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部分 略读3 练习题—2020年秋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部分第三单元【略读】
一、课内双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知识爆炸的现代,书,是绝对读不完的。

不过,知识爆炸不一定就是智慧增高,新知识往往比旧知识丰富、正确,但是真正的智慧却难分新旧。

知识只要收到就行了,智慧却需要再三玩味,反复咀嚼。

真能善读一本智慧之书的读者,离真理总不会太远,无论知识怎么爆炸,也会________的吧。

一个人没有读过的书永远多于读过的书,________之作也一定多于精读细研之作。

许多好书,限于时间,只能做点头之交的略翻;但这些书很重要,因为一旦需要,你知道到哪里去找他。

对许多人说来,永远只有很少的书曾经精读,颇多的书曾经略读,更多的书只是道听途说,()。

略读的书单独看来似乎没有多大益处,但一加起来就不同了。

略读之网撒得愈广愈好。

真正会读书的人,一定深谙略读之道,也知道远近缓急之分。

有些人略读,只为了附庸风雅。

这种态度常被识者所笑。

我倒觉得附庸风雅也不全是坏事,因为有人争附风雅,正显得风雅当道。

附庸风雅的人多半是________,他们不去学野蛮,却来学风雅,也总算________,有心向雅,未可厚非。

这些人往往不去图书馆借书,只去书店买书。

新书买来了,握在手里,提在口头,陈于架上,多少会有些文化气息。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C)
A.限于时间,许多好书只能做点头之交的略翻;但这些书很重要,因为一旦需要深交,你知道该去哪里找他。

B.许多好书,限于时间,只能略翻,做点头之交;但这很重要,因为一旦需要深交,你知道该去哪里找他。

C.限于时间,许多好书只能略翻,做点头之交;但这很重要,因为一旦有所需要,你知道哪本书可以去深交。

D.许多好书,限于时间,只能做点头之交的略翻;但这些书很重要,因为一旦需要,你知道谁可以去深交。

【解析】此句在文中的前语境、后语境,讲的都是“人”。

“一个人”没读过的书更多,接下来要讲的是“略翻”这种“做法”的重要。

原句的主要问题是:“但这些书很重要”偷换了主语;“你知道到哪里去找他”中的“到哪里”在语脉上也有跳脱。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A.而绝大多数的书根本没有听说过
B.而一定有一些书根本没听说过
C.而绝大多数的书只是准备阅读
D.而一定有一些书只是准备阅读
【解析】“绝大多数”是承接前文的“很少……颇多……更多……”,“根本没听说过”则承接前文的“曾经精读……曾经略读……只是道听途说”:逐层递进。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D)
A.得陇望蜀浅尝辄止先知先觉见贤思齐
B.得鱼忘筌浅尝辄止后知后觉择善而从
C.得鱼忘筌走马观花先知先觉择善而从
D.得陇望蜀走马观花后知后觉见贤思齐
【解析】得鱼忘筌:指捕到了鱼,忘掉了筌。

比喻事情成功以后就忘了本来依靠的东西。

此成语出自《庄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是褒义。

郭沫若先生也有过“得意忘言,得鱼忘筌”的用法。

得陇望蜀:已经取得陇右,还想攻取西蜀。

比喻贪得无厌。

走马观花: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

后多指粗略地观察一下。

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

指不深入钻研。

先知先觉:指认
识事物在众人之前的人。

后知后觉:别人已经了解了某种事物时,自己没有发现,而后才察觉到。

择善而从: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见贤思齐: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要向他看齐。

4.下列关于这四首诗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
A.在《预言》第一节中诗人调动读者的听觉感官,渲染了年轻的神即将来临时的神秘氛围。

年轻的神的足音如同夜的叹息,歌声似银铃。

这些听觉的感受既神秘、美好,又缥缈。

B.《窗》中“你的窗”象征诗人追求爱情对象的内心世界,而“我的窗”则象征诗人自己的情感世界。

C.“你的名字”是《你的名字》这首诗的抒情中心,它是诗人思念的爱人的化身。

D.《神女峰》中写道:“但是,心/真能变成石头吗/为眺望远天的杳鹤/而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

”这是诗人对巫山神女发出的深情询问,人不可能心如死灰、心如顽石,诗人赋予神女以常人脆弱的真实的情感。

“眺望远天的杳鹤”是神女对杳不可及的爱情的固守,这种固守可以理解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指神女因痴迷于杳不可及的爱情而忽略了享受生活。

【解析】“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指错过世间真挚的爱情。

5.下列对《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A.《窗》是一首出色的叙事诗,展现了一种东方式的温柔的恋情。

在这首诗里,“窗”是具有象征意义的词语,象征着诗人的一种生活选择和人生体验,它代表着一种难落言筌的微妙而复杂的精神生活。

B.“你的窗”开向明媚的“太阳”,“开向四月的蓝天”,这些事物具有明丽的色彩,给人带来希望。

但是这扇窗又“重帘遮住”,拒绝诗人的探寻。

“窗”具有开放、沟通情感的象征意义,诗人选择“窗”这一意象是要表现人的心灵世界。

C.“你的窗”象征诗人追求爱情对象的内心世界,而“我的窗”则象征诗人自己的情感世界。

“我的窗”没有阳光的普照,“开向黑夜,/开向无言的星空”,这“窗”让人压抑、孤寂,象征了诗人遭到爱情拒绝的心灵世界。

D.“你的窗”的明丽深深地吸引着诗人,是诗人追求的爱情境界,但这追求却遭到了拒绝,带给诗人无尽的落寞、无奈;“我的窗”代表着诗人的心灵,它为爱情而痛苦、忧愁,它色调昏暗,和那明丽色调的“你的窗”形成对比。

【解析】抒情诗。

6.下面对《你的名字》的艺术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你的名字”是本诗的抒情中心,它是诗人思念的爱人的化身。

B.为了表达自己对爱情的沉醉与执着,诗人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法。

比如化虚为实:诗人通过“唤”“写”“画”“梦见”“刻”等行为,使抽象的相思之情具体化。

通过这些具体的动作表现出诗人对爱人的日思夜想。

C.“你的名字”这一中心意象在诗中多次出现,在反复吟咏中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诗的第一节和第五节反复出现“轻轻”二字,缠绵之情跃然纸上。

这些重复并没有累赘之嫌,反复吟咏爱人的名字,正是表现这份爱的刻骨铭心。

D.对“你的名字”这一中心意象,诗人选取了“日”“星”“灯”“火花”等一系列事物进行象征。

这一组事物的共同特点是能够给黑暗中的人带来光明,而且这光明像太阳、星星、钻石一样可以持久,可以永恒。

这些象征的使用充分表现出爱情的拯救力量,以及这一爱情信念的坚贞。

【解析】不是象征,是比喻。

二、语段精品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7~10题。

神女峰
舒婷
在向你挥舞的各色花帕中
是谁的手突然收回
紧紧捂住了自己的眼睛
当人们四散离去,谁
还站在船尾
衣裙漫飞,如翻涌不息的云
江涛
高一声
低一声
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
人间天上,代代相传
但是,心
真能变成石头吗
为眺望远天的杳鹤
而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
沿着江岸
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
正煽动新的背叛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
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7.这首诗没有采取诗人经常使用的第一人称表白方式。

在第一节中,“我”化为“谁”(不确定称谓的第三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
【答案】作为感情表达的“旁观者”,这种人称的好处有两方面:一是对强烈感情的表述,不致因“我”的直接宣泄而显得缺乏节制。

二是诗人内在的感情借助人物的动作情景构成的形象得以表达。

8.如何理解和评价“新的背叛”?
【答案】诗人要勇敢地打破神女坚贞守节成为经典标本的神话,指向一切对正常人性构成束缚的礼教的锁链。

在思想和感情还比较禁锢的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个人感情的合法性还没有得到社会的充分认可,所以,诗人所说的“背叛”就显得惊心动魄,被视为“新的背叛”。

9.“但是,心/真能变成石头吗”这句反问应如何理解?
【答案】这是质疑,也是否定:那神女,那许多的妇女,本来有着鲜活的生命和正常的需求,怎么能甘心变成石头呢?她们为着一个没有价值的期待,错过许多俯拾即是、本该属于自己的幸福机遇,多么荒谬。

10.“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有何深刻含意?
【答案】“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喻指现实生活中爱情的美好,“在悬崖上展览千年”喻指坚守传统爱情的痛苦。

追求与珍惜现实生活的美好远比心如铁石更有意义,妇女要抖落社会和自身的因袭重担,走上妇女自由解放的历史道路。

三、课外延伸
阅读舒婷的《双桅船》,完成11~12题。

双桅船
舒婷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
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
岸啊,心爱的岸
昨天刚刚和你告别
今天你又在这里
明天我们将在
另一个纬度相遇
是一场风暴、一盏灯
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
使我们再分东西
不怕天涯海角
岂在朝朝夕夕
你在我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视线里
11.诗中有哪些意象?
【答案】如被雾打湿双翼的“双桅船”“心爱的岸”“一场风暴、一盏灯”“航程”“视线”“纬度”等。

12.诗的“昨天……今天……明天”有什么意味?它们凝练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悟?
【答案】“昨天”“今天”“明天”形象地展示了一代人的成长历程,那里有昨天的失落、今天的思索,更有明天的向往和追求。

这样写,含蓄而凝练地表达了作者对时代的深刻思索。

她不是无可奈何地唱时代挽歌,凭吊受伤的心灵,而是用理想观照现实,希望人们按照我们所向往的那样生活。

阅读何其芳的诗歌《秋天》,回答后面的问题。

秋天
何其芳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芦篷上满载着白霜,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13.本诗描绘了哪几幅画面?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答案】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通过描绘不同场景、画面,创设了一种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氛围。

这一氛围具有清静、清远、清甜、洁柔的特点。

(诗歌共三节,每节描述了一个画面,第一节写秋收,第二节写打鱼,第三节写牧羊女的思恋。

根据诗中的内容,概述画面,完成第一问;根据诗中描述的场景,感悟其中的氛围,完成第二问。

)
14.如何理解“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答案】以动衬静,写细微的蟋蟀声都能听到,更能表现周围的安静。

(“蟋蟀声”是动态描写,而“寥阔”的“草野”则为静态描写。

把握此句在写作技巧上的特点后,理解这句诗就不难了。

)
四、高考热点
15.下面是某公司的一封感谢信,其中有五处毛病,请找出并作修改。

××学校领导:
您们好
我公司业务员小陈,于11月18日在贵校办理业务时一不小心将重要文件丢失,一个小时后才发觉。

由于文件重要,小陈特地向贵校安保处救助。

贵校安保处责令十几名学生帮助寻找,终于找到文件。

在此,特向贵校师生表示衷心的感谢!
×年×月×日
××公司
【答案】①把__“您们”__改为__“你们”或者“您”__;
②把__“一不小心”__改为__“不慎”__;
③把__“救助”__改为__“求助”__;
④把__“责令”__改为__“安排”或者“动员”__;
⑤把__“×年×月×日”和“××公司”调换位置__。

16.下面是某校运动队选拔运动员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图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答案】本次运动队队员选拔分为个人自荐和班级推荐两种方式,个人自荐的同学须提供市级及以上运动会成绩证明、三甲医院体检报告、家长同意书材料;班级推荐的同学须写明推荐理由并附有本人申请书。

1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人眼为了看清不同距离的物体,__①__,而眼睛调节焦距是通过调节眼球内晶状体的凸出来完成的。

年轻时,__②__,可以看清不同距离的物体。

随着年龄增长,晶状体密度增加,逐渐下降,调节的范围越变越小,__③__。

【答案】①需要不停地调节焦距__②晶状体密度小,弹性良好__③因此就不能看清近处的物体
五、读写创新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有位心理学家,在超市中设立了一个可供顾客品尝不同品种果酱的摊位。

当这个摊位陈列多达24种果酱供顾客选择时,约有60%的路人会在摊前驻足,而其中只有3%的人掏钱购买;当摊位陈列6种果酱供顾客选择时,仅有40%左右的路人会停留,而其中却有30%的人购买了果酱。

对于该实验反映出来的道理,你是否认同?请联系生活实际,表明你的观点,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本题是任务驱动型作文。

材料选用的“果酱实验”,反映出的“选择困难症”具有社会普遍性,易唤起学生的心理体验,但在实际写作中,考生却很难把实验结果升华成理性思考。

本题全面考查考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考查他们联系社会生活,面对社会问题,独立深入思考的能力,以及写作时清晰准确的表达能力。

参考立意
赞同实验结果的角度:
1.选择过多,反而无从选择。

2.选择越多,干扰越多。

3.减少目标,排除干扰。

4.选择少,目标更明确。

不认同实验结果的角度:
1.选择越多,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

2.选择多,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

3.选择越多,越容易找到最适合自己的。

……
【佳作赏读】
明确选择目标,莫做“布里丹驴”
“果酱实验”真实地揭示了大众心理困境:面对过多的选择,反而无从选择。

其实“选择困难症”具有普适性,究其原因,无外乎是人们在选择之前,追求完美,患得更患失,以致失去明确的目标,这是典型的“布里丹之驴”现象。

14世纪法国哲学家布里丹曾说出这样一个悖论:一只完全理性的驴恰处于两堆等量等质的干草中间,将会饿死,因为它不能对究竟该吃哪一堆干草做出任何理性的决定。

在“布里丹驴”的悖论里,驴子为什么会饿死呢?
不明确自己到底要选择哪一堆干草。

其实,不管它选择左边的还是右边的干草,都可以吃饱,何至于饿死呢?只因为它面临的是两堆草,而它不知道两边的干草等质等量,总担心自己选择的一边不够好,以致患得患失,没有明确的目标。

其实即便知道两边的干草等质等量,也很难做出选择。

因为从心理学来说,人们对失去和得到的心理敏感程度是不同的。

得到A,就会失去B,得到A的满足永远抵不上失去B的深深遗憾。

对于这个故事,我们都会哑然失笑,认为这不过是哲学家的一个不太高明的玩笑,但“果酱实验”却无情地揭示了现实的无奈:24种果酱的销售效果远不及6种果酱的销售效果。

很多顾客面临更多选择时成了“布里丹之驴”,因为没有明确的选择目标而犹豫不决,最终放弃选择。

事实证明,“布里丹之驴”真的存在,且不在少数。

究其原因,面对过多的选择,许多人会因分不清选项之间的细微差别而陷入困惑,因为没有明确的目标,最终做不出选择。

人们常常产生这样的心理:是鱼好,还是熊掌更好?在选择之前,我们并不明确自己想要什么;明确了自己想要什么后,面对过多选择,又总担心自己选择的不是最好的。

完美主义的强迫症,总想着要选择最好的,而没想过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况且人们常常缺少尝试的勇气。

在现实生活中,企业营销中也常常做减法,他们正是为了避免出现“果酱实验”的结果或“布里丹之驴”的现象:海飞丝将自己的种类从20种缩减到15种后,销量上升10%;Golden Cat公司砍掉它销量最差的10种猫砂后,结果销量上涨了87%。

超市一般会提供成千上万的商品,但同类商品一般只提供2到3种选择,甚至只提供1种。

“饥饿营销”则更是把这种减法做到极致。

世间没有绝对完美的事物,也没有绝对两全其美的选择。

当我们面对选择时,首先要想明白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一旦确定了自己的选择,就要充分了解该事物的优缺点,要明白选择其优点的同时就要接受它的缺点。

权衡利弊,明确选择,再多的“果酱”也不会影响“我”的选择,不做那只饿死的“布里丹之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