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体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①经济体制改革是一场 深刻的革命。它要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的环节和方面,是各种经济关系、 经济利益的调整。它要通过正确地处理中央与地方、国家与企业、国家与集体、集体与个人的经济利益,以充分 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②经济体制改革是促进社会生产力更快发展所必需的。只有改变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 某些环节,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改变一切不利于或妨碍生产力发展的所 有制结构、经营方式、组织形式、管理制度、管理方法,才能解除对生产力发展的束缚,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迅速 发展。③经济体制改革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是在与资本主义制度和封建主义残余的斗争中 发展起来的。不断地从体制上变革旧思想、旧制度、旧机构、旧办法,创立新的思想、制度、组织、方法,社会 主义才能得到不断巩固和发展。④社会主义制度有一个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只有通过改革,才能使社会主义 的基本制度日益巩固和发展,使它的各项具体制度日益健全和成熟起来,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⑤经济体制改革是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保证,它贯串于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全过程。如 果不对体制进行改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不会顺利前进,对经济体制进行有计划、有步骤而又坚决彻底的改 革,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客观需要。
感谢观看
依据
经济体制建立的依据 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它 产生的具体条件是:①首要的是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在领导下的国家有管理和组织经济 的特殊职能,它可以确立经济体制的重要原则、方针、政策和措施,建立经济管理机构,划分管理权限,运用各种 经济杠杆。②实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由于根本利益的一致,就为正确地处理各种经济关系,调节各种经济利益 提供了条件。③实行计划经济。这既保证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又为正确划分管理权限,建立和健全决策、 指挥、监督、调节机构,建立和健全各项管理制度、管理方法创造前提。④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随着生产 力的发展,社会的分工协作和部门、地区、企业之间的经济也越来越密切,客观上要求建立统一的协调的国民经 济体制。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作用和局限
改革开放前的二十多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长期排斥发展商品经济,社会生产 里发展十分缓慢。
建国初期,中国参照苏联的模式,确定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经济体制在建国初期起到了积极的 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它越来越显示出了局限性和弱点,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一大障碍。
发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中国犹如一个极度贫弱的巨人,近5亿人口,960万平方公里国土的国家, 全国主要工业品最高年产量仅为:纱44.5万吨,布27.9亿米,原煤6188万吨,发电量60亿千瓦小时;粮食最高年 产量也只有1.5亿吨,棉花84.9万吨。此为新中国经济发展的起步点。
通过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50余年后的今天,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国之一, 人民生活也整体达到小康水平。从1953年到2000年,中国已陆续完成九个“五年计划”,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而1979年以来的改革开放,则使中国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进入二 十一世纪后,中国经济继续保持稳步高速增长,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万亿元,增长速度达8%。
发展历史
改革开放的中国经济
中国经济的发展,在实践的探索中,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历程。新中国刚成立时,由于长期的战争,工 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国家财政经济极端困难,在继续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同时,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恢复 和发展的措施,国家的经济情况逐渐好转,1961年至1965年,国民经济转入调整时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 发展。正如同志后来所指出的“建国头七年的成绩是大家一致公认的。”“当然也有缺点。从工作来看,有时候 在有的问题上是急了一些”“文化大革命前的十年,应当肯定,总的是好的,基本上是在健康的道路上发展的。 这中间有过曲折,犯过错误,但成绩是主要的。这以后,1966-1976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则几 近停止状态,到1976年,整个国民经济濒临崩溃。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最重要的改革内容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中国政府一直推行计划经济体制, 由国家专门机构“计划委员会”来规划和制定经济发展各个领域的目标。工厂按照国家计划生产产品,农村按照 国家计划种植农作物,商业部门按照国家计划进货和销售,所有的品种、数量和价格都由计划部门统一制定。这 种体制使中国经济能够有计划有目标地稳定发展,但也严重地束缚了其本身的活力和发展的速度。二十世纪七十 年代末期,当时的中国领导人注意到中国经济及其发展速度与世界的差异,作出重大决策:对中国实行了几十年 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
内容
包含的内容主要有:①国家管理国民经济的基本原则、方针和政策;②生产资料所有制具体形式与结构,包括 各种经济形式的配置和经营方式;③经济组织形式,包括管理、调节、监督机构的设置等;④管理权限的划分,包括 计划、人力、物力、财力等权限,中央与地方、国家与企业以及管理机构、各类人员的权限与职责的划分;⑤管理 制度,包括计划、财务、物价、税收、信贷、现金、物资、商业、外贸、劳动、工资、人事、基本建设、技术改造、 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以及企业的生产、购销、质量、技术、储运、承付等一系列管理制度;⑥管理方法,包括 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上述各项内容是相辅相成的。
国民经济体制
管理国民经济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01 内容
03 发展历史 05 完善和改革
目录
02 依据 04 发展 06 改革的意义
国民经济体制包括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各个地区、各个行业、各个经济单位的各项体制;生产、流通、分配、 消费各个过程的体制;农业、工业、基本建设、交通、运输、建筑、物资、外贸、商业、服务等各个部门的体制; 计划、劳动、工资、财政、金融、价格、税收等各个环节的体制;中央与地方、经济区、中心城市、企事业等各 个层次的体制;总公司与分公司、全民所有制企业和集体经济组织的体制,等等。各个过程、部门、环节、层次 等经济体制互相、相互交错,形成了整个的国民经济体制。
1978年,改革率先在农村展开。
完善和改革
经济体制的完善和改革 革。
各社会主义国家为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先后进行或正在进行国民经济体制的改
中国原有的经济体制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和弊病。主要表现为:①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而且不平衡的实际情 况,片面追求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高度公有化,甚至追求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②忽视甚至否认商品经济,排斥利 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杠杆,过分集中,不利于国民经济生动活泼地发展。③没有全面贯彻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 忽视劳动者集体和个人的物质利益,实行统收统支的财政管理体制,形成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 的“大锅饭”的平均主义弊病,严重地束缚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的发挥。④政企职责不分,把全民所有同国家 机构直接经营混为一谈,压制了企业的生机和活力。条块分割、割断各地区各部门之间经济的自然,妨碍了经济 技术交流与商品经济的发展。1978年12月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着手对国民经济体制进行改革。1984年10月, 中国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经过几年的改革实践,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 效。1987年10月,中国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深化改革的任务,要求围绕转变企业经营机制这个中心环节, 分阶段地进行计划、投资、物资、财政、金融、外贸等方面体制的配套改革,逐步建立起有计划商品经济新体制 的基本框架,即:①按照所有权经营权分离的原则,搞活全民所有制企业;②促进横向经济联合的进一步发展; ③加快建立和培育社会主义市场体系;④逐步健全以间接管理为主的宏观经济调节体系;⑤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 提下继续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⑥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和正确的分配政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