洄游:水下的迁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鲟:漫漫归家路
中华鲟是洄游性鱼类的代表,它们从海中溯入河道以繁衍后代。
鲟鱼的祖先是淡水鱼,虽然一些鲟鱼在后来移入海中生活,但它们的后代依然要在淡水中发育生长,因此它们要通过洄游将鱼卵产入淡水。
中华鲟主要分布在东海和南海,这两片海域的中华鲟分别在长江和珠江繁殖。
在长江,中华鲟会在每年秋天从海中上溯,进入长江口,穿过整个长
中华鲟幼鱼
江中下游,一直来到长江上游的金沙江。
产卵后,亲鱼掉头回到大海,把它们的卵留在砂石中逐渐孵化。
到了第二年春天,中华鲟宝宝也逐渐向下游游去,并在夏天来到长江口生长。
到了秋天,中华鲟宝宝的体长达到约30厘米。
这时它们具备了适应更复杂环境的能力,继续向下游而去,进入辽阔的东海,在那里逐渐长大。
洄游:水下的迁徙
文/达达 绘/卷云边 图/姜盟 达达 图虫创意
中华鲟的生长过程
大黄鱼
中华鲟
大黄鱼:奔赴越冬地
与夏季活动的水域相比,水更深,温度也更稳定,即使是在北方的寒冬,也能保持较为温暖的水温。
在东海,从12月下旬开始,已抵达越冬地的大黄鱼减少活动和进食,它们聚集成群,
除了繁殖,鱼类为了索饵、越冬也会进行洄游。
以大黄鱼为例,这种海水鱼夏季在产卵场活动,那里的平均深度小于30米。
每到秋末,随着水温逐渐下降,大黄鱼就会聚集起来,游向深水中的几处越冬地。
越冬地的水深有时可达100米,
中华鲟要到十几岁时才能繁殖后代,它们生长很慢,却必须以漫长的洄游来繁衍生息。
从长江口开始,中华鲟便停止进食,一路上经历盐度变化、水温下降,还要面临渔民捕捞和船只螺旋桨的威胁,上溯超过2800千米,可以说是克服了无数的艰难险阻。
但几
百万年来,它们早已适应了这样的生活,克服了大部分困难。
进入越冬状态。
直到第二年3月水温回升,大黄鱼才结束越冬,向产卵场洄游。
越冬的行为帮助大黄鱼挨过北方寒冷的冬季,令它们即便在四季分明的东海海域也能繁衍生息。
在长江上游出生
游向长江中下游
游入大海
大麻哈鱼:一生一次的溯河之旅而又有“太平洋鲑”之称。
全世界生活在海水中的大
哈鱼共有8种,它们生活在
同的地方,却有着一个相同
特性——溯河洄游。
尽管大
哈鱼会在开阔海洋中摄食,
时还会下潜至数百米深处,
当它们成年时,便会成群结
遭遇捕食者。
结束繁殖后,大麻哈鱼已非常疲惫——洄游的旅程耗了能量,它们再也无法回到海中去了。
几天之内,大麻鱼相继死去,身体沉积在河和周围的陆地上,从海中带的元素也随着尸体的降解而留在土壤之中,滋养生长于的万千生灵。
来年春天,新的大麻哈鱼破膜而出,不久后它们将进入海洋,新一轮循环也就此开始。
进入淡水的大麻哈鱼会逐渐换上鲜艳的“婚装”。
雄鱼的吻逐渐发育成夸张的钩状,背部高高隆起。
成群的大麻哈鱼进入河流。
跃上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