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习俗作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秋习俗作文
【精品】中秋习俗作文三篇
中秋习俗作文篇1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拥有着中秋佳节的季节不得不称之为别出心载。

在这天晚上,它不一样。

它有着仙女般的容貌。

有着超凡脱俗的气质。

有着朦胧轻悠的飘渺,更有着如侣如伴的思念。

金黄的翡翠点缀了它的面夹,飘渺的朦胧装饰了它的黑发,使它活象一个栩栩如生的仙女的面容。

睁一眼便射出万丈光芒,照耀大地,迷惑所有的人类,正好应征了倾城倾国。

正如“微露之光,怎与月争辉“。

在这漆黑浩瀚的夜空,竟不见平日的明星。

仅连一颗也夺不过它的色彩。

它傲视尘俗。

它的羽翎拍满了整个古往今来。

无数文人骚客甘败于它不凡的气质之下。

“相思如明月,可望不可攀“。

它那可望而不可及又令人有飘渺之情。

朦胧神秘的色彩,正如我今日所再次的阅历。

那嫦娥奔月依成佳话,那穿梭古金古今的传说又何尝不是人向往。

淡淡的轻纱仿似羽衣,赐予它秀丽的装着。

而我们却至多站在窗台对它遥遥呼望。

“他乡有明月,千里照相思“月圆人不圆,伴随着轻风月影总免不了相思之情。

倩风挽月,撒下了无尽的梦,但我们的梦难圆,我只好寄托着它飘落下的羽毛,深深地,轻声地呼唤着它的名字。

你看那飘落的余辉,正是寄于我们的希望。

中秋习俗作文篇2
1、潮式月饼
潮汕地区有自己独有的传统月饼,潮式月饼属酥皮类饼食,主要品种有绿豆沙月饼、乌豆沙月饼等。

潮式月饼身较扁,以其香甜、脆软、肥而不腻而驰名海内外。

潮式月饼主要有二种:一种拌猪油称作朥饼;一种拌花生油称作清油饼。

在潮汕地区,传统潮式月饼早已不仅仅只是一种食物,它更寄托了人们对亲人的祝福以及美好愿望。

潮汕地区的中秋节,不仅有吃月饼之俗,还有相互馈赠月饼之举。

2、荡秋千
潮汕地区还有着一个独特的习俗——荡秋千。

中秋之夜的荡秋千,要预先在空旷的草地上搭起高达两层楼的单双座秋千和“十”字秋千,然后在棚顶四周拉起一道道绳子,挂满五颜六色的绸花彩带。

当银盘样的月亮升上中天,穿着节日盛装的少男少女便纷纷聚集到秋千前,女的不能荡秋千只能观看,能大显身手的就是小伙子们了,他们争着荡秋千,比赛谁荡得高,转得快。

在围观者的欢声笑语中,单座和双座秋千向月娘抛出一道道彩虹,“十”字秋千腾空飞旋箍着一个个花环,荡得最高转得最快的便是少女心目中的英雄好汉,从而获得她们的爱情。

3、吃芋头
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

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

今天,潮汕仍喜用蒸熟的芋头拜月,以个大肉疏松,皮有裂痕者为佳品,即潮俗称芋“笑”。

祭拜之后全家便剥皮食芋,好好享受一番乐趣。

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

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

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4、拜月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

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

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

就在女人“拜月娘”时,男人们便约上几位好友,到阳台上或登上高处,摆上工夫茶具,煮水冲茶,一边品茗,一边赏月,一边品尝月饼。

5、吃糕仔
在潮汕地区,过去每逢中秋佳节前夕,家家户户都会制作一些糕点供奉月娘,当地人叫糕仔。

糕仔多用加工熟的糯米粉或绿豆粉为原料,以糯米粉为原料的叫米糕,以绿豆粉为原料的叫绿豆糕。

其做法一般是先用白糖加适量的水及猪油煮至粘稠放凉,将糯米粉或绿豆粉配上准备好的糖浆拌匀,再用制作糕点的模具将糕粉挤压成形。

在这个过程中,还可视个人喜好添加诸如剁碎的花生仁或芝麻等馅料。

6、烧塔
烧塔,部分地方又称之为烧塔仔,是潮汕地区在过中秋节时开展的一项民俗活动。

据传烧塔起源于元朝末年汉族人民反抗残暴统治者,于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

举火为号传衍至今已成为烧塔民俗,并且多表达“中秋节是丰收的节日,通过烧塔表达收获的喜悦,祝福生活像圣塔火焰一样红红火火”的含义。

瓦塔形状有“圆形塔”、“方形塔”、“多角形塔”等等,且各有其吉祥寓意,如圆形塔寓意为“中秋月圆人也圆”,一般有亲人旅外的人家多砌设圆形塔、方形塔状似田丘,成四方形,寓意四通八达;多角形塔寓意生财多道,生意兴隆。

7、水果节
柚子也是中秋必不可少的节日食品,品种有金柚、蜜柚或水晶柚。

柚子外形浑圆,象征团圆,剖开之后,满屋弥漫着清香,而且每人分食一块,和吃月饼一样,有全家分享的幸福感。

同时,“柚”与“佑”谐音,有希望月亮护佑的意思。

入秋之后,成熟的柚子、青皮梨、红梨、菠萝、香蕉、林檎、龙眼、杨桃、红柿、牛心柿等竞相上市,琳琅满目的水果自然就成了中秋拜月的佳品。

因此中秋节又被人们称为“水果节”、“斋节”。

8、降神
降神活动也是中秋夜一个神秘有趣的活动。

据说,一到中秋,诸神也都出游赏月。

因此,这一天,人们只要通过特殊的降神仪式或咒语,就可以使神袛显灵。

于是人们往往在这一天搞降神活动,主要有关戏童、请篮姑等等活动。

此外,潮汕地区的中秋节,还有“游月娘”、“落阿姑”等习俗。

中秋习俗作文篇3
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

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

“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

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慢慢月饼也就成了节日的'礼品。

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

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

当时有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

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

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但对中秋赏月,吃月饼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到了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起来了,而且制作越来越精细。

月饼发展到今日,品种更加繁多,风味因地各异。

其中京式、苏式、广式、潮式等月饼广为我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食。

月饼象征着团圆,是中秋佳节必食之品。

在节日之夜,人们还爱吃些西瓜等团圆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满、甜蜜、平安。

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传下来,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

月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此乃我国月饼的“始祖”。

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

唐代,民间已有从事生产的饼师,京城长安也开始出现糕饼铺。

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玄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心潮澎湃,随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

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

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


宋代的文学家周密,在记叙南宋都城临安见闻的《武林旧事》中首次提到“月饼”之名称。

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饼才在民间逐渐流传。

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把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更受人民青睐的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

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有拜月或祭月的风俗。

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言道出
中秋之夜城乡日人民吃月饼的习俗。

月饼最出是用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慢慢月饼也成了节日的礼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