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江苏省扬州市高邮朝阳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江苏省扬州市高邮朝阳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
末试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石狮子
胡炎
(1)一千年前,那个黑脸膛的石匠,在灼烈的阳光下雕刻着面前的巨石。

后来,这块巨石变成了一头威严的石狮子,那个石匠反剪着双手,满意地欣赏着自己的作品,打满水泡的嘴里咳出一团污血,倒在了石狮子的脚下。

(2)当然,历史没有记下那个石匠的姓名。

一千年后,我站在石狮子的面前,遥想着石匠炉火纯青的雕刻技艺和那张黑脸膛上纷飞的汗珠,试图还原岁月深处的现场。

盛夏七月,毒日头正在我的头顶疯狂燃烧,所以我想当然地为石匠设置了一个燥热的季节。

(3)这里埋葬着一个古代的将军。

石狮子为他镇守着另一个世界。

我在史志和碑文里早已领略了将军生前剽悍勇猛的风采。

此时,他就躺在石狮子后面那个巨大的墓冢下,让人感到他似乎依然活着,只是改变了肉体的形式,因为他的威名和这一派令人肃穆仰视的庄严从来都不曾消失,无论在文字里还是在人们的传说中。

(4)消失的,只有那个平凡的石匠。

(5)我坐在石狮子前方的石阶旁,那里正好有一棵树,投下了有限的阴凉。

我承认,我像石匠一样平凡,甚至可以说,我连石匠也不如,简直可以称得上平庸。

我想我用不了一千年,也许几十年后我就会在这个世界上消失得了无痕迹。

没有人会为我雕刻一头石狮子,我当然更不可能躺在那个雄伟的墓冢下,身穿驰骋疆场的铠甲,受万世瞻仰。

就此而言,我有理由羡慕那个名不见经传的石匠,因为屹立千年的石狮子告诉我,那一定是个杰出的石刻艺术家,尽管他在浩瀚的历史中同样微渺如蚁。

(6)日光也许穿越了千年,保持着同当年一样的温度。

我看着石狮子,仿佛听到叮叮当当的凿石声。

石屑在石匠粗糙的手下像岁月一样飞扬、沉落,终化于寂灭。

石匠是一个沉默的人,我想,因为凿斧是他唯一的语言。

他的眼睛很大,但却经常眯起来,从不同角度观察着石头的造型、布局与线条。

他双手的虎口由于不间断的摩擦和冲击而迸开了一道道血口,但他感觉不到疼痛。

那些血珠和他的汗水一起融入了面前的巨石,而让那块沉默的石头获得了灵性。

石匠就这样凿着寂寥而漫长的时光,生命在幽微的刻痕里变得瘦
削、单薄而憔悴。

他想象着石狮子的样子,而完全忘掉了自己的样子。

(7)我不知道这是否有些悲哀,那个石匠,让一块在地壳里沉睡亿万年的石头有了生命,而他却把自己凿成了一块人形的石头。

(8)在接到这个重大任务前,他可能是一个享誉民间的匠人,雕刻过不计其数的石兽、石碑,甚至包括石碾这样的农具和石臼之类普通的家用器皿。

在那个时候,他或许像寻常百姓一样一面雕刻一面抽着旱烟、拉着闲话,考虑着是否把这个吃苦受累的手艺传给子孙,或者干脆什么也不想,只用这个手艺换得衣食,在雇主的家里饮着自酿的烈酒,直到乾坤倒悬酩酊大醉……
(9)但是某一天,他接到官府的指令,要为战死沙场的将军雕刻一头石狮子。

(10)石匠离开家的时候,回头久久地望着他的妻儿。

他没说一句话,似乎预感到这将是一次永久的诀别。

在这里,我猜测石匠当时的心情一定非常复杂,因为这个任务非同寻常,倘若失手必然性命难保。

但我更愿意相信,石匠当时想的并不是这些,而是满怀着对将军的敬仰,他要为这个戎马一生、保家卫国的将军做点什么,那就是用一头骁勇无敌的石狮子镇守将军的仙府,让他的敌人和跃跃欲试的盗墓贼望而生畏。

他要为这头石狮子献出毕生所学,用他的血和生命滋养艺术和精神,为石狮子安放一个充满血性的灵魂。

(11)一千年后,石狮子高踞于我的面前,佐证着我的猜测。

不仅如此,它随时准备冲跃的姿态还告诉我,石匠的想象力发挥到了极致。

他也许把自己变成了一头石狮子,他平凡的生命和非凡的灵魂最终和一方巨石融为一体。

(12)我站起来,走到石狮子跟前,抚摩着它滚烫的身躯。

它的温度应该超过了40度,那是灵魂的体温,比日光更加炽烈。

它看着我,穿过千年的风雨说:(13)“如果没有他,我只是一块石头。


(14)我点点头:“我懂。


(15)石狮子微笑了,它微笑的样子竟然如此亲切,就像一个脸膛黝黑的石匠,在阳光中绽开的密密麻麻的皱纹。

一千年前他忘记了微笑,而在一千年后,他微笑着递给我一只凿斧和一把雕刀。

我犹豫了一下,接过来。

在我远离石狮子的时候,一方伟岸的巨岩从我生命的地壳里站起,对我说:“来吧,我一直在等你。


(原载《大观·东京文学》)10. 理解文中加点句子的含义。

(1)我有理由羡慕那个名不见经传的石匠。

(2)我不知道这是否有些悲哀。

11. 赏析文中划波浪线的语句(“我站起来……我懂”)。

12. 概括第8段文字的内容,并简析此段在文中的作用。

13. 结合末段,谈谈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参考答案:
10. (1)我羡慕平凡的石匠借助石狮子使自己的生命有了价值。

(或:我希望自己平凡的生命能够陪伴一位崇敬的英雄而永存。

意思相近即可。


(2)我不清楚石匠牺牲自己的生命而投注到了一块石头中是否可悲(值得)。

11. ①运用想象,虚拟了一场富有意味的对话,从侧面表现出石匠为石狮子安放了一个充满血性的灵魂,借由石狮子实现了人生价值。

②运用了动作、语言描写,表现了“我”与石狮子以及“他(石匠)”的心灵沟通和精神交流表现了“我”的感悟。

(或:表现了石狮子与石匠对我的精神影响)
③运用拟人手法,表现石狮子对石匠的价值的肯定;运用对比手法,通过石狮子的温度与日光的比较,突出表现石狮子灵魂的热度。

12. 概括:猜想石匠先前“享誉民间”的日常生活。

作用:①交代他的手艺高超,为下文他创作伟大作品埋下伏笔(作铺垫)
②与下文他的人生转折形成对比,更突出表现一位民间匠人接受任务之后,由崇敬将军而引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由此提升了人生价值。

13. ①通过我在石狮子面前的感悟思考,表达了我重新塑造(雕刻)自己,提升人生价值的愿望。

②表达对石匠献身创作、超越平凡的崇敬之情。

③石狮子的经历象征着平凡的生命可以通过雕琢提升获得非凡的灵魂和价值。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注意从本句入手,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

其次要注意对本句的语法分析,了解本句的主干与枝叶成分,尤其要注意枝叶部分,从而确定关键词。

第三要注意本句子与上下文的句子之间的关系。

第四既要答出表层意思,又要答出深层意思。

本题(1)中的关键词有“名不见经传”“理由”。

“名不见经传”意思是“平凡”。

石匠被羡慕“理由”是他雕刻了一头石狮子而使自己的生命价值得到提升;或平凡石匠通过石狮子得以陪伴一位令人崇敬的英雄而永存。

(2)中关键词是“这”,根据后文“那个石匠,让一块在地壳里沉睡亿万年的石头有了生命,而他却把自己凿成了一块人形的石头”可知“这”是指“石匠牺牲自
己的生命而投注到了一块石头中”。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鉴赏写作技巧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判断句子用到的写作手法,然后结合句子含义理解这样写的好处。

答题步骤是点出术语,分析运用,
紧扣文章主旨或感情。

手法注意大小的问题。

本题“我”与石狮子的对话是想象,“它的温度应该超过了40度,那是灵魂的体温”“ 如果没有他,我只是一块石头”,侧面表现石匠为石狮子注入血性和灵魂,从而让自己的价值得以提升。

通过“站” “走”等动作描写以及“我”与石狮子的对话描写,表现“我”与石狮子(或石匠)的灵魂交流,心灵对话,表现“我”的感悟。

石狮子说话是运用拟人手法,“ 如果没有他,我只是一块石头”,表现石狮子对石匠的肯定。

“它的温度应该超过了40度,那是灵魂的体温,比日光更加炽烈”运用对比手法,表现石狮子灵魂的热度。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要点概括段落内容及把握文章结构分析段落作用。

解答此类题目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摘取段落中的中心句;另一种,用自己的语言对全段内容进行概括。

和概括段落大意一样,层次大意的归纳必须提纲挈领、简洁明了,力求能涵盖各段落的主要内容。

归纳层次大意,可以借助文章中的中心句或关键语句,并联系全文中心或作者思路来提炼。

看段落的作用,要看本身的作用,与标题、开头、上文、下文、结尾的作用,看它在文章中的地位。

概括内容:据“在接到这个重大任务前,他可能是一个享誉民间的匠
人”“他或许像寻常百姓一样一面雕刻一面抽着旱烟、拉着闲话,考虑着”,想象石匠先前“享誉民间”的日常生活。

作用:从内容(交代他的手艺高超),结构(为下文他创作伟大作品埋下伏笔),手法、主旨(与下文他的人生转折形成对比,更突出表现一位民间匠人接受任务之后,由崇敬将军而引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由此提升了人生价值)几个角度来答。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作品主旨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可以品味抒情、议论的语句,一些点明文章写作背景的句子,以及开头的总领句、结尾的总结句,每小节的起始句、文中的一些过渡句等,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分析人、事、物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

本题适合分析人、事、物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

本题末段共有三个形象,“我”“石匠”“石狮子”。

据“一方伟岸的巨岩从我生命的地壳里站起,对我说:‘来吧,我一直在等你。

’”可知“表达了我重新塑造(雕刻)自己,提升人生价值的愿望”。

据“他也许把
自己变成了一头石狮子,他平凡的生命和非凡的灵魂最终和一方巨石融为一体”可知,“表达对石匠献身创作、超越平凡的崇敬之情”。

据“为石狮子安放一个充满血性的灵魂”可知,“石狮子的经历象征着平凡的生命可以通过雕琢提升获得非凡的灵魂和价值”。

【点睛】怎样才能比较有效、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品味语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句是文章重要的语言单位。

如果我们能对文中关键的语句进行深入地体察、细心地品味,了解它们的作用,就可以真正地把握文章的主旨。

这是一个简捷可行,很具操作性的方法。

那么哪些句子是文章的关键句呢?首先是文中一些表示抒情,特别是议论的句子。

其次,我们还要注意一些点明文章写作背景的句子、意在言外、含义丰富的句子,以及开头的总起句、结尾的总结句,每小节的起始句、文中的一些过渡句等。

这些都是我们打开文章主旨这扇牌的钥匙。

一般文章主旨有显隐直曲之分。

即使主旨比较隐曲的文章也可以用这些方法解决。

二、分析人、事、物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

散文的主旨一般是通过情、景、人、事、物的描绘来加以体现的,所以要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就必须了解文章叙了什么事,记了什么人,写了什么景,状了什么物。

具体说来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1、抓住景物描写,理解文章中心。

2、找出文章线索,领会作品主题。

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走进同一片阳光
文/葛克友
到达家乡已近晚饭时分,一派迷人的田园景致扑入眼帘:农舍毗邻,炊烟袅袅,杨树摇曳,玉米金黄。

路边黄豆棵上结满饱满的豆角,鼓囊着就要胀开来。

翠绿丛中红得鲜嫩的辣椒格外惹眼。

乡风轻拂,白果飘香。

一群群闹猛的鸟儿在枝头嬉戏,不知疲倦,轮番起劲地唱歌,仿佛欢迎我这一身风尘的游子归。

儿时熟悉的地气端地从脚下浮起,心驿神荡起来,一种叫温暖的东西从心底弥漫开来。

佝偻着身子、满脸沧桑的双亲,早已等候在村口那座老窑旁,刹那间,激动写在父母亲、妻子女儿和我的脸上,旅途的劳累瞬间消失殆尽。

父亲百般疼爱地摸着女儿的头,母亲赶紧抓着女儿的小手,嘘寒问暖,关切唠叨,仿佛有千言万语,一下子要急于表达。

踏进家门,一股菜饭香味早已飘飞过来,直袭味觉。

父亲备好了我们喜欢吃的“农家乐”:爆炒草鸡、黄豆干烤鱼、辣椒草鸡蛋、尖椒黄豆芽儿、豆角凉拌韭菜花、大葱小鱼干儿、鲜萝卜豆儿、粉浆、煎饼、凉拌茄子等等,这些都是父亲亲手“土制”的家庭菜,再高级的饭店也是绝对看不到的,堪称盛宴。

不夸张地说,这是我吃到的最美味的菜。

父亲脸上露出很有成就的笑容来。

父亲知道我们喜欢田园风光,就带我们到田畴里,这次也不例外。

翌日清晨,我们迎着朝阳,走在阡陌纵横的乡村小路上,大大小小的土狗虽不熟悉,会凑到你的近前,跟你亲近。

蟋蟀低吟,小鸡悠闲地踱步。

满目绿色,满目金黄。

远离都会,远离物欲权力,踩着挂满露珠的幽幽小草,沐浴乡风,倾听乡音,亲近乡情,亲近自然,嗅着泥土的芬芳,谛听自然的声音,心情格外畅快。

人在自然中,自然在心中,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洗涤心灵,给灵魂吸氧,畅快通透,好一曲丰富精彩的田园秋歌。

农家门前,堆满黄豆、玉米等,到了夜晚也不见哪家收进屋子,这里的民风淳朴可见一斑。

一位老大娘席坐地上,总是固定着一两个动作,满足地搓着玉米,享受着丰收带来的喜悦,平淡平凡,真实神圣。

这是故乡的给予,更是父亲的精心安排。

如此“奢侈”的待遇,如此丰盛的“精神”盛宴,让久居都市的我等,来不及细细品味、细细消化。

我思忖着,一定好好咀嚼品味,好好珍惜,好好受用。

在故乡的时间紧而又紧,短短的几天,父亲不忘带着我们走亲串户,联络感情,把维系亲情的那根无形的“亲情链”拉得很长很长,把中华民族那份古老的美好传统延续延展延伸。

这就是我的父亲,老实憨厚,朴质纯粹,他给了我原生态的爱,教我原生态地做人。

17岁那年,我“克隆”父亲穿上戎装,与父亲走进同一片月光。

今天,尽管离开故乡,以一个也算是老兵的身份在大都市“战斗”,但任怎么走也还是走不出父亲的视线,怎么走也走不出父亲的情海,怎么走也走不出父亲的牵挂,怎么走也走不出父亲的叮咛,怎么走也走不出父亲的手心,怎么走也走不出父亲的影子,怎么走也走不出父亲的光辉。

怎么走也走不出父亲的阳光。

11.文中第一段画线部分描写了家乡的田园景致,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父亲“土制”的家庭菜都是农家普通的菜肴,作者为什么说它是“我吃到的最美味的菜”呢?(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结合全文,谈谈标题“走进同一片阳光”中的“阳光”包含了哪些内涵?(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在故乡虽只有短短的几天,父亲却教给了“我”“原生态地做人”的道理,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①选取了家乡秋天代表性的事物。

②从视觉、嗅觉、听觉多角度描写。

③运用比拟的修辞方法,语言表达富有韵味。

12.①它是父亲“亲手”做的,融注了父亲对“我”浓浓的爱意。

②它是“我”朝思暮想的,融注了“我”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

③“菜”朴质纯粹,融注了父亲和“我”“原生态的爱”(真情实意)。

13.①自然的阳光。

②父爱的光辉。

③乡情的和暖。

④生活的纯真。

14.(1)深刻意蕴:①故乡的自然风光:自然对人的灵魂有净化作用,人应该亲近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使灵魂畅快通透。

②故乡的乡风民俗:乡土情结是中华民族的美好传统,人应该永留住淳朴的乡情,使灵魂朴质纯粹。

③老大娘的淡定满足:平淡、平凡地做人、做事,人生才会显得真实,人性才会显得神圣。

(2)情感取向:①久居都市:对浮躁的人心、膨胀的物欲、钩心斗角的权力之争等的厌弃。

②田畴漫步:对敦实淳朴、知足常乐的民风的颂扬。

③走亲串户:对亲密无间的邻里关系的颂扬,对中华民族不忘亲情的古老传统的赞美。

3. 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16分)
①有个孩子问,为什么中国古代建筑都是木结构,而欧洲人却用石头造屋?
②这是一个不太好回答的问题。

当然不是中国人不会使用石头,也不是石材匮乏的缘故,从宫殿台基、栏杆到乡间的石板路、石拱桥,华夏大地上到处都能找到关于石头的记忆。

反过来想,欧洲建筑以石头为主,也并非表示人家不懂木作手艺,更不是他们那片土地上缺少木材。

早在公元前一世纪,罗马人维特鲁威就在《建筑十种》中,记述了木材的采伐和加工。

③有一种解释是人类最初将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是受制于技术条件,因为在金属工具的雏形阶段,处理木材相对显得容易……这种说法显然是把石头建筑的出现推置于木建筑之后,也就是说欧洲的建筑文明应该晚于中国。

可是,想想那些希腊神庙(更不用说埃及金字塔),有关“最初”的自豪感不免令人生疑,其实这上边很难认定孰先孰后。

④问题抑或在于不同的人居理念?还真有那么一说。

有人正是从木材的温润质感与石头冷冰冰中看出了不同的生活意趣。

有人不惮其烦地论证木结构建筑如何暗合农耕文化的田园诗意,好像石头城堡只能充作吸血鬼骑士的文化符号。

还有人把中国建筑匀称流畅的线条视如天地人的和谐之境,而把注重体积感和立面装饰的西方建筑看作是一味张扬等等。

⑤建筑史著作里经常充满了诸如此类似是而非的说法,前卫学者喜欢将传统文化与时尚趣味一锅乱炖,而这本身也成了一种时尚。

难道人们真是为了观念而栖居?如果要打捞旧日的诗意,也该听听“约之阁阁,椓之橐橐”(《诗·小雅·斯干》)的歌吟,筑版夯土的农民工绝不会想着“回归自然”什么的,造屋正是为了避除风雨虫鼠之害,何曾成了风雅之赏?可是,真的没有主观因素吗?
⑥中国建筑为什么不用石头用木头,大人告诉那孩子,那是为了赶时间,不像你吃饭作业都磨磨蹭蹭。

用石头造房子太慢,在古代光是石料加工和运输就是旷日持久的劳役。

罗马彼得大教堂造了整整一百年,巴黎圣母院造了一百八十多年,而德国的科隆大教堂前后耗时竟达六百年之久。

神是永恒的,不妨天长地久耗下去。

可是钟情于现世的中国人绝对等不起,尤其是中国的皇帝和官员们。

中国历史上每一次改朝换代都是一番大兴土木,嵯峨相接的宫殿一转眼就起来了,实在是靠了木结构的施工便利。

换作西方人凿石垒堡的搞法,怕是皇帝等到死也住不进宫里。

对了,皇帝死后的寝宫倒是万古永恒的石头建筑,他们大多即位之初就开始修造自己的陵墓,那档子破事可以搞上几十年。

⑦所以,开皇二年,隋文帝下诏营建新都。

宇文恺奉诏,只用了短短的一年就建成了大兴城(长安)。

而明代永乐皇帝迁都北京,营造宫殿只用了四年光景(精雕细刻的紫禁城也只用了十几年)。

当然,造得快也毁得快。

并不都是“楚人一炬”,戍卒未叫人心早已浮动。

中国历史上从来不乏重新洗牌的机缘,天变不足畏,风水轮流转,别说生不逢时没人给你机会。

中国人以生命的尺度调谐做事情的节奏,并不是发觉落后于西人之后,才有了“大跃进”的思维。

现在不也有把刚盖了十年十几年的大楼都炸了的事么?
⑧“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所以留不下城堞和穹顶,留下了一堆沉痛的文字。

1.(2分)第②段中“记忆”的含义
是。

2.(4分)对本文理解符合文意的两项
是 ( )( )
A.对于木结构建筑暗合农耕文化田园诗意的说法,作者给予了充分肯定。

B.作者认为中国建筑线条匀称流畅,但不如西方建筑注重体积感和立面装饰。

C.第⑤段画线句中的“时尚”指将传统文化与当下趣味糅合在一起的时髦做法。

D.中国古代木建筑难以保存,原因在于频繁战争的破坏和木质材料的自身特点。

E.统治者的急功近利不仅使宫殿建筑难以久存,也加剧了社会的动荡不安。

P.文末引用“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强调了要提升生命价值的主旨。

3.(4分)对文章开头孩子的疑问,作者之所以认为“这是一个不太好回答的问题”,不是因为建筑材
料、、方面的问题,而是因为。

4.(2分)第⑥段列举罗马彼得大教堂、巴黎圣母院和科隆大教堂建造过程的耗费时日,意在表
达。

5.(4分)请联系高中语文教材中相关课文,谈谈你对文章结尾处“所以留不下城堞和穹顶,留下了一堆沉痛的文字”的理解。

参考答案:
4.中国古代统治者对现世享受的追求(2分)
5.(4分)联系的课文相关内容恰当(1分)能正确理解、分析“留不下……”、“留下了……”的含义(2分)语言通顺(1分)。


[例]晚唐杜牧《阿房宫赋》,铺采摘文,极写宫殿的豪华奢侈,“矗不知几千万落”。

结局是“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杜牧深叹‘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始皇帝自以为皇权固若金汤,横扫六合,最终连一座宫殿也没留住。

倒是杜牧的讽喻和警戒长留史册,令人感叹!如联系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贾谊的《过秦论》,根据表述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长孙嵩,代人也,太祖赐名焉。

父仁,昭成时为南部大人。

嵩宽雅有器度,年十四,代父统军。

昭成末年,诸部乖乱,苻坚使刘库仁摄国事,嵩与元他等率部众归之。

晋将刘裕之伐姚泓也,太宗假嵩节,督山东诸军事,传诣平原,缘河北岸列军,次于畔城。

军颇失利。

诏假裕道,裕于舟中望嵩麾盖,遗以酃酒及江南食物,嵩皆送京师。

诏嵩厚答之。

又敕简精兵为战备,若裕西过者,便率精锐南出彭沛,如不时过,但引军随之。

彼至崤陕间,必与姚泓相持,一死一伤,众力疲弊。

比及秋月,徐乃乘之,则裕首可不战而悬。

于是叔孙建等循河趣洛。

遂入关。

嵩与建等自成皋南济,晋诸屯戍皆望尘奔溃,裕克长安,嵩乃班师。

太宗寝疾,问后事于嵩。

嵩日:“立长则顺,以德则人服。

今长皇子贤而世嫡,天所命也,请立。

”乃定策禁中。

于是诏世祖临朝监国,嵩为左辅。

世祖即位,进爵北平王,司州中正。

诏问公卿:赫连、蠕蠕①征讨何先?嵩与平阳王长孙翰、司空奚斤等曰:“赫连居土,未能为患;蠕蠕世为边害,宜先对大檀。

及则收其畜产,足以富国;不及则校猎阴山,多杀禽兽皮肉筋角,以充军实,亦愈于破一小国。

”太常崔浩日:“大檀迁徙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