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论七:判断句,也字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 判斷句主語的省略
曰:“此誰也?”左右曰:“[ ]乃
歌夫長鋏歸來者也。”
問何故,對曰:“[ ]翳桑之餓人 也。”
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
附益之。子曰:“[ ]非吾徒也,小子鳴
鼓而攻之可也。”
判斷句的辨認
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
人在也。
三 判斷句的常見句式
B 否定判斷句的句式 ……,非……(也)。 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四 判斷句與“是”字
(1)“是”作判斷句的主語 是吾師也,若之何其毀之? 是社稷之臣也。 (2)“是”作判斷句的謂語 以智說愚必不聽,文王說紂是也。 取之而燕民說,則取之,古之人有行之
通論之
判斷句,也字
主要内容
一 古今判斷句的不同 二 判斷句的基本特徵 三 判斷句的常見句式 四 判斷句與“是”字 五 判斷句與“為”字 六 判斷句的表意功能 七 判斷句主語的省略 八 “也”的用法
一 古今判斷句的不同
古代:陳勝者,陽城人也。 現代:陳勝是陽城人。 不同:今用判斷詞,古不用判斷詞
潁考叔為潁谷封人。(《左·隱元》)
吾乃今日而知先生為天下之士也。 (《戰國策·趙策)
“為”不是判斷詞,用“為”的句
子不是判斷句。
六 判斷句的表意功能
(1)表類屬關係 陳勝者,陽城人也。 滕,小國也。 (2)表等同關係 梁父即楚將項燕。 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紂之三公也。
六 判斷句的表意功能
A 句尾的“也”
(2)用法 表示確認語氣
(3)意義 沒有意義
B 句中的“也”
(1)適用的地方 師也過,商也不及。(《論語·先進》) 鳥之將死,其鳴也哀。(《論語·泰伯》) (單句主語後) 今也則亡。(《論語·雍也》) 當是時也,禹八年於外,三過其門而不入。
(《孟子·滕文公下》) (時間詞之後)
者,武王是也。
四 判斷句與“是”字
(3)“是”作複指主語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
過也。 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
與? (4)“是”作判斷詞 韓是魏之縣也。(《戰國策·魏策》) 此必是豫讓也。(《史記·刺客列傳》)
五 判斷句與“為”字
余為伯修,余而祖也。(《左·宣三》)
三 判斷句的常見句式
A 肯定判斷句的句式 (2)……者,……也。 彼秦者,棄禮義而尚首功之國也。 陳勝者,陽城人也。 (3)……者,……。 兵者,兇器。(《漢書·晁錯傳》) 天下者,高祖天下。(《史記·魏其傳》)
三 判斷句的常見句式
A 肯定判斷句的句式 (4)……,……。 劉備,天下梟雄。(《資治通鑒》) 秦,虎狼之國。(《史記·屈原傳》) (5)……,副词……也。 是乃聖人之過也。(《莊子·胠篋》) 此則寡人之罪也。(《國語·越語》)
虛詞的範圍:
代詞、副詞、介詞、連詞、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語氣詞、 嘆詞
虛詞的要素:
詞性、用法、意義
八 “也”的用法
A 句尾的“也”
(1)適用的句子 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因果句) 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敍述句) 不及黃泉,無相見也。(祈使句) 廉頗,趙之良將也。(判斷句) 曷為久居此圍城之中而不去也?(疑問句)
二 判斷句的基本特徵
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 (動詞謂語,敍述句) 國危矣。 (形容詞謂語,描寫句) 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 判斷句的基本特徵: 以名詞或名詞性词组作謂語
三 判斷句的常見句式
A 肯定判斷句的句式 (1)……,……也。 制,岩邑也。 董狐,古之良史也。 趙盾,古之良大夫也。 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
B 句中的“也”
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禮記·禮運》) (複句第一分句後) (2)用法 表示頓宕語氣 (3)意義 沒有意義
(3)表比喻關係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制》)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 (《論語·顏淵》) (4)表因果關係 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論語·
憲問》) 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者,馮諼之計也。
六 判斷句的表意功能
(5)表特殊關係 夫戰,勇氣也。 百乘,顯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