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学研究的一部新奇之作——评冯用军教授《科举学新论--跨学科研究视角》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
●书评——陈兴德主持
科举学研究的一部新奇之作
——评冯用军教授《科举学新论——跨学科研究视角》
程 伟 胡晨愉
科举是中国最为健全的一种考试选才制度,也是
最为重要的一项政治及社会制度,从隋唐至明清在中
国历史上存在1300年之久。

作为传统中国的“抡才
大典”,科举制对隋唐以来中国乃至整个东亚的政治、
社会、教育、文化等方面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于科举制度地位重要且影响巨大,因此以往国内外学
术界十分重视科举制研究。

20世纪20年代,现代意
义上的科举研究渐自兴起,至20世纪90年代刘海峰
教授首次提出将科举学作为一门专学进行研究。

2005
年,其专著《科举学导论》问世,以开阔的视野,坚实的
论据,详尽的阐述,叩石垦壤,固本拓新,为科举学发展
搭建起系统的理论框架,开创了融会贯通的科举研究
范式。

冯用军博士师从刘海峰教授,尊师贵道,且敢为
新奇之论,受新红学启发,将古代科举学与现代科举学
区分开来,提出建立“新科举学”,并将所思所想汇聚
成书,以《科举学新论——跨学科研究视角》之名出版。

该著作43万余字,分8章,对科举学的跨学科性、基本
理论体系、生长模型与路径、学科设置、研究评价等方
面进行分章论述,观点新奇,内容广博、资料宏富。


读全书,其特色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立论大胆、观点新奇
自20世纪90年代,刘海峰教授首次提出建立
科举学以来,学术界对科举学的研究热情与日俱增。

2005年其专著《科举学导论》的问世,为科举学构建了
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和发展平台[1],被学术界视为科
举学形成的标志,引导着科举学研究日益深入。

不同
于刘海峰教授将科举学视作“一门综合性的专学”[2]2,
冯用军博士另辟蹊径,从跨学科研究视角出发,提出与
古代旧科举学、现代科举学相区别的“新科举学”,并着
力于加速科举学学科制度化建设进程,推进科举学知
识分支,助力科举研究由问题取向转至学科取向,所期
之境,任重道远。

作者认为自科举学成为一个独特的
研究领域以来,便带有显而易见的学科定位缺陷,这种
缺陷长期存在于科举学发展进程中,始终未得到根本
解决,以至于在科举学研究领域,以问题为指向的科举
研究虽取得了可喜可贺的研究成果,但以学科为指向
的科举学研究仍建设缓慢。

究其原因,不仅在于独特
方法论与学科生长模式的缺失,还在于长期将科举学
限于专门研究领域的狭窄框架,而跨学科研究方法则
是推动科举学学科理论研究和分支学科建设的有益尝
试。

冯著主张运用跨学科方法构建科举学的理论体系,
从科举学研究对象和范畴、科举学学科性质、科举学学
科体系规范化三方面论述,论证科举学作为一门跨学
科学问和新兴边缘交叉学科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并对
科举学的生长模式与路径、学科设置等进行研究,行文
之间无不充满新奇的观点和大胆的论述。

作者简介:程伟,男,河南商水人,天津大学教育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科举史、科举学 (天津 300354);胡晨愉,女,重庆市奉节人,天津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科举制度 (天津 300354)
第二,视角独特、方法多元
作为当代科学研究的热门范式,跨学科研究打破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界限,突破了传统科学部类的划分束缚,发挥着拓展学科格局、引领研究前沿的重要作用[3]。

对于科举学研究而言,跨学科研究是其博通古今,融汇中西的桥梁。

科举学首创者刘海峰教授认为,科举学的研究对象重要独特,研究内容繁杂广博。

以科举学研究的外延关系为着眼点,历史学、政治学、教育学、文学、社会学等与其关系密切。

对于科举人物、科举活动、科举文化以及科举思想的考察,理应跳出历史学局限,运用多学科视角进行系统、整体的思考。

简言之,科举学是一门需要从多学科角度进行研究的综合性专学[2]16-27。

冯用军博士受刘海峰教授对科举学多学科角度研究卓见的启发,从研究对象、学术团队、人才培养、大科举观、学科价值五个角度切入,系统地论述了科举学的跨学科性。

作者认为科举学以科举人物、事件及要素运行机制为研究对象具有跨学科性。

科举人物如应试士子各行咸集、工农毕至,科举制度包括文、武两科,考题涉及人文社会科学和军事科学等。

在作者眼里无论是开科取士的贡院、传道授业的国子监,抑或是主兴文脉的孔庙、宣扬教化的学宫,此类科举制度的物化载体亦具有跨学科性,可从建筑学、美学、经济学与民俗学等角度深度挖掘、砥志研思[4]120。

就学术团队来看,无论从事科举研究的人员,还是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本身特质具有跨学科性。

研究者学科背景多样,来源组织不一,法学家、文学家、政治学者、社会学学者等均在科举学研究领域大放异彩[4]121。

细观作者构建的科举学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人才培养机构与人才培养层次和类型,作者认为亦具有跨学科性,来自不同高校、科研机构的硕博研究生都非常重视科举学研究。

从大科举观视角出发,冯用军博士认为,“大科举观”具有跨学科性,以“大科举观”为基础的“大科举学观”亦具有跨学科性 [4]123。

最后作者指出,跨学科研究促使科举学在研究方法、成果发表、国际合作交流等领域实现跨学科整合,呈现出独特的学科价值,推动了中国科举学大步迈向世界舞台。

为推动科举学跨学科研究的蓬勃发展,作者主张对科举学方法论与具体研究方法进行完善。

除运用历
史文献研究法、理论分析法等定性研究方法外,定量研究法、综合集成法在科举学研究领域也要广泛和综合运用。

作者特别强调跨学科研究的跨层次性研究方法,既适用于问题指向的科举研究,亦适用于学科指向的科举学研究[5]。

总之,科举学方法论和具体研究方法的跨学科性,为科举学具备跨学科研究特性的观点提供了有力支撑。

第三,叙事宏大、论据宽博
自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实行科举取士,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科举废止,科举制度延续1300年。

科举制虽为中国古制,但早已远播海外,其国际影响力不容小觑,不仅在中国的文化教育、政治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并且外延周阔、万方向慕,引起东亚诸国效仿,与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形成东亚科举文化圈[6],渐而对世界各国的官员选拔制度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不用说科举学研究涉及的时间跨度很大、范围十分广博。

在这种宏大的背景下,学术界对于科举学的研究,不应将视野局限于中国境内,而是放眼于受其影响的东亚及西方各国;不仅要用历史眼光观照科举发展,而且要从多学科视角出发,对科举进行整体考察与系统研究[2]4-25。

基于此,冯著为避免以专题研究形式论证科举学陷入冗繁而无效,而是以系统思维的形式试图梳理、整合、论证新科举学的合理性。

对中国科举学研究兼容本土性与国际性提出期许,并依据新兴学科分化的基本原理,从科举学学科内部自发分化、边缘交叉分化和交叉复合分化三个角度,列举出科举学学科衍生分化的典型范例,力求进一步推动科举学学科建设。

作者指出科举学学科内部可自发分化为策学、论学、武学、书院学等。

科举学吸收借鉴史学、文学、心理学等学科的部分理论与方法,形成基本分支学科,如科举文献学、科举史学、科举文学、科举词典学、科举心理学、科举统计学等,并且认为科举地理学、科举建筑学则属于科举学与地理学、建筑学交叉复合分化的新领域[4]189-212。

其所构建的“新科举学”体系十分庞大,牵涉面极广,叙事不可谓不宏大。

从该书引文献资料可以看出,作者不仅系统翻阅了历朝史书,广泛采集了载录科举史实的相关诗集、类书、传记、碑刻、方志,还大量引用了今人论著,从学术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报纸文章等多渠道详
程 伟 胡晨愉:科举学研究的一部新奇之作
尽获取资料,亦兼采外国学者著述,以开放包容、博采众长的态度吸收、借鉴各国科举学研究领域的优秀成果,并将其转换为自身观点的有力支撑。

该书试图为科举学学科建制和跨学科评价奠定理论基础,推动科举学理论体系成熟化、系统化与合理化。

通观全书,无论是从立论考辨,还是叙事炼句,无不体现出作者拔新立异的学术旨趣。

不过,该书观点虽新奇,但有些论辩略显牵强,个别地方考证也有待深入,科举学有些分支学科的提法是否妥当还有待商榷。

并且,作者研究路数与主要从史料出发研究科举的范式大异其趣,在传统史学家看来这种行为不免异类,不过从学术争鸣的视角看,百家争鸣,求同存异,也是学术包容和繁荣应有的景象。

总之,冯著以独特的视角为切入点,以多元的研究方法为手段,以宏大叙事为背景,以宽博的论据为支撑,为“新科举学”创新之说开山辟路,使科举学研究焕发出盎然生机。

参考文献:
[1]吴根洲.显后成学 实至名归:评刘海峰教授《科举学导论》[J].大学教育科学,2007:86-89.
[2]刘海峰.科举学导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程妍.跨学科研究与研究型大学建设[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
[4]冯用军.科举学新论:跨学科研究视角[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0.
[5]刘仲林.跨学科学导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177-250.
[6]刘海峰.东亚科举文化圈的形成与演变[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4):1-9.
 (责任编辑:王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