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滕州市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模拟试题(一)(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期末复习语文模拟试题(一)
第I卷(选择题)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生肖.(xiāo)掣.(chè)肘削.(xuē)铅笔刚愎.(bì)自用
B.埋.(mái)单轧.(yà)钢差.(chà)不多忍俊不禁.(jīn)
C.谂.(shěn)知吮.(shǔn)吸流涎.(xián)水繁文缛.(rù)节
D.喷.(pèn)香摈.(bìn)除三棱.(léng)镜蓦.(mù)然回首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
..错别字的一组是
A.斟酌针贬蓬毕生辉人影幢幢
B.福祚喋血蔽帚自珍桀骜锋利
C.绸缪烟霭少长咸集贻笑大方
D.寥落倜傥立杆见影大放厥词
3.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
.....的一组是(3分) ( )
春天到野外踏青,除了可以_______外,还可以___________。

那娇艳欲滴的朵朵桃花,
_________,__________。

山间清风轻轻吹过,带走了缭绕的雾气,_________,一下子变得
清晰明媚起来,__________不由使人想到“东风吹开花千树,占断春光惟此花”的诗句。

①看到自然秀美的景色②感觉桃花簇拥的美妙快感③在迷蒙的烟雾中亭亭玉立
④像是一个害羞的少女⑤点染胭脂的春桃⑥桃花的笑脸
A.①②④③⑥⑤ B. ②①③④⑥⑤ C. ①②④③⑤⑥ D. ②①④③⑤⑥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今,H7N9禽流感令人们“谈禽色变”,人们迫切地想知道,简单地宰杀鸡鸭等家禽
能否阻止禽流感?这种病毒感染人的概率有多少?
B.“唐宋八大家”指唐宋两朝最有代表性的八位散文家,他们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
宋代的欧阳修、苏洵、曾巩、王安石、苏轼和苏辙。

C. 上海的越剧、沪剧、淮剧,安徽的黄梅戏,河南的豫剧都曾申报“非遗”,在这次全
国大型汇演中它们都带来了新创作的剧目。

D. 倡导公务员“135”出行方案(1公里之内步行,3公里之内骑自行车,5公里
之内乘坐公交车),意味着节能减排理念可成功实现“软着陆”。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深圳的建设者曾在这里创下了“三天一曾楼”的记录,成了“深圳”速度的象征。

B.由白先勇改编、苏州昆剧团演出的青年奋斗版《牡丹亭》,全国巡演近百场,场场97%以上的座位爆满,赢得了年轻人对昆曲的关注。

C. 饮用菊花可以缓解头昏脑涨及用眼过度导致的眼睛干涩等症状,这是因为菊花有清肝明目、祛毒散热的功效的原因。

D.在语文考试中,作文的地位举足轻重。

除了语言因素外,准确理解题意是决定一篇作文成败的关键。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名句默写
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孔子曾对“学”与“思”二者的关系作过辩证论述,他说:“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荀子《劝学》中“,”两句,指出只要坚持不停地用刀刻,就算是金属、玉石也可以雕出花饰。

(3)曹操在《观沧海》中表达了大海的气魄与胸怀,灿烂的银河群星好象包孕于大海的母腹之内的两句是“,。


三、诗词鉴赏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试题。

桂州腊夜
戎星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

8.首联哪两个字的运用使得诗歌更加意味深长,表意隽永?(5分)
9.张国举评论说:“这首诗语深情重,质朴凝练。

”尤其是该诗颈联,语短情长,请谈谈你的理解。

(6分)
四、现代文阅读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试题。

记住北大有个叫王瑶的教授
钱理群
王瑶教授去世,我们弟子献了一副挽联:“魏晋风度,为人但有真性情;五四精神,传世岂无好文章。

”我们把先生看作是“魏晋风度”和“五四精神”的一个传人。

鲁迅对魏晋风度有个概括,就是“清峻、通脱”。

鲁迅也说:“我有时候很峻急,有时候很随便。

”因此可以说魏晋风度与鲁迅所代表的五四精神是相似的。

先生对他所生活的时代,对知识分子境
遇的严峻的判断,也有鲁迅式的清醒、冷峻,敢于直面现实。

先生说他“出语多谐”,面对那个时代严酷的事实,他却用幽默的语言来表达,这表现了一种心态,即看穿、看透了一切以后的坦然自如。

先生这种危难中的坦然,给人的印象是难忘的。

他去世后,林庚曾撰文回忆他在文革时的表现:他们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并且被勒令在公共场所扫地,以示“斯文扫地”。

林庚说我们都觉得非常窘迫、难堪,但王瑶却泰然处之,他“游刃有余,如入无人之地,穿过无数杂乱的脚下,就这么不急不慢地一路扫去”。

先生从来不给我们上课,第一次见面就打招呼说,你们平时没事不要来找我,一个星期只准去我家一次。

我们一般都是下午四点以后去跟他闲聊,想到什么就谈什么:政治、思想、文化、人生等等,很少谈学术。

他平时对我们放任不管,一入学开一个书单,你怎么读、怎么弄他通通不问。

其实这个放任不管,我倒觉得正是抓住了学术研究的特点。

学术研究是个人独立的自由的精神劳动,因此它从根底上就应该是散漫的。

散漫,并不是无所事事,一个真正的学者,一个有志于学术的学生,学术研究是他内在生命的需要,根本不需要督促,看起来他在闲荡,读闲书,其实总在思考。

看起来漫不经心,其实是潜入生命与学术的深处,进行自由无羁的探讨与创造。

这是不能管的,更不能乱管。

搞学术就是得无为而治,先生深谙无为而治的奥妙。

但关键时候,先生也会点醒你,一点就让你终生难忘。

在学术上,他只抓毕业论文,而且先要求学生提出两个论文选题,向他汇报设想,然后他给定一个题目,并点醒你做这个题目应该注意什么。

比如我当初毕业论文就准备了两个题目:一个写鲁迅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艺术世界;另一个是鲁迅和周作人发展道路的比较。

先生听了我的汇报以后说,你的第一个题目很有新意,但你自己还没有想清楚,短时间内也不容易想清楚,在不成熟、没有把握的情况下急于写成论文,会有很多漏洞,答辩时很可能通不过,反而糟蹋了这个题目,不如放起来,多酝酿几年以后再做,一做就把它做好。

于是就定了做“鲁迅和周作人发展道路的比较”这个题目。

更重要的,是先生给我们思想上的点醒,治学态度、人生道路上的启迪。

先生曾经找我谈话,告诫我“不要急于发表文章”。

他说:“我知道,你已经三十九岁了,你急于想在学术界出来,我很能理解你的心情。

但是,我劝你要沉住气,我们北大有个传统,叫做‘后发制人。

有的学者很年轻,很快就写出文章来,一举成名,但缺乏后劲,起点也就是终点,这是不足效法的。

北大的传统是强调厚积薄发,你别着急,沉沉稳稳地做学问,好好地下功夫,慢慢地出来,但一旦出来就一发不可收,有源源不断的后劲,这才是真本事。


我研究生毕业留校以后,先生又找我谈了一次话,使我终身受益。

他说:“你现在留校
了,处于一个非常有利的地位,因为你在北大,这样,你的机会就非常多,但另一方面诱惑也非常多,你的头脑要清醒,要能抵挡住诱惑。

很多人会约你写稿,要你做这样那样的有种种好处的事,你自己得想清楚,哪些文章你可以写,哪些文章你不可以写,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你要心里有数,要学会拒绝,不然的话,在各种诱惑面前,你会晕头转向,看来什么都做了,什么都得了,名声也很大,但最后算总账,你把最主要的,你真正追求的东西丢了,你会发现你实际上是一事无成,那时候就晚了,那才是真正的悲剧。


现在仔细想想,先生的师训其实都是一个意思,概括地说就是“沉潜”二字。

要沉得住、潜下来,沉潜于学术的深处、生命的深处:这是做学问与做人的大境界。

而急功近利,浮躁虚华,是做学问、做人的大敌。

我回顾自己的学术生涯,唯一可取之处,也是可以告慰先生的,就是我一直牢记师训,并身体力行。

我从1960年大学毕业就雄心勃勃想做一个学者,直到1985年,才开始发出自己的独立的声音。

可以说做了二十五年的准备,练了二十五年的内功,我的治学之路、人生之路就是这么走过来的,很艰苦,但也很充实,没有虚度。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钱理群是王瑶教授的学生,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取得的成就,侧面描写了王瑶对自己一生的深远影响,更显得真实可信。

B.王瑶教授认为那些一举成名之后就缺乏后劲的年轻学者没有真本事,他批评已经三十九岁的钱理群急功近利,急于出名,违背了北大厚积薄发的传统。

C.作者当初写毕业论文时,本来准备了两个跟鲁迅有关的题目,但王瑶教授听完他的汇报后,否定了前一个题目,建议他做“鲁迅和周作人发展道路的比较”这个题目。

D.王瑶教授曾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被勒令在公共场所扫地,但他却坦然处之,一点也不觉得窘迫难堪,这种危难中的坦然自如令人感叹。

E.本文追忆了王瑶教授峻急通脱的精神气质和独特的教学方式,在经济繁荣和变革的年代,面对着种种利益和诱惑,记住王瑶教授是很有意义的。

(2)王瑶教授的弟子怎样看待王瑶?请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

(6分)
(3)王瑶教授指导学生的方法很特别,文本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概括。

(6分)
(4)作者怎样概括王瑶教授的师训风格?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一风格及其作用的理解。

(8分)
9.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试题。

(25分)
材料一:
北京时间2015年10月5日17时30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连日来,屠呦呦获诺奖的喜讯传遍全国,振奋人心,也引起了媒体的极大关注。

新浪微博平台方面,10月6日“屠呦呦”的单日热词搜索峰值为36.8万,《人民日报》官微发起的微话题“2015诺奖屠呦呦”阅读数达70.9万,央视新闻发起话题“央视专访屠呦呦”阅读量已超过400万。

搜索引擎方面,诺奖结果揭晓后,百度搜索“屠呦呦”关键词搜索量超60万,以“屠呦呦”为关键词新闻搜索全文返回数量高达47700篇。

截至10月7号24时,相关微信文章共计6144篇,其总阅读量超1149万人次。

(摘自2015年10月9日《中国中医药报》)
材料二:
北京时间10月5日17时30分,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因为在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上的贡献,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这是我国科学家在本土进行科学研究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具有开创历史的意义。

屠呦呦获诺奖是我国科学界一个里程碑事件。

作为世界上知名度最高、最权威的一个奖项,诺贝尔奖的分量不言自明,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创新能力。

这是一个不断释放沉睡活力的国家,这是一个不断走向更加开放的时代。

我们希望,将来会有更多的诺贝尔奖向我们走来,不断刷新我们的创新高度。

(摘自2015年10月7日《深圳新闻网》)
材料三:
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10月5日中午11时30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当地的卡罗琳斯卡医学院揭晓,我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治疗疟疾的新疗法,与其他两位外国科学家分享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成为我国大陆本土科学家中斩获诺奖的第一人。

疟疾,又称寒热病,是由恶性疟原虫引起的疾病,是经蚊虫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

全世界每年有接近4亿人会得疟疾,几十万人死亡。

20世纪50年代,国际消灭疟疾的尝试以失败告终之后,疟疾60年代再度肆虐。

因为已有的抗疟疾药物如氯喹等由于使用的时间太长,疟原虫普遍对这些药物产生了抗药性。

寻找新
的抗疟疾药物就成为全球范围内非常迫切的任务。

屠呦呦,从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被选拔为国家“523”项目500多名研究人员中的一员,走上了找寻疟疾新疗法的科研之途。

“523”项目确立了寻找抗疟疾药物的研究方向,就是从中草药当中提取和分离抗疟有效成分。

科研人员检验了无数的中草药治疗疟疾的成方、单方、验方、秘方,筛选了4万多种抗疟疾的化合物和中草药;然而大量的人力物力投了出去,并未取得突破性进展。

屠呦呦经过系统地整理历代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整理出了《抗疟单验方集》,其中所包含的640多种草药中,就有后来提炼出青蒿素的青蒿。

青蒿,是一种菊科蒿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古代多部中医药著作中皆有关于青蒿可以治疗疟疾的记载,很多地方老百姓的土药方也都用青蒿来对抗疟疾,并且收效显著。

翻查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后,屠呦呦迸发出灵感:古人所用的不是常用的高温煎熬法,而用的是青蒿鲜汁。

并且她还发现了一个关键点:传统提取方法里的加热步骤可能会破坏药物的活性成分,在较低的温度中提取才可能有助于保持青蒿的抗疟活性。

在怀疑以前进行实验的方法都错了之后,屠呦呦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在60摄氏度下制取青蒿提取物。

经过近200次的失败实验之后,1971年,屠呦呦终于证明了青蒿素提取物对伯氏疟原虫感染小鼠和食蟹猴疟原虫感染的猴子有着100%的疗效。

为了证明实验的有效性,屠呦呦经常在自己身上做实验,在确认了青蒿提取物对人体安全的情况下,屠呦呦所在的课题小组在患有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的病人身上试验青蒿提取物的有效性。

临床试验的结果激动人心:经治疗的患者疟疾症状迅速消失,这些症状包括高烧和血液中的寄生虫数量。

而采用氯喹治疗的患者却没有这些临床效果。

屠呦呦所在小组的其他人很快就分离出了青蒿当中的有效成分,也就是后来被她叫做“青蒿素”的东西。

对于疟原虫有着良好抑制作用的青蒿提取物结晶,从此就被命名为“青蒿素”,并且很快通过临床验证,对于奎宁容易产生抗药的恶性疟疾等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成为新一代的抗疟神药。

(摘自2015年10月9日《工人日报》)
(1)材料一使用了大量的数字,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5分)
(2)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说明他们各自传递的信息有哪些异同。

(6分)
(3)阅读材料三,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6分)
(4)材料三在报道新闻事件后介绍了哪些背景材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8分)10.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试题。

那年,那猴
柳边河
秋收过后,生产队会计稀里哗啦拨弄算珠,根据每一个社员家庭的人口、出工和分配的多少得出哪家该进钱哪家该补钱,准备开分红会。

每年此时,段二爷和他的母亲总会有盼头。

他和他的母亲,都是能出工的劳力。

段二爷其实并不姓段,也并不是能够称得上“爷”的老头。

他叫佟寿,虚岁二十的年轻壮小伙。

为何叫段二爷,都是那回看猴戏看出来的。

耍猴戏的人姓段,叫段二爷,身材瘦瘦的,佟寿和他差不多。

那年秋收后耍猴戏的段二爷牵着一只可爱的小猴来到小村庄里耍猴戏。

吃完晚饭老老少少早早地来到生产队的晒谷场上围坐上了。

佟寿家离晒谷场近,自然就来得早坐在最前面。

耍猴戏的段二爷牵着戴了官帽穿着官服的小猴,提着个小锣咣咣咣的绕场一周就算开场了。

猴戏耍得精彩就不必说了,大家正全神贯注地看着,不知那耍猴戏的段二爷变了个什么戏法,把坐在前排的佟寿变成了他自己的模样,那小猴把佟寿当作段二爷在他身上又抓又抚,弄得佟寿不知所措,头发被抓得乱蓬蓬的。

身边的人明明看着坐的是佟寿,怎么会成了段二爷,都感到不解。

从此,佟寿就没有哪一个叫他佟寿,不管大人小孩都叫他“段二爷”了。

分红自然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进钱的人家不必说,补钱的人家就得一五一十地把钱拿出来,补给那些劳动日挣得多的。

可钱从哪里来?那时候是要割资本主义尾巴的,要想把什么变一分钱是没有什么可变的,唯独自留地里种点辣椒或其他的经济作物,秋后按国家牌价卖给供销社才能变出点钱来,所以每到要分红的时候该补钱的人是愁上眉头。

有的进钱人家与补钱人家相互谈好,答应喊着,等哪时有了哪时给。

段二爷没有找哪一家喊,自己的劳力,癞子头上的虱子——跑不脱。

他想到的是进现钱,好实现他的愿望。

分红会上,各自揣着的心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像灯火苗一样摆动,跳跃,或被灯蛾扑打得东倒西歪。

桌上摆着一沓钞票。

段二爷看着那沓钞票逐渐地矮下去,完全消失了,会计还没有叫到他的名字,他全身冰凉。

会计终于叫到他的名字,宣布他应进一百三十元,比去年多了十五元。

尽管多了十五元,段二爷心里高兴不起来,当他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会计接着念了下一个人的名字。

下一个是佟金银,生产队长,是段二爷亲幺爸,人多劳力少,应补一百五十元。

佟金银当场把二十元现钞搭在桌子上交给了出纳,剩余一百三十元。

他望了望段二爷,大声地喊,段二爷,喊到哈,过几天给你。

说话算话哟,幺爸。

段二爷只得应承了一句。

你放心,男儿汉大丈夫。

佟金银拍着胸膛慷慨答道。

腊月说到就到,家家户户置办年货忙。

段二爷分红该进的钱还没有到手。

心里着急,亲自登门要账。

佟金银满口答应,行,没问题,等会赶场就给你找来。

你放心,好侄儿,下午我亲自给你送来。

下午六点钟了,段二爷还不见幺爸拿钱来。

一下午他都死盯着佟金银赶场
回家的路,眼都望穿了。

天色渐渐朦胧起来,他终于看到了一个模糊的人影朝这边晃动。

那影子他很熟,不错,是佟幺爸,喝醉了酒,一路乱七八糟地唱着京戏:咣扯咣扯咣……
段二爷心急火燎,不等他咣过来就扑了上去。

佟幺爸一把抱住段二爷,好侄儿,我晓得,我晓得,然后用醉气熏熏的嘴对着段二爷的耳朵耳语了几句,段二爷还没愣过神来,佟幺爸用京腔大笑着大摇大摆地走开了。

腊月二十四过小年了,段二爷的钱还是一分没得,别人家热热闹闹,自己家里冷屁熏烟,再也按捺不住,怒火中烧,再次登门催帐。

这次段二爷是麻了脸,甚至是开黄腔不认亲了。

佟金银,你跟老子拿钱不,不拿老子今天跟你拼了。

佟金银看到一个晚辈指名道姓骂到自己脸上来,又是堂堂的一队之长,顿觉不光彩,恼羞成怒,站出来指着段二爷一阵骂,腊时腊月的你吼哪样?老子又不是说不拿,你那点老子拿不起是不是,老子少喝两杯……
邻居七八个男劳力汉上前各自劝说才算把火扑灭。

年三十,佟幺爸为了表示歉意,置办了年饭把段二爷母子俩请到家里。

佟幺爸一阵甜言蜜语劝下三杯酒,然后又亲情加感情滔滔不绝,乖侄儿,幺爸实在是对不起你,今年幺爸确有难处……摆了摆头,叹一口气,举杯同段二爷又连干了两杯接着说,明年,明年补偿你,让你工分挣得更多,幺爸说话算话,绝对不骗你……又是两杯下肚,段二爷不胜酒力,有些昏昏的了。

佟幺爸接着话茬把他的意思讲完,明年佟石川家饲养耕牛到期了,我把它转让给你,一年多挣三百多个劳动日呢。

你想想,三百多个劳动日一年多收入几十块啦……
段二爷懵懵懂懂地听着,不知什么时候进入了梦乡。

等他一觉醒来,已是家家户户桃符更新,噼里啪啦燃放鞭炮贺新春。

段二爷被鞭炮声震醒,模糊中仿佛又看到那只猴在他身上抓捞……
(1).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段二爷什么样的情感?(4分)

(2).小说中的佟金银是什么形象?请简要概括。

(4分)

(3).小说叙写“可钱从哪里来,那时候是要割资本主义尾巴的……秋后按国家牌价卖给供销社才能变出点钱来”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

(4).小说主要内容是围绕秋收分红展开的,却花了不少笔墨交代“段二爷”名字的由来。

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6分)

五、文言文文本阅读
11.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试题。

进学解
韩愈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

拔去凶邪,登崇俊良。

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

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

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

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抵排异端,攘斥佛老。

补苴罅漏,张皇幽眇。

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

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

沉浸醲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

上规姚姒,浑浑无涯;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

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

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

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

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

三年博士,冗不见治。

命与仇谋,取败几时。

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

头童齿豁,竟死何裨。

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
先生曰:“吁,子来前!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

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子不知耕,妇不知织;乘马从徒,安坐而食。

踵常途之役役,窥陈编以盗窃。

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兹非其幸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

投闲置散,乃分之宜。

若夫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①为楹,而訾医师以昌阳②引年,欲进其豨苓③也。

”(选文有删改)
【注】①杙(yì):小木桩。

②昌阳:昌蒲。

药材名,相传久服该药可以长寿。

③豨(xī)苓:又名猪苓,利尿药。

1.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A. 名.一艺者无不庸名:拥有
B. 贪多务得,细大不捐.捐:舍弃
C. 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闳:宏大
D. 行虽修.而不显于众修:修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