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中庸的作者是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于中庸的作者是谁
1.有关于中庸的作者是谁
《中庸》是子思写的。
《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一,原属《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
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标准,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
宋代学者将《中庸》从《礼记》中抽出,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
宋元以后,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和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其主要注本有程颢《中庸义》、程颐《中庸解义》、朱熹《中庸章句》、李塨《中庸传注》、戴震《中庸补注》、康有为《中庸注》、马其昶《中庸谊诂》和胡怀琛《中庸浅说》等。
2.中庸的作者子思介绍
孔伋(前483年-前402年),字子思,鲁国人,孔子的嫡孙、孔子之子孔鲤的儿子。
大约生于周敬王三十七年(公
元前483年),卒于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享年82岁。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
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
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称孟子求学于子思的门人,《孟子题辞》则称孟子是子思的学生。
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而积极的影响。
因此,北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文宗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述圣”,受儒教祭祀。
3.中庸思想
《孔子世家》又说,子思曾困于宋,“子思作《中庸》”。
《汉书·艺文志》有“子思二十三篇”,本注云;“名伋。
孔子孙,为鲁穆公师”。
子思二十三篇久佚。
《中庸》为《礼记》所收,流传于世。
《孔丛子》记有子思固于宋的细节及子思与鲁穆公的问答,都不一定可信。
《中庸》,司马迁称其为子思作,但不一定是子思一人之作。
《中庸》所说“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浅,”说“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都是秦汉人的口气,当非出于战国时人之手。
《中庸》作者认为,人的贫富穷通、国家的治乱兴衰,都有天命来决
定。
人的本性能对天命作出正确的反应,表现为行为的准则,这就是道。
道是不可须臾离的,如能修养得好,可以与天地相参。
他在书中举出几个标准人物,其中有文王、武王和孔子。
他说:“无忧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
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结,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家庙飨之,子孙保之。
”这是说文王武王的命好,但同时也离不开“文武之德”,离不开“文王之德之纯”。
《中庸》作者特别说到孔子,说“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
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
涛。
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孔子虽没有文武之位,但他在德性上的成就,可以配天地、育万物。
这可见《中庸》作者对于存养之功的极力推崇,而对孔子的推崇达到神化的程度。
这也反映当时以《中庸》为代表的一些儒者高自标举的心情。
孔子有这样大的成就,而这种成就却是从日常生活中来。
《中庸》作者认为,“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
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中庸》的作者又认为,一切成就都是性中事,都是人性所固有,问题在于能不能“尽性”。
他极力宣扬“尽性”的重大意义,说;“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
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
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依这个观点来说,孔子之为至圣,正是因为他“能尽其性”。
《中庸》的作者又说:“道不
远人。
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道不远人”,即所谓“率性之谓道”,道并不需他求。
如果要“为”道,如务为高远之类,反而离道远了。
在这里,《中庸》没有明文说性善,实际是说性善。
这是《中庸》的理论基础,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论点。
在思想,《中庸》是人性论的创始人,是孟子性善论的先行者。
《中庸》的作者强调素其位而行。
他说;“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素富贵,行乎富贵。
素贫贱,行乎贫贱。
素夷狄,行乎夷狄。
素患难,行乎患难。
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在上位,不陵下。
在下位,不援上。
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激幸。
”这就是说,要按照自己的身份和处境,作好自己分内的一切活动,要一切要求自己,不要埋怨别人。
这是顺从天命而率性,尽性的为法,也是作者企图用以消解矛盾的办法。
孔子罕言命。
孔子言性与天道,子贡不得与闻。
《中庸》则以言性与天命为重要的内容。
孔子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敬鬼神而远之。
《中庸》则说君子之道“质诸鬼神而无疑”,“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
”对于孔子的继承来说,《中庸》是对于儒学的唯心主义的放大,其间还涂抹了浓厚的神秘色彩。
汉代已有《中庸》的单行本及其解说问世。
《汉书·艺文志》著录《中庸说》二篇。
南北朝时有宋戴颙《礼记中庸传》二卷,梁武帝《中庸讲疏》一卷,《私记制旨中庸义》五卷,见于《隋书·经籍志》。
以上这些书都已久佚。
南宋朱熹以《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称《四书》,
并为之注。
元金用朱注《四书》取士。
自此以后,《四书》之流传日广,成为学子必读之书,而朱注成为人感性的著作。
4.中庸创作背景
《中庸》出自《礼记》,原本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第三十一篇。
《礼记》原名《小戴礼记》,又名《小戴记》,据说是由汉宣帝时人戴圣根据历遗留下来的一批佚名儒家的著作合编而成。
宋代以前,学者皆主张《中庸》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子思所作。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子思作《中庸》。
”李翱《李文公集·复性书》:“子思著《中庸》四十七篇,传于孟轲。
”朱熹《中庸章句·序文》:“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
”
自宋代开始,有学者主张《中庸》是子思与秦汉之际的儒者杂述而成。
如欧阳修《问进士策》:“问:礼乐之书散亡,而杂出于诸儒之说,独《中庸》出于子思。
子思,圣人之后也,所传宜得其真,而其说异乎圣人者,何也?”叶适《习学记言序目·文鉴三》:“汉人虽称《中庸》是子思所著,今以其书考之,疑不专出于子思也。
”清人认为《中庸》非子思所作的也不乏其人,特别是崔述,在其《洙泗考信录》卷三中提出了三条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而今人冯友兰、钱穆、劳思光等亦从文献、思想等方面论证《中庸》非子思所作。
以上两种观点各有依据。
现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庸》是
子思及其弟子多人所作。
有关于中庸的作者是谁。