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医学影像学科建设全面提升医院整体实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强医学影像学科建设全面提升医院整体实力
李培秀;张强;刘奋学
【摘要】总结了大型综合医院医学影像学科的管理模式和学科建设的特点,围绕建设医学影像重点学科的背景和意义、中心工作及基本措施,深入分析了影像重点学科的建设,对于医院医、教、研、预防保健工作的影响至关重要,直接影响着医院的发展壮大.指出了学科建设要抓好7个方面,即硬件设施、技术能力、学术能力、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能力、科室制度及科室文化.提出了医学影像学科只有坚持实行统一管理、资源共享、科学分组,遵循全面发展的学科建设模式,才能培养全方位、高素质的医学影像人才,提高医学影像诊疗水平,从而全面提升医院的整体实力,促进医院的现代化发展进程.
【期刊名称】《医疗卫生装备》
【年(卷),期】2014(035)001
【总页数】3页(P150-152)
【关键词】重点学科;医学影像学科;医院整体实力;建设与管理
【作者】李培秀;张强;刘奋学
【作者单位】065000河北廊坊,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心医院影像科;065000河北廊坊,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心医院影像科;065000河北廊坊,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心医院院办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18;R197.3
随着我国医药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面临着新的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如何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将是医院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工作。
在这项工作中,学科建设是基础。
而开展重点学科创建则是优化医院资源配置,提高人员专业素质,提升学科学术地位,促进医院医疗、教学、科研和预防保健等各项工作整体推进、全面发展的根本。
因此,以建设医学重点学科为突破点,全面提升医院的整体实力,是医院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事实上,现代医学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影像医学的高速发展,而医学影像学科建设与其他学科相比,存在着显著的特殊性,本文将就当前国内外的趋势结合我院的实际状况重点介绍。
1.1 医学影像技术多样化
自从伦琴1895年发现X线并应用于医学领域,放射学已由传统的单纯X线诊断
学发展为涵盖诊断和治疗2大技术的医学影像学,包括普通X线诊断学、X线计
算机成像、数字X线成像、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磁共振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发射体层成像、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超声学以及2种影像技术的融合(如PET/CT、PET/MRI)等多种成像技术。
1.2 医学影像多种技术发展迅猛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医学影像学科迅速发生革命性变化,包括介入放射学向
介入影像学的拓展转型;CR、DR取代传统X线屏胶式成像,从而实现了真正意
义上的数字化放射学;CT不断更新换代,现已发展到640层螺旋CT,扫描快、
辐射低、图像好;MRI发展趋于高场强、功能成像、显微成像等;CT、MRI成像速度和分辨率明显提高,灌注、弥散、仿真技术的应用更加广泛;超声向超声造影、三维超声成像和介入超声学发展,应用领域日趋扩大;核医学的主流发展方向是分子核医学;影像诊断由解剖成像发展为分子影像学和功能影像学;图像分析由定位、定形、定性诊断向定量诊断发展;医学影像存档及传输系统和远程放射学快速发展;介入放射学与腔镜、微创治疗、外科高端技术的渗透发展状态正在大规模地改变着
影像医学的实践和服务方式,影像诊疗水平明显提高,影像学科逐步发展壮大,成为包罗万象的“大科室”[1]。
1.3 医学影像学科发展的优势
医学影像重点学科的建设,一是靠先进的硬件设施,二是靠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发展医学影像重点学科与大内科、大外
科相比,相对容易在较短时间内出成绩,也能较快提升临床科室的诊疗水平。
随着诊疗水平的不断进步,影像学科的学术地位可迅速提高,更容易推动临床学科的发展,影像学科也因此受到临床学科更多的关注,二者成为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医教研关系,形成具有广阔前景的良性循环体系,使医学影像学在现代优质医疗服务路径中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2]。
2.1 配置一流的硬件设施
配置较高档次的影像设备能够开展前沿的影像诊疗技术,进行高水平的临床影像学的科学研究,是重点学科建设的基本条件之一。
我院目前拥有多台CT、MRI、PET/CT、DSA、DR、大型PACS等国际尖端设备,这些设备在性能、功能、技术条件等指标上与国内一流综合医院相比并不逊色。
更重要的是,管理者要科学合理地统筹管理和使用这些高端设备,做到物尽其用。
2.2 提升影像技术能力
提升技术能力是重点学科建设的基础工程,要与临床科室建立良好的沟通,深入临床参加会诊及病例讨论,提供可靠的影像支持,随访病例及病理,回顾总结经验与教训,以求提高影像诊断水平。
突出“人无我有,人有我强”的特点:(1)疑难病种诊治与高难技术的突破[3],如早期肿瘤的综合影像诊断、心脑血管病的影像检查,介入影像学与各临床科室的渗透拓展。
(2)技术创新,有所突破,控制本专业技术的制高点,增强发展后劲,如发展循证医学的综合影像学[4],加快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3)加强国内外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促进学术能力的提升。
加强
与国内外一流院校的合作,是推动影像学科技术进步的较好的途径。
2.3 提升影像学术能力
重点学科建设要承担和完成重大科研任务,争取国家级和省部级的重大科技成果,利用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提高学术地位。
确定科研方向和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有稳定的研究方向,形成优势特色,这是学科科研发展的目标,如早期肺癌、早期肝癌、早期心脑血管病的综合影像研究。
这些方面的发展需要影像学科建立有自身特色的医学影像实验室,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藉此提高科研水平,提升医学影像的学术能力。
2.4 搭建合理的人才队伍
人才队伍建设是学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人才队伍建设包括学科带头人培养和学术队伍建设。
学科带头人关系到重点专科建设的成败,重点学科带头人在业内应享有较高的学术声誉[5],把握本专业的发展趋势,团结敬业,为人楷模,懂管理、敢
于管理。
应组织带领专科队伍不断进步。
建立一支专业、学历、职称和年龄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以有朝气的中青年技术骨干为中流砥柱。
分子及功能影像学是医学影像发展的方向[6],要科学合理地配备和使用医、技、工、护各级、各类专业技
术人员,加快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团队型的中青年专业技术骨干。
2.5 具备高级人才培养的能力
重点学科是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在承担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院教学的基础上,还应具有培养研究生、访问学者、进修生的能力。
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进修培训等方式,为同级和下级医院培养技术带头人;积极开展继续医学教育[7],
承办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遵照国家和省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相关文件要求,积极开展和大力推广新技术项目,提高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技术水平。
2.6 制定完善的科室制度与激励机制
重点学科向科学化、规范化发展的保障是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应根据国家颁布的
应用标准和技术规范,结合专业特点及本学科的实际,借鉴国内外先进学科的经验而建立完善。
以有章可循的规划、计划、方案、措施与制度推动学科建设的科学化。
机制的重点是激励机制,激励要从精神和物质着手。
学科肩负着医疗、科研、教学等多方面的任务,因此,绩效评价要客观实际,具有可操作性和经济刺激性;其次是精神鼓励,要给予中青年医生实现价值的平台,要让他们拥有成就感及内心的满足感,个人成就要与晋级、提职、进修学习等挂钩。
落实激励机制一定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以达到充分调动全员的积极性的目的。
2.7 形成独特的科室文化
科室文化是医院文化的组成部分,是科室发展壮大的源泉。
“创新、争雄、奉献、和谐”是我院的精神,“格物、诚信、博爱”是我院医务人员的价值观,科室每个成员都应坚持不断学习,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每一位员工都要拥有博爱之心,全心全意地为患者服务;要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关心热爱自己的科室和专业。
科室文化要体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突出救死扶伤的行业特点,形成正派谦和、仁心仁术、团结向上的医学人文品格。
优秀的学科要有凝集力、进取心,应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使重点学科永葆青春。
经济学家于光远说“三流企业靠
生产,二流企业靠管理,一流企业靠文化”,这些经验在医学重点学科的建设中同样值得借鉴。
3.1 大影像形成合力
国内外的大量事实表明,建设医学重点学科就能够夯实人才和设施这一基础,增强学术能力这一核心,把握人才队伍这一关键,升华文化建设这一灵魂。
发展医学影像重点学科是医院重点学科建设工作中的突破点,是医院发展中具有战略意义的基本建设工作[8],它完善了硬件建设、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技创新、教育发展、学术交流等多项内容。
这些工作也是综合性、长期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医院各方的大力支持与协作,并在发展中不断改进。
3.2 提升影像专业能力,建设影像专家队伍
纵观国内外一些综合医疗水平较高的医院,其影像科室的实力一定是最好的,例如:北京协和医院、301医院、卫生部北京医院、北大医院、宣武医院、盛京医院等
影像科室都是国内一流的,他们把影像资源通过PACS整合,按照解剖系统划分为:神经骨骼组、心胸组、腹组、介入组、核医学组、生物医学工程组等学组,并由此细化为十几个亚专业,这些学组统归影像科统一管理。
按系统分组的优势是专业明确、覆盖广泛、研究深入,有利于学术骨干和专家脱颖而出[9]。
另外,对生
物医学工程人员要给予足够的培养和重视。
3.3 减少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
过去医院传统地按设备分科,如X线科、CT科、MRI科、核医学科、超声科等,虽然在传统管理模式中对人员分配、绩效考
核等方面的工作较为便利,但却有悖于现代医学临床专科的诊疗模式,例如:各科重复及不合理的检查增多,几组人员在做同一工作,重复劳动,各自为战,大大浪费了人力资源;影像医生的知识面窄,仅熟悉自己科的设备影像,对其他设备的影像却一无所知,对疾病的认识如管中窥豹,使漏诊、误诊率大大增加,引发了不必要的医患矛盾,提高了医疗风险,同时也容易挫伤年轻医生的积极性;专业走偏,诊断报告含含糊糊,但求无过,逃避责任,成为临床医生眼中可有可无的科室。
这样的模式既阻碍了先进设备作用的充分发挥,又不同程度地制约着各临床科室的发展,从而影响了整个医院的医疗质量。
科学地建设影像重点学科可以摒弃上述积弊,大大地提高人员和设备的效率。
医学影像重点学科的建设,首先应当摒弃过去传统的松散的管理模式,将按设备分组的五指张开的“手”,变成按系统分组的五指握紧的“拳”,形成合力,协作攻关。
制定学科建设的标准,调动医生的积极性,形成“优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机制,人尽其才,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积极能动性,充分使用设备,使各种
影像设备达到功能最大化、质量最优化、故障最低化、效益最佳化,发挥先进设备的优势,促进临床科室的发展,使影像学科在一定区域和行业内成为有影响的学科,从而全面提升医院的整体实力,推动医院医、教、研、预防、保健工作的健康发展。
管理部门前期重视仪器采购、安装工作[3],而后期忽视对仪器的维修、维护工作;维修人员数量较少,但负责维修、维护的仪器数量繁多,面对一些损坏频率高的仪器,往往没有相应的时间进行维护,这导致部分仪器经常带病工作,随时可能损坏;管理部门虽制定了一定的工作职责,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落实到位。
(1)维修人员在维修仪器时要明白仪器的工作原理及其性能,就需要不间断地提高专业水平,提高专业维修水平及能力。
(2)努力学习,不断地更新知识。
在维修中要多做记录、认真分析、多做探讨,加深对仪器的工作原理及电路作用的了解,以便把仪器修好。
(3)加强和外公司维修人员的技术交流,达到资源共享,以使维修人员加强独立维修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经验[4]。
(4)在为部分仪器买保修、与厂家或代理商签订合同时,可以要求给予基本的维修资料。
(5)仪器使用人员要对仪器的运行情况多做记录(以运行小时计算),在维修仪器时也要在仪器运行记录本上多做详细记录,以帮助其他人员在以后的工作中很快了解该仪器的工作历史,非常具有指导性,这样,维修时才能缩短相应的时间,提高科室的服务质量。
(6)管理部门要增加相应的人员,并对之进行一定的培训,增强维修人员对工作任务的完成能力,促使仪器损坏后维修速度加快,保障仪器的正常运行。
(7)管理部门要求维修人员一人一个维修重点,且在重点上大力发展技术交流与培训。
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医疗仪器的价格有所回落,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多,虽然仪器的应用功能不断增多,但使用越来越简单。
仪器的体积也在不断的微小化,硬件的集成度不断提高,软件的保护功能也在不断增多。
更多加密性无法破解的软件的应用,给仪器维修人员维修设备带来了很多阻力,导致近几年很多人员都进入厂家做售后,这很可能是仪器维修人员未来发展的趋势。
[1]汤黎明,吴敏,刘铁兵,等.医院中临床医学工程学科发展建设的研究[J].医疗设备信息,2004,19(9):1-3.
[2]倪萍,张鲁闽,陈自谦,等.大型医疗设备维修维护策略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2009,30(5):25-26.
[3]郭林.医疗设备综合管理[J].中国医学装备,2010,7(9):37-38.
[4]王忠明,刘立洁,张兵.医疗设备快速发展对医工人员的挑战及对策探讨[J].中国医学装备,2011,8(11):38-39.
【相关文献】
[1]冯鸿燕,郭启勇,卢再鸣.浅谈创新医院文化理念与医学影像科的可持续发展[J].现代医院管理,2009,30(3):25-27.
[2]杨景震.比较影像学临床实践中引发的思考[J].放射学实践,2005,20(6):553-554.
[3]Kudo K,Sasaki M,Yamada K,et al.Differences in CT perfusion maps generated by different commercial software quantitative analysis by using identical source data of acute stroke patients[J].Radiology,2010,254(1):200-209.
[4]Stolberg H O.Evidence-based radiology:a new approach to the practice of
radiology[J].Radiology,2001,220(3):566-575.
[5]张建,罗涛,孙凯洁.领军人才引领医院学科特色发展[J].中国医院,2012,16(1):64-65.
[6]张敏鸣,武新英.关注医学影像学发展热点促进医学影像学科发展[J].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9(2):113-117.
[7]杨小庆.医学影像学重点学科建设与继续医学教育[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27(5):351-353.
[8]吉建伟,郑孔林,葛焕青,等.综合性医院科技创新和学科建设的路径探索[J].中国医院管理,2010,30(9):34-35.
[9]陈自谦,杨熙章,王锦良,等.数字化时代医学影像学科建设与管理相关问题探讨[J].福州总医院学报,2008,15(3):254-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