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去嘉兴!游览笔记(工业遗产篇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去嘉兴!游览笔记(工业遗产篇二)走,去嘉兴!游览笔记(工业遗产篇二)
吴跃进
工业遗产篇(二)
④ 老火车站
建国后保留的老候车室现已改为车站纪念馆
2021年6月下旬,被外界期待的“森林中的火车站”——重建后的嘉兴火车站揭开面纱,从2020年5月6日停运开工,重建工程只用了短短一年多,这座百年车站融入绿色生态、历史记忆和便捷出行三个理念,并且是全国第一座下沉式车站,博得众多眼球。
重建后的嘉兴火车站,修复了1921年时的站房
新老站房一起展示在旅客面前
崭新的站台
新站地面一层,地下两层,站台站房、南北广场以及覆盖人民公园,占地达35公顷。
地面上,复原的1921年老站房和现代化新站房矗立在北广场,与大片起伏的城市绿地融为一体;南广场一栋12层塔
楼,以及7栋裙楼组成商业综合体;主要交通功能收置于地下,候车厅明亮舒适;……令人炫目。
宽敞明亮的地下候车室极具现代感
借用这张航拍图可以看清楚,新车站完全融进了绿化中(来自网络)
而我最关心的老车站,被搬进了复原后的老站房里,陈列历史沿革的影像和图片资料,成为了“车站历史纪念馆”。
车站纪念馆外
车站纪念馆内
嘉兴老火车站,承载了百年风雨、曾经一身荣耀。
1909年刚建成的嘉兴火车站,沪杭甬线上的枢纽站(来自网络)
1914年时的站房、站台(来自网络)
嘉兴火车站初建于1907年,于1909年投入使用,是当时沪杭甬线上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1936年建成的苏嘉铁路线的终点站,在淞沪会战时期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1921年时的站房、站台(来自网络)
1921年8月,出席中共一大的部分代表乘火车从上海来到嘉兴,火车站成为中共一大召开的重要历史见证,与南湖一道成为红色纪念地之一。
2019年当我得知火车站即将停运重建,特意去乘坐了一次绿皮火车,作为纪念,并且游览了整个车站。
2019年的站房和站台,基本还是民国时期的格局,只是扩大了。
地下通道,1号站台到2、3、4号站台通过地道,还是民国时期的样子。
2019年我乘坐绿皮火车时的站台情景
抗战初期1937年全站建筑都毁于日军炮火,后由日军重建,从
1937年到1945年期间被日军侵占。
建国后多次整修增建,1997年进行换新改造,全站扩大了五倍。
我游览时看到,还有一部分站房是民国建筑。
1997年扩建后的火车站
1997年后,老候车室给车站派出所用(民国建筑)
车站用房,也是民国建筑
保存的民国建筑从东往西,有日军炮楼、候车室、办公区和马棚,坐北朝南,墙体为青砖砌筑,屋面铺设洋瓦。
办公区侧后建有阅览室等建筑。
日军炮楼遗址、候车室(车站派出所)
办公用房
曾经被日军侵占,在这里养马
站前的宣公路上,还存有民国时期的建筑,建国后一直作为居民
楼和铁路公房使用,其中的两幢还被列为嘉兴市市级文物。
2019年的宣公路,文史专家判断,中共一大代表从这条路经过,去狮子汇渡口乘船。
宣公路民居(正在修建)
改造后的宣公路
修建后的民居
老车站候车室、车站民居、日军炮楼等建筑是交通建筑的历史遗存,这次火车站重建后被整修保存下来,1909年的站房得以重建,还是让人感到满意。
⑤ 蚕种场
嘉兴蚕种场位于勤俭路467号,占地46亩,建于1939年。
嘉兴素有“丝绸之府”美誉,南宋以后,蚕丝生产迅速发展。
明代已是“地饶桑田,蚕丝成市”。
然而,1937年日军侵占后,成立“华中蚕丝公司”,垄断江浙两省蚕丝业。
蚕茧由日伪管制,压价掠夺。
1939年春,日军又在现蚕种场位置,建立规模更大的蚕种场垄断蚕种,扩建养蚕室、育种室,还造了炮楼、水塔等建筑,迫使民间蚕种场纷纷倒闭,嘉兴蚕丝生产濒临绝境。
日军将优质良种所生产的蚕丝出口,换取金钱以供侵略战争。
1945年,日本败局已定,日军将蚕种场作为临时军队营房,至此停止制种。
抗战胜利后,嘉兴蚕种场由“苏浙皖蚕丝复兴委员会”接收。
1946年,改由中国蚕丝公司经营,更名为第一蚕桑实验场。
以上照片均为民国时期的建筑
嘉兴解放后由市军管会接管。
1952年改为地方国营嘉兴蚕种场,
为建国初期恢复经济发挥重要作用。
之后一直是浙北地区最重要的蚕种培育基地之一,为国民经济和地方丝绸纺织品行业的繁荣发展作出了贡献。
这是建国后扩建的育种房屋
改革开放以来,蚕种场积极创办第三产业,2011年起,市场对蚕种需量减少,蚕种场职工依靠自有土地,种植蔬菜供应市区,在转型中解决职工就业。
积极发展三产
蚕种场现在还遗存日伪时期的建筑数幢,炮楼、水塔仍在,这些实物具有史料价值。
⑥ 王店粮仓群
秀洲区王店镇粮仓群是一个国内罕见的粮食加工、储存的建筑遗存,位于王店镇塘东街,西侧是古运河嘉兴段的支流长水塘,建在便于运输的码头边上,共有14座圆筒形粮仓,一座有7个大型圆筒连体烘房,所组成壮观的建筑群。
共14座这样的圆筒形粮仓
7座大型圆筒式连体烘房
这座粮仓建成于1953年,由国家农业部引进苏联粮食储存技术,并且在苏联派遣专家驻扎王店镇,亲自指导下建造而成。
圆筒形墙体用并列的三排红砖砌筑,外墙抹刷混凝土,砖混结构,内部为木梁架,六面形屋顶用青瓦铺设,既隔热防水,密封性好,鸟
雀无从进入。
底部有出粮口和通风口,出粮口设置挡鼠板。
筒内还安装熏蒸器驱虫。
仓门离地2米高,墙外是环形梯。
粮仓内部
这种“矮胖仓”占地少,容量大,卸料通畅,能有效防止鼠患鸟害,减缓粮食受潮。
14座粮仓占地面积5700平方米,由南向北分为三排,平行但是错位,仓与仓之间等距离7.8米,圆筒直径12米,层高8.15米,可储备粮食总容量350万斤。
以后还在镇上其他地段逐年增建,到1989年全镇共有69座粮仓,可储粮食1725万斤,可以想象一个镇的粮仓如此规模,整个嘉兴地区当年储粮的体量规模之巨大,足见嘉兴作为历史上的稻作之乡,在粮食种植、储存及运输中,占据全国的重要地位。
粮仓西侧的码头,便于运输
远看粮仓群
粮仓群现在变身为“城市客厅”—王店镇的一张城市名片
粮仓群的形制非常特别,不同于在江浙其他地区常见的长方型粮库,名称叫做“苏式圆筒粮仓”,充分反映了建国初期模仿苏联的工
农业建设模式,有很高的历史和科学价值,2019年10月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⑦ 新篁五金工具厂
新篁五金工具厂老厂房,还在生产呢
现在的嘉兴凤桥镇新篁社区,位于南湖、海盐和平湖三地交界,是个千年古镇,镇上的太平寺是南宋古寺,穿镇而过的丁溪上有建于明代的太平桥,有清代的南星桥、大中桥、北郭桥等古石桥,因水路运输发达,明代设粮食储备仓——“常平仓”,居民聚集,商业繁荣,曾经是嘉兴四大古镇之一。
嘉兴秀洲区新篁社区(老新篁镇)
老镇上的民居老建筑
在这个古镇上就有一家五金工具厂,最早是1954年由几个小白铁作坊合并成立的铁器生产合作社,主要生产农具,1958年改名为新篁农具厂,属于手工业系统。
1968年建造了这座厂房,又归属于二轻局。
八十年代改名为金属螺丝厂,有职工140名,是镇上最大的乡镇企业。
1997年改制为五金工具厂至今,现在还在生产。
车间里,正是中午吃饭的时间
老厂区内面积3232平方米,现存厂房2座、仓库2座、水塔1座。
主要厂房锻工车间砖木结构,内部由钢质铁架加固,外墙立面有炼铁的青砖烟囱共14个,形状非常有特色。
被不少摄影爱好者拍摄,时代烙印鲜明。
手工锻造农具早已消失,这个厂是建国初期手工业的一个缩影,也反映了我国乡镇工业的面貌及演变历程,这样一家小厂房已经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这种类型的厂房在本地比较罕见,尤其还是“活着”的遗产,加以保护,是很有意义的,与周围的古寺古桥古民居结合起来,串联
古镇历史,开发古镇旅游,也增添一景。
镇上的古桥
镇上的太平古寺
镇上的老宅
镇上的文物(石牌坊)
未完待续。
写于2022-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