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性课后限时自测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躲市安祥阳光实验学校【课堂新坐标】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课后限时自测卷(含解析)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6分,共60分)
1.下列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是指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稳定不变
B.生态系统具有完整而且稳定不变的营养结构
C.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收支稳定不变
D.生态系统具有保持系统中各组成成分相对稳定的能力
【解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一种相对的稳定,主要是其物质和能量的收支保持相对的稳定,但也会由于迁入迁出、出生死亡等因素发生细微的变化,而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发生相应的变化。
【答案】D
2.下列现象不能体现“信息能调节生物种间关系”这个观点的是( ) A.云杉根的分泌物使玫瑰不能很好地生长
B.当日照达到一定长度时植物才能够开花
C.水稻和稗草争夺阳光
D.蝙蝠通过自身发出的声波,对被捕食者进行“回声定位”
【解析】光照时间对植物开花的影响,体现了生物和无机环境间的信息传递关系,并非调节生物种间关系。
【答案】B
3.(2014·郑州质检)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建立人工湿地公园是解决城市水污染的一种有效途径,下面是人工湿地处理城市污水的示意图。
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人工湿地示意图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要大于该系统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B.挺水植物芦苇在湿地边沿随地势高低分布不同,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C.绿藻、黑藻可吸收城市污水中的有机物,并用于自身的光合作用
D.人工湿地净化污水时,体现了该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解析】流经该湿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包括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和城市污水中有机物所包含的化学能。
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的是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而挺水植物芦苇在湿地中随地势高低分布不同是一个种群在空间上分布的情况。
绿藻、黑藻只能利用污水中的无机盐、水等作为光合作用的原料。
人工湿地净化污水体现了该湿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答案】A
4.(2014·德州模拟)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分为物理信息和化学信息两大类
B.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只来源于生物群落中的各种生物
C.牧草生长旺盛时,为食草动物提供采食信息,这对食草动物有利,对牧草不利
D.植物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就是化学信息【解析】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等;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来源于生物,也来源于无机环境;捕食关系的存在,对食草动物有利,也有利于牧草的更好生长发育。
【答案】D
5.有甲、乙两个生态系统,甲生态系统维持时间比乙生态系统长。
下列关于甲、乙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乙生态系统强
B.甲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比乙生态系统强
C.甲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比乙生态系统弱
D.无法判断
【解析】生态系统稳定性大小与此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网的复杂程度有关。
【答案】D
6.地球上各种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具有不同的调节能力。
与农田、草原、冻原等生态系统相比较,热带雨林的自我调节能力特点是( ) A.种群数量多,调节能力强,抵抗外界干扰能力弱
B.分解力弱,生产力强
C.抵抗外界干扰能力强,自我恢复能力弱
D.能量流动速度快,物质循环速度慢
【解析】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复杂,生物种类较多,其自我调节能力较强,抵抗外界干扰能力强,生产力、分解力较强,物质循环速度较快,但自我恢复能力较弱。
【答案】C
7.(2014·青岛模拟)蟑螂喜好在夜间出来活动。
科学家把蟑螂放在实验室里,人为地将实验室的白天和黑夜加以颠倒,大约经过一个星期,蟑螂就在人造的“黑夜”时间活动(尽管实际上是白天)。
这个实验说明( ) A.蟑螂能感受物理信息的改变
B.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
C.化学信息可以影响蟑螂的行为
D.蟑螂可以感受一切信息刺激
【解析】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光对生物的影响属于物理信息的传递。
【答案】A
8.(2013·宁波高三联考)四个生物群落分别包含若干种群,下图中给出了这些种群的密度(每平方米的个体数),当受到大规模虫害袭击时,哪个群落不易受到影响( )
A.群落甲B.群落乙
C.群落丙D.群落丁
【解析】群落丁含有的物种多,且每种的种群密度悬殊不太大,受到大规模虫害袭击时,群落不易受到影响。
【答案】D
9.(2014·烟台模拟)自然生态系统中,往往“有虫不成灾”,其根本原因是
(
)
A.昆虫的繁殖能力B.食物的限制
C.天敌的捕食D.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解析】自然生态系统自身的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即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因而不会有哪种生物会过度繁殖。
【答案】D
10.(2013·江门佛山高三教学质检改编)为防治荔枝蝽(高龄时活动范围广)等植食性害虫,减少农药的使用,有人尝试在荔枝园的株间种植矮小的山绿豆。
对比研究荔枝山绿豆复合种植园和荔枝单一种植园中各类昆虫所占的百分比,结果如下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各类昆虫的种群密度均可用样方法
B.复合种植园中害虫明显减少,原因是肉食性和寄生性昆虫的比例增加,通过捕食关系消灭昆虫
C.荔枝园里都要定期清除杂草,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其目的是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尽可能多的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D.与单一种植园相比,复合种植园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更为复杂,恢复力和抵抗力稳定性更高
【解析】种群密度调查方法通常有两种,植物和活动能力不强、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可以用样方法;活动范围大的动物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如高龄的荔枝蝽;据图分析复合种植园中害虫明显减少,原因是肉食性和寄生性昆虫的比例增加,可通过捕食、寄生关系消灭害虫;复合种植园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复杂,则其抵抗力稳定性高,而恢复力稳定性相对较差。
【答案】C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1.(12分)(2013·青岛高三一模)福寿螺是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首批入侵我国的16种危害极大的外来物种之一。
我国创建出如下图的稻鸭绿色农业生产模式,防治福寿螺。
据图回答:
(1)除图中的生物外,该生物群落中还应该有的成分是
__________。
(2)在该食物网中占有两个营养级的生物是________________,鸭子与稻飞虱能根据对方的行为信息特征作出反应,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功能。
(3)科研人员在该生态系统中引入中华鳖,可大量捕食福寿螺的成体和卵块,使福寿螺种群密度明显下降,从种群特征上分析,导致福寿螺种群密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福寿螺取食水稻的比例由3/4调整为1/4,福寿螺增加1 kg体重,从理论上分析,取食比例改变后,设福寿螺和田螺的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微藻比原来多消耗________kg。
(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
【解析】福寿螺作为外来物种,引入我国后,由于缺少原产地长久形成的捕食关系,经过一定时间的适应后会快速繁殖,种群数量的增长接近“J”型增长曲线。
引入天敌进行生物防治能有效的控制其数量增长。
中华鳖可捕食成年福寿螺及其卵块,从而导致出生率的下降,达到控制福寿螺数量的目的。
微藻比原来多消耗的量为:1×(3/4)÷12%÷20%-1×(1/4)÷20%÷20%=12.5 kg。
【答案】(1)分解者(2)福寿螺、鸭子信息传递(3)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4)12.5
12.(13分)(2013·甘肃河西五市高三联考)研究人员在对某湖泊生态系统研究后,绘制了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甲)和碳循环示意图(图乙),图中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相关成分。
请据甲、乙两图,回答问题。
甲乙
(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与乙图相比较。
甲图中没有的是________(填字母)。
(2)湖泊中,鲢鱼与河蚌的关系是________。
(3)某个季节,由于光照减弱,导致鲢鱼向上层转移。
此现象表明:环境因素的改变,可使生物群落的________结构发生改变。
(4)水蚤吃藻类,而河蚌吃小球藻和水蚤,河蚌属于________________营养级;水蚤的粪便能被细菌和真菌分解,这种情况下,细菌和真菌的能量直接源于第________营养级。
(5)若河蚌从小球藻中获得的能量3/5,从水蚤中获得的能量为2/5,则河蚌增加10 g体重,最少需要小球藻________g。
(6)自以来,该地区为了增加耕地面积,开始有计划地对湖泊进行填埋,此举造成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稳定性降低。
【解析】(1)图甲表示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只有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图乙碳循环示意图,A、B、C、D分别表示大气中的CO2、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因而与乙图相比较,甲图中没有的是A、D。
(2)从图甲可以看出,鲢鱼和河蚌有共同的食物水蚤,因而湖泊中鲢鱼和河蚌的关系是竞争。
(3)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是垂直结构的表现。
(4)河蚌吃小球藻,是第二营养级,河蚌吃水蚤,水蚤吃藻类,河蚌是第三营养级;水蚤的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因而水蚤的粪便能被细菌和真菌分解,细菌和真菌的能量直接源于第一营养级。
(5)河蚌涉及的食物链有两条,小球藻→河蚌;小球藻→水蚤→河蚌。
最少需要小球藻的质量应按20%的能量传递效率计算,10×(3/5)÷20%+
10×(2/5)÷20%÷20%=130 g。
(6)对湖泊进行填埋,将会使生物的种类减少,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减弱,抵抗力稳定性降低。
【答案】(1)A、D (2)竞争(3)垂直(4)第二和第三一(5)130 (6)抵抗力
13.(15分)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某地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
图1
图2
图1: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植物优势种群数量变化情况;
图2:表示科研人员对林地植被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后,对阳坡的物种生态位重叠(即两个物种在同一资源状态上的相遇频率)变化进行分析的结果:请根据图形及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1分析,该群落的演替类型是____________。
该群落发展至第3阶段时,甲、乙、丙之间为________关系。
该群落的空间结构应具有________现象。
(2)在该演替过程中,由于群落的物种数目即________提高,导致生态系统的________稳定性会逐渐提高。
(3)根据图2中数据可知,阳坡群落物种中竞争最激烈的是________。
有一种鞭毛藻能感受光线的强弱,借助鞭毛移动到光线合适的位置进行光合作用,这说明____________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4)在生态系统中,基本组成元素能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中不断循环,为什么还要往农田中不断施加氮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图a是某段时间内沼气池中产甲烷杆菌的种群增长率曲线,请在下图b中画出这段时间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解析】(1)由于在此地区原来的植被的繁殖体还存在,土壤调节没有被破坏,因此某地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在3阶段时甲乙两种植物锐减几乎灭亡,而丙则繁盛起来,它们之间是竞争关系。
此群落在垂直结构上具有分层现象。
(2)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说明物种的数目在增多,即丰富度提高,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变得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抵抗力稳定性也得以提高。
(3)图2中的油松和刺槐的生态位重叠达到0.884,高于其他植被之间的生态位重叠,说明它们间的竞争最激烈。
鞭毛藻感受光信息,从而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4)农田生态系统为人工生态系统,人们不断的从农田中输出物质,且大量的物质并没有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循环,因此为了维持其稳定性,必须不断施加氮肥。
(5)由a图的增长率曲线知该种群的增长率保持不变,说明该种群在此段时间里生活的环境条件非常优越即理想条件,所以种群数量增长呈现“J”型增长。
(如图示)
【答案】(1)次生演替竞争垂直分层(2)物种丰富度抵抗力(3)油松和刺槐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4)因为氮素不断通过产品输出该生态系统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