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4)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赣州四中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初二年级语文试卷
一、语言知识及其运用(10分)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阻遏.(è)佛晓锐不可当.(dǎng)响彻云霄
B 给.予(jǐ) 杀戮迫.击炮(pò)鞠躬精粹
C 荒谬.(miào) 惊骇鳏.寡孤独(guān) 眼花瞭乱
D 瓦砾.(lì) 溃退转弯抹.角(mò)张皇失措
2.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 如今,“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却仍然能让亲情荡然无存
....,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B 老妇人还没有满意。

她要做一个名不虚传
....的坟堆。

又休息了一会,她又捧起土来继续盖上去。

C 好久以后,母亲才收到儿子从部队寄来的信笺,尽管是片纸只字
....,但母亲心里得到了慰藉。

D 在一个月明风清
....的晚上散散步,可以体会到一种超越喧嚣凡尘的快乐。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2分)
A 江西为海昏侯墓开通网上博物馆,展出了2000多年前新出土的汉代文物。

B 受“吉利”“长城”“长安”等国产品牌汽车的冲击,合资品牌汽车的价格一降再降,有的甚至下降了一倍。

C 由于外部因素的介入和干扰,南海局势近来变得更为复杂。

D 江西省在供给侧改革中能否抓住机遇迅速发展,关键在于加速培养大批各行各业的拔尖人才。

4.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

②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

③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④不久在他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

⑤这女人编着席。

A.⑤④②①③ B.③⑤①④② C.⑤①②④③ D.③②⑤①④
5.下列填入语段横线上的句子最能体现“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一项是()(2分)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编算着使自
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A 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自己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种习惯撑着船
B 就像一个大忙人,他按照自己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
C 就像一个大忙人,他按照自己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种习惯撑着船
D 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自己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
二、古诗文积累和阅读(24分)
(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6—7题。

(4分)
河潢①旧卒(唐)张乔
少年随将讨河潢,头白时清返故乡。

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

【注】①河潢:即潢水流域及黄河合流的一带地方,唐朝时期,唐与吐蕃为争夺此地展开了近百年的战争。

6.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 诗中的“河潢旧卒”,就是当时久戍河潢幸存的一个老兵,通过他的遭遇,侧面反映出那个动乱时代的悲惨。

B 从第二、三句中可以看出,他的战友有的战死了,有的和他一样幸运地回到了故乡,正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C 边地的乐曲,足以勾起征戍者的别恨、乡思,他多年来早该听腻。

既已生还故乡,似不当更吹。

“独吹边曲”,老兵却偏要吹,可见旧恨未消。

这应是回家后失望无聊情绪的自然流露吧!
D 老兵西向边地,向着残阳,吹着笛,饱含着他对弃骨边地的故人、战友的深切怀念,这应是日暮之新愁了。

7.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 诗歌第三句从侧面落笔,来表现反映了唐代人民为战争付出的惨重代价。

欲写幸存者的伤悼,但未明写,而是通过末句“独吹边曲”来体现,更加耐人玩味。

B 诗歌以少年出征与头白返乡对比,突出戌边之长,时间之久;以十万将士与“我”对比,突出战争的残酷。

C 此诗叙事简淡,笔调亦闲雅平和。

首句带点豪气,第二、三句中暗含庆幸,末句写那老兵在黄昏时分吹笛,更显悠闲自得。

D 最后一句中的“独”耐人寻味,既包含着老兵失去战友的孤独,又写出他家人不在乡人不
识的孤独。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1题。

(12分)
火牛阵
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①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

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

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

牛尾炬火②,光明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

五千人因③衔枚④击之,而城中鼓噪⑤从之。

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

燕军大骇.,败走.。

齐人遂夷杀其将骑劫⑥。

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叛燕而归田单,齐七十余城皆复为齐。

【注释】①绛:大红色。

缯:丝织品的总称。

②炬火:像火炬一样被点燃。

③因:趁此机会。

④衔枚:古代行军时,为了防止喧哗,让士兵在嘴里横衔着一个像筷子似的小棒。

⑤鼓噪:很多人一起擂鼓呐喊。

⑥骑劫:燕军将领。

8.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
..的一项是(2分)()
A 壮士五千人 / 随其后
B 壮士五千 / 人随其后
C 壮士 / 五千人随其后
D 壮士五千人随/ 其后
9.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3分)
夜纵.牛()燕军大骇.()败走.()
10.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请用原文句子回答)(4分)
(1)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

(2)老弱皆击铜器为声音,声动天地。

11.从田单使用火牛阵打败燕军来看,你认为田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3分)
(三)12. 填补下列句子的空缺处(每空一分,共8分)
(1),万物生光辉。

(2)东皋薄暮望,。

(3)乡泪客中尽,。

(4),波撼岳阳城。

(5)?烟波江上使人愁。

(6)斯是陋室,。

(7)予独爱莲之,,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3~17题。

(15分)
革命头嘉男
①黄昏时,她潜进了一个村子。

②她在村边一户人家的柴草垛与院墙之间的空隙中蹲伏下来。

其实她已筋疲力尽,肚子咕咕响着,胳膊上的伤口灼灼地痛着。

但她深吸了一口气,用以支撑自己,眼睛警惕地盯着四周。

③这户人家的院门吱呀一响,一个大闺女迈出门槛,向柴草垛走来。

这闺女,一根乌黑的大辫子垂到腚下,留着长长的辫梢,红头绳系了有三指宽。

她屏住呼吸,看着这根长辫子。

她也曾有这样一根长辫子,绸缎一样亮光光油滑滑的,村里的姐妹们羡慕,她自己也暗自得意。

两年前,两支共产党的队伍来到她的家乡,她一下子羡慕起那些女兵来了,她们个个都梳着齐耳短发,又新潮又神气,村里人把那叫革命头。

女兵们把村里的女子组织起来唱歌:“人人来宣传,妇女听一番,宣传的话儿好好听,放足闹革命,打败鬼子兵,保家保和平!”于是,会唱民歌的她瞒着娘,跳下火炕,冲出家门,去了区政府,也成了一名“女宣传”,辫子咔嚓一声落了地,她也有一个革命头了。

没想到,只一年,日本鬼子被打跑了,又开始打国民党。

最近的一仗打得不顺,她和战友们被打散了。

④怕吓着这闺女,她一动不动,一声不吭。

⑤闺女抱了一抱柴,扭身离去,辫子晃悠着。

她刚想叫住闺女,一个绾着发髻的中年妇女,挎着篮子从柴垛边的小路经过,她只得又缩了回去。

看着妇女的发髻,她想起了母亲,两年没见,不知母亲怎么样了。

她发现这个村子和她的家乡一样,女人们的发型就两种,没出嫁的就是一根大辫子,出嫁的,上了年纪的,就是一个发髻。

正犹豫着要不要去敲这户人家的大门,那闺女又出来了,又朝柴垛走过来。

她四周瞅了一圈儿,没有人,便轻咳一声,站了起来。

闺女吃了一惊,一看她的发型和衣服,认得是共产党的女兵,脸上的表情松下来,眼睛倏地放出光芒。

闺女也四周看了看,朝她招招手,扭身往家走,她跟了进去。

⑥闺女的娘正在做饭,平静地看了她一眼,和蔼地说:“你不用怕,我儿子也在外面打国民党呢。

”闺女把她领进自己的屋,让她洗了脸,替她包好胳膊上的伤口,又找出自己的一套衣服让她换上。

这时饭也差不多好了,闺女把一碗菜汤和两个红薯摆在她面前,让她趁热快吃,自己又出去了。

⑦一会儿工夫,闺女带回一个也是绾着发髻的女人,对她说,这是村里妇救会的会长。

妇救会会长上来拉着她的手,问明一些情况,说,让你受苦了,你放心,俺一定要保护好你。

她像见到组
织和亲人一样,心里踏实了许多,虽然吃了点儿东西,有了点儿力气,但是沉重的困倦又黏上来了。

她摇晃了一下,会长和闺女连忙扶她躺下,让她放心好好休息。

⑧她躺在闺女的炕上,迷迷糊糊听到会长和闺女去了外屋,加上大娘,几个人在商量事呢。

会长说,怕是国民党的人又要来搜查了。

大娘说,家里是没地方藏,要不到山洞里躲躲?会长说,天冷了,洞里更冷,谁受得了?再说你知道山上有洞藏,那些人就不知道到洞里去找?闺女说,要不还是老办法,再找个假发髻给她戴上?就说她是俺姐,回娘家来了。

会长说,哄不住那些人,你忘了去年,有两个共产党的女兵藏在咱村,我给弄了两个假发髻戴着,还不是叫那些人一把揪下来,露了馅儿,把人给抓走了?闺女说,兴许来的不是那伙人呢?会长坚定地说,不行,还得想别的招儿……
⑨她的意识越来越模糊,听到的话越来越遥远,慢慢就睡过去了。

⑩天亮后,她醒来,见那闺女正站在炕下对着镜子梳头,辫子没了,是齐耳短发,和她一模一样。

闺女对她笑笑,她愣了一下,也笑笑。

○11果然,那些人来了,挨家挨户搜,把村里四十岁以下的女人赶到破庙里集合。

她也随着闺女去了。

她愣在那里,一夜之间,村里的姑娘媳妇们,发髻和辫子都变成了清一色的齐耳短发。

那些人更是愣着神,眨巴着眼睛,不知从何处下手。

○12革命胜利后,她在文艺单位任职,有机会梳长发,也有机会烫头发,但她一直留着齐耳短发,直到老,病故。

13.文中第③段中划线句子的作用有哪些(4分)
14.革命胜利后,她为什么一直留着齐耳短发,直到老,病故?(4分)
15.文中第⑤段,闺女见到她后,心理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放松→镇定
16.为什么会长会坚定地说“不行,还得想别的招儿……”(3分)
17.第⑩段中,“闺女对她笑笑,她愣了一下,也笑笑”中两个“笑笑”有什么区别?(2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8—21题。

(13分)
带儿子去难民营姚晨
①不久前,我跟家人念叨,等小土豆(我的儿子)长大了,我要带着他去探访难民营。

我母亲当时正抱着只有几个月的外孙,连说我疯了。

②带儿子去探访难民营的想法,于我,不算是心血来潮。

我觉得,探访难民营可以让孩子明白,个体不能脱离群体独立存在,需要照顾群体中的弱者,他作为一个小男子汉,应该培养这份责任感。

③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难民营探访,是在埃塞俄比亚的那次。

我是中国区代言人,按惯例只在亚洲参与活动,但那年埃塞俄比亚战乱特别严重,难民署就跨区发来邀请。

我一口答应,丝毫没担心过安全问题,因为我根本不知道那里战乱的严重性。

④等下了飞机,当地人给我们指着不远处介绍,那里一周前刚发生了枪战,那里又出了爆炸,我不由感慨自己的“大胆”。

⑤难民署的办公区在沙漠边缘,难民营则在沙漠深处四散分布着。

从难民署的办公地过去,光开车就要半天,因此一天只能去一个难民营探访。

⑥那里临近赤道,阳光毒烈,从车里望出去,一望无际的红土,偶尔才会看到矮矮的荆棘丛。

车子开过,会扬起巨大尘沙。

⑦到了难民营后,那场景根本不能用“艰苦”两个字形容,我只能说,在那里,能活下来很不容易。

⑧难民署给难民发有帐篷,这是条件好的,一家七八口挤在里面;但难民是不断增加的,后来的很多都领不到帐篷,只能用塑料布搭个小窝棚。

⑨那是怎样的窝棚啊!当地没有树木,难民只能步行非常远,去找些荆棘当支撑物,所以棚子非常矮,稍不注意就被荆棘刺到。

窝棚里闷热无比,我在里面待了一会,感觉快被烤死。

⑩每天有两顿饭,是用豆子打成的糊糊,根本难以吃饱。

○11但这不是最可怕的,难民告诉我,他们最怕下雨,那里一旦下雨,地上就会黑压压一片,土里的虫子都涌到地面上。

而他们很多人“住所”地面上什么都不铺,根本无处可躲。

每次下完雨就会死一批人。

○12在这群非洲难民中,我是个陌生的东方面孔,孩子们会围着我好奇地看,但大人们大都无动于衷。

他们不关心我是谁,来自哪里,他们只关心是否有粮食、有毯子,或者奢侈地,有一盏灯。

○13在亚洲的难民营,借助翻译,我和难民们聊得很开心,相互交换自己的故事,虽然生活在不同世界里,但却觉得彼此挨得很近。

○14但在埃塞俄比亚的难民营,最令我震撼的是他们的麻木。

无论你说什么,做什么表情,他们都无动于衷。

苍蝇到处都是,落得人一脸一身,但他们就默默坐着,不去驱赶,仿佛行尸走肉一般。

○15母亲带着孩子逃亡,他们告诉我,在那样的环境中,生五六个孩子才能存活一两个。

○16但即使如此压抑的地方,仍有让人感动的细节。

虽然难民署不让我们带零食,但我总想给难民营可怜的孩子一些糖果。

有个小孩子拿到棒棒糖立刻跑出去了。

我以为他躲起来去吃了,我们的摄影后来告诉我,那个孩子是去把糖果分给家人和他的朋友。

○17他们一无所有,可他们却在分享。

○18直到2013年,我担任联合国难民署中国区代言人已经三年了。

我看到整个社会对于难民问题的态度,都在逐步改变。

刚开始那一年,我发的关于难民的微博下的评论,大都是讽刺和谩骂。

“作秀吧。

”“跑到外国给自己贴金。

”“中国的穷人不关心,去关心外国的难民。

”但现在,我微博上发的难民信息下经常会被点上数千个“赞”;联合国难民署一位官员曾跟我说,有中国公民专门打电话到难民署表达捐款意愿,这在此前几乎是不曾见的。

18.开头交代说“我”想将来带着儿子去探访难民营,母亲说为什么我“疯”了?(3分)
19.阅读第⑦-○17段,说说埃塞俄比亚的难民面临怎样的恶劣环境(3分)
20.文章第○12段和第○14段两次写到难民“无动于衷”,难民为什么会“无动于衷”?(3分)
21.作者在第○16段写了一个怎样“让人感动的细节”?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让人感动的细节”?(3分)
22.作者担任联合国难民署中国区代言人第一年发的关于难民的微博,网友的评论大都是讽刺和谩骂。

如果你看到了这些微博,你会如何评论作者的行为?(3分)
四、综合性学习与写作(54分)
(一)综合性学习(6分)
23. 2015年9月3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我国举行了举世瞩目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展示国威军威,凝聚全民力量。

广大网民纷纷发表感言,为阅兵活动点赞。

网民“云谷山人”:看着战机飞过广场上空,有一种无法抑制的情绪高涨,泱泱大国气势恢宏,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无比自豪!
网民“龙茗夜雨”:这次大阅兵是对美丽中国的“精神礼赞”,更是开拓未来的“集结号”。

当今的中华民族已是今非昔比,一个崛起并强大的中国永远都是保卫世界和平的中坚力量。

作为一个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的中学生,你对如此盛大的活动一定给予了热切的关注,请你针对“9·3胜利日大阅兵活动”发表你的感言。

(要求至少用上一个成语和一种修辞手法,150字左右)
(二)写作(50分)
24.请以“那个影响了我的人”或“那件影响了我的事”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2)主题集中,中心突出。

(3)书写工整规范。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4)不少于600字。

初二月考语文试卷答案
1 D
2 B
3 C
4 A
5 D
6 B
7 C
8 A
9 放害怕跑、逃跑
10 (1)因尾巴被烧得发热,火牛都狂怒地直奔燕军,这一切都在夜间突然发生,使燕军惊慌失措。

(2)甚至连老弱妇孺都手持铜器,敲得震天价响(震天动地)。

11 有智谋善用兵
12. 阳春布德泽徙倚欲何依孤帆天际看气蒸云梦泽日暮乡
关何处是惟吾德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3.为下文写她回忆自己的长发及加入共产党的队伍埋下伏笔;为下文写闺女剪掉长发形成照应。

14.以此感激对当年村里人对她的救命之恩;表达她对党的忠诚。

15.惊慌惊喜
16.因为国民党反动派很狡猾,以前用过的方法不一定凑效,而且会长希望找到一个万全之策,不容有失。

17.前者是友好的笑,后者是感激的笑
18.母亲说我“疯”了,是因为:母亲认为难民营所在国家、地区战乱不断,形势堪忧,对女儿、孙子的人身安全表示担忧;母亲认为难民营环境极其恶劣,对女儿、孙子容易造成伤害。

另外,认为带他去难民营没什么意义。

(答对前两点即可得满分)
19.(1)住宿条件差:条件好的,可住帐篷,但很拥挤,还有很多只能住
在用塑料布搭的小窝棚,条件极差。

(2)饮食条件差:每天只能吃两顿,是用豆子打成的糊糊,吃不饱(3)卫生条件差:碰上下雨,会有很多虫子涌到地面上,每次雨后就会死一批人。

20.(1)生活常年战乱温饱不能解决、长期生活在这样的恶劣环境环境,他们只关心粮食、毯子或奢侈地有一盏灯,对别的早已麻木。

(基本意思答对即可)
21.细节:那个男孩拿到我给他的棒棒糖后,没有一个人独自吃掉,而是分给家人和他的朋友。

原因:尽管他们自己一无所有,可他们懂得与他人分享。

22.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