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降酶药物不可乱用!.docx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疗乙肝不能舍本逐末
乙肝治疗的根本和核心是抗病毒,辅助性治疗是保肝抗炎以及免疫调节等,治疗的重点理应放在抗病毒之上。

但是从目前治疗乙肝的现状看,并非如此。

中华医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进行的全国范围的一项调查显示,只有18%的符合抗病毒治疗的乙肝患者进行了抗病毒治疗,其余88%的患者都没有选择抗病毒治疗。

我们随机调查前来我院诊疗的乙肝患者432名,其中曾经符合抗病毒治疗标准的患者198名,但只有49名乙肝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其余的患者都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保肝治疗。

这些患者平均使用4.12种药物,有的患者使用的药物达到15种;平均一个病人住院周期为32天,花费1.4万元。

这些名目繁多的保肝药所能起到的作用,仅仅是辅助性和暂时性的,过上一段时间,治疗停止,药物中断,患者的病情就会再次波动起来,被迫进行又一轮的保肝治疗。

年复一年,有限的治疗经费就在反反复复的保肝治疗中消之殆尽,而病情也在反复波动后向肝硬化方向演变。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肝硬化失代偿的年发生率约3%,5年累计发生率约16%。

慢性乙型肝炎、代偿期肝硬化和失代偿肝硬化的5年病死率分别:为0%~2%、14%~20%和70%-86%,我国原发性肝癌患者85%以上来源于乙肝。

乙肝病毒感染是万恶之源。

(1)乙肝病毒具有嗜肝特点,病毒潜藏于肝脏,伺机进犯不同的身体器官。

病毒的存在是疾病持续、波动、恶化和复发的根源。

(2)乙肝病毒基因可与肝细胞核内相关基因整合,特别是X基因与肝细胞核基因的整合,可导致原发性肝癌。

(3)乙肝病毒主要感染肝细胞,当乙肝病毒感染肝细胞时,病毒利用其外壳上的一些突起,附着在肝细胞表面上,病毒的一些核心基因就进入肝细胞内,控制肝细胞的正常活动,强迫细胞制造出更多的病毒,导致肝细胞日渐衰弱,直至死亡。

肝细胞死亡后,病毒又从细胞中释放出来,继续感染其他健康的肝细胞,整个过程往往在几个小时内就完成。

这样反复发生,肝脏组织损害日渐加重,纤维增生替代了原有的正常肝细胞,肝脏就会越来越硬,成为肝硬化。

不彻底消灭乙肝病毒,肝脏组织就无宁日可言。

治疗乙肝首先要消灭乙肝病毒,即所谓的抗病毒治疗。

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规范化的抗病毒治疗,可以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或消除乙肝病毒,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阻止疾病的进展,减少和防止肝脏失代偿、肝硬化、肝癌及其并发症的发生,进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

保肝抗炎治疗是一项权宜之计,如果病毒复制猖獗,只知道一味保肝,而不去抗病毒,这实际是本末倒置、舍本逐末的做法,如同扬汤止沸,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对于谷丙转氨酶明显升高者或肝组织学明显炎症坏死者,在抗病毒治疗的基础上可适当选用抗炎和保肝药物。

但是不宜同时应用多种抗炎保肝药物,以免加重肝脏负担,或因药物间相互作用而引起不良效应。

以下几种药物具有一定的保肝抗炎作用,甘草酸制剂、水飞蓟素类等制剂活性成分比较明确,有不同程度的抗炎、抗氧化、保护肝细胞膜及细胞器等作用,临床应用这些制剂可改善肝脏生化学指标;联苯双酯和双环醇等也可降低血清氨基转移酶,特别是谷丙转氨酶水平。

除此之外,不应乱用其他药物进行保肝。

(以上内容转载自新浪健康。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