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世界的宇宙物理学——《易》学宇宙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震惊世界的宇宙物理学——《易》学宇宙图震惊世界的《易》学宇宙图
我原以为易学八卦就是应用原始而简单的卦爻符号和自然物象进行预测,并不会象现代科学那样对宇宙有着全面而系统的整体认识。
然而研究发现:《易》从一开始就具备了整体的、全面的哲理体系,被孔子总结为“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这样一个庞大的东方文化体系。
中间玄字圆代表宇宙混沌未开
近现代西方科学以哥白尼的宇宙图为启明星,那么,东方的《易》有没有一个宇宙图呢?在历来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只有天文、天象图,没有像西方的托勒密和哥白尼的太阳系宇宙图。
作者在易学研究的归纳、综合过程中,意外发现古老的易数本原体系描绘出了一个太阳系宇宙图,是由这个图的演化产生的《易》。
于是,我创绘出了这个与西方(包括现代)既相同、又不相同的《易学宇宙图》。
用简单的概括说明就是:西方及其现代宇宙图是平面的,东方古老的宇宙图是立体的。
见图。
400多年来,人们一直公认哥白尼的“地动”宇宙说的科学性,而批评托勒密“地静”(地心)说的错误,称:“地动说”是近现代科学诞生的启明星。
人们怎么也不会想到(甚至相信)七千多年前的东方祖先不但已有托勒密的宇宙图,还有哥白尼的宇宙图——这就是《伏羲先天八卦图》。
见图
(三图均系摘图)
伏羲先天八卦宇宙图
它既解释了“地动说”,又包含了“地心说”。
伏羲巧妙地把这两个学说用一个简单的卦图完整的表现了出来,以动、静结合的理论综合解释了太阳系的宇宙运动模式。
它的出现证明了为什么说哥白尼(包括现代)宇宙图是平面的,在宇宙运动的整体认识上是片面的。
托勒密宇宙图虽然是立体的,但它的确又把地球解释为不是运动的。
伏羲八卦宇宙图解释地球不但是运动的,同时又是(相对)静止的,它符合“阳动阴静”的易学哲理。
因而,笔者曾断言现代科学宇宙图(也是哥白尼宇宙图)存在片面性,完全踢开托勒密的“地动说”,致使现代科学进步到困惑的窘境。
如果说哥白尼宇宙图是近现代西方文明的启明星,那么东方的易
学宇宙图既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又是未来人类文明的启明星。
当然,这个结论需要系统的学术理论来证实,并非仅是图示和断言而已(现已草撰20余万言,拟书名《明易》。
因经济贫困,恐不能如期出版,希社会各界给予支持)。
研究发现:远古的制陶和建筑技术的发明是起源于古老的《易》,用最初始的原始文明到今天的现代化科学文明,来证实这三个宇宙图(也可以说只有两个,即东方和西方的宇宙图)究竟谁是谁非?这必然引起一个世界性的大讨论,再次掀起东方的“易学热”。
上世纪初由西方人发起的UFO飞碟研究,历经了一个多世纪,至今仍然受全世界无数的UFO研究爱好者的关注,但是到今天为止没有确切的答案。
《易》学宇宙图是东方的UFO飞碟研究,我认为它能解答出这个答案,“易学热”也可说是 UFO飞碟研究热。
这个图一直储藏在远古祖先的脑海中,历代以口授心传,并无图文传世。
我于2003年就已发现了它,一直不敢公开。
后经反复研究,于2007年12月将此宇宙图正式递交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意欲作为《易》学的“非遗”申请保护。
经国内有关专家审阅,认为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但历近两年,至今没有明确的定论。
因为易学领域唯一有历史依据的只有《易经》或《周易》,而在它们当中又没有这个宇宙图。
所以这个图是不是“易学宇宙图”,还没有得到世人的公认。
无奈本人沉疴四载至今未愈,无力深究。
在外孙女上机操作的帮助下,草率发布于网络,希广大网友赐教并鉴定,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共同努力。
余以为:这既是对人类文明起源研究与证实,又是对未来人类生存之道的探索,更是对现实人类的拯救,是一件及其严肃而又伟大的事情!
易学“立体宇宙图”的创绘与作用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世界上掀起东方“易学热”,不少科学家对《易》研究后都认为它可以治疗现代科学带来的“病态”。
但至今没有显著成效,科学之弊反而愈演愈烈。
究其原因,是人们没有认识到《易》的宇宙观真谛。
以“新的立体宇宙图”世界观来诊视这些“病态”,就会发现现代科学主要在宇宙运动观模式的反向和对宇宙结构层次的混沌认识。
所谓“混沌认识”,是指现代宇宙科学不辨阴阳,不分内外;认为太阳系内与太阳系外的空间物质是一样的。
没有认识到用科学仪器观察得到的宇宙图是反向的,而反向的运动模式导致了现代机械化“被动”的运动模式,它将耗尽地球上有限的能源资源。
现代科学对宇宙结构层次的错误认识,是由于现代人应用科学的仪器方法得到的“平面宇宙图”(太阳系平面图)为指导理论,认为太阳系与银河系没有明确的界线,人类可以生存活动的宇宙是无边际的,由此导致科学无限的世界观。
今天,人类将启动太空航行的“移民计划”,是现
代化科学自己证实了地球科学的有限性。
科学无限的世界观认识是否完全正确,当代科学面临的种种危机已得到了回应。
研究认为:目前宇宙物理学中一些待解之谜,几乎都与原来平面的宇宙图认识有关。
若以易学立体宇宙模型来认识宇宙,一些被认为是复杂的不解之谜,可以得到简洁的诠释。
混沌认识阻碍了对宇宙力的统一合成,造成爱因斯坦相对论对时空的割裂,使本已认识得很清楚的自然力场无法得到科学的应用。
下面就新图的创绘依据以及该图的科学作用作一些概略的提示,以便读者对此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一、“新图”的特点。
如果说此图是对现代科学的综合改编,但有些结构和应用原理用现代科学是解释不通的。
若完全认为是依据《易》文化而创作,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中又找不出相类似的宇宙图,所以图中有古今中外的科学汇集。
研创的根源和指导思想是来自《易》文化,主要在于应用了东方时空观的方位坐标,否则,是不会诞生此图的。
它清楚地表明了自然与科学是两个不同的层次,即本原与变化的关系,说明“变”离不开“本”,变化是无穷的,而本原却是有限的。
万变的科学是以自然为基础,科学的发展是以自然的换取为代价,它不能创造本原的自然,只能是对自然的克伐。
所以,我们要正确的认识和应用《易》的科学性,否则,只能是适得其反……。
二、创绘的依据。
经过多年的研究,参考、归纳、综合了以下六个方面的因素,绘成此图。
1、依据《易》学中的“十天干”和时空坐标。
此图主要研究了东方时空运动坐标的产生与应用,保持与易的原理相符。
“十天干”代表了包括太阳在内的十大天体,以“甲”代表太阳,居“十干”之首。
《奇门遁甲》术中的“遁甲”,即是将太阳移开九大行星之列而位居中心,乙、丙、丁……壬癸代表其余九星绕太阳运行。
这符合“奇门术”中三奇、六仪合为九星的推演,并合符十个自然数的最初发明与象数的推演。
2.由“新图”演出《龙图》,再由《龙图》演出《河图》、《洛书》以及八卦。
这个“演”就是“开”与“合”,是“易”的基本法则。
以四个易图的相互深化,从中能显示出“立体天球”;(太阳系)、四者的演译,即是《易》的象数产生与应用。
3.参考了西方古代和近现代的宇宙图。
中国古代只有星座天象图,没有明确的太阳系宇宙行星图。
西方古代最早的是“托勒密宇宙图”,
虽然此图是“地心说”模型,但它具体地描绘了人在地球上见到日、月、金、木、水、火、土七大天体的绕地(假象)运动。
日月星辰的绕地运动模式是人对天体运动的视觉反映,不可能如实地描述自然运动。
虽然它们的运动是假象,但是这种虚假运动使地球产生了阴阳气化,由此生长万物;所以对这种假象运动的认识应用也是很重要的。
四百多年前的“哥白尼宇宙图”,被推崇为西方科学的“启明星”,人们一直认为他是人类科学史上第一个确立“日心说”的人。
然而不但是他,就连现代的人们都不敢相信,七千年前的东方伏羲氏已经确立了“日心”与“地心”的宇宙运动学说。
更难让人接受的是:以“新图”将哥白尼的“日心说”论证为是片面的“日心说”理论;不知人们是否相信?
哥白尼宇宙图是在托勒密宇宙图的基础上,仅是将地球的中心位置附带月球改换成是以太阳为中心。
此时还没有发现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是后来的两百多年间,西方科学用天文望远镜发现了这三颗星,将它们依序加入哥白尼宇宙图的外三层轨道圈,成为现代科学的宇宙太阳系模型图。
所以现代科学的太阳系宇宙图是在托勒密宇宙图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虽然比前者更完善了人类对太阳系的认识,但是丢掉了前者的宇宙立体性和阴阳原理。
而东方古老的易学宇宙图恰恰具备了立体性和阴阳原理,这是至今的宇宙科学家们所没有认识到的。
4.研究了《易传》中的“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以及
古老的“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哲理。
认为老子的“形而上学”并不是什么不能解说的玄学,而是他对“若有若无”的太阳系天球的描述。
天球上面为行星运动提供轨道,其下面可以模拟它制成器物,中国远古的制陶发明就是对太阳系天球的模拟研究。
西方人曾一度嘲笑中国古人的“天圆地方”宇宙说的荒唐:明明地球是“圆”的,却说是“方”的,认为中国古人思维方式的愚蠢。
然而正是这个被他们嘲笑的命题,嘲笑了他们自己对宇宙认识的片面和肤浅。
也许直至今天,许多人仍没能认识到“天圆地方”的真正意义,而“新图”解释了近现代东西方的哲学科学家一直议论的这个宇宙学命题。
5.认为“飞碟”(UFO)的发现与本模型图相关。
从上世纪开始,人们重视空中出现的“不明飞行物”,引起世界各国和科学界的高度关注,至今被现代科学释为“外星文明”的产物,成为新的科学神话。
科学易研究认为:由于近一百多年来,人类大肆对工业尖端科学的发展应用,一些致使“成像”的化学物质被大量地排放到空中,通过长时期的积累,在太阳系与银河系交际的临界面上,像铸造脱模似地给“太阳系天球”铸就了一个蛋壳似的发光体——“飞碟”。
所以本研究的模型(易学宇宙图)与飞碟的形状完全一致。
当然,也不排除人类制造类似的飞行器,但绝不是西方人所言的那种什么“外星文明”。
因为东方古老的传统文化早已就是源自外星的文明,从易学研究中发现了与飞碟形状完全相同的立体宇宙图就是很好的说明。
中国古代历来所说的“天”就是指太阳系天球,它像飞碟的形状,古人称谓“天象”。
频繁的显现天象是预示地球上将会发生大的自然灾害,说明这是人类科学的高度发展对自然破坏后,自然发出的警示。
其实,只要我们完全弄清楚了东方古老的《易》的起源与当代科学文明的内在关系,就会认为从古至今的人类文明,正是现代科学探索中的“外星文明”。
因为历来传说中华文明来自天上,是以太阳为中心的十大天体的整体演化而来,所以是外星文明,而不是地球上固有的文化。
现代科学宣扬寻找“外星文明”,实质是在寻找未来科学的
“出路”,以此极力掩饰未来科学之路出现的“尽头”所带来的恐慌。
当今自然灾害的频繁,能源、资源面临枯竭的危机与严重性证实了这个结论。
6.新图所表示的太阳系“天球”既圆又不圆,印证了甲骨文中对“天”字的两种不同写法。
一个是“”天是圆的,表示“人”虽为大,但顶上有圆圆的“天”。
上圆为天,一横为地,人生于地下,而三者相合为“天”;所以“天”字本身即含有天、地、人三道。
另一个是“”,表示天不是圆的,人们能看见的太阳系只是它的一半,还有看不见的另一半;这两个字说明三千多年前的古人已经认识了既圆又不圆的太阳系“天球”。
现代科学把周天分为360度的认识,天是圆的;以开普勒定律而言,天不是圆的,可见古今的宇宙理论是相符合的。
北京天坛内供奉的“天帝”神灵,只有神位而无神像就说明:天帝的无形无体,就是表示“天球”是虚无的,同时又认为他是有形体有生命的。
古代传说天帝有十个儿子,他们是包括太阳在内的十大天体,古人以“十天干”给它们依序命名。
商王朝以十天干命帝王名,就是借喻的应用。
过去,人们一直批判历代封建统治者把自己比作天帝的儿子(后来称“天子”),这里说明了封建文化的起源和演变,为“天子”一词的产生找到了源头。
三、“天球”模型中的原始、古代、现代科学。
研究认为:一万年前的东方远古祖先已经认识了如图所示的太阳系,以这个自然模型首先发明了制陶和建筑,将这个过程总结出来,就是《易》。
一万年前的原始先哲为什么能发明制陶技术?这是对《易》起源的最好解释。
制陶工艺的过程象征证实了“天道”的最早诞生,建筑证明了“地道”的相继出现,有天地之道尔后发展了“人道”。
于是“三道”成为中华民族最早的原始文明,一直传承至今。
在《远古象、数与现代数字科学的暗合——兼论数的起源》一文中,说明了这个“天球”模型中的现代科学。
1.“太阳系天球”的整体演化,表现了易学中象、数、物三者的并存关系。
说明数字0—9为什么名为“自然数”?由此基本理清了《易》的起源顺序:原始先哲(三皇)对太阳系“天球”的认识→龙图→连山→归藏→河图、洛书→先天八卦→周易。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七千年前的伏羲八卦中,竟然有现代宇宙科学中的“日心”与“地心”说理论,引起我们需要对现代的“日心”与“地心”学说的重新审视。
2.制陶、建筑也是“易术”。
我们通常所谓的“易术”,是指《周易》占卜系统中不同门派的预测术(方法)。
把制陶与建筑也说成是易术,一定有人说这是不学无术;认为二者是实用科学技术,不能与文化性质的数术混为一谈。
但是,当我们弄清了二者的发明原理,你就会相信它们确属易学中的另类易术,就会认为原始的《易》学最早是科学技术的应用,而不是占卜。
3.立体模型显示了更为惊人的现代宇宙科学知识,即对宇宙中的第五种力——“排斥力”的发现。
这是当代科学至今都还对它有种种疑问的一种新发现的宇宙自然力,上世纪八十年代由美国物理学家费希巴赫为代表的物理学小组确认。
当时曾轰动世界物理学界,多数科学家认为这个发现将会是物理学上的一次“革命”,有可能动摇爱因斯坦相对论的理论基础。
但二十多年过去了,至今并未因此改变当代物理学。
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当代科学宇宙观运动模型的反向思维;不改变这个模式的思维认识,就是确定了排斥力的存在,也没有应用的作用。
七千年前的伏羲由此发现了引力、重力,使二者成为一对正反相对的自然力,这个结论可用6700年前河姆渡遗址中的木结构房屋来证实;也可用八八六十四卦中的《泰》、《否》二卦证实。
4.“天球”模型的结构形状合符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即引力与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质量的乘积成正比。
“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就是对这个模型的描述和演化。
行星在张开的圆盖上面运行,没有引力的作用,是不会有条不紊地在上面依序运行的,必然会“跑”出圆盖(太阳系)之外。
《素问五运行大论》中说:“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
冯乎?大气举之也”。
这是说地球是凭借周围的大气而居于天体之中。
这里的“大气”实际上是“排斥力”,“举之”则更为形象地描述了地球在宇宙中的重力(引力)和“大气”的排斥力,以
及二者相互的作用力。
古人以正反原理简单明了的解释了引力与斥力产生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七千年前的祖先已经完成了对它们的认识应用,这是现代科学无法否认的事实。
四、新图对当代前沿科学的作用。
首先,它使人们认识到总宇宙空间的无限大,但是可供人类能自然生存活动的空间是有限的。
如果人类的生活生存方式合符宇宙自然运动的“生化规律”,那么,可以同地球一起无限循环。
一旦背逆这个基本规律,人类必将走向自取灭亡的道路;说明选择正确的生活生存之道,是未来人类是否继续生存的根本。
应用这个模型可以解释一些当代宇宙科学研究中的不解之谜。
但是解谜的前提是要应用东方时空观的方位坐标去认识理解宇宙自然运动模式,否则,是无济于事的。
1.)“天球”使太阳系与银河系有明确的“界线”。
它说明地球上的人类白天在太阳系内,夜晚在银河系内。
矫正了近现代宇宙学对地球到银河系的距离界定。
说明人在一天24小时中,一半时间在太阳系内,一半在银河系,对宇宙阴阳物质的交替接纳。
也解释了为什么人们说:“人的生,是死的开始,死是生的延续”这一人生哲理;释疑了古今中外的人们为什么会“视死如视生”的极端化墓葬文化理念。
2.)以黑白阴阳原理可调解地球生命起源的“两难说”,——“化学进化说”和“宇宙胚种说”。
阴阳学说认为:白天的人在太阳系中接受由太阳的热作用力和光辐射对水、各种矿物质相互间的气化精微,这属于“化学进化”。
夜晚的人接纳银河系巨大的暗物质能量,就与宇宙胚种说”相符;因为科学发现90%以上的暗物质来自于银河
系。
这两种学说,前者是以阳性物质为基础,后者是以阴性物质为起源,二者合符《易》的阴阳相合基本原理。
所以,中国古代对人的起源总结为:“日精月华”的结合,“日精”与“月华”就是两类不同阴、阳属性的天地相合所汇聚的宇宙物质。
完全可以用“先天八卦”以左右分阴阳和上下分阴阳,来描述由阴阳物质的不同转化,构成人和动物的形成过程。
“两难”学说揭示了当代科学观由于对宇宙时空运动模型的反向思维方式与实际不相吻合,由此产生宇宙阴阳的不合谐。
从现代科学的应用理论上显示不出科学与自然的矛盾,只有在探索研究人与万物的起源,自然生化规律,宇宙运动演化这些根源性问题时,才会暴露现代科学宇宙观思维运动模式的反向。
因而对未来科学的发展,和人类继续生存的方向迫使人们去重复追忆这个文明的开始。
3.“天球”模型有助于解释李政道教授提出的:二十一世纪需要解决对宇宙认识的四个大问题:
1)为什么理论对称,而实验却不对称?地球一面阳白,一面阴黑,
这个黑白是对称的。
但是运动又证明它们不是对称的。
如果细研“先天八卦”,就会发现它正是解释“对称”与“不对称”。
地球绕日运动产生的年周期,月球绕地球的月周期,以人视太阳的日周期;以周期而言都是对称的,但产生的不同阴阳变化,又是不对称的。
中国古人为什么说“阳重阴轻,阳重浊下降,阴轻清上升”?就是阴阳物质的质量不是相等的,所以用科学实验它们是不对称的。
现代科学已经认识到地球受太阳的引力大,受月亮和其它星球的引力小;但是地球接受两者引力(和白)的面积是相等的。
这与本模型表示太阳系以内的宇宙物质质量大属阳,以外的银河系物质质量小属阴的阴阳理论是相同的。
它们说明现代科学的研究发现同古老的八卦阴阳原理是一致的。
2)为什么基本粒子不能单独看见?研究认为主要是基本粒子的正反性,由于行星运动使正粒子转化为反(负)粒子,不断地运动便不断地产生,同时又不断地淹灭。
这就是:“能量转化为物质,物质又转化为能量。
从‘一无所有’之中产生出粒子,而粒子又再度回到‘一无所有’之中。
量子力学描绘的真空,就是这样一个充满着变化的绚丽多彩的世界”(《神奇的物质世界》之“不可思议的微观世界”)。
这与太极生两仪,两仪即阴阳(阴阳亦正反),阴阳相互转化的机制是相通的。
所以,量子力学的研究证明了易学中“无中生有”理论的正确性。
太阳系“天球”图的创绘本身即是“无中生有”的创造。
3)为什么90%以上都是全宇宙物质?“天球”模型说明太阳系是被全宇宙的银河系包裹着,它在银河系内是微不足道的,地球与太阳系结合成一个整体,各行星间是相互贯通的。
阳性物质重浊而成形,阴性物质虚渺而漂浮。
因而地球在银河系中的微小和全宇宙物质空间的广大,所以地球上90%以上都是暗物质。
4)为什么有类星体这种能源存在?这是说太阳系以外的星系具有能够使它周围的行星运动的能量。
究竟是什么原因不敢妄言。
但是,以我们居住的太阳系与各行星之间,有一种使各行星自动的机制,是这种“机制”使行星产生了自动;所以,运动“机制”就是一种无尽
的动力能源。
行星的确是在运动,但是又没有发现它的运动所消耗的是一种什么物质的能源?这就是当代前沿科学对宇宙运动的最大不解。
类星体的能源是否与太阳系的这种“自动机制”能源相同且不去追究它,不过太阳系的这种“自动能”是确实存在,也是能够认识和应用的。
只要我们正确认识了这种自动机制的结构原理,就等于发现了这个无尽的能源宝库,也就解决了未来能源的忧患。
这个“机制”的解谜就在“先天八卦图”中,解谜的前提是首先要使当代文明的极端化模式返回到自然生化的模式中,才真正体现了解谜的价值,否则,就是即时译出了这个谜底,也只能是为极端化思维的科学大厦添砖加瓦,并不能解决人们对自然生化模式的认识与建构。
4.新的宇宙图解释了现代天文学家为什么会发现,与我们生存的太阳系有不同的另外九颗行星,2000年8月8日《北京晚报》报道的国际天文联合会,于8月7日宣布的科学家又发现了太阳系“之外”的九颗行星。
这说明现代科学原已认识的太阳系只是其中的1/2,二者相合才是整体的太阳系。
中国古代用阴阳把我们居住的一半太阳系称为阳(也就是“天”),而另外的一半谓阴,古称“九天荒外”。
为什么《易传》中有“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分别?为什么“天圆如张盖”是来自远古代学说?“张盖”表示看得见的一半(属阳),以上下对称之理必定还有看不见的一半(属阴)。
“天球”图说明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