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同市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 (2019高一上·太湖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为动人的当然是极光运动所造成的的奇妙景象。
我们形容事物变得快时常说:“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
”极光可真是这样,翻手为云,覆手为雨,_______,而这一切又往往发生在几秒钟或数分钟之内。
极光的运动变化,是自然界这个魔术大师,以天空为舞台上演的一出光的活剧,()。
这种宏伟壮观的自然景象,好像沾了一点仙气似的,颇具神秘色彩。
令人叹为观止的则是极光的色彩,早已不能用去描绘。
说到底,其本色不外乎是红、绿、紫、蓝、白、黄,可是大自然这一超级画家用的手法,将深浅浓淡、隐显明暗一搭配、一组合,好家伙,一下子变成了万花筒啦。
根据不完全的统计显示,目前能分辨清楚的极光色调已达一百六十余种之多。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瞬息万变变化莫测五光十色入木三分
B . 千变万化高深莫测五颜六色出神入化
C . 千变万化高深莫测五光十色入木三分
D . 瞬息万变变化莫测五颜六色出神入化
(2)文中划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根据不完全的统计,目前能分析清楚的极光色调已达一百六十余种之多。
B . 根据不完全的统计,目前能分辨清楚的极光色调已达一百六十余种。
C . 根据不完全的统计显示,目前能划分清楚的极光色调已达一百六十余种。
D . 根据不完全的统计,目前能认识清楚的极光色调已达一百六十余种之多。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上下纵横近万公里,甚至还存在成百上千公里的极光带
B . 极光带上下纵横成百上千公里,甚至还存在近万公里长
C . 上下纵横成百上千公里,甚至还存在近万公里长的极光带
D . 极光带成百上千公里上下纵横,甚至还存在近万公里长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2. (6分)(2020·上海模拟)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在2019年7月6日召开的第4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大会上,“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②良渚古城建造于约公元前3300-2300年间,距今五千年左右。
除了世界遗产的光环,“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令人振奋的另一层意义是,中国五千年前文明史终于得到国际承认。
③良渚申遗成功的意义,第一是古城,这个良渚王城,是中国文化的早期中心,第二是神话,形成了神话叙事的核心话语系统。
良渚文化的价值最高的是早期神话,因为王城废弃了,神话流传下来。
所以神话远比王城重要。
良渚遗址中发掘出的大量玉器物象和祭祀遗址中,有大量天地日月崇拜、龙凤崇拜的物象叙事,一直延续下来,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这些神话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共同性与统一性。
④德国哲学家谢林曾说:“一个民族,只有当他们认同了共同的神话时,它才是一个真正的民族。
”在华夏民族的形成发展过程中,神话起到了精神滋养作用,文化认同作用,其最为突出的表现是图腾文化的认同、至上神灵的认同。
⑤中华民族有五千年历史,其实有文字记载的不过三千多年,之前还有一两千年的历史如何确认?“神话”是重要的确认方式,这里的“神话”当然不是语言的传说,而是____△____。
⑥神话流传有三种途径。
第一种是用语言文字记载下来的神话,如大家熟悉的“盘古开天地”、“女锅造人”等神话传说,既有古老的典籍文字记载,也有民间口头传承,我们称为神话的语言叙事;第二种是和信仰结合,比如祭祀仪式、以仪式演述故事,比如端午竞渡,这些行为传述着古老神话,我们叫神话的行为叙事;第三种是和物质形式和图像景观结合起来的叙事,如特定的器物、塑像、绘画,以及建筑等,我们叫神话的物象叙事。
⑦良渚文化时期还没有文字,无法靠语言记录,古老的祭祀仪式现在也无法完全重视,其文化特质主要只能通过墓葬文物来推断,那么最为重要的,就是物质图像部分所表现出来的神话故事。
⑧良渚文化出土了大量玉器,如玉璧、玉琼等等,都是重要的礼器,这些玉器对稍晚的龙山时代诸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分布范围达到大半个中国。
玉文化的传统一直延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
《周札·春官·大宗伯》中有“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
”也就是说用璧祭天,用琮祭地。
两千年前的文字记载,与五千年前的考
古文物契合一致。
天地神话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创世神话,良渚王城考古遗址成为中国最高王权掌握主流信仰神话的有力证据,是成熟的中华文明精神体现,具有文化源头的深刻意义。
⑨良渚文化出土的“十二节玉琮”,是关于天地自然崇拜的礼器,内圆外方的形制,暗合“天圆地方”的神话观,十二节和天文历法上的十二个月应该有关联,是古人对天地日月的时间记录。
天圆地方的观念,这和后来中华文化的天地观念是一脉相承的。
⑩良渚文化最重要的遗产是它奠定了中国统一的神话文化基础。
“天圆地方”的概念从良渚文化到夏商周文化,再到清代天坛、社稷坛,以及现代的中华世圮坛,有一条清晰的传承线索。
五千年的不间断的中华文明,良渚文化就是源头的直观呈现。
⑪良渚文化时期,龙凤两大文化文汇,也是中国创世神话发展的大事。
上海福泉山的良渚文化陶器上的龙纹,成为后来龙文化最典型的纹饰之一,这是良渚文化后期,夏禹龙文化东进南下的标志性事件,中华文化从此走向了龙凤呈祥的新时代。
⑫良渚文化构建了中国创世神话的基本谱系。
中国神话的多元发生,在八千年的兴隆洼文化的龙纹,七千年前的河姆渡凤纹就已经出现了。
经过数千年的演进和交流,这些主流的多元文化于五千年前在良渚交汇整合,形成的关于天地神话、关于龙凤神话叙事,以及至上神的叙事和崇拜,形成了早期中国统一神话文化的源头,关于天地日月神话、关于龙凤呈祥神话、关于至上神像的崇拜,是民族的共同的神话叙事,成就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前提。
神话是良渚文化的灵魂,也是中华民族的灵魂。
(1)分析第④段画线句的作用。
(2)根据上下文语境,在第⑤段空格处填入恰当的句子。
(3)下列对有关良渚出土的“十二节玉琮”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十二节玉琮”内圆外方的形制象征天圆地方的观念。
B . “十二节玉琮”印证了《周礼》中关于天地崇拜的记载。
C . “十二节玉琮”的十二节意味着古人对日月的时间记录。
D . “十二节玉琮”是良渚文化中十分重要的祭天礼仪用器。
(4)下列推断与文意不一致的一项是()。
A . 良渚文化申遗过程中,神话所起的作用比王城大。
B . 考古文物是确认中华民族历史的重要依据。
C . 中华文化中神话流传的历史已经有五千年了。
D . 良渚文化在中华文化中具有承先启后的意义。
(5)作者认为良渚文化形成了中华神话的核心话语系统,综览全文,概述其理由。
3. (9分) (2020高一下·新兴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时下热播的、由作家猫腻网络小说《庆余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引发全网热议。
除了改编尊重原著、表演到位、制作精良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其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原著将千百年的中华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展现在众人眼前,用文化的力量引发读者深深的情感共鸣。
有些精彩篇章,如庄墨韩与范闲“朝堂斗诗”的情节,直接取用古代诗词的精粹制造故事爽点,在弘扬传统文化之美上有着“点穴”之功。
近年出现的优秀网络文学作品,都注意汲取传统文化营养,让民族文化精髓成为这些作品的价值基因。
入选“中国网络文学20年20部”的《诛仙》是一部东方玄幻仙侠小说,作家以道家文化“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为基本立意,采用蕴含东方文化神韵的故事来架构。
在人物描写、氛围营造和语言表达上,《诛仙》吸收和化用了《山海经》等古代文化典籍元素。
作者在创作中又受到《蜀山奇侠传》《鹿鼎记》等现代仙侠武侠小说影响,将其神韵融入作品血脉,使《诛仙》对传统文化有独到的理解和艺术阐释。
网络文学创作实践一再表明,只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网络作品的艺术魅力,让民族文化中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融为文学的“精神血脉”,网络文学作品才能传承民族精神,构建与人民大众情感共鸣、与时代价值共振的“精神家园”。
(摘编自欧阳友权《传统文化是网络文学的“精神血脉”》)
材料二:
近年来,网络文学持续高产,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持续深耕,日益向着精细化、多方位、纵深化发展。
日渐繁荣发展的网络文学,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极大地丰富了当代大众文学。
中国网络文学自诞生起便与优秀传统文化有深厚渊源,一些网络文学作品发轫时就模仿经典或戏仿名作,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一些早期作者,在文学经典指引下,一步步走进网络文学园地。
通过化用和改造的方式致敬经典作品,是网络文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如莲青漪的《狼毫小笔》,模仿唐诗宋词情韵兼备,描绘名胜古迹形神俱足,演绎历史传说袭故弥新,广受读者喜爱。
还原和再造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意境,也是网络文学的典型创作模式。
纵观当红的网络文学作品,如《琅琊榜》《鹤唳华亭》等,往往营造一种古雅和精致的意境,表现出对民族审美传统和优秀传统美德的认同和追慕。
这些作品的成功固然各有原因,但有一点大致相同,那就是原作者大多是酷爱古典文学之人,他们对诗经楚辞、汉魏乐府、唐宋诗词中经典意境的巧妙借用和转化,让雅好此道的读者对其作品爱不释手。
许多网络作家想方设法吸收优秀传统文学创作经验,希望能够更为生动形象、更具中国风格地表现当下中国人的处世方式、生活理念、美学追求,希望能更充分展现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更广泛凝聚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生存经验、生活智慧,更深刻容纳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基因。
在这些方面,网络文学拥有观念后来居上和技术上弯道超车的优势。
可以说,网络文学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弘扬,已经从写作技巧和语言修辞等相对表浅的层面,朝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内里更为纵深地开掘。
例如,在众多网络文学作品中,爱国主义与英雄主义精神得以更充分、更精彩、更接近青年读者阅读心理的阐发与呈现。
网络文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还在于其数量的庞大和产业转化的日益成熟,这使其在传播上具有巨大优势。
网络文学出现以来,新媒介的技术优势和市场的资源配置优势,在文学生产与消费领域得到充分发挥,使文学创作、作品传播和阅读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
网络文学的快速发展,给传统文学造成巨大冲击和强烈影响,网络文学在表现方式、语言形态、创作手段、审美元素、评论手段等诸多方面都与传统文学有所不同,扩展了文学的表现空间,给传统文学注入新活力,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也是其重要贡献。
(摘编自陈定家《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文学开掘宝贵资源打造精品力作》)
材料三:
中华悠久的历史给网络小说丰富的历史想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各个历史朝代都被网络小说当作背景进行“演义”。
《明朝那些事儿》尊重历史事实,以现代人的情感讲述明朝故事,在人情事理的基础上还原历史。
《后宫·甄嬛传》《芈月传》等小说,或以真实的历史为依据展开飞驰的想象,或虚构一段模糊的历史,演绎中国式的人情事理与中国智慧,在想象的故事中以中国人当下的社会视角来表达情感,让读者从中获得愉悦和启悟。
网络文学在作品的文化意蕴、虚拟世界的想象力、人物形象的精气神、作品的类型风格等方面,表达出鲜明的中华文化立场。
那些优秀网络作家善于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将中华文化的精髓融于精彩的故事中,以艺术的方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网络作家们应对中华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即以现代观念重新观照传统文化。
如《木兰无长兄》向《木兰诗》致敬,《将夜》中的夫子及其弟子,保持着精神的独立,又有强烈的家国责任意识。
但我们也应看到,网络小说中不乏后宫争宠、厚黑学、封建迷信等文化糟粕,如梦入神机的小说《佛本是道》蕴含着“生命如同蝼蚁”的观念,跳舞的小说弘扬“丛林法则”等。
这样的创作动向值得警惕、并亟待及时纠偏。
(摘编自周志雄《网络文学如何传承中华文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网络文学创作过程中,作家们模仿文学史上的经典进行创作,这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极大地丰富了当代大众文学。
B . 许多网络文学作品的成功,离不开原作者对古典文学的酷爱,他们对古典诗词意境的借用和转化,得到读者的认可。
C . 新媒介的技术优势和市场的资源配置优势,既使文学创作、作品传播和阅读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又给传统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D . 悠久的中华历史给网络文学提供了丰厚的创作土壤和广阔的想象空间,网络文学能从中获得新的生命力。
(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 无论《诛仙》还是《将夜》,都在汲取传统文营养的同时,将现代思想融入其中,对传统文化做出了新的阐释。
B . 随着网络文学的发展,网络作家们不再关注唯美语言和写作技巧这类浅层的形式,而是注重对思想与精神的开掘。
C . 如果网络作家意识不到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创作的重要性,那么他的作品将不会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D . 网络作家应当用现代观念重新观照传统文化,来解决文学创作中的走偏问题,从而表达出鲜明的中华文化立场。
(3)网络文学要想打造精品力作,应该如何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
4. (12分) (2016高二上·厦门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在鲁迅先生故居
郑文燮
或许是一种机缘,或许冥冥中的感召,纯属偶然,我在暌隔三十余年之后,又回到了北京。
北京城市的变化之大,几乎使我难以辨识,先前熟悉的街衢大都不知所往,连僻野荒郊的阜成门外都鳞次栉比地起了高楼。
我要寻找的旧地是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的鲁迅故居。
拐了几个胡同,周遭都是用红颜料刷写的加了醒目圆圈的“拆”字,好在鲁迅故居的门匾还在,寻找起来还不甚费事,只是在阴晦的冬日显得突兀而孤独,冷清的小四合院落依然冷清!
鲁迅在北京生活了10余个年头,一共搬了三次家。
“家”,这个词对鲁迅先生来说,或许并不确切,他一生或许都没有过“家”,鲁迅是孤独者。
辛亥革命以后,中华民国建立。
鲁迅从故乡浙江绍兴到北京的教育部供职,在教育部做“佥事”,夜晚回到他寄居的绍兴会馆,在冷冰的屋子里百无聊赖,靠研读《佛经》和抄写古碑打发时日。
钱玄同来看望他,希望他给《新青年》写点文字。
鲁迅用疑惑的目光看着钱玄同,说:“写文章有什么用处!”这个在推翻满清封建专制王朝的辛亥革命中激进的青年对“革命”感到失望。
他说,以前我是奴隶,现在我是奴隶的奴隶,“革命”了,“维新”了,世事依然还是原先的老样子。
1926年3月18日,他任教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等,在向段祺瑞执政的国务院和平请愿时,惨遭枪杀。
鲁迅先生满腔激愤,写了《记念刘和珍君》的文章,说:“三月十八日,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青年学生的热血,使鲁迅由《彷徨》到《呐喊》。
鲁迅是周家的长子,对家庭更多一份责任。
他到北京以后,把母亲、妻子朱安从故乡绍兴接到了北京,连同从日本留学回国的二弟周作人及他的日籍妻子羽太信子及子女,住进了他在西四八道湾购置的新居——一所宽敞、豁亮的“三进”大四合院。
不久,周氏兄弟反目,鲁迅不得不搬出八道湾,另觅居处。
他用一本书的四百元版税,在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买了一所小四合院,也就是现在鲁迅博物馆的所在地。
四合院实在太小!院子里种植的两棵白丁香占了差不多三分之一的空间,似乎再也容纳不下几个人物的活动了。
周遭的几间小屋,一间作了书房,一间住着一个女佣人,另外一间北屋住着鲁迅的母亲和妻子朱安。
母亲和妻子的木床相对而立,床上挂着白夏布蚊帐,都是老家带来的旧物。
鲁迅在母亲和妻子的住室连通了一个长条形的小间,戏称“老虎尾巴”。
鲁迅在这“老虎尾巴”里写作和住宿,室内仅一床一桌一椅而已。
床是单人的板床,两条长凳上横架着一块木板,褥子是单薄的,被子是陈旧的有着小点蓝花的布衾,床上用竹竿挂着一顶发黄发灰的夏布蚊帐。
书桌旁的白墙上挂着一个镜框,里面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照片。
“阴冷”“悲悯”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孤寂的鲁迅先生相互注视,似有话要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经受过死神的洗礼,是从沙皇的绞刑架上走下来的,他在执行死刑的最后一刻被“赦免”,幸存下来。
那天天气阴霾、沉郁,像要下雪的样子。
我在鲁迅故居待了很久,大约是我太专注、太虔诚的目光吸引了讲解人员——一位和善的中年女性,她打开“游人免进”的门扉,“破了例”让我进入先前只能够隔着玻璃窗看到的内室。
这样我就真切地触摸到了“老虎尾巴”,“尾巴”墙上挂着那帧陀思妥耶夫斯基阴冷的照片。
我在鲁迅先生曾经沉思默想的藤椅上坐了一会儿,望着窗外的景致,一座依然不大的荒芜的园子,园子角落里有一圈石头的井栏。
据说这井水实在苦涩,不能饮用,只能用来浇灌园中的几棵枣树,也就是鲁迅先生《秋夜》中劈头所说的“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在我还是中学生的时候,我就在课文中读到了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
我曾向授课的语文老师请教过这句话的意思,老师支支吾吾,也未说出个所以然来。
其后很久,我都未曾明白鲁迅先生写这句话的深意。
而现在,身临其境的我,感悟到了鲁迅先生孤独、寂寞和无奈的心境——这是否就是鲁迅先生说过的“希望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呢?这是否就是鲁迅先生说过的“这正如地上的路。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呢?……
走出鲁迅先生故居,天上纷纷扬扬下起了雪。
踏着落了雪的白茫茫的土地,我在近旁的一条胡同口,找了一家小店铺,喝了两碗羊杂碎汤,全身顿时燥热起来。
(选自《散文百家》,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 . 文章开篇写寻找鲁迅先生故居的过程以及故居周边的环境,隐隐有一种批评时人淡忘鲁迅先生和漠视文化传承之意。
B . 文章中有大量的有关天气的环境描写,其作用是渲染阴冷、沉郁的氛围,抒发作者游览鲁迅故居时对鲁迅先生的痛悼和缅怀之情。
C . “以前我是奴隶,现在我是奴隶的奴隶”这句话表明了鲁迅先生对革命的漠视和鄙夷,认为革命改变不了社会现实。
D . 文章从多个角度来介绍鲁迅先生的故居,突出其狭小和简陋的特点。
这样处理是为了表现鲁迅先生孤僻、阴冷的性格。
E . 文章结尾意味隽永,明写因喝羊杂碎汤而全身燥热,实际上隐隐表达了作者在游览过程中的不满、钦佩、振奋等复杂情感。
(2)在第二段中,作者称鲁迅先生为“孤独者”,鲁迅先生的孤独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原文加以概述。
(3)在描写鲁迅先生故居的布局和陈设中,作者为什么要着重写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照片?请作简要分析。
(4)在游览鲁迅先生故居时,作者想起鲁迅先生的文章中有“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的语句。
对这句话的深意的理解,作者由“未曾明白”转而有所感悟。
请你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探究这句话的深意。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5. (11分)(2020·汕头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邦奇,字常甫,鄞人。
年十五作《易解》及《释国语》。
登弘治末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
出为湖广提学副使。
下教曰:“学不孔、颜,行不曾、闵,虽文如雄、褒,吾且斥之。
”在任三四年,诸生竞劝。
时世宗方为兴世子,献皇遣就试。
乃特设两案,己居北而使世子居南。
文成,送入学。
世宗由此知邦奇。
嘉靖初提学四川以亲老乞归久之桂萼掌铨去留天下提学官起邦奇福建。
未几,选外僚入坊局,改右庶子,迁南京祭酒。
以身为教,学规整肃。
就迁吏部侍郎。
丁外艰归。
帝尝奉太后谒天寿诸陵,语及择相。
太后曰:“先皇尝言提学张邦奇器识,他日可为宰相,其人安在?”帝憬然曰:“尚未用也。
”服阕,即召为吏部右侍郎,掌部事。
推毂善类,人不可干以私。
铨部升除,多受教政府,邦奇独否,大学士李时衔之。
郭勋家人犯法,舁重贿请宽,邦奇不从。
帝欲即授邦奇尚书,为两人沮止。
寻改掌翰林院事,充日讲官,加太子宾客,改掌詹事府。
九载考绩,晋礼部尚书。
以母老欲便养,乃改南京吏部。
复改兵部,参赞机务。
帝犹念邦奇,时与严嵩语及之。
嵩曰:“邦奇性至孝,母老,不乐北来。
”帝信其言,遂不召。
二十三年卒,年六十一。
赠太子太保,谥文定。
邦奇之学以程、朱为宗.与王守仁友善,而语每不合。
躬修力践,跬步必谨。
昼之所为,夕必书于册。
性笃孝,以养亲故,屡起辄退。
其母后邦奇卒,寿至百岁。
邦奇事寡嫂如事母。
所著《学庸传》、《五经说》及文集,粹然一出于正。
(选自《明史.列传第八十九》,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嘉靖初/提学四川以亲老/乞归/久之/桂萼掌绘/去留天下提学官/起邦奇福建/
B . 嘉靖初/提学四川/以亲老乞归/久之/桂萼掌铨去/留天下提学官/起邦奇福建/
C . 嘉靖初/提学四川以亲老/乞归/久之/桂萼掌铨去/留天下提学官/起邦奇福建/
D . 嘉靖初/提学四川/以亲老乞归/久之准萼掌铨/去留天下提学官/起邦奇福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祭酒,祭祀时所用之酒。
古代祭祀时,供奉三牲和祭酒,以示对神灵的尊敬,文中借代指主祭者。
B . 尚书,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尚书》也是中国儒家典籍之一,又名《书》。
C . 谥,谥号,是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D . 王守仁,亦称王阳明,是心学之集大成者。
他反对程朱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而是提倡“致良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张邦奇以身作则,教学严谨。
出任湖广提学副使期间,严格要求生员,学如孔、颜,行如曾、闵,学生们都受到鼓励,勤奋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