混合物的水溶液,只可能含有以下离子中的若干种:K+、N、Cl-、Mg2+、Ba2+、C、S,现取三份各100 mL溶液进行如下实验:
第一份加入AgNO3溶液有沉淀产生。
第二份加足量NaOH溶液加热后,收集到0.08 mol气体。
第三份加足量BaCl2溶液后,得到干燥沉淀12.54 g,经足量盐酸洗涤、干燥后,沉淀质量为4.66 g。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以下问题:
(1)由第一份进行的实验推断该混合物是否一定含有Cl-。
(2)由第二份进行的实验得知混合物中应含有,其物质的量浓度为。
(3)由第三份进行的实验可知12.54 g沉淀的成分及物质的量是。
(4)综合上述实验,你认为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A.该混合液中一定含有K+、N、C、S,可能含Cl-,且n(K+)≥0.04 mol
B.该混合液中一定含有N、C、S,可能含K+、Cl-
C.该混合液中一定含有N、C、S,可能含Mg2+、K+、Cl-
D.该混合液中一定含有N、S,可能含Mg2+、K+、Cl-
解析:(4)n(N)=n(NH3)=0.08 mol
c==0.8 mol·L-1
n(S)=n(BaSO4)==0.02 mol
n(C)=n(BaCO3)==0.04 mol
根据电荷守恒:n(K+)×1+n(N)×1=n(Cl-)×1+n(C)×2+n(S)×2,n(K+)=n(Cl-)+0.04 mol,K+一定有,且n(K+)≥0.04 mol,A正确。
答案:(1)不一定(2)N0.8 mol·L-1(3)BaCO3 0.04 mol、BaSO4 0.02 mol(4)A
13.(16分)有A、B、C、D四种元素,已知A元素原子的第一层和第三层电子数相同;B元素原子的第二层比第一层电子数多5个;C元素的+3价阳离子和氖原子具有相同的电子数;D元素的原子核外有4个电子层,第一层与第二层电子数之和等于第三层与第四层电子数之和。
根据题意,完成下列填空:
(1)元素符号:A,B,C,D。
(2)A的原子结构示意图,B的阴离子结构示意图,C的阳离子结构示意图,D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解析:A:第一层和第三层电子数相同,推出A为镁元素;B元素原子的第二层比第一层电子数多5个,推出B元素为氟;C元素的+3价阳离子和氖原子具有相同的电子数,推出C元素为铝;D 元素的原子核外有4个电子层,第一层与第二层电子数之和等于第三层与第四层电子数之和,推出D元素为钙。
答案:(1)Mg F Al Ca(2)Mg○+12
F-○+9Al3+○+13Ca○+20
14.(14分)A、B两种常见金属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是8∶9。
将两种金属单质按物质的量之比为3∶2组成1.26 g混合物。
将此混合物与足量稀硫酸反应,放出1.344 L(标准状况)氢气。
若这两种金属单质在反应中生成氢气的物质的量相等,求A、B两金属的摩尔质量各为多少? 解析:M A∶M B=8∶9,n(A)∶n(B)=3∶2,n(H2)==0.06 mol
金属与酸反应关系式:R~H2(n为金属的化合价),当物质的量之比n(A)∶n(B)=3∶2时,它们生成的氢气物质的量相等,则它们的化合价之比为2∶3。
常见金属中,A的化合价应为+2,B
的化合价为+3。
根据金属总量得关系式:M A×n(A)+M B×n(B)=1.26 g
根据产生的氢气总量得关系式:n(A)×+n(B)×=0.06 mol
由题给条件可知:n(A)∶n(B)=3∶2,解得:M A=24 g·mol-1,M B=27 g·mol-1。
答案:24 g·mol-127 g·mol-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