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 古诗语言鉴赏题解题训练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古诗语言鉴赏题解题训练学案
语言赏析题主要包括关键词语、特殊句式及语言风格三类。
1.关键词语类
诗词中的关键词语,从语法角度看,包括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副词及一些活用词;从修辞角度看,包括叠词、谐音词、色彩词、拟声词等。
(1)设问方式:①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②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2)答案要素:①含义+意境或画面+效果或感情。
②表达技巧+表达效果+思想感情。
(3)答题思路: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指出其表达技巧。
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4)典型题例:以下词中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玉楼春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答:“闹”字以动写静,(表达技巧)生动形象地(表达效果)写出了春天的浓烈气氛和春天那一派盎然春意以及生机勃勃的美妙境界。
(思想感情)
2.特殊句式类
特殊句式包括省略、语序倒置和意象组合等。
(1)设问方式:①某诗句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②简要分析某句
诗的句式特点。
(2)答案要素:句式特点+画面或意境+作用或情感
(3)答题思路:①点明句式特点。
②再现画面或描述意境。
③评价其作用或指出其感情。
(4)典型题例:下面这首元曲一、二两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双调]水仙子•西湖废圃
张可久
夕阳芳草废歌台,老树寒鸦静御街,神仙环珮今何在?荒基生暮霭,叹英雄白骨苍苔。
花已飘零去,山曾富贵来,俯仰伤怀。
答:这两句各连用三个名词,分别点出三种景、物:夕阳、芳草、歌台,老树、寒鸦、御街。
(句式特点)特定的名词衔接在一起,构成了特定的意象,再分别用“废”、“静”二字,就构成了一幅萧疏寂寥的画面,(画面)为全曲奠定了感伤的基调。
(作用)
3.语言风格类
语言风格在高考中主要是指一首诗的整体语言特色。
语言鉴赏要把握古诗常见的语言特色。
如:平(平易、自然、质朴、简洁)、雅(清淡、素雅、清新、典雅)、华(华美、绚丽、明丽、晓畅)、婉(委婉、含蓄、沉郁、凝练)、神(准确、传神、生动、形象)、壮(悲壮、豪放、雄浑、粗犷)。
(1)设问方式:①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②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2)答案要素:语言特色+具体分析+思想感情或表达效果
(3)答题思路:①点明语言特色。
②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
种特色。
③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有什么表达效果。
(4)典型题例:分析下面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答: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四句诗用词不作任何修饰。
(语言特色)如“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
(具体分析)整首诗用语平淡质朴,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思想感情)
高三古诗词语言鉴赏教案
近年来各地高考的诗歌鉴赏题,难度越来越大,分值越来越高。
而有不少考生要么望而生畏,要么无从插手。
究其原因,一是积累少,文学素养不够,二是古典诗词的语言凝练含蓄,含义丰富,学生缺少对诗歌语言规律的了解。
本文试图和大家一起,揭开诗歌语言的面纱,抵达诗人的内心深处,领略中国古典诗歌的风采。
诗歌的语言,强调字句的锤炼,讲究音韵的和谐。
考虑到中学生的学习实际,高考的要求也只是初步鉴赏,近年来的语言鉴赏题,侧重于考查词语的准确使用,意象内涵的揭示,重要语句的理解赏析和修辞句的表达效果等几种。
接下来我们就一步步走进诗歌语言的大门。
一、炼字类
【考点分析】
古诗词中词语的使用,考查形式有多种。
不过无论是找出句中的诗眼,还是分析关键词语在诗中的作用,还是比较不同词语的差异,究其实质,都是对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准确使用及其表达效果的考查,都可归属于“炼字类”。
以下几类词,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一)关注动词
在鉴赏诗歌时,一要重点关照动词。
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
诗歌中的动词,一是一般动词,二是活用动词,即由其他词性的词活用过来的动词。
1、一般动词
【例1】陶潜:悠然“见”南山(联系修饰语”悠然”考虑)
【例2】张先〈天仙子〉:云破月来花“弄”影(体会意境)
【例3】宋祁〈玉楼春〉:红杏枝头春意“闹”(感受情趣)
【例4】王昌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由物及人思考)
【例5】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由景及情考虑)
【参考答案】
①“见”字表现出自然而然的悠闲。
②“弄”字使人联想到不仅花在风中摇动,影子也在舞动,描绘出一幅影随花动的和谐画面。
③“闹”字把无声的姿态描摹得好像有声音,写尽一派盎然的春意,蓬勃的生机。
④一个“剩”字引人注目,作者并没有用“留”、“见”,其妙处就在“剩”虽与“留”意思相近,但“剩”字一般是被动的,而且有“残存”,“残余”的意思;另外“剩”字有时间性,给人一种“无可奈何”之感。
“留”则无这么多含义。
“见”只就眼前而言,不能给人以今昔对比的变迁感。
⑤“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⑥“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2、活用动词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活用为动词来写景抒情,丰富意蕴,强化情感。
这些词,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
最典型的如:春风又绿江南岸
这里是将“绿”作动词来用,从视角带出无限的想象空间,令人自然想到春天的生机和万紫千红的形象。
【例1】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
雏莺在风中长成了,梅子在雨中肥大了。
既写出了其形态,又见出其动态。
【例2】常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评析】:诗旨在赞美后禅院景色之幽静,抒发寄情山水之胸怀。
诗人清晨登常熟县的破山,入破山寺(即兴福寺),在旭日初升、光照山林的景色中,表露礼赞佛宇之情。
然后走到幽静的后院,面对美妙的佳境,忘情地欣赏,寄托自己遁世情怀。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意境尤其静净。
一个悦字,既是鸟悦,也是诗人见到青山欢鸟后的那种愉悦心情的写照. 一个空字, 是说潭水涤除了尘世的杂念,使人心空明.
【例3】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红”与“绿”道出了感叹时光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
以上各句中的“老”、“肥”、“悦”、“空”、“绿”、“红”,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二)关注修饰词
1、形容词
诗歌中的修饰词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例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寂,人心之孤苦。
【例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潜细二字,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确切。
【例3】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闺怨》王昌龄)
参考答案: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
一个“忽”字,突出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
“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例5】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晴景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王安石把原诗中的“飞来”改为“纷纷”,你认为哪一个词语更符合原诗内容?请谈谈原因。
答案: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2、数词
数量词:数量词大约和讲究概念与逻辑的数学、物理有某种密切的关系,因此,从文学特别是诗歌的角度来看,它似乎是枯燥乏味的。
其实不然,优秀诗人的笔就仿佛是童话中一根可以使沙漠涌出绿洲的魔杖,那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他们的驱遣之下却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过去有一首诗:“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永不见。
”庾信《小园赋》中的“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前人就称之为“读之骚逸欲绝”。
【例1】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数)枝开。
“一枝”比“数枝”更能突出梅花先于百花开的特点,更能突出诗题中的“早”字。
(补充)据传,齐己以诗求教于郑谷,郑谷将“数”改为“一”,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
请分析郑谷将“数”改为“一”的好处。
据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山认为既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处”,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几点”,“几点”本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气机流畅,韵味平添。
【例2】“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上句追忆京城相聚之乐,下句抒写别后相思之深。
诗人摆脱常境,不用“我们两人当年相会”之类的一般说法,却拈出“一杯酒”三字。
“一杯酒”,这太常见了!但惟其常见,正可给人以丰富的暗示。
沈约《别范安成》云:“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云:“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杜甫《春日忆李白》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故人相见,或谈心,或论文,总是要吃酒的。
仅用“一杯酒”,就写出了两人相会的情景。
诗人还选了“桃李”、“春风”两个词。
这两个词,也很陈熟,但正因为熟,能够把阳春烟景一下子唤到读者面前,用这两个词给“一杯酒”以良辰美景的烘托,就把朋友相会之乐表现出来了。
再试想,要用七个字写出两人离别和别后思念之殷,也不那么容易。
诗人却选了“江湖”、“夜雨”、“十年灯”,作了动人的抒写。
“江湖”一词,能使人想到流转和飘泊,杜甫《梦李白》云:“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夜雨”,能引起怀人之情,李商隐《夜雨寄北》云:“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在“江湖”而听“夜雨”,就更增加萧索之感。
“夜雨”之时,需要点灯,所以接着选了“灯”字。
“灯”,这是一个常用词,而“十年灯”,则是作者的首创,用以和“江湖夜雨”相联缀,就能激发读者的一连串想象:两个朋友,各自飘泊江湖,每逢夜雨,独对孤灯,互相思念,深宵不寐。
而这般情景,已延续了十年之久!
(三)关注特殊词----叠词、拟声词、颜色词等
a.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竹枝词>其一》刘禹锡)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王安石)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声声慢》李清照)
b.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
作用有一: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浪淘沙》李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杜甫)
“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
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c.表颜色的词: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古人在诗词中,对色彩词的使用,常常是成对的。
这些成对的色彩词,相互间或映衬,或点缀,或烘托,或照应。
在一些边塞、征戍诗中,多以黄白两色相对使用,表现出一种悲怆、苍凉、空旷、寥廓、广袤、萧瑟的意境。
这样的诗句有:“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王昌龄)“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李白)
在表现岁月流逝、感慨世事沧桑的诗中,常见青色与白色相对,烘托出一种孤独寂寞的意境。
在这些诗句中
常常以亘古不易的事物,如青山、青松等来反衬年华易逝的蹉跎人生。
这样的诗句有:“青枫江上秋天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高适)“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岑参)
把红色同绿色相对,让它们相互映衬,相互对照,构成富有情调的和谐画面,来表现大自然的绚丽多彩。
王维的《田园乐》:“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归,莺啼山客犹眠。
”粉红的桃花,翠绿的细柳,缀着隔夜明亮的雨珠,又笼在灰白的晨雾之中,再加上黄莺婉转的啼鸣,好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村春晓图。
这里红绿对照,洋溢着一种蓬勃、热烈的气息。
【典例精析】
【典型例题】
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2006福建卷)
端居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⑴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
(3分)
【参考答案】
⑴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
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
用“对”或其它词难以速到这种表达效果。
【答题指津】
①理解词语在诗中的含义;②体会该字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和塑造的形象;③分析传达的感情;④在表述时,要选择恰当的词语,以强调其妙处,如“深刻”“含蓄”“突出”“生动”“形象”“传神”等等。
【检测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春兴
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①诗中的“春”字有什么作用?“又”有什么含意?②“吹”和“逐”妙在何处?
③这首诗的语言有何特点?
答案:①在整首诗中,“春”字贯串始终。
它触发乡思,引动乡梦,吹送归梦,无往不在。
“又”字不但透露出乡思的深切,也流露了诗人对美好梦境的欣喜愉悦。
②一“吹”一“逐”,都很富表现力。
既表现了春的温馨多情,也表现了梦的缠绵怅惘。
形的乡梦似乎变成了有形的缕缕丝絮,抽象的主观情思完全形象化了。
③清新自然。
2.读卢纶的《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回答问题。
问:“暗”、“惊”、“寻”、“没”四字妙在何处?
答案:这个“暗”字既透露了朦胧的夜色,又渲染出一片黑乎乎的森林;“惊”字不只是风吹草动,而且给人一种阴森的感觉;“寻”字说明昨晚夜射是误会;“没”字把将军射艺高超,臂力惊人的形象描绘出来了。
3.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天仙子•送春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
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
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王国维称“云破月来花弄影”中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弄”字究竟好在何处?
答案:①“弄”以及“破”字,运用拟人的手法,将花人格化,使景物由静而动,富有了生命感,生动形象地写出天上云在流,地下花移影动的意境。
②这一句生动细致地描写出云散月开,花的丰姿神采此时在月光映照下婆娑弄影,摇曳生姿的景致,表现出作者淡淡哀愁中隐约有一些超脱和喜悦。
③这个字又暗示出有风,为下文的“遮灯”“满径”埋下伏笔。
4、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
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
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诗眼”分别是“咽”,“冷”。
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
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
“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5、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5分)(2007年天津卷)
黄氏延绿轩
[明]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注]湿。
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芜,丛生的草。
(1)“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
(2)“一时放春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答:(1)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富有韵律感,增强表达效果。
(2)表现了春光浓重,扑面而来,以及作者的欣喜之情。
6、杜甫诗句:“四更山吐月,残夜月明楼。
”
“明”字是形容词用如动词,使画面富有动态,更妙的是“吐”字
7、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生”字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富有动感,准确传神。
8、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书怀》)
星辰低“垂”,写尽平野之广阔;月随江“涌”,写尽大江奔流的气势,景象雄浑阔大。
9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杜甫《蜀相》)
春草“自”碧,黄鹂“空”啼,景色幽美却无人问津,景象荒凉凄惨。
10、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李白《独坐敬亭山》)
“尽”与“闲”把读者引入一个寂静的世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地清幽平静,写动见静,以动衬静,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
二、句意理解类
【考点分析】近三年来,除去北京卷外,高考的诗歌鉴赏题一般不直接考查诗句的意思;但不直接考不意味着不重要,相反,每一道题答题的前提都是对句意的准确理解。
由于诗歌内容的凝练性和诗歌语言声律的要求,以及修辞的需要,语序的倒装在诗句中十分常见。
比如:王昌龄《从军行》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下句的“孤城”即指玉门关,为“玉门关”的同位性定语,挪在动词“遥望”之前,如果没有“倒装”的概念,很容易误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关。
王维《山居秋暝》诗“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联,原是“浣女”之归造成“竹喧”;渔舟之下导致“莲动”,语序应为“浣女归喧竹,渔舟下动莲”,但这样的表述显然使画面的动作性、鲜明性大为逊色,很难称得上千古佳句。
苏轼词“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中的“多情应笑我”,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应为“应笑我多情”。
诗词是浓缩的艺术,中国的古典诗词更是如此。
诗词的语言,是经过提炼浓缩的,凡是对表达语意无重大关系的词语都可省去,句与句之间过渡性的说明也可以略去,因而要学会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
在诗词鉴赏中,读者要还原诗歌的场景,进行再造想象,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
【典例精析】
【典型例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7分)(2006年北京卷)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善欺。
注释:①将:岂②纪:经营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3分)
A.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
B.“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的诗句。
C.“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D.“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
E.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
答:【】【】
得分
②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4分)
答:
【参考答案】
①D、E
②第一问: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
第二问: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旬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
【答题指津】
理解句意,除了对词语的准确把握,还要对诗词中句式的特点有所了解,掌握诗歌中的倒装句和省略句的规律。
【相关知识链接】
一. 古诗常见句式
1. 主语后置。
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
“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像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
2. 宾语前置。
辛弃疾《贺新郎》词:“把酒长亭说。
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
”
晋代的陶渊明怎么会酷似三国时的诸葛亮呢?原来作者是把他们二人都用来比喻友人陈亮的,分别说明陈亮的文才和武略,按句意实为“看风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
宾语“渊明”跑到了主语的位置上。
杜甫《月夜》诗:“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实即“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
诗人想象他远在鄜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闺中望月,那散发着幽香的蒙蒙雾气仿佛沾湿了她的头发,清朗的月光也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
这里的“湿”和“寒”都是所谓使动用法,“云鬟”“玉臂”本是它们所支配的对象,结果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语。
3. 主、宾换位。
叶梦得《贺新郎》词:“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
”“霜信报黄花”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
这种主宾换位的词序表面上仍是“主—动—宾”的格式,但在意义上必须将它倒过来理解。
再如白居易《长恨歌》“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门户生光彩),卢纶《塞下曲》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林暗风惊草)等。
4. 以宾语面貌出现的状语。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笑春风”表面上是动宾词组,实际上“秋风”、“春风”都不受“动”、“笑”的支配,而是分别表示“在秋风中动”、“在春风中笑”的意思。
这类情况在诗词中比较常见,例如:杜甫《秋兴》八首之二:“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朝晖中千家山郭静,日日于江楼翠微中坐。
)李商隐《安定城楼》诗:“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永忆江湖白发时归。
)都是同类的例子。
5. 定语位置。
①定语挪前
例1、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下句的“孤城”即指玉门关,为“玉门关”的同位性定语,现却被挪在动词“遥望”之前,很容易使人误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
例2、陆游《昼卧》:“香生帐里雾,书积枕边山。
”(帐里生香雾,枕边积书山。
)
②. 定语挪后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
“一月夜飞渡镜湖。
”“月夜”这个偏正词组本为句首的时间状语,现被分拆为二,定语“月”远离中心语而居于句末,仿佛成了宾语的中心部分,但作者“飞渡”的显然只能是“镜湖”,而不可能是“月”。
又《春夜喜雨》诗:“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锦官城花重)
6. 其他:
例1. 苏轼《念奴娇》:“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应笑我多情。
)
例2. 毛泽东《沁园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寒秋,(我)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湘江北去。
”
例3. 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欲目穷千里)
二. 语序颠倒的原因
1. 是声律的要求
例:晁无咎《临江仙》“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