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和护理体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症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和护理体会
心血管疾病是临床常见急症之一,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随着社会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这类疾病的发生率也逐年增高。

有研究显示,目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造成高死亡率的疾病已由烈性传染病、自然疫源性疾病转变为心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

心血管疾病的病死率位居所有疾患中的首位,其原因与患者本身的心理状态有很大关系,已经远远超过传统的遗传及生物因素。

因此,充分了解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特点,研究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状况,掌握其心理特点,掌握正确的心理护理方法,有针对性地给予心理干预,对于患者的临床治疗与康复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标签:重症心血管疾病患者;心理特点;护理体会
1重症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特点
1.1惊慌恐惧患者多由于突发的意外因素刺激,使病情急剧变化而人院抢救治疗,其中多数人对自己病情的发展、预后及危险性有一定的认识,但由于缺乏足够的医疗科学知识,常会出现莫名的心慌、惊慌或恐惧。

1.2焦虑急躁重症心血管病患者由于经常出现胸闷、气短、心悸、乏力及呼吸困难等不适症状,造成不同程度的生理刺激,产生不良的心理状态,引发焦急多虑和烦躁不安。

同时由于病程较长,病情迁延不愈,患者常会对一些需要反复进行的护理措施感到厌烦和缺乏信心,不愿进行积极主动的配合,甚至会以生硬、粗暴的态度对待护理人员。

1.3孤独压抑重症心血管疾病患者经常被安置在有心电监护功能的重症监护室进行救治,各种急救仪器、设备放置于患者的身旁,为救治提供了有效保障,同时也给患者心理上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患者常常会由于身上安放了心电监护装置而感到不适;会因为进人这种特殊的、与外界“隔绝”的病房而推测自己的病情十分严重;会因为亲属、朋友的陪护和探视受到严格限制而感到孤独、忧郁、不安,产生消极压抑的负面心理,此时如果再遭遇其他患者的逝去,更会对患者造成严重的不良心理刺激。

1.4依赖性增强重症心血管疾病本身引起的心脏功能严重障碍,使得患者生活常不能自理,对许多事情都表现得力不从心,心理上明显地表现出自信心不足,对他人的依赖性增强。

还有一些老年患者像稚童一样,处处想得到他人的同情和照顾,缺少战胜疾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这恰恰是患者康复的重要条件。

部分老年患者甚至认为离开医院等救治场所便无法生存,产生对治疗的过度依赖。

1.5猜疑心加重在重症监护室中治疗的患者,由于其所处的特殊环境和床旁放置的仪器,造成心理上的巨大压力,常会想当然地猜测自己的病情严重,并对病情的发展过度担心。

1.6自尊心增强一些患者在患病前担任一定的社会职务,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并具有多种家庭角色,人院进人新的人际群体后,常常会希望保持自己在原有人际结构中的地位,感到自己理应受到周围人群和家庭成员的尊重。

2重症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
心血管疾病常常是遗传因素、生物因素、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凡是可以引起焦虑、恐惧、愤怒、内疚和沮丧的心理刺激,都可成为诱发
和加重的因素。

笔者在临床护理工作实践中体会到,要对重症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良好的心理护理,应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2. 1树立良好的护理人员形象护理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言行举止中要体现出良好的职业形象,处处表现出积极主动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护理操作要规范熟练,处理问题要果断镇静,观察患者要细致人微,服务过程要热情周到,要用微笑和真诚打动、温暖患者,要通过良好的职业形象取得患者的信任。

2.2做好床前护理教育工作一是要引导患者正确对待疾病,教育、启发、劝导患者正视现实,让患者清楚自身的情绪、心理、信心对于疾病康复的重要性,消除悲哀、沮丧等不良情绪和对自身疾病的忧虑、恐惧心理,增强配合治疗、护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二是要根据患者病情,有针对性地提出护理意见,告知患者相应的注意事项以及如何配合治疗护理,让患者清楚自己该做什么、该怎么做、什么不该做。

三是要鼓励患者保持稳定、乐观的良好心态,让患者了解不良情绪和心理对病情的危害,知道乐观心态对康复的益处,指导患者主动控制、调节情绪,提高患者的心理应激能力,努力使患者的情绪保持轻松愉快,心态稳定,自信乐观。

2.3及时做好说服开导工作患者人院后要多与其沟通,了解其性格特点和心理状态,存在心理问题者要及时疏导。

2.4避免负面刺激和影响重症心血管患者常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猜疑心加重,会造成心理上的过度敏感。

医护人员和亲属面对患者时不要愁眉苦脸,不要惊慌或紧张,切忌当患者的面窃窃私语,以防增加患者的思想压力。

2.5要善于忍让和克制了解患者心理失衡后的急躁和抗治心理后,在护理过程中对患者的过激言行必须忍让和克制,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禁止与患者发生冲突。

对患者的不良行为,应在耐心劝说的基础上,采取适当的方式制止,千万不可训斥、责骂、嘲讽,防止矛盾进一步激化。

护理工作中可采用的方式有:(1)避其鋒芒,引导宣泄。

(2)寻求帮助。

(3)换人服务。

2.6要善于学习,不断增强心理护理能力重症心血管疾病患者常常合并其他疾病,心理负担重,心理问题多发。

因此,不仅要求护士具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熟练的护理技术,还要具有足够的心理学知识,并广泛涉猎其他科学知识,
具备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

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不断学习,积极学习,善于学习,在工作实践中边干边学,不断总结,不断增强自身的心理护理能力。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疾病的发展变化与患者的心态和心理活动密切相关)心理社会因素可通过不良的心理情绪生活方式及行为习惯激活神经内分泌机制,引起冠状动脉内皮损伤,易形成斑块*造成血管堵塞或狭窄,从而导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所以在治疗疾病的同时给予心理治疗,以亲切的沟通方式引导患者,帮助患者消除各种不良情绪,以积极的心态战胜疾病,对于治疗方案的顺利实施,医疗质量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

作为医疗工作者,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主动正确的予以心理疏导,才能达到促进疾病康复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