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湖北省荆门市李市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湖北省荆门市李市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
卷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追忘钱学森:此生三事最关情
11月1日凌晨,凄厉刺骨的雨夹雪笼罩京城。

这是22年来最早的一场冬雪。

有人说,这场不期而至的初雪,是为一位老者的逝去而下的。

“我是一名科技人员,不是什么大官,那些官的待遇,我一样也不想要。

”这是钱学森对官位和地位的不屑。

“我姓钱,但是我不爱钱。

”这是钱学森对金钱与利益的鄙薄。

在这个世界上真正懂得拒绝的人不多,钱学森拒绝了很多虚名浮利,却赢得了更高的声誉。

就在冬雪降临的前一天,这位98岁高龄的科学巨匠溘然离世,走完他辉煌的一生。

据说他走得平和安静,一如他生前的低调内敛。

“他知道所有美国导弹工程的核心机密,一个钱学森抵得上五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红色中国去!”说这话的是1950年代的一位美国海军次长。

1935年赴美留学的钱学森,36岁已成为麻省理工的终身教授,被视为当时世界一流的火箭专家,与导师冯·卡门参与了当时美国绝密的“曼哈顿工程”——导弹核武器的研制开发工作。

而他深情地说:“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

”得知钱学森要回国,美国联邦调查局多方阻挠甚至强行逮捕。

此后,中国政府提前释放11名美国飞行员战俘,才换回了钱学森。

回国后,钱学森白手起家造导弹,从零开始教徒弟,在火箭导弹、控制科学、应用力学、系统科学、航天技术、思维科学等方面做出卓越成就。

功成名就的钱学森着迷于以他从航天技术的实践中提炼出来的系统科学方法,去解读社会和自然科学领域形形色色的问题。

这个“天性害羞、内向,才智过人,只想一辈子安分守己做研究的科学家”,永远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在他眼里,科学无禁区,思想无禁区。

如今,钱学森三个字,几乎就是中国对科学家品质的诠释。

而说起来,钱家是依照“继承家学,永守箴规”八字论辈取名的,“学”是辈分,至于名字“森”,繁茂之意,并无特殊含义,最初曾用“林”。

不过,“学森”的谐音是“学深”,倒是体现了学问深远之意。

而家庭对他成长的影响也可谓深远。

钱学森出身书香门第。

当代众多政治家和学者均出自这个家族,诸如钱其琛、钱正英、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钱复、钱穆等,家族的辉煌触动着钱学森。

钱学森
之父钱均夫既是一位爱国的革命人士,亦是新中国文史专家,他对钱学森要求极其严格。

而钱学森的岳父蒋百里,更是著名军事教育家,与蔡锷、张孝准并称为“中国士官三杰”。

钱学森与夫人蒋英长达一个甲子的婚恋故事,被世人传为佳话。

钱家和蒋家乃世交。

蒋百里有“五朵金花”,而钱均夫膝下只有独子钱学森,便恳求蒋家把蒋英过继给他们。

蒋百里夫妇慨然答应,从此蒋英改名“钱学英”,并与奶妈一起住进了钱家。

钱学森和“钱学英”还曾一起合唱《燕双飞》,博得两家的喝彩。

蒋英后来毕业于柏林国立音乐学院,成为优秀的歌手、钢琴家。

1947年,钱学森回国,深情打动蒋英,两人心有灵犀,在上海结为连理,之后共赴美国。

1950年8月,正当钱学森一家准备离开美国之际,美国政府竟以莫须有的罪名扣留了他们长达5年之久。

在这段灰暗的日子里,钱学森吹竹笛,蒋英弹吉他,两人共同以音乐排解内心的寂寞与烦闷。

在蒋英的关怀劝慰下,含冤忍怒的钱学森很快用意志战胜了自己,他安下心来,开始埋头著述。

一册《工程控制论》和一册《物理力学讲义》,便是蒋英与钱学森贫贱不弃,生死相依的笃爱深情的结晶。

钱学森生前也承认从妻子的艺术知识中他获得了很多科学研究的灵感。

从44岁回国到98岁去世,半个多世纪里,钱学森备受历届国家领导人的尊崇:新中国成立早期周恩来亲自过问并引进这位“海归”;毛泽东邀请他参加生日宴会,并特意安排他坐到自己的身边;邓小平每每论及科学技术都不忘提及钱学森的名字;江泽民授予他的这位上海交通大学的学长“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胡锦涛亲自登门到家中给他拜年;温家宝更是像朋友串门一样连年去看望他,最后一次是在他去世前的86天。

正是这样的尊重与关怀为这位科学巨匠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温家宝总理亲往探望钱学森时,长卧病榻的他最为关注的,是国家科技人才的后续培养。

他曾六次饱含忧虑地向总理发问:“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位科学老人的赤诚相问,足以衍化成这个国家和民族绵长的思索。

一位科学家的成长,除了天赋与努力之外,还需要适宜的土壤和空气。

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能做的,除了纪念钱学森先生,最好的缅怀方式莫过于给予后来者同样的眷顾。

如今,世上已无钱学森。

而下一个钱学森,尚不知在何处。

(摘自《时代周报》有删改)
19.文章以“22年来最早的一场冬雪”开篇,有什么目的和作用?(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0.题目所说“此生三事最关情”是指钱学森一生中哪三件事?分别体现了他怎样的情怀?(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1.文章说“一位科学家的成长,除了天赋与努力之外,还需要适宜的土壤和空气”,从文章看,除了天赋与努力还有哪些“土壤和空气”促进了钱学森的成长?(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2.文中说“如今,钱学森三个字,几乎就是中国对科学家品质的诠释”,请结合文章分析钱学森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并阐发你从中得到的两点启示。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参考答案:
19.文章开篇以“22年来最早的一场冬雪”渲染气氛,以圣洁的雪引出了对钱学森高尚品格的描写,表达了对钱老的敬仰和对其逝世的哀悼之情。

20.①艰难归国大放异彩——爱国之情
②美满婚姻良缘天成——夫妻之情
③病榻关心人才培养——忧心教育
21.①家学渊源:家族辉煌对他的触动和父亲对他的严格要求。

②妻子帮助:妻子给了他精神上的支持和科研上的启发。

③领导关怀:新中国各代领导人都对他关爱有加。

22.(1)淡泊名利(懂得拒绝),热爱祖国,爱好广泛(有探索精神),乐观坚强,重视人才(教育、人才培养),目光长远(有忧患意识)(答出四点即可)
(2)一个成功的科学家不只要有专业上的成就,还要有健全的人格。

要在重视科学素养的同时重视人文素养,勇于打破科学和思想的禁区。

要学习老一代科学家身上的那种使命感和责任感。

(要结合第一问发掘科学家的内涵,任选两个角度言之成理即可)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礼是外部对你言行的制约和限定,在这种制约和规范中,包含了很多礼的思想,形成了一种礼教,对人起到了教化作用,从而使人产生君子意识。

理学,是一种精神的自我肯定,特别讲究“内省”的功夫,向内观察自己。

它只是教化,没有刑罚的手段来制约和规定。

礼学的功效是巩固社会秩序,而理学使人的精神得到了升华。

礼是由外到内的,是由不断地学习,不断地重复你的行为,逐渐形成的一种习惯,再用习惯来逐渐改变你的人格。

孟子说“动容周旋中礼”。

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能够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但是你内心究竟怎么样,别人不知道。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有外部表现和内部精神不相吻合的情况,这种状态,我们即称其为“虚伪”。

礼是一种人格面具,是必需的。

礼强调每个人在社会中,不同的地位就要有时自己不同的要求。

一个人在社会中要接触的人是很多的,接触不同的人要相应地改变自己的身份。

人接触的对象是不断改变的,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也在不停地改变。

所谓的“人格面具”也不是一套,是多变的。

跟不同的人接触,虽然都是礼,但是是有差别的,这是由社会地位和身份差别来决定的。

既然礼是人格面具,这样就产生了一种扮演意识,你的行为总是要符合自己的角色。

礼培养的是角色性人格,不能统一人精神的内在模式,不能为我们提供道德因子,同时也不能为我们提供精神依归。

所以说,礼有一定的局限性。

比如说先秦礼是盛于当时的分封制的社会,秦始皇以后由分封制变为郡县制,整个社会结构和先秦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于是,不断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同时先秦有的一些问题,到了后代已经不存在了,而有些先秦礼中没有的情况后代却出现了。

后代出现了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是
《三礼》中没有的。

唐代以后,社会已经变化了,不仅礼的制度应当有变化,对礼学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也要进一步思考。

这就产生了理学。

真正代表从礼学到理学的转变的,是宋代叶适《习学记言》中的一句话:“以礼决事,孰若以礼制心。

”礼学是用来治世的,理学是治心的,这是一种转变。

从礼学到理学的转化申,理学把礼学的很多概念观点进一步深化了。

礼学没有提供给我们原始的核心性的东西,但是理学为我们提供了。

理学都有一个原始基本点,我们可以模仿着“天赋人权”的说法,实际上就是“天赋良知”。

礼学把人分成很多等级,比如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等等,用礼来固化等级的差别。

而就理学来说,天赋良知,大家都在一个平等的起跑线上。

这样就淡化以至于消除了人在社会中不同等级的观念,在理的面前,等级性无效。

礼学是一种角色性人格,每个人扮演的角色应该做什么事,你就要把它做好。

但理学是一种个人的追求,而不能成为对人的要求。

就理学本身而言,理学可以作为一种学术来研究,自己自愿地将其作为一种修养的手段也很好,但是不能用理去要求别人。

(摘编自刘晓东《礼学与理学》)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在外部对人的言行进行制约和限定,它对人起到教化作用,从而让人产生君子意识。

B.礼是一种人格面具,人对不同的人,因为社会地位和社会身份的不同会产生礼的差别。

C.礼不能统一人精神的内在模式,不能提供道德因子、精神依归,对人的人格无盏。

D.礼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产生一些新的问题,社会变了,礼的制度也应该相应改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礼仅仅在外部对人进行制约和规范,而理则是在人的精神方面起自我肯定的作用。

B.人要有一种扮演意识,有意降低自己的身份比有意抬高自己的身份更符合礼的要求。

C.人的外部表现和内部精神不相吻合,表现在人的言行和内心不一致,这是广种“虚伪”。

D.礼学把人分成很多等级,但理学却相反,它认为人人都是平等的,是没有等级性
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学和理学的功效是不相同的,前者是巩固社会秩序,后者则是使人的精神得到升华。

B.礼学和理学会相互转化,相互作用,前者将治世转化为治心,后者将治心转化为治世。

C.理学给我们提供了原始的核心性的东西,它还在转化中将礼学概念观点进行了深化。

D.礼学对人有要求,而理学只是个人追求,不是对所有人的要求,我们也不能用它去要求别人。

参考答案:
1.C
2.B
3.B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是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等。

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

此题B对应的原文有“将治世转化为治心”的内容,但没有“礼学和理学相互转化,相互作用”的论述,因此“后者将治心转化为治世”无中生有。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前不久,俄罗斯科学家研究出了一种用地下核爆炸来消除地震发生的有效方法,并在理论上证明了此方法的可行性。

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初,前苏联核专家在进行地下核爆炸试验时发现,在每次试验后的很长时间内,爆炸中心近百公里范围内都会发生多次地面震动,这使他们意识到地下核爆炸和地震之间存在某种关系。

后来他们和地震专家一起进行了多次地下核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有些地下核爆炸会引发地震,而另一些则不会。

据此他们研制出了能引发地震的“地震武器”。

前些年,俄罗斯核专家又对地下核爆炸和地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地下核爆炸产生的强大冲击波会形成一种压力和张力,这两种作用力会沿着地壳向各个方向传播,也可能传播到即将发生地震的地区,在这一地区的地壳层中积蓄着导致地震的巨大应力,在传播来的压力和张力的作用下,这种应力可能会被反方向抵消,也可能被同方向加强。

如果引发地震的应力被地下核爆炸产生的压力和张力削弱或抵消的话,地震的发生将得到遏制或者强度将得到减弱,这就是用地下核爆炸消除地震的力学原理。

具体实施的方法是,当某个地区呈现出多种地震前兆时,由地震专家和核专家共同研究确定进行地下核爆炸的地点、深度及爆炸当量等参数。

俄罗斯核专家已经设计出利用地下核爆炸消除地震的具体实施方法,并多次成功引爆了能够消除地震的小型核装置。

但也有一些地震专家对这种方法的效果表示怀疑,他们认为这种方法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实际操作起来难度较大。

核爆炸产生的冲击波方向不容易控制,地震应力的方向也不容易准确掌握,如果计算失误很可能弄巧成拙,引起地震的发生,甚至可能造成强度更大的地震。

国际上的一些研究机构认为,采取地下核爆炸消除地震的方法是可行的,但核爆炸应当在有关国际组织的监督下进行,以防止某些国家以消除地震为名进行研制核武器的试验。

6.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前苏联核专家意识到的地下核爆炸和地震之间存在的“某种关系”指的是()
A.地下核爆炸能引发地震
B.地下核爆炸能消除地震
C.地下核爆炸既能引发地震又能消除地震
D.地下核爆炸有的能引发地震,有的能消除地震
7.对地下核爆炸与地震关系的最初研究及其成果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核专家和地震专家共同参与研究地下核爆炸与地震的关系,并制造了“地震武器”。

B.研究试验表明地下核爆炸并不都能引发地震,有的还能消除地震。

C.研究试验表明有的地下核爆炸能引发地震,据此制造了“地震武器”。

D.“地震武器”根据地下核爆炸与地震的错综复杂关系而制造,既可引发地震也可消除地震。

8.对“用地下核爆炸消除地震的力学原理”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地震应力由震中向四处传播,地下核爆炸冲击波形成的压力和张力也向四处传播,它们必然相遇。

B.地下核爆炸消除地震是核爆炸冲击波的压力、张力和地震应力三种力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

C.地下核爆炸冲击波的压力和张力如果与地震应力方向相同,相遇时增强应力,对地震就不起作用。

D.地下核爆炸冲击波的压力和张力如果与地震应力方向相反,相遇时抵消应力,从而遏制或减弱地震强度。

9.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
是()
A.运用地下核爆炸消除地震,要以控制地震应力方向、正确测定和计算地震位置和强度为前提。

B.根据地震预报情况确定地下核爆炸的地点、深度及爆炸当量等参数,就可以成功消除地震。

C.运用地下核爆炸消除地震,提出了准确控制核爆炸冲击波方向的技术难题,将促进地下核爆炸技术的理论和实际操作的研究。

D.运用地下核爆炸消除地震,必须坚持核专家和地震专家的合作,必要时还必须加强国家之间的合作。

参考答案:
6.A(题干指的是 20 世纪 70 年代初前苏联核专家的认识,应根据“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初……存在着某种关系”来理解判断,B、C、D俱非当时的认识)
7.C(题干指的是“最初试验研究”,当根据“后来他们和地震专家一起……研制出了能引发地震的‘地震武器’”来理解判断。

地震专家并未参与“地震武器”的制造,故A项错;当时未发现地下核爆炸也有消除地震的作用,故B项错;既然未发现地下核爆炸有消除地震的作用,当时所制造的“地震武器”也就不可能用于消除地震,故D项错)
8.D(地震应力是一种“积蓄着”的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的力,不向四处传播,末段中谈到应力具有一定的“方向性”,也表明不向四处传播,因而地震应力与地下核爆炸冲击波的压力和张力不可能必然相遇,故A项错;文章只是谈地震应力在核爆炸冲击波的压力和张力的作用下被“抵消”或加强,并未谈核爆炸冲击波的压力和张力之间的关系,也未谈地震应力对这两种力的影响,“三种力相互作用”之说不确,故B项错;地下核爆炸冲击波的压力和张力如果与地震应力方向相同,不是对地震不起作用,而是加强地震,故C项错)
9.C(地震应力方向不可“控制”,只能“掌握”,故A项错;还需控制核爆炸冲击波方向才能成功消除地震,故B项错;“必要时加强国家之间的合作”与“核爆炸应当在有关国际组织的监督下进行”的意思不符,故D项错)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姜公辅,爱州日南人。

第进士,补校书郎,以制策异等授右拾遗,为翰林学士。

岁满当迁,上书以母老赖禄而养,求兼京兆户曹参军事。

公辅有高材,每进见,敷奏详亮,德宗器之。

朱滔助田悦也,以蜜裹书间道邀朱泚,太原马燧获之,泚不知也,召还京师。

公辅谏曰:“陛下若不能坦怀待泚,不如诛之,养虎无自诒害。

”不从。

俄而泾师乱,帝自苑门出,公辅叩马谏曰:“泚尝帅泾原,得士心,向以滔叛夺之兵,居常怫郁不自聊,请驰骑捕取以从,无为群凶得之。

”帝仓卒不及听。

既行,欲驻凤翔倚张镒。

公辅曰:“镒虽信
臣,然文吏也,所领皆朱泚部曲,渔阳突骑,泚若立,泾军且有变,非万全策也。

”帝遂之奉天。

不数日,凤翔果乱,杀镒。

帝在奉天,有言泚反者,请为守备。

卢杞曰:“泚忠正笃实,奈何言其叛,伤大臣心!请百口保之。

”帝知群臣多劝泚奉迎乘舆者,乃诏诸道兵距城一舍止。

公辅曰:“王者不严羽卫,无以重威灵。

今禁旅单寡而士马处外,为陛下危之。

”帝曰:“善。

”悉内诸军。

泚兵果至,如所言,乃擢公辅谏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帝徙梁唐安公主道薨主性仁孝许下嫁韦宥以播迁未克也帝悼之甚诏厚其葬公辅谏曰即平贼主必归葬今行道宜从俭以济军兴。

帝怒,谓翰林学士陆贽曰:“唐安之葬,不欲事茔垅,令累甓为浮图,费甚寡约,不容宰相关预,苟欲指朕过尔!”贽曰:“公辅官谏议,职宰相,献替固其分。

本立辅臣,朝夕纳诲,微而弼之,乃其所也。

”帝曰:“不然,朕以公辅才不足以相,而又自求解,朕既许之,内知且罢,故卖直售名尔。

”遂下迁太子左庶子,以母丧解。

复为右庶子。

(选自《新唐书》列传七十七,有删改)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帝徙梁/唐安公主道薨/主性仁孝/许下嫁/韦宥以播迁未克也/帝悼之/甚诏厚其葬/公辅谏曰/即平/贼主必归葬/今行道宜从/俭以济军兴
B. 帝徙梁/唐安公主道薨/主性仁孝/许下嫁韦宥/以播迁未克也/帝悼之/甚诏厚其葬/公辅谏曰/即平贼/主必归葬/今行道宜从/俭以济军兴
C. 帝徙梁/唐安公主道薨/主性仁孝/许下嫁/韦宥以播迁未克也/帝悼之甚/诏厚其葬/公辅谏曰/即平/贼主必归葬/今行道宜从俭/以济军兴
D. 帝徙梁/唐安公主道薨/主性仁孝/许下嫁韦宥/以播迁未克也/帝悼之甚/诏厚其葬/公辅谏曰/即平贼/主必归葬/今行道宜从俭/以济军兴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翰林学士:古代是一种官职,一般从文学侍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充任翰林学士。

汉魏设的太学则是当时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明代称为“国子监”。

B. 乘舆者:皇帝。

“乘舆”特指天子和诸侯所乘坐的车子或皇帝所用的器物。

C. 一舍: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

成语“退避三舍”中的“舍”就是“九十里”的意思;军队住一宿也叫舍。

D. 卒,古代的军队编制,一百人为卒,五百人为伍;编伍,为平民,古代编制平民户口,五家为一“伍”。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姜公辅很有才华。

姜公辅在回答皇帝的策问时表现十分突出,每次进见向皇帝汇报事情都详细透彻,很得皇帝的器重。

B. 姜公辅敢于直谏。

虽然姜公辅进谏,皇帝都不听从,但他之后遇事依然坚持提出谏言,以致因公主丧葬之事触怒皇帝而被降职。

C. 姜公辅有先见之明。

泾师叛乱,皇帝仓皇出征,想到凤翔驻扎依靠张镒,姜公辅认为这不是万全之策,之后凤翔果然叛乱,张镒被杀。

D. 姜公辅很有主见。

皇帝在奉天的时候,有传闻说朱泚反叛,卢杞等大臣认为传言不实,姜公辅不人云亦云,建议皇上做好部署,防患于未然。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泚尝帅泾原,得士心,向以滔叛夺之兵,居常怫郁不自聊,请驰骑捕取以从,无为群凶得之。

”帝仓卒不及听。

(2)卢杞曰:“泚忠正笃实,奈何言其叛,伤大臣心!请百口保之。

”帝知群臣多劝泚奉迎乘舆者,乃诏诸道兵距城一舍止。

参考答案:
11. D 12. D 13. B
14. (1)“朱泚曾统帅泾原,很得士兵的心,以前因为朱滔叛乱夺了他的兵权,他平时心情忧郁,感觉无聊,请骑快马去将他抓来,让他跟随您,不要让那些叛乱的人得到他。

”皇帝仓促之间来不及听取这意见。

(2)卢杞说:“朱泚忠诚正直老实,怎么说他会反叛.这太伤害大臣的心了!请允许我以全家一百条人命为他做担保。

”皇帝知道群臣大多劝朱泚迎接皇帝,就下令各道的军队在距离城三十里的地方驻扎下来。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

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本题画线句子中,“下嫁”是动词,主语承前省略了,应为“公主”,“韦宥”是人名,是“下嫁”的对象,故“许下嫁韦宥”后应断开,排除AC两项。

再比较BD两项,“甚”是副词,一般只能做状语、补语,不能作修饰“诏”的定语,故不可在“甚”前断开,排除B项,答案为D项。

【12题详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