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二篇教案新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短文二篇
1.累积要点文言字词,疏导文义,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尝文章的语言美,提升鉴赏能力。
3.学习《酬谢中书书》,感觉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育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4.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觉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窘境达观处世的冷静
心态。
第 1 课时酬谢中书书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曾跟着郦道元一同畅游三峡,领会了它的雄奇险拔、幽静艳丽。
其实,莽莽神州,高峰大岳,
千流百川,有无数奇特如画的风光让人心动神摇。
今日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酬谢中书书》,共同赏识一幅清丽的山川画,品尝一首流动的山川诗。
二、教课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诵课文,而后提出朗诵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学生互相帮助解答。
2.自主学习。
联合工具书和说明,初步疏导文义,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3.频频朗诵课文,试试在频频朗诵的过程中疏导文义。
4.关注文言现象。
【古今异义】
四时俱备 ( 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
晓雾将歇 ( 古义:消失今义:歇息)
.
夕日欲颓 ( 古义:坠落今义:低沉,委靡)
.
【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 ( 名词作动词,辉映)
.
5.本文虽属山川小品文,但是作者仍精心布局。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看看应当如何分才好?三个部分之
间有何联系?
明确: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中间的写景部分从“顶峰入云”到“沉鳞
竞跃”,先仰望“顶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接着分“晓”与“夕”两
层来写。
文章最后以叹息总括前文。
目标导学二:赏析写景,领会感情
1.作者笔下的风景很美,请问美在哪里?
明确:其一:山川相映之美。
山的陡峭,水的明媚互相映托。
水的动势给山增添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
异彩,两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大自然的各样色彩
互相配合,绚烂感人,琳琅满目。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
清早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活力勃勃;傍
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莽,飞鸟归林,猿猴栖树,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
顶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 );青林翠竹为静,五色交辉为动( 光色 ) ;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 声响 ) 。
2.“全部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明确: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述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此间光景色彩绚烂,生命勃发,灵巧飞扬。
经过高
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觉,来传达自己与自然交融的生命欢乐,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
归隐林泉的志趣。
3.作者以感触收束全文,谈谈本文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如何的情怀。
明确:“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言简而意丰。
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赏识它的妙处,而作
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深感骄傲,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三、板书设计
酬谢中书书
山川相映之美——顶峰入云清流见底
意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境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夕日欲颓
美动静相流水五色交辉猿鸟乱鸣游鱼竞跃(动)
衬之美顶峰青林翠竹日出雾歇日落山暝(静)
第 2 课时记承天寺夜游
一、导入新课
在更深夜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全部都像笼着轻纱,若有若无。
这样情景,自然会
触动诗人们多愁善感的心灵,或想念家同乡人,或追想在外流浪的亲朋,或寄望祝愿,或表达相思。
今日我们学
习苏轼的一篇小散文《记承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漂亮的月色中发出了如何的人生感触。
二、教课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诵课文,疏导文义
1.认识作者及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有名的文学家。
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优秀的成就,与他的父
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写作背景: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有职无权,过了几年闲居生活。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平庸自然的小品文,就写于作者被贬黄州的第四年。
2.朗诵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及节奏。
特别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遂 (su ì)寝(qǐn)藻(zǎo)荇(xìng)
....
3.频频朗诵课文,在朗诵的过程中疏导文义。
目标导学二:归纳内容,掌握感情
1.依据内容 ( 或表达方式 ) 能够把课文分为几个层次?
明确:三个层次。
第一层 ( 第一至第三句) :记事,交代观月漫步的时间、原由。
第二层 ( 第四句 ) :写景,写月下庭中光景。
第三层 ( 第五至第七句) :谈论抒怀,抒发面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想。
2.本文抒发了作者如何的感情?从哪些词句能够领会出?请简要剖析。
明确:①“欣然起行”,作者见月光如见久违的贴心朋友,睡意顿消,披衣而起,欣然相迎,表现了作者的
欢乐欢乐之情。
②“无与为乐者” “寻张怀民” ,从中能够看出作者当时心情是欢乐的,但也表露出孤独之感。
③ “闲人”,指拥有闲情精致的人,也包括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凄凉心境。
表现了作者复杂的心境:贬谪的凄凉,
人生的感触,观月的惊喜,闲步的安闲。
目标导学三:品尝语言,理解写法
1.如何理解“月色入户”?
明确:“入户”二字把月色拟人化,写得自但是生动。
月光仿佛善解人意,主动来与人做伴,宽慰这位失落
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有何妙处?
明确:此句是全篇的精妙所在,寥寥18 字,以极精练的文字描绘出承天寺庭院中优美的月色,表现出浓烈
的诗情。
作者将月色看作水来描绘,将月下的竹柏影看作水中的藻、荇来描绘,突出月光树影的“交横”之态,创建出一个澄澈透明的世界。
三、板书设计
叙事——观月缘故
凄凉愁闷
记承天寺夜游写景——庭下月景
豪迈乐观
抒怀——欢乐愁闷
两篇文章自己比较简洁,字词也简单理解,所以易于解说,正是
由此,两篇文章都重申在朗诵的过程中疏导文义。
同时,两篇文
可取之处章都有自己独到的艺术特点,篇一的“动静联合”写作手法,篇二
中的“抒怀、叙事、谈论”交融写法,在课时中都联合文本特
色进行学习。
两篇文章都有深刻的内蕴以及文雅的审美情味,在课时中,难以不足之处
用大批的辅读资料让学生对其加深理解,宜有所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