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言
一、语文教学在语言文字教学方面的失误
1、片面强调其思想性、文学性或知识性;
2、片面强调语言文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语文教学程式化。
二、语文教学的综合性质
1、工具性
2、思想性
3、文学性
4、知识性
三、我国结构主义语言理论发展过程
1、语文教学界在50年代制订了“中学语法教学暂拟系统”(沿用二十多年)。
2、1984年“教学语法系统提要”问世。
四、准确把握语文教学立足点和出发点
语文教学必须以语言文字为立足点和出发点,“使学生热爱祖国国语言,能够准确理解和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水平、写作水平和听说水平,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水平”,并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社会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
”
第一章语用学·语文教学·阅读理解
一、语用学简介
1、语用学(Pragmatics)也叫语言实用学;
2、现代语用学的名称始于美国逻辑学家莫里斯(《符号学理论》:①符号关系学;②符号意义学;③符号实用学。
),后人借用产生了句法学(语法学)、语义学、语用学,这便是当今语言研究的三个平面。
3、语用学研究的流派:①形式语用学;②描写语用学;③应用语用学。
二、语用学研究的的论题与内容
(1)上写文的语境;
类型:(2)情景语境;
(3)社会文化语境。
1、语言环境(简称语境)
功能:解释功能:协助听读者理解话语的信息
内容。
过滤功能:对说写者表达制约作用。
(1)言内行为:指通过话语字面意义来达到某种思想的发话
行为,主要作用是描写某种事情、过程或状态,提供信
息等。
如“威尼斯是一个别致的地方”
2、言语行为理论(2)言外行为:除字面意义之外,还伴随着说话人强烈的心
理意向,如承诺、请求、指令、宣告、威胁等。
如我
答应你的请求。
(3)言后行为:指说话人欲通过话语取得某种效果。
如说话
人说:“请打开窗!”听话人照指示做,把窗打开了。
(1)质的原则:要求说话人的话是真实的,至少他
本人认为是真实的、有根据的,不能自相矛盾或虚
假。
即“说什么”。
(一)合作原则(2)量的原则:要求说话者提供给听者的信息量既
充足又不超出。
即“说多少”。
(3)关系原则:要求所说的话要紧扣主题,同交际
意图密切关联。
即“为什么说”。
3、(4)方式原则:要求话语清楚明白,简洁,井井有
条。
即“如何说”。
)(1)得体:减少有损于他人的观点,增大有意于
他人的观点。
(2)宽容:减少有意于自己的观点,增大有损于
自己的观点。
(3)表扬:减少对他人的贬降,增大对他人的赞
誉。
(4)谦逊:减少对自己的赞誉,增大对自己的贬
降。
(5)同意:减少与他人在观点上的不一致,增大
与他人在观点上的共同点。
(6)同情:减少对他人的反感,增大对他人的同
情。
4、指示信息:由索引词语的使用而引起的语用问题。
索引词语指“在其使用语境时便无从确定所指语义的词或句”
(1)人称代词:你、我、他等。
(2)指示代词:这、那、这里、那里等。
(汉语)索引词语(3)时间名词和副词:现在、今天、刚才、马上等。
(4)方位词:前、后、左、右、里、外等。
(1)存有预设。
用于陈述某人某事有一定性质的话语。
一般
都预设讨论对象的存有。
如:他的轿车是名牌的,预设着
“他有一辆轿车。
”
(2)事实预设。
用于陈述事实的表态性话语,一般都预
5、语用预设设讨论对象事实。
如:她为自己太胖而苦恼,预设着“她(从语义内用看)太胖”的事实。
(3)种类预设。
凡是谓词意义能够包含某种集合属性的话语,
一般都预设所讨论对象属于某种范畴。
如:这种蛋糕很好
吃,预设“这蛋糕属于食品一类。
”
A、已知信息
(1)话语的信息结构 B、未知信息
6、话语结构与信息 A、语序
(2)话语的心理结构①语法重音
B、重音②语义重音
语境是语用条件,话语是语用工具,交际者是语用主体,这三大要素互相联系、影响、制约,构成语用学的完整系统,而话语的意义和内容是语用研究的核心。
第二章话语的语言意义
一、话语的静、动状态
1、静态话语指话语片段本身。
2、动态话语指话语同语用主体、语境条件等因素结合,在意义方面发生了变化,往往增加了诸多言外之义。
二、话语的形式意义
形式和意义是语言的最基本的属性。
形式指话语的语音形式、文字形式、词汇形式,意义即这三种形式相对应的意义。
音、义关系注意情况:
1、利用语音摹拟自然界的声音,音义之间的直接联系(拟声词)。
①不同拟声词表示不同意义。
如:在《荷花淀》中写青年妇女们的划船:“他们轻轻划着船,船两旁的水,哗,哗,哗。
”其中“哗,哗,哗”是摹拟划船的声音。
②同一拟声词表示不同意义。
如: A、马叫声:萧萧马鸣。
(诗经)
B、老鹰叫声:鸢鸣萧萧风四起。
(刘禹锡)
“萧萧” C、风声:凉风何萧萧。
(李白)
D、雪声:卧听萧萧雪打窗。
(苏轼)
E、风吹草木声:无边落木萧萧下。
(杜甫)
2、利用声、韵、调的特性表示一定意义。
汉语的音节是由声母、韵母和声调三大要素组成。
研究表明,声母、韵母、声调都有其与意义相对应的的地方,对人们的理解话语有密切的关系。
①声母为“m”的字多含模糊、神秘、包裹、昏暗之意。
(1)声母②声母为“r”的字多含柔软、缠绵、忍让等意义。
③送气音多含跳跃、猛烈之意。
如“p、t、k、ch、c”。
①读音为qi字多含阴柔、冷寂、企盼、欠缺之意。
②读音为bɑo的字多含阳刚、热烈、饱满、突出之意。
(2)韵母③带后鼻韵尾nɡ,或开口呼的元音韵尾,体现一种阳刚、悲壮、奔放之意。
如ɑnɡ、iɑnɡ、enɡ、inɡ、onɡ等或ɑo、iɑo等。
④带有ɑn、iɑn、uɑn、üɑn、ou、iu、ei、ui、ü、i等韵尾的字
常体现一种温柔、委婉、含蓄、哀痛的情调。
例子:“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郭沫若《雷电颂》“风、咆、哮、吧”等音节的韵母发音响亮,很好地表达了愤怒、爆发的思想情感。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水冰下难。
”——白居易《琵琶行》
“间、关、语、底、幽、咽、泉、流、难”等字都为④中韵部字,本身具有婉转滑腻、回环柔和之意。
(3)声调:古代“平声哀而安,上声盛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
一般说来,上声调先降后升,调值曲折,蕴含着回环沉郁的情绪;去声调为高降调,起音最高,听起来最重最响亮,适合表达高涨的情绪和要强调的意义;入声调则发音短促,欲说还休,宜于表现急切紧迫的情感。
如:“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词句选用上声调,很适合作者压抑、沉郁的心情。
白居易的《琵琶行》写琵琶声到达高潮时为:“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破、迸、画、裂”等几个词都读去声,铿锵有力,语义凝重,将突然爆发的高亢的琵琶强音状写得如在耳边。
(4)状态词:双声词、叠韵词、叠音词。
这些词往往拟声兼拟态,反映的是带有模糊性的状态,人们的理解也很难清晰地再现某种概念或加以抽象。
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的一些状态词:田田的叶子、亭亭的舞女、脉脉的流水、阴阴的(树色)、阴森森的(路)、蓊蓊郁郁的(树)、苍茫的月下、渺茫的歌声、参差斑驳的树影。
“田田”是什么样子?“亭亭”又是什么形象?“苍茫”和“渺茫”的差异多大?等等这些很难说清楚。
朦胧诗里多出现这种词。
三、文字的形体与意义
1、字形中的义符所表示的意义是概括的,也是模糊的只能大致规定某种范畴。
2、汉字基本上同语素相适合。
3、汉字形体的表义注意不能强解。
4、汉字能够通过离合、重组、变形等手段来曲折地表达某种意义。
如史书中用“卯金刀”来代指“刘(劉)”《红楼梦》中“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的谶语,暗指孙绍祖的为人和言行。
在语文教学中理解字形和意义的关系要注意有些汉字的形体因为书写的错误,影响到话语的意义。
如《论语》中:“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
粪土不可圬也。
”意思是说宰予(其学生)白天睡觉,孔子骂他“朽木不可雕。
”但细想便会产生疑问,因为仁义忠恕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对学生也并不苛刻,学生白天睡觉,何至于出言责骂?后有人发现一古本《论语》,原来这里关键在于“昼”(繁体“晝”)字本为“画”(繁体“畫”)字。
愿义为:宰予要彩绘其居室,孔子告诉他“房子已朽坏,不必再修饰了”。
四、关于词语搭配与意义间的关系。
1、词语杂乱堆砌,无结构义,无理性义。
如房子很什么了饱。
2、符合语法结构,但不符合实际存有。
如小朋友都在吃电子计算机。
3、既符合语法规范,又符合实际存有。
如小朋友吃饭。
1
、承接关系义:先列举后分承、先总后分。
例子:大小碑座的上下四周,雕刻着以牡丹花、荷花、菊花等组成的八个大花圈,陪衬着百花组成的卷草花纹,这些花朵象征着品质“高贵”、“纯洁”和“坚忍”,表示全国人民对英雄们的永远怀念和敬仰。
(周定舫《人民英雄纪念碑》)先分后总除顺承还有递进、因果、转折等
五、 2、互补关系义:复句、句群、篇章或整个作品的互相补充、衬托。
例子:日子很快的过去了,她的做工却毫没有懈,食物不论,力
气是不惜的。
人们都说鲁侍萍四老爷家里雇着了女工,实在比勤
快的男人还勤快。
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
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
不过她反满足,口角边逐
步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鲁侍萍迅《祝福》)一些副词“毫”
“竟”“全”“都”“实在”“还”互补着祥林嫂不惜力,不偷懒,
使人更了解到她的为人。
3、对比关系义:主要体现在人物塑造、说理、写景、抒情等方面。
例子: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
东西。
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
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
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
(鲁侍萍迅《药》)写老栓用
“摸、抖、踌躇”等动词,写“黑的人”则是“嚷、抢、扯、裹、
抓、捏”等幅度大、动作强的动词,两相对比,很好地刻画了两
个人物的形象。
第三章话语的语用意义(上)
一、话语的语用意义的分类
1、一般语用义
2、突显语用义
3、色彩语用义
4、言外语用义
5、文化语用义
6、社会(主体意义)
二、一般语用义
1、语调的语用意义
最常见的话语形式,汉语的句子从语用角度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四种(即句子的功能分类)。
一般陈述句、祈使句、感叹句多用降调,疑问句多用升调。
语调的细微变化意义
例子:(1)他是谁↗?用短升调,表示有疑问,希望对方问答。
(2)他是谁↗?用长升调,能够自问自答,表急于回忆。
语用意义为:“我怎么记不起来了?”
(3)他是谁↘?用长降调,表反问。
语用意义是:“我还比知道吗?”
(4)他是谁↘?用短降调,表鄙视。
语用意义为:“我是谁,轮到他来管我?”
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一种曲折调:先降后升或者先升后降。
2、语气的语用意义
(1)、陈述语气
①肯定语气,常用“的、了”表示。
如:我从小就在贵州长大的。
刘大爷今年八十有三了。
②夸张语气,常用“呢、罢了”表示。
“呢”常往大处夸张,“罢了”常往小里说。
例如:
三十多年前呢,那是我记得我们还没有用洋火呢。
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林黛玉进贾府》)
前一句用两个“呢”,是时间“三十多年”带有某种你更夸张意味,去掉“呢”,这种意味就没有了。
后一句的“罢了”,含有“不过如此”的意味,表现了贾母对女子读书的态度。
(2)疑问语气
从语气角度能够分为是非问、特指问、选择问、反复问,统称为询问语气。
大致区别为:是非问只能用“吗、么”,特指问、选择问、反复问都只能用“呢”,而“啊”可用于多种疑问。
值得注意的是疑问语气的其它类别:
①反诘语气:指本无疑问语气而用疑问的句式表达的一种语气,这种语气明显的语用意义是强调。
如果是肯定形式的反诘,表达的是否定形式的意义:若是否定形式的反诘,则是表达肯定的意思。
例子:
A、你以为我会哭哭啼啼地求他吗?
B、你不要同我摆架子,难道你不知道我是谁吗?
A句用肯定形式反诘,表达“我不会哭哭啼啼地求他”之义,B句用否定形式反诘,表达“你知道我是谁之义,并且还有“难道”相配,强调的语用意义更加浓烈。
②测度语气
指表示疑问和相信之间的一种语气。
常用语气词“吧(罢)”结尾,有时句中也加入“大概、也许、恐怕”等副词。
例子:
“也许有吧,——我想。
”我于是吞吞吐吐地说。
(《祝福》)
③祈使语气
用于表示请求、劝告、催促、命令一类的语气。
例子:
A、我看过去的事就不必提了吧!
B、叫他!
④感叹语气
指表示激动、兴奋、惊喜、诧异等强烈感情的语气。
例子:
A、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雷电颂》)
B、那醉人的绿呀!(《绿》)
3、指示的语用意义
指示按内容分类为五类:人称指示、时间指示、地点指示、话语指示和社交指示。
(何自然《语用学概论》)
4、固定格式的语用意义(常见)
(1)双重否定式
这种格式以两次否定来突出肯定之义,负负得正,语气更加肯定明确强烈。
值得注意的是“非……不可……”格式在口语中常省略为“非……”格式。
例子:“我本来不想去,不过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荷花淀》)这里“非叫我再去看看他”即“非叫我再去看看他不可”的省略式。
(2)“是……的”格式
这种格式常插入一个完整的句子之中,起强调作用。
“是”并不代表判断,而是作为强调副词,“的”也仅仅语气词。
例子:沙漠是能够征服的。
(《向沙漠进军》)
“沙漠能够征服”本来就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加上“是……的”格式,更增强调,“能够征服”之意。
有时,单一个强调副词“是”也起强化意义,且出现在不同位置而强调的意义也就有所差别。
例子:
①无锡的人是没见着她。
②是无锡的人没见着她。
③无锡的人没见着的是她。
①强调“没见着”②强调“无锡的人”③强调“她”。
(3)“连……也(都)”格式
这种格式也常插入一个完整的句子之中,也起强调作用。
“是”并不代表判断,而是作为强调副词。
例子:“连他都不知道此事。
”明显比“他不知道此事。
”语气强。
三、话语的突现语用义
话语的突现语用义一般有四种:词语的突现义、结构的突现义、句式的突现义、辞格的突现义。
1、词语的突现义
从语言表达的一般规范来看,词汇的使用,首先要准确。
例子:
“这有什么依不依。
——闹是谁也总要闹一闹的,只要用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抬到男家,捺上花冠,拜堂,关上房门,就完事了。
……祥林嫂不过异乎寻常,他们说她一路仅仅嚎,骂,抬到贺家坳,喉咙已经全哑了。
拉出轿来,两个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劲的擒住她也还拜不成天地。
”——(《祝福》)
话语中的“捆、塞、捺、拉、擒”等动词准确地描述了祥林嫂被迫改嫁的情景。
而“嚎、骂”等动词又准确地写出祥林嫂的反抗,真实感人。
词汇的使用,首先要新颖。
例子: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粪土”本为名词,这里用为动词。
即把“万户侯”视如粪土。
这个变异用法的语用意义是:蔑视权贵,痛恨压迫。
词语语用意义的突现在作品修改过程中体现得最为明显。
例如鲁侍萍迅悼念左联五烈士的诗,其语用意义无疑是纪念烈士,怒斥敌人。
其中第三联原为“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边觅小诗”,后来改为“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眼看”改为“忍看”,“刀边”改为“刀丛”,就更加突现了作者所表达的语用意义。
2、结构的突现义
(1)异构突现的语用意义(①、句子成分的易序;②、词语的妙用)
①、句子成分的易序
A、鼓动了吧,风!咆哮了吧,雷!闪耀吧,电!
——(郭沫若《雷电颂》)主谓易序,表达了强烈的感情。
B、她嫁了,女婿是个清秀的人,我欢喜。
她生儿子了,是个聪明活泼的孩子……我欢喜。
他们俩高高兴兴当教员,和和爱爱互相对待,我更欢喜。
——(叶圣陶《夜》)宾语前置,也表达了强烈的感情。
C、荷塘四面长着很多树,蓊蓊郁郁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定语易序,突出描绘的性状。
D、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了君,为自己。
——(鲁侍萍迅《伤逝》)状语易序,做补充说明。
E、你放着吧,祥林嫂!
——(鲁侍萍迅《祝福》)呼语(复指)易序,表现了情绪激奋紧张的语用意义。
②、词语的妙用
A、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唐·温庭筠《商山早行》)
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从结构上看,几个名词并列组合,缺少连接成分,似乎不合语法规范。
但这是一种突现结构,这种组合是一种张力,构成上下文语境特定的语义场,具有特定的结构义。
A六个名词的静态组合,构成了一幅动态的画面:客旅之人住在茅店,听到鸡鸣,于是出门了。
走在路上,抬头看见月亮:再一低头,只见板桥上的寒霜,分明有人走过的痕迹——“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B三句话中九个名词意象互相联系和补充,语义之间得到最大水准的张扬,构成了一幅辽远、空旷、冷寂、凄凉的艺术画面,能给读者以心灵的震颤。
(2)停顿突现的语用意义
停顿是语用中常见现象,有生理需要的停顿、语法结构上的停顿和语义强调的停顿几种情况。
例子: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朱自清《荷塘月色》)
这两句话的生理停顿和语法停顿都由标点符号仅仅出来,意义明确,但如
果阅读时在“但”后面和“我”后面做语用性停顿,形成两相比较的语义关系,能够突出文中所流露的难得的“独处的妙处”,同时也笼罩了一层淡淡的却不易排遣的愁绪。
(3)省略的语用意义
吕叔湘先生曾从语法学角度指出省略有两个条件:“第一,如果有一句话离开上下文或者说的环境意思就不清楚,必须添补一定的词语意思才清楚;第二,经过添补的话是实际上能够有的,并且添补的词语只有一种可能。
这样才能说是省略了这个词语。
”例子:他买了两本画报,我也买了一本。
如光有后半句就不知道“一本”是什么,必须联系上句才知道是“画报”,这才叫省略。
3、句式的突现义
句式的突现指句子之间的联系带有突出、强调的现象。
常见的形式是长短句相间,整句散句相配。
例子1:
张村公社医院又来了电话:“如果明晨以前拿不到‘二巯基丙醇’,十四名重症者中将会有人死亡!”
找药的电话持续地打回来:
运城县没这种药!
临汾县没这种药!
附近各地没这种药!
(《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这里用长短句相间,配之以分行排列。
先用一个长句引出当时紧急的情境,然后用几个短句分行排列(视觉上也得到突现),句义之间互相对比,突现了那种紧张、危急的气氛。
例子2:
不过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
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
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鲁侍萍迅《记念刘和珍君》)
在这几个片段中,作者先用散句引出刘、杨被杀害的事实,接着用两个整句分行排列,突现反动派政府的惨无人道和御用走狗的卑劣无耻。
紧接着,“惨象……,流言……”又是一组整句,中间的两个散句连接,最后“沉默啊,……”又是整句作结。
这样,几经变化,在变化中突现了作者“出离的愤怒”和不可抑制的情感爆发。
4、辞格的突现义
辞格是话语中能够产生较好表达效果的种种修辞方式。
不同的修辞表达不同的效果:突出语义、或强化语势、或追求形象生动、或显示语言的音乐美……
(1)“反复”突现语用意义(连续性反复和间隔性反复)
①电,你这宇宙中的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
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
(郭沫若《雷电颂》)“劈吧”“劈开”各反复三次,突现了诗人愤怒的情感。
②在一个深夜里,我站在客栈的院子中,周围是堆着的破烂的什物;人们都睡觉了,连我的女人和孩子,我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我在悲愤中沉静下去了,不过积习却从沉静中抬起头来,凑成了这样的几句:……
前年的今日,我避在客栈里,他们却是走向刑场了;去年的今日,我在炮声中逃在英租界,他们则早已埋在不知那里的地下了;今年的今日,我才坐在旧寓里,人们都睡觉了,连我的女人和孩子。
我又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我在悲愤中沉静下去了,不料积习又从沉静中抬起头来,写下了以上那些字。
(鲁侍萍迅《为了忘却的记念》)
两段话的后半部分几乎完全相同,但中间隔了大段的其它文字,是间隔性反复,它们之间构成了相互映照、补充的语境,很好地强化了作者的沉重、悲愤和悼念之情。
(2)“比喻”突现语用意义
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
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孙犁《荷花淀》)两个比喻,既有烘托人物心情,渲染环境气氛的作用,更有一种语用意义:白洋淀处处是铜墙铁,当地人民个个是挺立的哨兵。
(3)“拟人、呼告”突现语用意义
把物当做人来描写是修辞上的“拟人”表达,它同直呼其名的“呼告”方式联系在一起,常常能表达强烈的感情。
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关汉卿《窦娥冤》)这个例子采用了拟人和呼告两种修辞表达,突现了窦娥心中难平的冤屈和愤懑。
若果不用这种修辞表达,就难以很好地突现其中的语用意义和情感。
(4)引用、双关、转类、飞白、反语等修辞方式
①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转类
②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鲁侍萍迅《记念刘和珍君》)反语
③假洋鬼子回来时,向秀才讨还了四块洋钱,秀才便有一块银桃子挂在大衣襟上了;未庄人都惊服,说这是柿油党的顶子,抵得一个翰林。
(鲁侍萍迅《阿Q正传》)飞白
……
四、话语的色彩语用义
话语的色彩语用义指的是话语成分自身以及话语结构、关系之间所含有的某种附加色彩,这是话语理性意义之外的一种隐含意义。
话语的色彩语用义包括感情色彩义、形象色彩义、语体色彩义等。
1、感情色彩义
感情色彩义指词语、句子除了理性意义之外,还带上了爱憎、褒贬的附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