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与练高中生物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家因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 2 倍,才 得出“膜中的脂质在细胞膜中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的结论。
第十三页,共43页。
[重难探究]
流动镶嵌模型与蛋白质一脂质一蛋白质三层结构模型的比

项 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 目 结构模型(单位膜模型)
流动镶嵌模型
图 像
第十四页,共43页。
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 项目
第四十页,共43页。
答案 分析验证性实验的设计思路,遵守的原则,试剂的 应用,检测方法,从而确定细胞膜所含成分。
第四十一页,共43页。
[规范答案·警示失误] (1)验证细胞膜中含有蛋白质成分 (3)蛋白质遇双缩脲试剂 呈现紫色反应 (4)双缩脲 错答:苏丹Ⅳ染液 错因:没有理解此实验的目的是利用化学试剂检测蛋白质或 对在检测各种物质所使用试剂理解记忆不清。
第九页,共43页。
答案 1.脂溶性物质 脂质 脂质和蛋白质 2 连续的两层 暗 —亮—暗 蛋白质—脂质—蛋白质 静态 2.红色荧光 绿色荧光 红色荧光 均匀分布 流动性 3.流动镶嵌
第十页,共43页。
学后反思 1.用两种颜色的荧光染料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 验是在 37 ℃条件下进行的。融合后经 40 min,融合的细胞膜上 两种颜色均匀分布。如果这个实验是在 20 ℃条件下进行,请预 测融合后细胞膜上两种颜色分布均匀所需时间的长短,并说明你 的预测理由。 提示:若在 20 ℃条件下进行,两种颜色均匀分布所用的时 间应长于 40 min,因为低温下分子的运动速度会减慢。
第三十八页,共43页。
(4)实验材料:细胞膜样液、蒸馏水、洁净试管、滴管、________ 试剂等。
(5)实验步骤:第一步:取洁净的试管两支,____________。 第二步: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步:向甲、乙两试管中各注入________________。 (6)实验现象:甲试管中液体呈紫色;乙试管中液体无紫色变 化。 (7)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
磷脂双分子层中
c.
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特点:大多数蛋白质分子是可以

第二十二页,共43页。
名称:
,又叫
(3)图中③位置:细胞膜的外表面
作用:保护、润滑和

3.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____。
第二十三页,共43页。
答案 1.磷脂分子 蛋白质 2.(1)磷脂双分子层 流动性 (2)蛋白质分子 嵌入 贯穿 运动 (3)糖蛋白 糖被 细胞识别 3.流动性
答案:D
第二十页,共43页。
知识点二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新知导学]
1.化学组成:主要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结构模型
第二十一页,共43页。
名称: (1)图中①作用:膜的基本支架
特点:具有
名称:
(2)图中②
三种 位置
a.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
b.部分或全部
第十一页,共43页。
2.为什么磷脂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科学家 如何从这一现象推导出“脂质在细胞膜中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 层”这一结论的?
第十二页,共43页。
提示:
磷脂是一种兼性分子,既有由磷酸构成的极性“头部”,具 有亲水性;又有由两条脂肪酸长链构成的非极性“尾部”,具有 疏水性。所以,在水—空气界面上磷脂分子是“头”部向下与水 面接触,“尾”部朝向空气一面。
和功能相适应。
第四页,共43页。
第五页,共43页。
知识点一 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新知导学]
1.早期经历
第六页,共43页。
第七页,共43页。
2.1970 年荧光标记细胞膜实验
第八页,共43页。
3.1972 年桑格和尼克森 在新的观察和实验证据的基础上,提出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 ________模型。
有水环境的事实
第二十七页,共43页。
(2)蛋白质分子(b) ①功能:膜的功能性物质,蛋白质种类、数量越多,膜的功 能越复杂。 ②存在形式:镶嵌或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大多数蛋白 质分子也是可以运动的。 (3)糖蛋白(c):或具有保护和润滑作用,或与细胞识别密切 相关。
第二十八页,共43页。
2.细胞膜的结构特性——流动性 (1)结构基础:图中的 a 磷脂分子和 b 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 动的。 (2)生理意义:保证了细胞的物质运输、信息交流、分裂和 融合等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 (3)表现:分泌蛋白的分泌、细胞膜厚度的改变、动物细胞 吸水膨胀、失水皱缩、变形虫的运动等,都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 性。
第十八页,共43页。
A.当温度增加到 15 ℃以上,膜质的流动性发生变化 B.该实验证明膜蛋白能够在膜上运动 C.温度对膜蛋白的运动有影响 D.图中数据说明融合时间越长形成的嵌合体越多
第十九页,共43页。
解析:由图示可知,在低温时形成嵌合体的比例较小, 温度适宜时比例较高;15 ℃以上时膜质的流动性明显发生 变化;融合比例与时间没有具体关系。
第四十三页,共43页。
第4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shūrù)和输出
第一页,共43页。
第2节 生物膜的流动(liúdòng)镶嵌模型
第二页,共43页。
互动探究破重难
课堂对点达标练
课时作业
第三页,共43页。
1.(重、难点)结合生物膜的
学 结构模型,掌握流动镶嵌 解
习 模型的基本内容。

导 2.通过生物膜模型的构建 主
航 过程,理解生物膜的结构 线
名师点拨 (1)可以通过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来判断
细胞的死活,若大分子染料(健那绿除外)进入细胞则细胞已 经死亡。
(2)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的多少,反映了膜功能的复杂 程度。因为蛋白质是物质运输的载体或是信息交流的受体, 决定了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第三十二页,共43页。
[典题演练] 3.下图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示意图,有关其叙述 正确的是( )
第四十二页,共43页。
(5)编号甲、乙 向甲试管中滴加 2 mL 的细胞膜样液,向乙 试管中滴加 2 mL 的蒸馏水 双缩脲试剂 A 液 1 mL,振荡摇匀, 再各滴加 3~4 滴双缩脲试剂 B 液,摇匀后,观察颜色变化
错答:在各实验步骤中,不进行分组编号或试剂的用量。 错因:忽略了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原则,不理解实验组与对 照组的作用。 (7)细胞膜中含有蛋白质成分
第十六页,共43页。
解析:三层结构模型认为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 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的,认为蛋白质是均匀的、固定的。故选 D。
答案:D
第十七页,共43页。
2.人、鼠细胞融合实验,是用带有不同荧光染料的抗 体标记两种细胞的膜蛋白,一段时间后两种膜蛋白能在杂种 细胞膜上均匀分布形成嵌合体。下图是相关实验记录,据此 不能得到的结论是( )
第二十五页,共43页。
[重难探究] 教材重要图形分析——生物膜的结构模型
第二十六页,共43页。
1.三种组成成分及功能 (1)磷脂双分子层(a):
功能:构成膜的基本支架 结构:磷脂分子由磷酸、甘油、脂肪酸组成,磷酸“头部”
是亲水性的,脂肪酸“尾部”是疏水性的
排列方式:“尾”相对、“头”朝外,这符合细胞内外均为
第二十四页,共43页。
学后反思
3.有人在实验时发现:在一定温度下,细胞中的脂质分子 均垂直排列于膜表面;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细胞膜中的脂 质分子有 75%排列不整齐,细胞膜的厚度变小,表面积扩大, 对离子和分子的通透性提高。据有关内容解释上述现象。
提示: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温度可影响膜的流动性。 4.如何判断膜的内侧和外侧? 提示:根据糖蛋白的分布情况,有糖蛋白的一侧为膜的外侧, 无则为膜内侧。
第三十九页,共43页。
[模板构建·思路导引] 审题 本题是实验验证题,因此课题为检测或验证其结果或 现象。实验设计时应遵循对照原则,选取的试剂应是常用的和实 验现象明显的。 找词 由实验现象“试管中紫色的有无”可知试剂为双缩 脲试剂,实验的关键步骤是分别将含蛋白质的细胞膜和不含蛋白 质的蒸馏水设置对照。
答案:C
第三十七页,共43页。
课题调研:有关细胞膜的组成成分的实验设计 [典范例题] 人们已经通过化学实验证明了细胞膜中含有 磷脂分子。现在请你设计一个实验验证细胞膜中含有蛋白质成 分。 (1)实验课题: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目的:体验用化学试剂检测细胞膜中蛋白质的方法 和过程。 (3)实验原理:_________________。
结构模型(单位膜模型)
流动镶嵌模型
认为蛋白质均匀分布在脂双 认为蛋白质在膜中
层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侧 不同点
认为生物膜是静止结构
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强调组成膜的分子 是运动的
相同点 都认为组成细胞膜的主要物质是脂质和蛋白质
第十五页,共43页。
[典题演练] 1.下列关于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最初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得出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B.三层结构模型认为生物膜为静态的结构 C.流动镶嵌模型认为构成生物膜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 质分子可以运动 D.三层结构模型和流动镶嵌模型都认为蛋白质分子在膜中 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第二十九页,共43页。
3.功能特性——选择透过性 (1)结构基础:膜上具有载体蛋白。 (2)生理意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3)原因:某些离子和分子不能透过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 与细胞膜上载体蛋白的专一性有关。
第三十页,共43页。
4.结构特点和功能特性的关系
第三十一页,共43页。
细胞膜的流动性是其选择透过性的基础。具有流动性才 能表现出选择透过性。例如,蛋白质分子充当载体,只有蛋 白质分子运动了,才能运输物质。
答案:D
第三十五页,共43页。
4.以下关于细胞膜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 A.磷脂分子排列成双分子层 B.膜两侧物质分子排列不对称 C.蛋白质分子只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 D.组成膜的物质的运动使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第三十六页,共43页。
解析: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 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细胞 膜的外侧有糖蛋白,物质分子排列不对称;组成膜的磷脂与蛋白 质分子都能运动,使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第三十三页,共43页。
A.细胞膜上的③多数是不可以运动的 B.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② C.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与②的种类和数量有关 D.细胞膜表面①的含量通常较其他生物膜多
第三十四页,共43页。
解析:由图可知①是糖被,②是磷脂分子,③是蛋白质, 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多数是可以运动的,故 A 错误;组成细 胞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而不是一层磷脂,故 B 错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与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有关,故 C 错误;细胞膜具有识别作用,其表面的糖蛋白的含量比其 他生物膜的多些,故 D 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