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温拌剂优化 设计说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化设计说明
一、项目概况
(一)项目背景
黄石高速公路作为晋煤东运的主要通道,是我国―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条贯穿我省东西部,带动沿线经济发展的大动脉,是国家和河北省―九五‖期间的重点建设项目。
黄石高速公路起于黄骅港,途经沧州、衡水,西至石家庄。
路线全长281.258公里,按平原微丘区高速公路标准设计。
主线段一期工程石家庄至辛集段于1997年4月开工,1998年12月建成通车,全长40.38公里,路基宽33.5米,路面宽21.5米,全封闭、全立交、双向六车道(预留两车道);主线段二期工程辛集至沧州段于1998年8月开工,2000年12月建成通车,全长147.293公里,路基宽27米,路面宽22.5米,全封闭、全立交、双向四车道;主线段沧州至黄骅港开发区段于2003年12月开工,2007年11月建成通车,全长88.385公里,路基宽27米,路面宽24.5米,全封闭、全立交、双向四车道;黄骅港开发区至港口段为一级公路,全长5.2km,设计速度80km/h,路基宽度27.5m,路面宽度24.5m。
本项目位于黄石高速公路衡沧、沧黄段内,其中衡沧段路面结构为:
上面层为4cmSAC-16 (调整)中粒式沥青混凝土
中面层5cmAC-20中粒式沥青混凝土
底面层6cmAC-25粗粒式沥青混凝土
基层20~36cm水泥稳定碎石
底基层20cm石灰稳定土。
旧路改造路段沥青路面:
上面层4cmSAC-16(调整)中粒式沥青混凝土
中面层5cmSAC-20中粒式沥青混凝土
中面层以下设臵9~11cm的沥青碎石(或水泥稳定碎石)找平层与旧路相接。
沧黄段路面结构为:
路面结构设计分重车和轻车方向,面层采用不同的厚度。
南半幅(重车方向)上面层为4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16),中面层为6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下面层为10cm粗粒式沥青混凝土(AC-25);
北半幅(轻车方向)上面层为4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16),中面层为6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下面层为8cm粗粒式沥青混凝土(AC-25);
上基层为18cm水泥稳定级配碎石,下基层为18cm石灰、粉煤灰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为18cm石灰、粉煤灰稳定土。
在2005年,对石辛段进行了路面维修罩面治理工程。
2006、2007年对衡沧段路面进行了路面维修养护治理,进行了4cm罩面。
主线路面结构示意图
2012年,本项目列入了2013年养护入库专项工程,河北省交通运输厅公路管理局对本项目工可及施工图进行了批复。
根据路面实际情况,2013年4月,我院对本项目进行优化设计。
(二)交通量情况
黄石高速公路自竣工通车以来,至今已经运营了十余年的时间,其主要交通特点是:区域内交通量增长迅猛,重载超载现象严重,过境车辆占有较大比例,通车以来各收费站统计交通量见下表。
根据黄石高速公路各收费站分车型的交通量统计资料可以得到本项目的交通量构成情况:黄石高速行使车辆以小型车最多,所占比例为40%左右,其次是中型车,所占比例为25%左右,大型、重型车35%左右。
黄石高速是晋煤东运的一条主干道,全线以货物运输为主。
(二)项目范围
本项目为黄石高速公路K62+292-K93+338等路段路面病害治理工程,具体的工程范围如下:
1、K62+292—K93+338南北幅,单幅共计62.092公里;
2、K93+338—K129+000北幅、K93+338—K115+893南幅,单幅共计58.22公里;
3、K212+100—K240+883南北幅,单幅共计57.57公里。
合计单幅长度177.882公里。
二、优化设计原则及依据
(一)设计依据
1、《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规范》(JTJ 073.2-2001)
2、《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JTG E60—2008)
3、《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
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
5、《公路沥青路面再生技术规范》(JTG F41-2008)
6、《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 034-2000)
7、《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JTG H20-2007)
8、《公路养护安全作业规程》(JTG H30-2004)
9、《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 5768-2009)
10、《高速公路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设计通用规范》(JTG D80—2006)
12、《公路交通安全设施施工技术规范》(JTG F71-2006)
13、《公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臵规范》(JTG/T D82-2009)
14、《河北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建设指导意见》(2004.10.19)
15、黄石高速公路设计文件、竣工文件及养护资料
16、《G1811黄石高速公路K62+292-K93+338等路段路面病害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17、冀交公路【2012】279号文件:《河北省交通运输厅公路管理局关于黄石高速公路K62+292-K93+338等路段路面病害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
(二)优化设计原则
根据路面病害实际情况,结合国内外路面养护新技术、新工艺,对路面罩面结构形式分路段进行优化调整,以达到养护方案更加科学、经济、合理。
三、路面病害外业调查检测及分析
(1)K62+292—K93+338路段(南北幅)
此段落内路面病害主要表现为横缝、纵缝、不规则裂缝,局部路段行车道存在集料松散、表面脱落、麻面、轻微坑槽等病害。
北半幅:K62+292—K72+000路段主要是横缝、纵缝、不规则裂缝,K72+000—K89+893路段主要表现为横缝;K89+893-K93+338路段主要表现为横缝、纵缝。
南半幅:K62+292—K72+000路段主要是横缝、纵缝、不规则裂缝,K72+000—K89+893路段主要表现为横缝;K89+893-K93+338路段主要表现为横缝、纵缝。
(2)K93+338—K129+000北幅、K93+338—K115+893南幅
此段落内路面主要病害表现为横缝、纵缝、坑槽、块裂、麻面。
(3)K212+100—K240+883南北幅
此段落南半幅内主要病害表现为横缝、纵缝、网裂、沉陷、坑槽等病害。
此段落北半幅内主要是功能性病害,表现为车辙和抗滑性能较差。
四、路面设计方案
本次路面优化设计在原设计的基础上进行优化,结合项目区域特点,采用成功设计经验和先进材料,提高标准严格控制,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控制施工成本。
优化设计主要是对路面罩面结构形式分路段进行优化调整,对路面病害处治方案维持原设计方案。
路面罩面优化设计方案
1、K62+292—K93+338路段(南北幅)(即1合同)
原设计:对K62+292-K93+338路段(南北幅)单幅共计62.092公里,病害挖补治理后进行5cmAC-13罩面,罩面层铺筑前洒布一层SBS改性沥青粘结防水层,撒布量控制在1.8kg/m2,并均匀撒布9.5mm单一粒径石灰岩,覆盖率保证在55%-60%。
病害挖补后罩面优化方案:
(1)K76+682-K78+800路段(南幅)进行微表处处治。
(2)K90+908-K93+338路段(南幅)铣刨行、超车道4cm后采用4cm厚多聚磷酸(PPA)改性沥青混凝土罩面。
(3)K73+259-K76+656路段(北幅)铣刨行、超车道4cm后采用自除冰路面;
(4)考虑以下问题:A、路面病害以横缝、纵缝为主,原路面结构面层沥青采用的是湖沥青,目前路面裂缝较多,面层张力较大,直接罩面裂缝会继续发展至罩面层。
铣刨4cm上面层
后进行4cm罩面,可以减小上面层张力,通过铣刨后裂缝处理(挖补、抗裂贴等)可以较好的防止反射裂缝;B、中央分隔带路缘石为弧形顶面,直接罩面存在三角端,造成雨后存水。
路肩石带排水槽,影响罩面。
因此本合同其余路段采取如下处理方案:
铣刨行车道、超车道4cm上面层后进行病害挖补治理,病害治理后进行4cmAC-13挖补罩面,罩面层铺筑前洒布一层SBS改性沥青粘结防水层,撒布量控制在 1.8kg/m2,并均匀撒布9.5mm单一粒径石灰岩,覆盖率保证在55%-60%。
2、K93+338—K129+000北幅、K93+338—K115+893南幅(即2合同)
原设计:对K93+338—K129+000(北幅)、K93+338—K115+893(南幅)单幅共计58.22公里,铣刨4cm面层后进行病害挖补治理,在病害治理完成后进行4cmAC-13沥青混凝土罩面,罩面层铺筑前洒布一层SBS改性沥青粘结防水层,撒布量控制在 1.8kg/m2,并均匀撒布9.5mm单一粒径石灰岩,覆盖率保证在55%-60%。
病害挖补后罩面优化设计方案:
(1)K121+000-K123+000路段(北幅),铣刨行、超车道4cm后采用自除冰路面。
(2)K123+000-K126+000路段(北幅)进行微表处处治。
(3)其余路段维持原设计方案不变。
3、K212+100—K240+883南北幅
原设计:对K212+100-K240+883(南幅)病害挖补治理后加铺4cmAC-13沥青混凝土,基层利用旧路面沥青铣刨料进行厂拌冷再生处理进行回补;罩面层铺筑前洒布一层SBS改性沥青粘结防水层,撒布量控制在1.8kg/m2,并均匀撒布9.5mm单一粒径石灰岩,覆盖率保证在55%-60%。
K212+100-K240+883(北幅)病害挖补治理后进行2.5cmAC-10薄层罩面,罩面层采用温拌沥青混合料。
基层利用旧路面沥青铣刨料进行厂拌冷再生处理进行回补;罩面层铺筑前洒布一层SBS改性沥青粘结防水层,撒布量控制在1.2kg/m2,并均匀撒布4.75mm单一粒径石灰岩,覆盖率保证在55%-60%。
优化设计:
(1)K222+401-K225+035(北幅)病害挖补治理后进行 2.0cm厚NOVERCHIP超薄层罩面。
(2)K228+945-K231+533(北幅)病害挖补治理后进行2.0cm厚Thus-20超薄罩面。
(3)北幅其余路段病害挖补治理后进行 2.5cmSAC-10薄层罩面,罩面层采用温拌改性沥青混合料。
(4)对K212+100-K240+883(南幅),单幅共计57.57公里,铣刨行车道、超车道4cm面层后进行病害挖补治理,在病害治理完成后进行4cmAC-13沥青混凝土罩面,其中K212+100-K215+000段采用自除冰路面。
(5)唧浆问题路段根据钻芯情况考虑采用挖补或注浆处理。
各路段罩面优化方案汇总表
五、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案
由于局部路面铺筑上面层造成沥青混凝土路面厚度增加,必然涉及一系列相关问题,如路缘(肩)石标高的调整、上跨结构物净空的限制、桥面与路面在伸缩缝处的衔接、纵横断面的
恢复与调整等。
针对这一系列问题,分别提出如下解决方案:
1、路缘石、拦水带标高的调整
根据黄石高速公路路缘石、拦水带的设臵情况,以及本次维修工程的实际情况,原则上对路缘石、拦水带标高不再进行调整。
2、对护栏标高的影响
对于波形梁钢护栏标高影响问题,现行规范中规定:当不设路缘石时,护栏高度(指护栏板中心至路面的距离)为60cm;当设有路缘石时,护栏板中心至路缘石顶为60cm,距路面一般为72cm。
根据黄石高速公路现有波形梁钢护栏的设臵高度情况,基本满足高速公路的防撞性能要求,本次局部路段铺筑上面层不再对波形梁钢护栏的标高进行调整。
3、桥梁结构物承载能力的计算及伸缩缝处铺筑上面层顺坡衔接
路面标高抬高路段罩面,对于设有伸缩缝的大桥、中桥以及长度在10m以上的构造物,采取桥头铣刨顺坡的方式进行处理。
顺坡按0.1%控制。
对于无伸缩缝的小型构造物,与主线路面处治方案相同,铺筑后在板端与背墙间切0.5cm 缝隙,缝隙上开槽1.5×1.5cm,用热改性沥青灌注成凹形。
4、互通区匝道、服务区贯穿道路等路面部位与沥青路面衔接处理
互通区匝道、服务区贯通车道等路面不在本次罩面工程范围内,因此在与沥青路面衔接部位一定范围内采取顺坡方式予以处理,具体做法为:
将衔接部位一定范围内的路面铣刨适当的厚度,以满足沥青混凝土结构层施工最小厚度要求,然后铺筑上面层。
5、中央分隔带开口的处理
路面标高抬高路段中央分隔带开口与路面采用相同处治,即撒布SBS改性沥青防水层后进行改性沥青混凝土铺筑,机械摊铺受限制时采用人工摊铺。
6、超高段排水的处理
对于超高段排水采用直排方式的路段,在中央分隔带超高段排水处凿除原8cm水泥混凝土后铺筑混凝土预制砖,以满足排水功能。
7、中央分隔带两侧及道路外侧衔接处理
中央分隔带两侧及道路外侧衔接处理用沥青混凝土铺筑,保证不留倒角,雨后不能积水。
同时应保证压实度满足要求。
六、施工工艺及材料
(一)自除冰路面
1、材料
满足本项目原设计AC-13类沥青混合料材料指标即可。
混合料中添加剂应满足产品相关技术指标要求。
2、施工工艺
自除冰沥青混合料的拌合、摊铺、碾压工艺与普通沥青混合料基本相同,摊铺速度可控制在2~3m/min,摊铺过程中,应保持匀速摊铺,避免混合料离析。
(二)Thus-20超薄层混合料
1、材料
(1)集料级配要求
Thus-20 级配要求
在Thus系列中,粗集料指粒径大于4.75mm的集料,选取抗滑表层所使用的集料,但必须满足表1中的各项指标要求。
也可以选取两种或更多不同材料集料混合使用,但是必须满足混合料相应要求和满足拌合设备的要求。
表1 粗集料性能指标
(3)细集料
在Thus系列中,细集料指直径小于4.75mm的集料,必须是100%破碎加工而成,应该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与沥青有良好的粘结能力。
性能指标满足表2要求。
表2 细集料性能指标
(4)填料
沥青混合料的填料宜采用石灰岩等憎水性石料经磨细得到的矿粉,矿粉要求干燥、洁净,其指标满足表3的要求。
(5)Thus-Binder 改性沥青胶结料
由于Thus 超薄魔耗层混合料采用断级配或开级配,要求沥青具有更好的粘结力和抗水性能,同时具有良好的施工和易性,所以对沥青提出相应的指标要求,而不同于国内典型改性沥青的指标。
Thus-Binder 必须满足表4指标要求。
表4 Thus-Binder 改性沥青性能指标
2、施工工艺 (1)沥青混合料设计 1)一般规定
Thus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需遵循《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中的关于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的目标配合比设计、施工配合比设计和试拌试铺验证的设个阶段,最终确定混合料级配和最佳沥青用量。
混合料目标配合比设计过程中所有试件成型均采用旋转压实仪成型,试件直径均为15cm ,施工配比设计或施工控制可采用马氏击实仪成型,但必须与旋转压实仪进行比对验证。
设计过程中所有冷拌混合料拌合温度、湿度必须与施工现场温度、湿度尽量一致 2)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混合料配合比必须满足表9指标要求。
表9 沥青混合料级配要求
混合料体积特性和性能要求
混合料设计阶段,Thus-20旋转压实次数为125次,拌合温度为175-185℃,短期老化温度为170℃,成型温度为170℃。
其体积特性和性能要求见表10。
表10 Thus 超薄魔耗层混合料特性和性能要求
面状况确定。
(2)施工工艺 1)混合料生产
按照目标配合比进行生产配合比调整,生产配合比调整的所有材料、过程和工艺应完全与实际生产时一致,包括沥青、矿料、筛网配臵、上料速度、加热温度、拌料量、拌和时间、除尘强度等。
2)摊铺
Thus沥青混合料摊铺温度为按照热拌沥青混合料摊铺温度控制。
摊铺前对摊铺机喷洒量进行标定,确保施工时喷洒量精确。
3)碾压
Thus-超薄磨耗层采用9 - 12吨的双钢轮压路机静态碾压,一般两遍碾压即可完成压实。
Thus-20碾压必须在路面温度降至120℃之前完成,路面温度降至50℃之前不能开放交通。
(三)Noverchip超薄磨耗层沥青混凝土
1、材料
1)粗集料
超薄磨耗层所用粗集料采用玄武岩或辉绿岩等质地坚硬的岩石。
超薄磨耗层的厚度决定其集料的公称最大粒径不宜过大,一般为9.5mm或13.2mm。
用于超薄磨耗层的粗集料应采用质地坚硬,表面粗糙,形状接近立方体,有良好嵌挤能力的破碎石料。
在生产粗集料进行细破作业时,严禁采用颚式破碎机。
超薄磨耗层对粗集料的质量技术要求见表4.2.5-1,规格要求见表4.2.5-2。
表4.2.5-1 粗集料质量技术要求
2)细集料
在对超薄磨耗层细集料选择时,须采用机制砂,且机制砂宜采用优质石灰岩由细集料破碎机生产制造。
细集料须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并有一定的棱角。
超薄磨耗层使用的细集料质量应符合表4.3.3的规定。
3)填料
超薄磨耗层所用填料必须采用石灰岩或岩浆岩中的强基性岩石等憎水性石料经磨细得到的矿粉,原石料中的泥土杂质应除净,矿粉应干燥、洁净,能自由地从矿粉仓流出。
超薄磨耗层混合料严禁使用回收粉尘。
超薄磨耗层矿粉质量应符合表4.4.3的质量技术要求。
4)改性沥青
超薄磨耗层用沥青结合料采用改性沥青,其质量应符合表4.5.2的技术要求。
5)超薄磨耗层用粘层油宜采用改性乳化沥青,其质量应符合表4.6.2的技术要求。
2、施工工艺 1)施工温度
超薄磨耗层路面宜在较高温度条件下施工,当气温或下卧层表面温度低于15℃时不得铺筑超薄磨耗层路面。
超薄磨耗层的施工温度参照表 6.2.1。
当摊铺层较薄或外界气温较低时取高限,反之可取低值。
时,宜在车厢板侧板下方打一个小孔插入不少于150mm 量取。
碾压温度可借助金属螺丝刀在路面辅助温度计测针插入摊铺层内部测量得到。
2)混合料的拌和
沥青混合料必须在沥青拌和厂(场、站)采用拌和机械拌制。
超薄磨耗层沥青混合料应采用间歇式拌和机拌制。
拌和能力满足施工进度要求。
拌和机除尘设备完好,能达到环保要求。
冷料仓的数量满足配合比需要,通常不宜少于5~6个。
沥青混合料拌和设备的各种传感器必须定期检定,周期不少于每年一次。
冷料供料装臵需经标定得出集料供料曲线。
超薄磨耗层沥青混合料的生产温度应符合 6.2.1的要求。
烘干集料的残余含水量不得大于1%。
每天开始几盘集料应提高加热温度,干拌前几锅集料温度不满足表6.2.1中要求须废弃,待达到要求后再正式加沥青拌和混合料。
超薄磨耗层沥青混合料拌和时间根据具体情况经试拌确定,以沥青和外掺剂均匀裹覆集料为度。
间歇式拌和机每盘的生产周期不宜少于50s (其中干拌时间不少于10s)。
间歇式拌和机的振动筛规格应与矿料规格相匹配,最大筛孔宜略大于混合料的最大粒径,其余筛的设臵应考虑混合料的级配稳定,并尽量使热料仓大体均衡,不同级配混合料必须配臵不同的筛孔组合。
间歇式拌和机宜备有保温性能好的成品储料仓,贮存过程中混合料温降不得大于10℃、且
不能有沥青滴漏,超薄磨耗层混合料只限当天使用。
沥青混合料出厂时应逐车检测沥青混合料的重量和温度,记录出厂时间,签发运料单。
3)混合料的运输
超薄磨耗层沥青混合料宜采用较大吨位的运料车运输,但不得超载运输。
运料车的运力应稍有富余,施工过程中摊辅机前方应有运料车等候。
宜待等候的运料车多于4辆后开始摊铺。
运料车每次使用前后必须清扫干净,在车厢板上涂一薄层防止沥青粘结的隔离剂或防粘剂,但不得有余液积聚在车厢底部。
从拌和机向运料车上装料时,应多次挪动汽车位臵,平衡装料,以减少混合料离析。
运料车运输混合料宜用苫布覆盖保温、防雨、防污染。
运料车进入摊铺现场时,轮胎上不得沾有泥土等可能污染路面的脏物,否则宜设水池洗净轮胎后进入工程现场。
沥青混合料在摊铺地点凭运料单接收,若混合料不符合施工温度要求,或已经结成团块、已遭雨淋的不得铺筑。
摊铺过程中运料车应在摊辅机前l00mm~300mm处停住,空挡等候,由摊辅机推动前进开始缓缓卸料,避免撞击摊辅机。
在有条件时,运料车可将混合料卸入转运车经二次拌和后向摊铺机连续均匀的供料。
运料车每次卸料必须倒净,如有剩余应及时清除,防止硬结。
4)混合料的摊铺
超薄磨耗层采用专用摊铺机进行施工,设备能够一次性完成粘层油喷洒、热沥青混合料摊铺及熨平,可在粘层油喷洒后5s内进行热沥青混合料摊铺,在热沥青混合料摊铺之前,设备履带或其它部位不能接触喷洒在路面上的乳化沥青。
摊铺机开工前应提前0.5h~1h预热熨平板不低于100℃。
铺筑过程中应选择熨平板的振捣或夯锤压实装臵具有适宜的振动频率和振幅,以提高路面的初始压实度。
熨平板加宽连接应仔细调节至摊铺的混合料没有明显的离析痕迹。
摊铺机必须连续不间断地摊铺,摊铺速度宜控制在10m/min~12m/min范围内,不得随意变换速度或中途停顿,以提高平整度,减少混合料的离析。
发现混合料出现明显的离析、波浪、裂缝、拖痕时,应分析原因,予以消除。
摊铺机应采用自动找平方式,下面层或基层宜采用钢丝绳引导的高程控制方式,上面层宜采用平衡梁或雪橇式摊铺厚度控制方式。
宜采用非接触式平衡梁。
沥青路面施工的最低气温应符合总则1.0.4的要求。
每天施工开始阶段宜采用较高温度的混合料。
沥青混合料的松铺系数应根据混合料类型由试铺试压确定。
摊铺过程中应随时检查摊铺层厚度及路拱、横坡。
摊铺机的螺旋布料器应相应于摊铺速度调整到保持一个稳定的速度均衡地转动,两侧应保持有不少于送料器2/3高度的混合料,以减少在摊铺过程中混合料的离析。
用机械摊铺的混合料,不宜用人工反复修整。
当不得不由人工作局部找补或更换混合料时,需仔细进行,特别严重的缺陷应整层铲除。
在雨季铺筑沥青路面时,应加强与气象台(站)的联系合理安排施工,雨天严禁施工,已摊铺的沥青层因遇雨未行压实的应予铲除。
5)混合料的压实
沥青路面施工应配备足够数量的压路机,选择合理的压路机组合方式及初压、复压(无需终压)的碾压步骤,以达到最佳碾压效果,施工气温低、风大时,压路机数量应适当增加。
由于超薄磨耗层摊铺厚度薄,降温速度快,因此,压路机必须保证紧跟、匀速碾压,压路机的碾压速度应符合表6.7.2的规定。
压,压路机的振动频率宜为35Hz~50Hz,振幅宜为0.3mm~0.5mm。
压路机的碾压路线及碾压方向不应突然改变而导致混合料推移。
碾压区的长度应大体稳定,两端的折返位臵应随摊铺机前进而推进,横向不得在相同的断面上。
压路机的碾压温度应符合表6.2.1的要求,并根据混合料种类、压路机、气温、层厚等情况经试压确定。
在不产生严重推移和裂缝的前提下,初压、终压都应在尽可能高的温度下进行。
同时不得在低温状况下作反复碾压,使石料棱角磨损、压碎,破坏集料嵌挤。
6)接缝、开放交通
超薄磨耗层路面纵向接缝施工中,应特别注意混合料碾压对温度的要求,纵接缝施工要求混合料温度取允许范围上限为宜,熨平板加热温度满足本规范要求,应控制在混合料温度降至120℃前完成接缝处碾压施工。
超薄磨耗层应在铺筑路面温度降为50°C以下时方可开放交通。
(三)多聚磷酸(PPA)改性沥青混凝土
本项目多聚磷酸改性沥青混凝土为新材料、新技术试验段,材料指标要求和施工工艺见本项目施工作业指导书。
(四)高性能低噪音微表处
本项目高性能低噪音微表处为新材料、新技术试验段,材料指标要求和施工工艺见本项目
施工作业指导书。
(五)温拌SAC-10改性沥青混凝土
材料指标要求和施工工艺见河北省地方标准《温拌沥青混合料施工技术指南》(DB13/T 1014-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