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课件:感染性疾病-微生物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宿主易感性的因素: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力(关键因素) 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力
影响宿主易感性的其它因素
1、遗传因素:种属特异性/个体差异性 大多数生物体不能感染人类,人类缺乏这些生物体感染的入侵
门户/人体并不能提供这些生物体寄生所需要的条件 多数人感染HBV后可激起强有力的特异性免疫应答,清除病毒,
限制、杀灭病原体;造成感染组织的进一步损伤
发热
外源性/内源性致热源 机体的保护性反应:有利于抑制病原体增殖,
有利于宿主免疫系统清除病原体
特异性免疫应答
凭借特异性免疫力限制感染,杀灭和清除病原体,疾病痊愈,机体康复
五、感染的预防
消除和控制传染源
控制、隔离、治疗患者; 扑杀携带和传播病原体的动物; 家畜、家禽或宠物预防接种
急性普通型肝炎,痊愈;部分人感染HBV后不能形成强有力的 特异性免疫应答,不能有效地清除病毒,慢性肝炎 2、年龄因素 3、营养和代谢因素 4、疾病因素 5、药物和医源性因素
影响感染发生的流行病学因素
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传染:病原体从一个宿主转移到另一宿主, 并引起感染发生的过程
(G+和G-细胞壁的共有组分为肽聚糖)
(竞争转肽酶、
抑制五肽交联桥 与四肽侧链D-丙 氨酸间的联结)
(β-1,4糖苷键)
聚糖骨架:由N-乙酰葡糖胺(G)和N-乙酰胞壁酸(M)经β-1,4糖
苷键连接的多糖支架;
四肽侧链:L-丙、D-谷、L-赖、D-丙(a、b、c、d);
五肽交联桥:五个甘氨酸
转肽酶
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
2、磷壁酸 teichoic acid
功能: 抗原性强、与细菌代谢、致病性有关
• 磷壁酸 teichoic acid
壁磷壁酸 wall teichoic acid:结合在肽聚糖上 膜磷壁酸 membrane teichoic acid:结合在细胞膜上
故又称:脂磷壁酸 (lipoteichoic acid, LTA), 链球菌的黏附因子
(1843~1910)
微生物学发展中的几个重要科学家及其贡献
1、列文虎克 (Antony van Leeuwenhoek, 1632~1723):
荷兰人,1676年,发明第一台显微镜
2、法国科学家巴斯德 (Louis Pasteur,1822~1895): 1)否定了微生物的“自然发生说” 2)巴氏消毒法 3)疫苗:炭疽杆菌和狂犬病毒的减毒活疫苗 3、德国科学家柯赫 (Robert Koch,1843~1910):
非细胞型微生物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代表生物 病毒
细菌,支原体,衣 真菌 原体,立克次体, 螺旋体,放线菌
细胞结构 无
核酸
DNA或RNA
完整 DNA+RNA
完整 DNA+RNA
细胞核 无
原核,拟核
真核,有核膜和核 仁
细胞器 无
核糖体
核糖体,有色体, 线粒体,高尔基体, 内质网,溶酶体等
2、核心多糖: 有属特异性,同属细菌的核心多糖相同
3、特异性多糖: 又称O特异性多糖,即G-菌菌体抗原(O抗 原),其丢失可使细菌菌落由光滑型(S 型)变为粗糙型(R型)
细胞壁 强度 厚度 肽聚糖层数
肽聚糖含量 磷壁酸 外膜
G+菌与G-菌细胞壁结构比较
革兰阳性菌 较坚韧 20-80nm 可多达50层 占细胞壁干重50%-80% 有 无
脂多糖
脂质双层 脂蛋白
细胞膜
脂多糖(LPS):由脂质A、核心多糖、特异性多糖组成(由里向外),
习惯上把脂多糖称为G-菌的内毒素
•外膜 outer membrane:
脂蛋白:蛋白部分结合肽聚糖的DAP,脂质部分结 合脂双层
脂质双层:与细胞膜相似 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内毒素
(条件致病菌)
潜伏在体内的病原体 (如结核杆菌)
▼传播途径——水平传播
在人群中不同个体间的传播和动物-人之间的传播
呼吸道感染:流感、白喉、百日咳等 消化道感染:菌痢、伤寒、甲肝、脊髓灰质炎等 接触感染:STD:淋病、梅毒等 经皮肤感染:钩体病、破伤风、气性坏疽等 经血液或体液感染:HBV、HIV、HCMV等 虫媒感染:乙脑、登革热、鼠疫、斑疹伤寒等 多途径感染:结核杆菌、炭疽杆菌等
传播途径——亲传给子代并引 起感染的方式,如HBV、HIV、HCMV、风疹病毒 等
▼易感人群:
对病原体缺乏先天和获得性免疫力的人群
传播媒介:能携带病原体、帮助病原体传播的节肢动物 由节肢动物传播的疾病为虫媒病
媒介动物传播疾病的方式有两种: 1、机械性传播 2、生物性传播
革兰阴性菌 较疏松 10-15nm 1-2层 占细胞壁干重5%-20% 无 有
注意:G+菌与G-菌细胞壁的差异对其染色性、抗原性、致病性 及其对药物的敏感性等有重要影响
G+菌的CW:
1、肽聚糖 peptidoglycan:立体网状结构 原核生物所特有的结构
聚糖骨架:NAG-1,4-NAM 溶菌酶作用于该-1,4糖苷键
四肽侧链 五肽交联桥
NAG:N-乙酰葡糖胺 NAM:N-乙酰胞壁酸
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
G+ 菌 肽聚糖结构
细 胞 壁(cell wall)
与机体相对平衡,能间歇性(免疫力降低时) 引起疾病反复发作,如HSV
4、显性感染 apparent infection: 感染后引起宿主明显的病理改变和生理功能紊乱,
出现典型临床症状 急性感染 发病急而突然,潜伏期短,病程短,病人痊愈或死亡,
病原体全部被清除,少数转为慢性感染
慢性感染 发病缓慢而隐伏,潜伏期较长,病程较长,
• 蛋白质:少数G+菌具有。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SPA, A族链球菌的M蛋白等
G-菌的CW: 肽聚糖:二维平面结构 聚糖骨架:NAG-1,4-NAM 四肽侧链
DAP:二氨基庚二酸
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
G-菌细胞壁特殊组分(外膜层):
脂蛋白:稳定外膜并将
其固定于肽聚糖层
脂质双层:镶嵌的
外膜蛋白有转运营养物 质、作为噬菌体和性菌 毛的受体
病原体持续携带状态,长期向外排菌
5、病原携带状态: 感染后,病原体未能被完全清除,仍在体内继续存
在,与机体免疫力形成相对平衡状态,并经常或间歇性 地排出宿主体外
没有明显临床表现的病原携带者carrier是有重要意义的、值 得高度重视的传染源
四、感染时机体的反应
炎症
致炎因子:病原体的结构成分、代谢产物、补体活性片段、 病原体感染导致组织细胞损伤释放出的细胞成分、 病原体激活免疫细胞所释放的各种细胞因子
1)建立细菌纯培养:固体培养基 2)发现结核杆菌、霍乱弧菌等病原体 3)提出“柯赫法则”
二、影响感染发生、发展与结局的因素
病原体 致病力/毒力 数量 入侵门户
宿主 免疫功能状态 易感性
能使宿主致病的为pathogen
不能造成宿主感染的为nonpathogen
致病性(pathogenicity)或病原性:病原体 能引起宿主疾病的能力,受种属遗传特性决定
切断传播途径
消毒空气;注意饮食卫生;消毒处理患者排泄物; 严格筛选献血员、消毒手术器械等; 消灭媒介昆虫及严防叮咬;防止不洁性交
保护易感人群
药物预防;疫苗接种
第二节 细菌感染
细菌的生物学特性 细菌的致病性 细菌的耐药性 细菌感染的免疫 其它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感染
一、细菌的生物学特性
什么是细菌(bacterium): 原核生物(prokaryote),单细胞 广义的细菌:所有单细胞原核微生物 狭义的细菌:典型的,数量最多的,繁殖迅速
感染性疾病
感染性疾病
感染的基本概念 细菌感染 病毒感染 真菌感染 寄生虫感染
第一节 感染的基本概念
生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影响感染发生、发展与结局的因素 感染的类型 感染时机体的反应 感染的预防
第一节 感染的基本概念
一、生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1、寄生 parasitism:如果两种生物体生活在一起, 其中一方受益,另外一方受害(宿主,host)。 如寄生虫和微生物
毒力(virulence):病原体的致病性强弱程 度,又称致病性的强度,是量的概念
宿主 免疫 防御 机制
物理屏障
天然免疫
屏障结构 吞噬细胞
化学屏障 生物屏障 补体系统
获得性免疫
组织/体液中 免疫分子
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细胞因子 防御素、溶菌酶
宿主 免疫功能状态 易感性
易感性:宿主是否易于感染某种病原体的特质
微生物的特点(10)
个体微小: μm / nm 测量,光学/电镜观察 结构简单:单细胞、简单多细胞、非细胞 繁殖迅速:如大肠杆菌20 min繁殖一代 数量巨大:几亿-数十亿/克泥土;人肠100万亿 分布广泛:万米深海底;100 km高空;500 m地下 代谢旺盛:E.coli 每小时消耗2000倍自身重量的糖 营养源多:能够利用动植物不能利用的物质 容易变异:基因型变异;表型变异 起源很早:地球40亿年前诞生;最早微生物35亿年前诞生 种类繁多:与医学有关的微生物分为3大类
2、感染 infection:病原体侵入人体定居,生长繁殖, 释放毒性代谢产物,与宿主防御功能相互作用, 引起宿主组织细胞不同程度损伤的病理过程
3、微生物 microoganism or microbe:一群体形微小、 结构简单、一般肉眼看不到的微观生物
种类
非细胞型微生物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4、四联球菌: 四联加夫球菌
5、八叠球菌: 藤黄八叠球菌
(二)杆菌 bacillus: 大肠杆菌
炭疽杆菌
(三)螺形菌 spiral bacterium:
弧菌:一个弯曲
螺菌:多个弯曲
球菌
coccus
杆菌
bacillus
螺形菌
spiral bacterium 弧菌
螺菌
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大多数球菌直径约为1.0 m 大多数杆菌长约2-3 m ,直径0.3-0.5 m
链球菌
大肠埃希菌
霍乱弧菌
➢细菌的结构
细菌的结构分为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 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特殊结构:荚膜、菌毛、鞭毛、芽胞
➢基本结构
一)细胞壁(cell wall,CW) 表面结构,组成复杂,随细菌的不同而异
丹麦细菌学家Gram创建的染色法可将细菌分为两种: 革兰阳性菌(Gram’s positive bacteria, G+) 革兰阴性菌(Gram’s negative bacteria, G-)
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1676年,荷兰人列文. 虎 克首次发明了原始显微镜 放大226倍,观察到细菌。
他没有上过大学,是一个 只会荷兰语的小商人,但 却在1680年被选为英国皇 家学会的会员。
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法国人巴斯德(Louis Pasteur) 德国人柯赫(Robert Koch)
(1822~1895)
▼传染源:
能向外环境排出病原体并造成 病原体传播的人或动物(病人、病 原体携带者、患病动物)
感染源
外源性感染 (exogenous infection)
病原体来自宿主体外
内源性感染 (endogenous infection)
病原体来自患者体内或体表
病人 病原体携带者
病畜和携带病原体动物
体内或体表正常微生物群
脂质A:毒性部分,有共性 LPS 核心多糖:属特异性
特异多糖:种特异性,最外层,为G -菌的O抗原
•周浆空间 (periplasmic space): 外膜与细胞膜之间,有多种酶,与营养、解毒等作用有关
脂多糖(LPS)
1、脂质A : 脂质A是脂多糖(内毒素)主要毒性部分及 生物学活性成分,为G-菌的致病物质。无 种属特异性,故各种G-菌的内毒素引起的毒 性作用相同
三、感染的类型
1、不感染: 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很快被清除,不引起机体的病理 生理改变
2、隐性感染 inapparent infection: 病原体感染后,机体不出现明显的或者典型的临床表现, 但宿主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
3、潜伏感染 latent infection: 感染后,病原体长期存在于病灶或特定部位,
➢细菌的大小和形态
一)大小:以m为测量单位,大小不一
二)形态: 球形 杆形 螺形
链球菌 八 叠 球 菌
葡萄球菌
➢细菌的形态
(一)球菌 coccus: 1、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2、双球菌 diplococcus: 脑膜炎双球菌、淋球菌
3、链球菌 streptococcus: 溶血性链球菌
影响宿主易感性的其它因素
1、遗传因素:种属特异性/个体差异性 大多数生物体不能感染人类,人类缺乏这些生物体感染的入侵
门户/人体并不能提供这些生物体寄生所需要的条件 多数人感染HBV后可激起强有力的特异性免疫应答,清除病毒,
限制、杀灭病原体;造成感染组织的进一步损伤
发热
外源性/内源性致热源 机体的保护性反应:有利于抑制病原体增殖,
有利于宿主免疫系统清除病原体
特异性免疫应答
凭借特异性免疫力限制感染,杀灭和清除病原体,疾病痊愈,机体康复
五、感染的预防
消除和控制传染源
控制、隔离、治疗患者; 扑杀携带和传播病原体的动物; 家畜、家禽或宠物预防接种
急性普通型肝炎,痊愈;部分人感染HBV后不能形成强有力的 特异性免疫应答,不能有效地清除病毒,慢性肝炎 2、年龄因素 3、营养和代谢因素 4、疾病因素 5、药物和医源性因素
影响感染发生的流行病学因素
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传染:病原体从一个宿主转移到另一宿主, 并引起感染发生的过程
(G+和G-细胞壁的共有组分为肽聚糖)
(竞争转肽酶、
抑制五肽交联桥 与四肽侧链D-丙 氨酸间的联结)
(β-1,4糖苷键)
聚糖骨架:由N-乙酰葡糖胺(G)和N-乙酰胞壁酸(M)经β-1,4糖
苷键连接的多糖支架;
四肽侧链:L-丙、D-谷、L-赖、D-丙(a、b、c、d);
五肽交联桥:五个甘氨酸
转肽酶
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
2、磷壁酸 teichoic acid
功能: 抗原性强、与细菌代谢、致病性有关
• 磷壁酸 teichoic acid
壁磷壁酸 wall teichoic acid:结合在肽聚糖上 膜磷壁酸 membrane teichoic acid:结合在细胞膜上
故又称:脂磷壁酸 (lipoteichoic acid, LTA), 链球菌的黏附因子
(1843~1910)
微生物学发展中的几个重要科学家及其贡献
1、列文虎克 (Antony van Leeuwenhoek, 1632~1723):
荷兰人,1676年,发明第一台显微镜
2、法国科学家巴斯德 (Louis Pasteur,1822~1895): 1)否定了微生物的“自然发生说” 2)巴氏消毒法 3)疫苗:炭疽杆菌和狂犬病毒的减毒活疫苗 3、德国科学家柯赫 (Robert Koch,1843~1910):
非细胞型微生物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代表生物 病毒
细菌,支原体,衣 真菌 原体,立克次体, 螺旋体,放线菌
细胞结构 无
核酸
DNA或RNA
完整 DNA+RNA
完整 DNA+RNA
细胞核 无
原核,拟核
真核,有核膜和核 仁
细胞器 无
核糖体
核糖体,有色体, 线粒体,高尔基体, 内质网,溶酶体等
2、核心多糖: 有属特异性,同属细菌的核心多糖相同
3、特异性多糖: 又称O特异性多糖,即G-菌菌体抗原(O抗 原),其丢失可使细菌菌落由光滑型(S 型)变为粗糙型(R型)
细胞壁 强度 厚度 肽聚糖层数
肽聚糖含量 磷壁酸 外膜
G+菌与G-菌细胞壁结构比较
革兰阳性菌 较坚韧 20-80nm 可多达50层 占细胞壁干重50%-80% 有 无
脂多糖
脂质双层 脂蛋白
细胞膜
脂多糖(LPS):由脂质A、核心多糖、特异性多糖组成(由里向外),
习惯上把脂多糖称为G-菌的内毒素
•外膜 outer membrane:
脂蛋白:蛋白部分结合肽聚糖的DAP,脂质部分结 合脂双层
脂质双层:与细胞膜相似 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内毒素
(条件致病菌)
潜伏在体内的病原体 (如结核杆菌)
▼传播途径——水平传播
在人群中不同个体间的传播和动物-人之间的传播
呼吸道感染:流感、白喉、百日咳等 消化道感染:菌痢、伤寒、甲肝、脊髓灰质炎等 接触感染:STD:淋病、梅毒等 经皮肤感染:钩体病、破伤风、气性坏疽等 经血液或体液感染:HBV、HIV、HCMV等 虫媒感染:乙脑、登革热、鼠疫、斑疹伤寒等 多途径感染:结核杆菌、炭疽杆菌等
传播途径——亲传给子代并引 起感染的方式,如HBV、HIV、HCMV、风疹病毒 等
▼易感人群:
对病原体缺乏先天和获得性免疫力的人群
传播媒介:能携带病原体、帮助病原体传播的节肢动物 由节肢动物传播的疾病为虫媒病
媒介动物传播疾病的方式有两种: 1、机械性传播 2、生物性传播
革兰阴性菌 较疏松 10-15nm 1-2层 占细胞壁干重5%-20% 无 有
注意:G+菌与G-菌细胞壁的差异对其染色性、抗原性、致病性 及其对药物的敏感性等有重要影响
G+菌的CW:
1、肽聚糖 peptidoglycan:立体网状结构 原核生物所特有的结构
聚糖骨架:NAG-1,4-NAM 溶菌酶作用于该-1,4糖苷键
四肽侧链 五肽交联桥
NAG:N-乙酰葡糖胺 NAM:N-乙酰胞壁酸
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
G+ 菌 肽聚糖结构
细 胞 壁(cell wall)
与机体相对平衡,能间歇性(免疫力降低时) 引起疾病反复发作,如HSV
4、显性感染 apparent infection: 感染后引起宿主明显的病理改变和生理功能紊乱,
出现典型临床症状 急性感染 发病急而突然,潜伏期短,病程短,病人痊愈或死亡,
病原体全部被清除,少数转为慢性感染
慢性感染 发病缓慢而隐伏,潜伏期较长,病程较长,
• 蛋白质:少数G+菌具有。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SPA, A族链球菌的M蛋白等
G-菌的CW: 肽聚糖:二维平面结构 聚糖骨架:NAG-1,4-NAM 四肽侧链
DAP:二氨基庚二酸
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
G-菌细胞壁特殊组分(外膜层):
脂蛋白:稳定外膜并将
其固定于肽聚糖层
脂质双层:镶嵌的
外膜蛋白有转运营养物 质、作为噬菌体和性菌 毛的受体
病原体持续携带状态,长期向外排菌
5、病原携带状态: 感染后,病原体未能被完全清除,仍在体内继续存
在,与机体免疫力形成相对平衡状态,并经常或间歇性 地排出宿主体外
没有明显临床表现的病原携带者carrier是有重要意义的、值 得高度重视的传染源
四、感染时机体的反应
炎症
致炎因子:病原体的结构成分、代谢产物、补体活性片段、 病原体感染导致组织细胞损伤释放出的细胞成分、 病原体激活免疫细胞所释放的各种细胞因子
1)建立细菌纯培养:固体培养基 2)发现结核杆菌、霍乱弧菌等病原体 3)提出“柯赫法则”
二、影响感染发生、发展与结局的因素
病原体 致病力/毒力 数量 入侵门户
宿主 免疫功能状态 易感性
能使宿主致病的为pathogen
不能造成宿主感染的为nonpathogen
致病性(pathogenicity)或病原性:病原体 能引起宿主疾病的能力,受种属遗传特性决定
切断传播途径
消毒空气;注意饮食卫生;消毒处理患者排泄物; 严格筛选献血员、消毒手术器械等; 消灭媒介昆虫及严防叮咬;防止不洁性交
保护易感人群
药物预防;疫苗接种
第二节 细菌感染
细菌的生物学特性 细菌的致病性 细菌的耐药性 细菌感染的免疫 其它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感染
一、细菌的生物学特性
什么是细菌(bacterium): 原核生物(prokaryote),单细胞 广义的细菌:所有单细胞原核微生物 狭义的细菌:典型的,数量最多的,繁殖迅速
感染性疾病
感染性疾病
感染的基本概念 细菌感染 病毒感染 真菌感染 寄生虫感染
第一节 感染的基本概念
生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影响感染发生、发展与结局的因素 感染的类型 感染时机体的反应 感染的预防
第一节 感染的基本概念
一、生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1、寄生 parasitism:如果两种生物体生活在一起, 其中一方受益,另外一方受害(宿主,host)。 如寄生虫和微生物
毒力(virulence):病原体的致病性强弱程 度,又称致病性的强度,是量的概念
宿主 免疫 防御 机制
物理屏障
天然免疫
屏障结构 吞噬细胞
化学屏障 生物屏障 补体系统
获得性免疫
组织/体液中 免疫分子
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细胞因子 防御素、溶菌酶
宿主 免疫功能状态 易感性
易感性:宿主是否易于感染某种病原体的特质
微生物的特点(10)
个体微小: μm / nm 测量,光学/电镜观察 结构简单:单细胞、简单多细胞、非细胞 繁殖迅速:如大肠杆菌20 min繁殖一代 数量巨大:几亿-数十亿/克泥土;人肠100万亿 分布广泛:万米深海底;100 km高空;500 m地下 代谢旺盛:E.coli 每小时消耗2000倍自身重量的糖 营养源多:能够利用动植物不能利用的物质 容易变异:基因型变异;表型变异 起源很早:地球40亿年前诞生;最早微生物35亿年前诞生 种类繁多:与医学有关的微生物分为3大类
2、感染 infection:病原体侵入人体定居,生长繁殖, 释放毒性代谢产物,与宿主防御功能相互作用, 引起宿主组织细胞不同程度损伤的病理过程
3、微生物 microoganism or microbe:一群体形微小、 结构简单、一般肉眼看不到的微观生物
种类
非细胞型微生物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4、四联球菌: 四联加夫球菌
5、八叠球菌: 藤黄八叠球菌
(二)杆菌 bacillus: 大肠杆菌
炭疽杆菌
(三)螺形菌 spiral bacterium:
弧菌:一个弯曲
螺菌:多个弯曲
球菌
coccus
杆菌
bacillus
螺形菌
spiral bacterium 弧菌
螺菌
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大多数球菌直径约为1.0 m 大多数杆菌长约2-3 m ,直径0.3-0.5 m
链球菌
大肠埃希菌
霍乱弧菌
➢细菌的结构
细菌的结构分为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 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特殊结构:荚膜、菌毛、鞭毛、芽胞
➢基本结构
一)细胞壁(cell wall,CW) 表面结构,组成复杂,随细菌的不同而异
丹麦细菌学家Gram创建的染色法可将细菌分为两种: 革兰阳性菌(Gram’s positive bacteria, G+) 革兰阴性菌(Gram’s negative bacteria, G-)
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1676年,荷兰人列文. 虎 克首次发明了原始显微镜 放大226倍,观察到细菌。
他没有上过大学,是一个 只会荷兰语的小商人,但 却在1680年被选为英国皇 家学会的会员。
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法国人巴斯德(Louis Pasteur) 德国人柯赫(Robert Koch)
(1822~1895)
▼传染源:
能向外环境排出病原体并造成 病原体传播的人或动物(病人、病 原体携带者、患病动物)
感染源
外源性感染 (exogenous infection)
病原体来自宿主体外
内源性感染 (endogenous infection)
病原体来自患者体内或体表
病人 病原体携带者
病畜和携带病原体动物
体内或体表正常微生物群
脂质A:毒性部分,有共性 LPS 核心多糖:属特异性
特异多糖:种特异性,最外层,为G -菌的O抗原
•周浆空间 (periplasmic space): 外膜与细胞膜之间,有多种酶,与营养、解毒等作用有关
脂多糖(LPS)
1、脂质A : 脂质A是脂多糖(内毒素)主要毒性部分及 生物学活性成分,为G-菌的致病物质。无 种属特异性,故各种G-菌的内毒素引起的毒 性作用相同
三、感染的类型
1、不感染: 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很快被清除,不引起机体的病理 生理改变
2、隐性感染 inapparent infection: 病原体感染后,机体不出现明显的或者典型的临床表现, 但宿主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
3、潜伏感染 latent infection: 感染后,病原体长期存在于病灶或特定部位,
➢细菌的大小和形态
一)大小:以m为测量单位,大小不一
二)形态: 球形 杆形 螺形
链球菌 八 叠 球 菌
葡萄球菌
➢细菌的形态
(一)球菌 coccus: 1、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2、双球菌 diplococcus: 脑膜炎双球菌、淋球菌
3、链球菌 streptococcus: 溶血性链球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