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三角-经济圈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及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三角”经济圈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及策略
摘要:运用SWOT分析法,从”中三角”经济圈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四方面来分析其未来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中三角”;经济发展;SWOT分析
“中三角”经济圈以长江中游地区相临的湘鄂赣三省环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圈、环鄱阳湖城市群为核心组成,其目标是着力打造继”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之后的中国第四极。
”中三角”能否实现这一目标,其目前面临的情况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
为此,本文通过SWOT工具对”中三角”的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以此来对”中三角”未来发展提出相应的策略。
SWOT分析是对影响区域内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出发,综合分析区域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
1 优势
1.1 区位优势
“中三角”处我国中部的腹地,具有明显区位优势。
区域内部以京广、京九、沪昆铁路构成交通交叉网络,以长江中游交通走廊为主轴,对物资的流动带来了极为便捷的条件。
”中三角”南接”珠三角”,东临”长三角”,北承”环渤海”。
”中三角”与上述三大经济增长极形成互补,并与之实行产业、人才和贸易的双向流动。
1.2 生态优势
生态资源是生态经济发展的物质载体。
”中三角”环境优美,空气质量高,绿色覆盖面广。
区域内”一江串两湖”,水资源相当丰富。
其中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水质持长年保持在Ⅲ类以上;而洞庭湖则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水质也处于Ⅲ类。
植被方面,江西森林覆盖率达60.5%,居全国大陆第2位。
湖北省森林覆盖率为26%。
”绿色宝库”神农架林区是中国中部地区唯一的原始森林。
湖南是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的省份之一,森林覆盖率已达56.1%,大幅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1.3 资源优势
湖南是著名的”有色金属之乡”和”非金属矿之乡”。
这里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是全国矿产品种较多的省份之一。
湖北已发现矿产136种,其中已有探明储量的矿产86种。
在目前已知的150多种矿产中,江西就有140多种。
其中已探明储量的有89种,居全国前五位的有33种。
1.4 旅游优势
旅游业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中三角”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湖北拥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5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处,楚文化遗址73处,三国历史陈迹140多处。
湖南的岳阳、岳麓书院、炎帝陵、舜帝陵、屈子祠和马王堆昭示了湖南历史的久远,张家界与衡山令游人流连忘返。
江西有2个世界遗产、2个世界地质公园、1处国际重要湿地、5个国家遗产、2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8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等资源。
2 劣势
2.1 经济基础薄弱
尽管近几年来三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具备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潜质,但是,其经济总量依然偏低,人均水平也较低。
以2010年GDP为例,湖南为16037.96亿元,湖北为15967.61亿元,江西仅为9451.26亿元。
三省总量为41456.83,不到”长三角”的86313.77亿元的一半,比”珠三角”的广东省的46013.06亿元还少和”京津冀”的43732.30亿元。
2.2 有效制度供给不足
经济发展的制度因素如市场经济制度、产权制度或制度创新方面,”中三角”比较缺乏。
虽然”中三角”也进行了一些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相关的制度性的变革,在个别改革中甚至是先行者,但是总的来说,却无法形成广泛的制度扩散效应,改革也无法向着适应市场机制要求的方向持久深入地进行下去。
2.3 区域产业结构雷同
这些年来由于各自忙于本地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相似,”中三角”三个城市群相互间的经济联系不增反减,在项目、资金争取和承接产业转移等方面彼此间的竞争常常超过了合作。
2.4 产业结构不合理
农业基础薄弱,现代农业还不发达;工业中重工业比重大,产业配套协调能力不强,传统优势产业缺乏品牌支撑,大而不强;服务业中传统服务业比重偏大,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对经济结构调整的支撑能力亟待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需的融资、产业等配套服务跟不上,难以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3 机会
3.1 中部崛起战略的机会
在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实施过程中,西部和东
北得到了更多的国家政策和财力支持,区域经济已经形成对中部夹击的发展态势。
为防止”中部塌陷”,国家及时研究制定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规划和措施,并从政策、资金、重大建设布局等方面给予支持,这对”中三角”的发展无疑是重要的机遇。
3.2 趋向内地的产业转移
随着沿海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及其资源、能源限制的日益突出,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速度与进程将进一步加快,”中三角”的地理位置将使其最先也最快捷地融入”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经济圈。
3.3 国家重大战略的机会
近年来,国家批复了一大批国家试验区和经济战略区。
”中三角”也从中获得了巨大的机会。
2007年12月国家发改委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这对湖北和湖南来讲是一个非常好的机遇,用”两型”带”两化”(即工业化和城镇化),让”两化”有了新的高度。
在2009年12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也被批准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这对实现江西崛起新跨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4 威胁
4.1 区域经济发展对投资依赖较大
2010年,”中三角”投资率为69%,比”长三角”的47%和”珠三角”的广东的34%多出许多。
在消费率上,三者相差不大,分别为36%、35%和38%5。
而在出口方面,”中三角”明显不足,2010年全区域出口总额仅占全国的 2.3%,而”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广东分别为40%和29%。
因此,要转变区域经济发展方式,须进一步增强三大需求的协调性。
4.2 高耗能行业比重较大
以江西为例,2009年六大高耗能行业工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尽管有所下降,比重仍达47.2%,接近一半水平。
4.3 区域竞争程度加剧
2009年以来,国家密集批复了十几个以省域范围为主的区域规划,并由此带来了区域间的激烈竞争。
其中成渝经济区于2010年3月获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
又如2011年国庆前夕,国务院正式把建设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
可以预见的是,在”十二五”期间,”中三角”与其他经济区都将为成为除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之外的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而展开激烈的竞争。
5 策略
5.1 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一是发展服务业。
既要加大资金投入和硬件建设,又要加快改革力度,努力破除制约服务业发展的观念性、体制性、机制性障碍。
二是扩大消费潜力。
通过改善环境来提升消费竞争力,通过创造消费热点、促进消费升级来创造消费,三是推进生态经济建设。
坚持把企业节能和社会节能结合起来。
5.2 加强合作
具体组织上,可由三省设立”中三角经济区办公室”,制定相应的鼓励发展的政策,在土地、资金、项目等方面予以扶持。
不断推动三省经济互融形成极、交通互联形成网、产业互接形成链、旅游互拓形成串、市场互动形成圈、教育互促形成片、生态互惠形成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5.3 推进市场化进程
在推进市场化进程中,政府职能的转变极其关键。
政府要降低体制成本、转变政府职能和规范市场秩序为重点,实现经济体制的全面转轨,为”中三角”追赶型跨越式发展提供体制保证。
可行的措施有建设廉洁高效政府、加强法制建设、建设社会保障体制以及不断完善市场要素体系。
5.4 克服劣势、发挥优势,提高经济竞争力
当前,虽然整体上讲,”中三角”经济发展条件和发展程度相对于沿海发达地区有一定的差距,存在一定的劣势,同时一些领域和条件上也存在相对优势。
”中三角”应克服资金、制度、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劣势,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等方面的优势,选择好适宜的产业予以发展,必然会提升”中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邹薇.湖北经济发展现阶段的特征与战略选择[J].政策,2012(05).
[2.]叶民英.湖南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思考[J].湖湘论坛,2010(3).
[3][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