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2 金色的鱼钩 北师大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色的鱼钩》教案教材简析:
本文叙述了在长征途中,老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故事。
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已为人的崇高品质,用“金色的鱼钩”为题,意义深远,“鱼钩”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历程,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学情分析:
我班共有学生45人,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农村的孩子。
从总体上说,由于家长的重视,再加上自身的努力,多数学生的语文素养较好,少部分学生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及自身因素的限制,语文素养较差,学习习惯也相对较差。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学本课生字新词,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中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已为人的精神。
(3)、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4)、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故事。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
(2)、让学生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和同伴合作、探究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关心战友、舍已为人的崇高品质。
(2)、立志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好好学习,建造更美好的人类家园。
教学重点:
学习老班长忠于革命、关心战友、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
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关心战友、舍已为人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方法:
讨论、归纳、综合法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搜集有关长征的资料以及在长征途中曾经发生的感人故事。
预习要求:
自学本课生字词,读通课文。
课型:略读课文
教时:一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长征的资料。
2、师导:同学们,关于红军长征的故事,我们已经了解了很多,今天,我们将继续走进长征故事,了解这个曾经发生在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
3、板书课题:15*金色的鱼钩
4、齐读课题,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会有什么疑问呢?(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鱼钩?作者为什么称它为金色的鱼钩?这个鱼钩真的是金色的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去寻找你要的答案吧!
2、快速默读课文,解决疑问。
3、汇报收获。
4、师相机介绍:文中的草地指松潘草地,位于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连接段的川西北草原,纵横300余公里,海拔在3500米以上,由于排水不良,形成大片沼泽,草地气候极为恶劣,年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下,雨雪风雹来去无常,是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最艰难的行军。
5、师:今天我们将围绕以下三个问题来学习这篇课文,出示要求: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把文中令你感动的部分找出来,有感情地多读几遍,并把心中的感受写在旁边。
(3)、说说你对“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光芒!”这句话的理解。
三、品读课文,体会人物品质
1、师:请同学们自主学习后在小组内交流。
2、汇报学习情况。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出:课文主要讲了在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牲牺自己的故事。
(板书:老班长、三个小战士)
(2)、是啊!老班长的形象已经嵌入了我们心中,同学们:是什么把老班长和三个小战士连在了一起呢?(板书:鱼钩)文中哪些句子令你感动,为什么?
①、指名朗读令你感动的句子,说说为什么让你感动?
②、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理解句子的含义,并指导朗读。
A句: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
师:这句话讲了什么?(这句话描写了老班长正躲着用草根、鱼骨头充饥。
)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老班长吃得很痛苦?(“皱紧眉头”、“硬咽”)这两个词语充分体现出老班长什么样的品质?(关心战友、舍已为人。
)
B句:“小梁,说真的,弄点儿吃的不容易啊!有时候等了半夜,也不见鱼上钩。
为了弄一点儿鱼饵,我翻了多少草皮也找不到一条蚯蚓……还有,我的眼睛坏了,天色一暗,找野菜就得一棵一棵地摸……”
师:“半夜”说明什么?(鱼来之不易)“翻了多少草皮”、“一棵一棵地摸”又说明什么?(说明了老班长寻找食物的艰难,哪怕是在看不清楚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为三个小战士寻找食物。
)
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优秀共产党员。
)
C句: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①、一个普通的搪瓷碗,为什么“我”觉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呢?(当“我”知道鱼的来之不易,以及老班长把仅有的一点儿东西都给三个病号吃,自已却硬咽草根、用鱼骨充饥时,“我”的内心极为沉重,实在不愿意喝下这少之又少的鱼汤,不愿看老班长忍饥挨饿,所以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
D句:当我俯下身子,把鱼汤送到老班长嘴边的时候,老班长已经奄奄一息了。
他微微地睁开眼睛,看见我端着的鱼汤,头一句话就说:“小梁,别浪费东西了。
我……我不行啦。
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草地去!”
①、此时老班长已经“奄奄一息”了,什么是“奄奄一息”?(形容气息微弱,本课指老班长此时已经气息微弱,快不行了。
)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老班长即将耗尽自己的生命,他的身体已经极度微弱,可他仍然对战士们充满了牵挂和关爱。
)
②、此时,如果你是这个小战士,面对“奄奄一息”的老班长,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呢?(是啊,文中的小战士和你此时的心情是一样的!指名读出战士们的话。
)
师:任凭我们怎么呼唤,可亲、可敬的老班长永远离开了我们,战士们撕心裂肺的呼喊也无法唤醒他了。
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士们的生命,他用自己的忠诚和无私完成了党的委托。
他永远地留在了那片无边无际的草地上,留给战士们的只有那根用缝衣针弯成的钓鱼钩。
(3)、出示句子:说说你对“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光芒!”这句话的理解。
师:这是一个普通的鱼钩吗?(不是,它是一个闪耀着金色光芒的鱼钩)、(板书:金色的)为什么是闪耀着金色光芒呢?
(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凝结了老红军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高贵品质;这鱼钩,体现了红军战士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长满红锈的鱼钩见证了红军战士互相关心、互相扶持、一心北上的艰苦历程,表现了战友之间伟大的爱。
)(板书:忠于革命舍已为人的精神)
四、再读课文,体会本文的表达方法
1、课文哪些句子描写了老班的语言、神态、动作,找出来,读一读。
2、从这些句子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来展现人物的内心。
)
3、师小结:课文正是抓住描写了老班长的语言、神态、动作的句子,揭示了他关心同志、舍已为人、忠于革命的精神。
五、总结课文,升华情感
1、同学们,让我们用最深情的话语再次读课题:看到这个鱼钩,我们仿佛又看到了什么?(完善板书:利用挽救见证)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
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
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
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
在观察过程中指导。
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
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
”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
”当幼儿看到闪
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
”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
”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
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
”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
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
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
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2、师总结:是啊!老班长虽然没能走出草地,但他的精神却永驻人们心中,并鼓舞着我们千千万万的少年儿童,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好好学习,建设我们更美好的家园!
六、布置作业
1、把课文内容叙述给爸爸妈妈听。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
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2、试着学习本文作者的写作方法写一写某一个你熟悉的人。
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
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
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板书设计:
老班长三个小战士
挽救见证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